三明治,记录多样的时代,记录身边有趣的个体的故事。
城市如我们的容器,我们却又不断试图改造它。
有自然生长,也有剧烈重组。
于是,一些记忆被打破了,一些新的记忆填进来。
这个动态的过程,催生了我们的记录。
这些记录,在变幻的中国时代,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城市如我们的容器,我们却又不断试图改造它。有自然生长,也有剧烈重组。于是,一些记忆被打破了,一些新的记忆填进来。这个动态的过程,催生了我们的记录。
这些记录,在变幻的中国时代,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三明治》是一本全新的MOOK,倾力于展现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本期的主题是城市,重点介绍了上海五原路。五原路是上海原法租界一条安静的小路,近年来越来越多有趣的人住进来,街上也开了很多有趣的小店和工作室。这条路上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自由和创新的人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城市的改造对于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城市里面的其他人,生活和你我有什么共同点?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行游者和写作人。生于广东潮州,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外滩画报》等媒体任职。现场采访报道过英美法俄等多国总统大选,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灾难如何报道》等书。2009年获世界银行奖学金,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国际公共政策学士学位。现居上海。
中国三明治(China30s),现已经改名为“三明治”,是一个倡导三十岁上下中国人进行“生活创新”的公共平台,成立于2011年3月。致力于发掘中国年轻人的真实故事,揭示中国社会变化脉络,传播生活创新精神,并举办多次线下活动,形成一个通过价值观和年龄组织起来的人际网络。
01. 文艺街区:五原路 012
序 美好社区的自发形成和挑战
果篓:号称上海最文艺果汁店的日常
LOST:五原路上这家杂志编辑部,只有一个人
ETIK:以北欧式的简单看五原路的人生
蒙Cafe:不过是早上起来烤饼干,晚上搬花入室
TE AMO:对年轻人来说世界每天都像面包热乎乎
JARAJAM:归去来
02. 岛屿故事:台北肖像 092
话剧偶像陈幼芳:活在当下,爱谁就赶快去讲
作家张典婉:最后她也变成了一艘渡船
纪录片导演何明瑞:活在“50岁大限”的预言里如何做自己
创业者杨阳:我在台湾一边念书,一边创业
03. 破茧 城与人 140
鼓浪屿困境:岛塌的十年
西关如梦,天下大同
04. 视觉 小城青年 164
05. 再造 妮娜和乔纳斯: 在旧厂房设计生活 176
06. 我的城 194
回老家开牛肉丸店的30天
30个我曾出没的ABCDEFG口
三十座城池
厨房里的30个故事
与贫困抗争的30种姿势
JARAJAM:归去来
JARAJAM的门前有一块小小的空地,摆了简单的桌椅,对着街的立面开了一扇大窗,两个打扮得十分精致的姑娘坐在窗前喝饮料,一个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一个是烈焰红唇。
门前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地垂着,浓郁的绿色摇曳着,远远望去,像一幅时间定格的画。
男主人是一位意大利建筑师,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也有自己的乐队。每日清晨,建筑师早早到店里亲自煮咖啡,监督苹果派是否烤好,等待早起的弄堂居民或是路人来买早餐。不知不觉到了 10点,他还要赶回工作室去,那边的设计图也不能耽误。
这时太太 Lita才姗姗地来,因为家里有一个 1岁多的小不点儿,像考拉一样挂在妈妈身上,要费一点工夫才能脱身。这样的节奏略像打仗:工作室有日程表,还要照顾咿呀学语的小宝贝,但对待食物的态度也绝对不能马虎。
JARAJAM的咖啡无论是拿铁还是卡布奇诺,都是小小一杯,而且是自动做成两倍浓缩咖啡。作为意大利人的男主人,不能够忍受上海许多咖啡的杯型可以变成中杯、大杯,虽然有各种口味的选择,但喝起来却总是寡淡,咖啡的本味越来越少。在他心中,咖啡就是小小的一杯,却口感丰盈。
除了面包与咖啡,JARAJAM还有花草茶,那是喜爱东南亚风情的Lita亲手调配的。店里的木头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装满了 Lita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形色各异的花草、香料,加上喜欢烘焙的妹妹做的小甜点,几页 A4纸的菜单,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
JARAJAM是上海很少有的能喝到 Masala chai的地方,这是一种叫“玛莎拉茶”的印度国饮。它不使用茶包,而是用香料熬煮。常有很多客人穿过大半个上海来到这里,就为了喝一杯Masala chai,更是有从宁波专程慕名而来的老夫妇。
几个月前,JARAJAM还在五原路 108号的铺子,门前不是空地,而是一扇大大的落地窗。阳光一路照过去,像一只明亮的玻璃盒子,引来许多吃早餐的客人。刚开两个月,就有些美食杂志陆陆续续地找来,更有人想来谈加盟事宜。小店一天天热闹起来,熟客们的圈子也一点点扩展。
然而有些事情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2016年春天,五原路经历了一次严厉的整改,JARAJAM也未能逃脱。不过 Lita倒是懂得迂回前进,听从了房东的建议,早早关了门,但东西未撤出来,想着先静观其变。结果还是不行,4月底JARAJAM就彻底关了门。这时距离开业才短短4个多月。
回想起 JARAJAM刚开张那一日,是圣诞节的第二天。马路上活跃着的外国人都跑回家过节,仍挡不住 Lita一家激动的心情。找店是磨人的,但当三个人同时站在大大的玻璃窗前,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一个想法:就是它了。
开始选五原路,初衷就是离家近,完全没有一点“文艺”的刻意。“法租界”那么多条马路,热烈的,张扬的,名声在外的,这些标签安静的五原路一个都没有,生活的气息噗噗地冒出来,在高大的梧桐树影下酝酿,这其中就有一间小小的JARAJAM。
看着大榔头咣咣咣,让 Lita无比喜欢的玻璃窗碎了一地,心也跟着坐过山车。像是吃酸橙子,一阵阵难过涌上胸腔,涌上眼角;又像心里面演起一部静默的电影,没有一个观众。但生活不能一直碎在地上。Lita想着,那就当放假了吧,不好的事情是一件好事情的开始。寻找新址的事情也在进行中,边走边看,兜兜转转,心态竟也平和了。
经过几个月的寻觅,一家人几乎要放弃了,想要一个自己喜欢又合适的店面,太难。但冥冥之中有人带了路,又把 JARAJAM带回五原路来。
