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安定百姓,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在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众多文臣当中,包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经过岁月的洗礼,他的清风高节的形象绽放出*加夺目的光采。
华惠主编的《铁面无私:包拯》是以时间的顺序,以包拯的成长历程和宋朝的形势变化以及他仕途变化的过程为基础,结合了很多包拯在生活或者在为官任上的典型事迹,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大宋名臣包拯光辉传奇的一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名门之后 学有所成重忠孝
出身官家,早年多舛
多遇贵人,学有所成
效法古人,决心入仕
初得功名,十年不仕
第二章 重返仕途 牛刀小试露锋芒
再登仕途,断案有方
一心为公,远赴端州
发展生产,造福于民
治瘴凿井,政绩卓著
题诗明志,创办书院
振兴经济,兴建驿馆
包公掷砚,青天留名
第三章 为官清正 忧国忧民无所惧
奉调回京,不忘民苦
胸怀天下,安定百姓
陈州查案,秉公执法
不畏权贵,刚正无私
明察秋毫,巧破迷案
第四章 直言敢谏 堪比魏徵昭日月
直言敢谏,疾恶如仇
“七弹王逵”,朝野震动
心系百姓,巧妙进言
上疏《七事》,进言君上
反贪苦战,弹劾宠臣
匡扶社稷,弹劾宋庠
忠心为国,反遭弹劾
第五章 宦海多变 君臣失信危机伏
独善其身,远离党争
朝臣倾轧,人人自危
君臣失信,包拯意退
第六章 鞠躬尽瘁 断案之外有奇功
革除弊政,清明政治
开源节流,增加财政
整饬军备,保国安民
远赴契丹,有胆有略
第七章 精忠报国 一生传奇千古流
忠孝清廉,订立家训
清风亮节,诗文传颂
传奇故事,永存人心
精彩书摘
初得功名,十年不仕经过这次的大考之后,包拯通过了科考,并且取得了功名。虽然他一心想要人仕并且做出一番成就来,但在他的眼中,忠孝比功名更重要。包拯取得功名的时候,已经29岁了。这个时期原本是他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时候,但是,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便又改变了注意,放弃了这次去任职的机会。随后,他请求朝廷给他分配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哪怕是职务低一点的差遣。朝廷根据实情,改派包拯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税监,管理税收。而和州距离合肥只有一百多公里,如果把父母接过去也是可以的。但是,包拯父母仍然不愿意跟随他赴任。面对这样的情况,包拯认为,身为儿子,应该以忠孝为重,况且父母年事已高,更需要有人照料。同时,他认为,一个人为父母尽孝之日短,而为国尽忠之日方长啊!这就是包拯的至孝至忠,他的行事即本于此。包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不可改变的。
5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在这段时间里,包令仪夫妇曾劝包拯去走马上任,但是包拯都没有同意,而是精心地照料他们。不仅如此,邻居们也都劝他去赴任。按照当时的旧制,父母去世后,儿女要守孝三年,也叫“丁忧”。而当包令仪夫妇去世后,包拯先将他们合葬在合肥东门外八里的螺丝冈上,而包拯就在父母的墓旁搭了个草棚,恭恭敬敬守孝三年。
居丧除服,一共经历了8年时间,他仍然徘徊于父母墓侧,不愿离家。这样又过了两年,前后整整10年时间。后来经过亲友们的多次劝勉,他才下决心离开故乡,回到京城等候差遣。这个时候,包拯已经39岁了,已经进入中年了。10年前和他同科考进士的人,早已经升了官职。包拯的同窗好友、一齐考中进士的文彦博后来官升至丞相,而包拯最终只升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丞相的官职。包拯这种虔诚地尽孝的行为,反映了他比较突出地实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与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内涵,在包拯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而包拯这种侍养亲老,十年亡宦的做法也给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并且受到当时很多大臣的赞誉。
包拯在家乡侍养双亲的时候,就是刘筠在天圣六年(1028)再次来到庐州担任知州的时期。刘筠曾经三次担任翰林学士,他期望自己能够进入两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前者以宰相为首管理行政,后者以枢密使为首管理军事)担任执政官,但所得的还是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学士这样一个职位。本来他对朝廷的情况并不满意,于是他又请求出知庐州。刘筠喜欢庐州这个地方,上次就在城中筑室,并建起一个书阁,储藏真宗皇帝前后赏赐的书籍,仁宗皇帝亲自写了“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八个“飞白”赏赐给他。这次再来庐州,刘筠知道自己健康状况不好,就营造冢墓,预作棺材,并自作《墓志铭》刻石。对于包拯来说,这次有更多接近刘筠的机会。两年之后,亦即天圣八年(1030),刘筠卒于庐州。刘筠的逝世,对包拯来说是失去了一个难得的知己。
包拯认为,居官就是要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并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岂能以个人得失为念?同时,孝义高于一切,不孝的人无以为国。只有在家尽心孝敬双亲的人,才能为国家黎民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包拯从政以后,“一本于大中至正之道”。
