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本书共设七章内容,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感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方面。每章节有考纲解读、考点精讲、经典例题、本章小结及全真模拟等多个模块。
作者团队通过对近年来对真题的研究,总结考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命题趋势,形成了以考试形式为“经”、考试内容为“纬”的体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提高考生备考的针对性。
内容简介
《中公版·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用辅导书:医学类基础综合》本书共设七章内容,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感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方面。每章节有考纲解读、考点精讲、经典例题、本章小结及全真模拟等多个模块。使用本书,能够让考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实践能力,便于考生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目录
第一章解剖学(1)
第一节人体解剖学概述(1)
第二节运动系统(3)
第三节消化系统(11)
第四节呼吸系统(13)
第五节泌尿系统(15)
第六节生殖系统(17)
第七节循环系统(19)
第八节感觉器(24)
第九节神经系统(27)
第十节内分泌系统(44)
本章小结(46)
全真模拟(46)
第二章生理学(53)
第一节生理过程(53)
第二节神经生理(59)
第三节感觉生理(65)
第四节血液生理(69)
第五节循环生理(73)
第六节呼吸生理(77)
第七节消化生理(81)
第八节排泄生理(86)
第九节能量代谢和体温(89)
第十节内分泌生理(92)
本章小结(96)
全真模拟(97)
第三章病理学(105)
第一节绪论(105)
第二节细胞与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06)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11)
第四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13)
第五节炎症(118)
第六节肿瘤(120)
第七节心血管系统疾病(123)
第八节呼吸系统疾病(131)
第九节消化系统疾病(137)
第十节淋巴造血系统疾病(146)
第十一节泌尿系统疾病(148)
第十二节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153)
第十三节内分泌系统(156)
第十四节传染病与寄生虫(160)
第十五节免疫性疾病(166)
本章小结(169)
全真模拟(170)
第四章诊断学(178)
第一节问诊(178)
第二节体格检查(198)
第三节特殊仪器检查(213)
本章小结(228)
全真模拟(228)
第五章感染病学(235)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235)
第二节感染的发病机制(238)
第三节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241)
第四节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245)
第五节抗病毒治疗(246)
第六节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247)
第七节抗真菌感染治疗(266)
本章小结(268)
全真模拟(268)
第六章医学伦理学(274)
第一节绪论(274)
第二节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277)
第三节医疗人际关系道德(279)
第四节预防医学道德(281)
第五节临床医学实践道德(284)
第六节医学科研伦理(286)
第七节医学高科技伦理(290)
第八节医学道德修养和评价(292)
本章小结(294)
第七章卫生法规(295)
第一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95)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法(299)
第三节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302)
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03)
第五节献血法(304)
第六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306)
第七节艾滋病防治条例(307)
本章小结(30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0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解剖学
本章内容主要测查应试者对解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评价其是否具备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基本理论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人体解剖学概述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科学中的形态学范畴,主要阐述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
一、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的分科,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医疗实践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及采用,不断发展和提高。
在西方医学中,对解剖学知识的记载来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他在著作中对头骨做了正确的描述,并认为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另一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做过动物解剖,把神经与肌腱区分开来,并提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名医维萨利通过对尸体解剖,仔细观察,在1543年著成了《人体构造》一书,系统地记载了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结构,并对他人的一些错误论点给予了纠正,创立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
二、我国人体解剖学发展历程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已有解剖尸体工作的记录。“解剖”一词因而出现在人类历史上。
三、人体的分布与器官系统