7月,传来了 88号可以租的消息,和原来的店面只有几步路程。刚兴高采烈地想定下,房东又回复暂时搁置,心中期待的气球才刚要飞就梗住了脚。过了许久,房东又打电话来说可以租,于是 JARAJAM重新搬回了五原路。
重新开业那天是个周末,JARAJAM的老客人,五原路上的邻居,结伴来到新店祝贺。新店比老店门面更宽,多出个露天的小院,意外的搬家反而让JARAJAM有了更敞亮的空间。就着还是老味道的特制饮品和点心,大人们闲聊,孩子们在屋里屋外奔跑。
9月初的上海,午后的阳光还有些灼热与黏腻,所幸有凉爽的风。自然木质的柜子与桌椅,架子上一罐罐大玻璃瓶子干花草,这些都是从之前店里挪过来的。托了设计师男主人的福,新店的材料几乎都是再利用,省却了许多重新装修的麻烦。不一样的是,菜单又丰富了些,有了午餐的选择,还添了些小酒。
每一日,从头到脚都充满东南亚风情的 Lita笑嘻嘻地进店来,像是从自家的院子迈入了客厅般契合。她热情又随性地与熟客打招呼,又去逗一下客人带来的窜来窜去的狗狗。“JARAJAM就是我们家的迷你版,是我们家的客厅,是想要招待客人的地方,想要遇到
奇妙的人的地方。”
不触摸城市的肌理,是一种浪费
城市是一只大鸟。幸好它的肌理可以容我们条分缕析,细细触摸。
不懂得去触摸那些肌理的人,对城市是漠视的、浪费的。
世界最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同步性,你在精心打扮妆容,导演正在构思一部电影,众多文艺青年在准备开咖啡店。这样,我们一天天增加了城市肌理里的某些隐秘存在。
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搬到一个街区之后,不用靠手机里的地图,而是靠自己的脚步,一个个门牌寻访过去。一些地图里空白的地块,可能开出了有意思的小店,还没来得及更新,或者也长久被忽略。那些一直“不配”上地图的缝纫店、钥匙店、理发铺,更是有趣的所在。你能读到时间在这个街区停留的痕迹。
三年前,当中国三明治刚把故事公园安在上海五原路的时候,在一个昏黑的傍晚,我走到五原路常熟路口,看到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小季在里面,拷边撬边,修换拉链。”我被那种民间智慧式的押韵逗乐了。为我们所在的街区勾勒一张自己的人文地图,也很快成为我的计划。
在五原路,我发起了一个小店主们的微信群,叫“五原路五百强”,虽然大家日常说话不多,却是一个有趣的街坊群体。这个自发形成的美好街区,在我们的镜头和笔下,所能呈现的不足一二,这也是我们这本小书做得很慢的原因。一方面,想记录些什么的责任在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贪心地想多塞点什么,怕跟不上这条小路每天发生的微小变化。
在中国,有众多的地方像五原路这条小马路一样,正在发生着蓬勃的变化,但是鲜有人去长期细致记录。作为中国三明治和中信出版社系列合作mook(杂志书)的第一本,我们想用这本书来开一个好头,鼓励大家多多记录“在地”题材,因为它是最复杂的社会切面,有生活方式,有个人命运,有历史碎片,有未来再造……
在这本书里,我们把大陆、台湾乃至全球的在地故事汇聚到一起,不仅接上各种地气,更重要的是可以读到有人味的故事。
所有的东西都有人味,也是城市最大的魅力。
希望大家喜欢。
《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我们”的书,关于我们如何在城市中生活、生存、以及寻找意义的书。它的魅力不在于宏大的理论或深刻的洞察,而在于一种朴实无华的真诚,以及对个体经验的深刻关照。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所打动,那些关于通勤的疲惫,关于邻里间的互动,关于周末的悠闲,甚至是关于城市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噪音和气味,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真实。它让我感受到,城市不仅仅是由钢筋水泥构成的物理空间,更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体,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网络所编织而成的生命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记忆”与“空间”之间相互作用的描绘。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每一个城市空间,都承载着我们过去的回响,而我们的记忆,也在不断地重塑着我们对城市的感知。这本书不是那种能够让你一口气读完并立刻得出结论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倾听的朋友,在你闲暇时,与你分享他对城市,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城市的某种情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既疏离又亲近的情感,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评分老实说,《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它那份不设防的真诚。在如今充斥着华丽辞藻和刻意煽情的时代,这样一本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的作品,显得尤为难得。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一种久违的、属于普通人的声音,那种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关于家园、关于归属、关于那些构成我们城市肌理的琐碎细节的喃喃自语。它没有刻意去歌颂某个城市的光辉,也没有去批判它的不足,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去记录、去感受、去表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空间”的描绘,那种不是从宏观视角出发,而是从一个个微小、具体、贴近个体经验的角落去切入的写法,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置身其中,亲手触摸到那些粗糙的墙壁,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听到远处传来的市井喧嚣。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城市一种生命力,一种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的,鲜活而饱满的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群老朋友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关于城市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有迷茫,也有希望,它们汇聚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渺小,都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都在悄悄地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赋予它独特的灵魂。