以清廉刚正立朝,与一些结党朋争、追名逐利的官僚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作为忠君的典型。包拯这种传统观念,终生不渝,无论对己对人,莫不如此。
自古以来,忠孝就是人们一直尊崇的传统。包拯认为孝义高于一切,不孝的人无以为国效力。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评论包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包拯的好友、同朝为官的吴奎称赞包拯:“竭力于亲,尽瘁于君。”包拯的门生张田在《包孝肃公奏议》中说:“包公一举甲科,拜八品京官,令大邑。当是时,同中第者,虽下流庸人,犹数日月以望贵仕。公拂衣去养,十年亡宦,意其心无他,止知孝于亲而为得也。已而还朝,天子器其才高行洁,处之当路。公上裨帝阙,下疗民病,中塞国蠹,一本于大中至正之道,极乎是,必乎听而后已。其心亦无他,只知忠于君而为得也。”在真正步人仕途之前,包拯的这种忠孝之举,对他后来的仕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的忠孝精神也是值得后世学习的。
……
前言/序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安定百姓,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在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众多文臣当中,包拯可谓一颗耀眼的明星。经过岁月的洗礼,他那清风高节的形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俗话说,文死谏,武死战。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位文臣就要向君王进言献策,而且要使君王广开言路,采纳忠言,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闭目塞听,忠奸不分,误国误民。早在唐太宗年间,谏议大夫魏徵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谏官的职责,并且不畏权贵,敢于犯颜直谏,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和声名。经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之后,在宋太祖赵匡胤的领导下,天下归于一统。宋朝在经历了几代君王之后,国势开始强盛,到了宋仁宗年间,改革进取之风盛行,而包拯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包拯幼年生活比较坎坷,但是他胸怀大志,并且立志效法古人,人仕为官,造福天下。经过自己的勤奋苦读,包拯终于在29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并且取得功名。然而,包拯又是极重孝道之人,由于当时父母年事已高,所以,他又放弃功名,回家侍奉双亲,10年不仕。10年之后,包拯才重返仕途,决心以身许国。在为官任上,包拯始终坚守清廉公正执法,不管身处何处,都竭尽所能,造福百姓。包拯的政绩最突出的时期,就是在端州知州任上。当时的端州非常落后,百姓无以为生。包拯到任后,认真务实地解决问题,全面发展生产,并且注重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经过3年的努力,端州气象更新,百姓安居乐业,而包拯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极大拥护和爱戴。
随后,包拯因为政绩突出,连连擢升,可以说是仕途顺利。在任谏官期间,包拯以魏徵为师,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并且在执法的过程中,铁面无私,为清明朝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包拯为官二十余载,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非常多的功绩,像七弹王逵,弹劾张尧佐、宋庠等人,这些事迹在当时曾几度震动朝野,而包拯也因此声名远播。不仅如此,包拯还在政治、法制、军事、外事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有远见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很多没有被采纳,但是包拯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依然值得后世敬仰。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谥号“孝肃”,百姓闻之,悲痛万分。此后,全国各地百姓建立包公祠以纪念包拯,后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以诗词歌颂其功德。包拯不愧是宋朝的一位名臣,他的不朽功绩以及崇高的精神必将流芳百世。
本书以时间的顺序,以包拯的成长历程和宋朝的形势变化以及他仕途变化的过程为基础,结合了很多包拯在生活或者在为官任上的典型事迹,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大宋名臣包拯光辉传奇的一生。不仅如此,本书还借助了民间的传说故事,更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给喜爱历史和文臣谏官等英雄人物的读者以知识盛宴,并且能够让你在品读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而这也正是我们借《包拯》一书以飨读者的初衷,同时也衷心希望本书能够成为陪伴你的朋友!
辅国良臣:铁面无私 包拯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辅国良臣:铁面无私 包拯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