评分这本《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在我手中已经停留了好几周,它带来的体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品味一道慢炖的佳肴,越品越有滋味。起初,我只是被它那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它讲述的正是生活在某个城市里,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我们与周遭环境之间那些细微而真实的情感联系。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是宏大的叙事,也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如同晨间第一缕阳光,带着温度和韧性,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他/她似乎拥有捕捉日常生活碎片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与忧愁的超能力。我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对于城市空间与个体情感之间微妙互动的描绘。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街角,那些承载了无数记忆的老建筑,那些穿梭于城市脉络中的人群,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摹,更是对一种集体意识和个人存在感的探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那些熟悉的景象似乎也因此变得陌生而又亲切,仿佛在低语着属于这个城市独特的故事。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城市的关系,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城市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印记。它不是一本需要快速消化或被动接受的书,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在不经意间,通过平实的叙事,悄悄地启迪着我们对生活、对城市、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久的《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它不像很多社会学著作那样,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去分析城市,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去触碰城市的本质。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一种对“日常”的极致尊重,作者似乎将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景观,那些我每天经过的街道,那些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一个个值得探究的符号,一个个承载着故事的载体。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陌生感”与“熟悉感”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城市描绘成一个熟悉或陌生的空间,而是揭示了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动态的平衡,而我们,正是在这种平衡中,不断地构建着自己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化的解决方案,也没有贩卖心灵鸡汤,它只是静静地陈述,静静地引导,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方式,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联想,去创造,去真正地成为这本书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带给我一种非常奇特的情感共鸣。它没有那种让人振奋或惊呼的叙事高潮,但却有一种持续不断的、温和的力量,像春风化雨一般,悄悄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我仿佛看到作者是一位非常细致的观察者,他/她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那些存在于城市角落里的,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及人与时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都得到了令人动容的呈现。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时间”在城市中的流动性的描绘。它不是那种线性、刻板的时间推进,而是充满了回响、停滞与循环,仿佛城市本身就拥有着自己的呼吸和节奏,而我们,只不过是这宏大生命体中的一个微小的细胞。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和故事,引导读者去自行体会、去自行感悟。这种开放式的叙事,反而让我更加投入,更加愿意去思考,去连接书中的内容与我自身的经历。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也是一场与这座城市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
评分书是正品,送货挺快,这次买的真划算
评分不错,价格合理。。。。。
评分三明治的书必须买,必须读!
评分不错!
评分京东正版 送货快 京东正版 送货快
评分杂志合集的感觉。
评分京东正版 送货快 京东正版 送货快
评分杂志合集的感觉。
评分已看完,还是买纸质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