组织是由细胞及细胞间质组合而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器官由不同组织组合而成,如心、肝、肺、肾等都是器官。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某一生理功能,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根据每个系统所完成的功能不同可将人体分为如下各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个系统组合而成,其功能是完成躯体的随意运动。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执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功能。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等消化管道,以及唾液腺、肝、胆、胰等附属消化腺,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粪便的排出。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完成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的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腺、射精管及外生殖器。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乳房及外生殖器等,具有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以及进行性交和繁衍后代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具有分泌激素、调控人的生长、发育和性功能的作用。
循环系统:包括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由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组成的淋巴系统,主要承担运输血液、淋巴在体内的循环,用以转运氧、二氧化碳及营养物和代谢产物。
感觉系统:包括眼、耳、鼻、舌及皮肤内的各种感受器等,接受来自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并通过神经传向脑,而引起不同的感觉和反应。
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神经、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等,是人体各系统的总指挥,不仅接受汇集体内、外的各种传人信息,还将脑、脊髓的指令传达到肌、腺体、内脏等器官,以完成各系统的功能并维持机体的统一和协调。
四、解剖学姿势与常用的方位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
也称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向前平视,两足并立,略分开同肩宽,足尖向前,上肢垂直于躯干两侧,手指并拢手掌向前。在描述任何结构时均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被观察者处于侧卧或仰卧或任何其他姿势,甚至只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时,仍应依此标准姿势进行描述。
(二)方位术语
按照上述解剖学姿势确定出不同的方位术语,以准确描述各器官、结构的位置关系。
上和下:凡靠近颅顶的为上,靠近足底的为下。
前、后及腹侧、背侧:凡靠近身体腹面者为前,靠近背面者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人体正中矢状面为标准,凡靠近正中面的为内侧,在四肢又称近侧。凡远离正中面的为外侧,在四肢又称远侧。
内和外:近体腔者或近器官的核心部位者为内,反之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
浅和深:靠近皮肤表面的为浅,远离皮肤表面向人体中心部位者为深。
此外,在上肢还经常使用尺侧和桡侧代替内侧和外侧,下肢用胫侧和腓侧来替代内侧和外侧。左、右也常用于描述四肢及脑。
(三)轴和面
1.轴
轴常用于分析关节的运动,又称为运动轴,人体基本的轴有三种:
(1)矢状轴为前后方向设定的轴,与人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
(2)冠状轴为左右方向设定的轴,也称额状轴,与矢状轴和垂直轴相垂直。
(3)垂直轴为上下方向设定的轴,与重力线和人体长轴基本平行,但与前两轴相垂直。
2.面
为便于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研究,经常要在身体或脏器作不同的切面,以剖析其内部结构。在标准姿势下可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切面。
(1)矢状面:自左向右所作的切面,在正中线上所作的切面可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称正中矢状面,依此类推可作若干个旁正中矢状切面。
(2)冠状(额)面:自前向后所作的切面,将人体分为前后若干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及矢状面相垂直。
(3)水平面:或称横切面,按水平面所作的切面,与上述两平面相垂直的面,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并依次从头至脚切出若干平面。所谓横断面解剖即以此切面研究人体器官相互位置关系,为CT检查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依据。
【多选题】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即()。
A.点状面B.水平面
C.矢状面D.冠状面
E.横切面
【答案】BCD。经典详解:人体相互垂直的面有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第二节运动系统
一、骨的形态与分类
(一)骨的分类
成人共有206块骨。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两者又称为中轴骨,后者可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根据骨的外形又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种。
1.长骨
呈长管状,分为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在体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由于长度大,在肌的牵引下,其运动幅度也大。
2.短骨
形似立方体,其内没有骨髓腔,多位于既承受较大压力而又能灵活运动的部位,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
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它们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保护心、肺等。
4.不规则骨
其形状不甚规则,如某些颅骨、椎骨等。
《临床医学导论:诊断与治疗精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医学生、临床医生以及对医学领域有深度求知欲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深入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指导。我们深知,精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现代医学的核心,因此,本书聚焦于医学诊断的逻辑思维、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前沿的治疗策略与技术,力求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技能。 第一部分:诊断思维与方法论 本部分是本书的基石,强调培养读者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病史采集的艺术与科学: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问诊,获取关键的临床信息。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患者(如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的沟通技巧,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误导性信息。内容将涵盖主诉分析、现病史梳理、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社会史的重点关注点,并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不同病史采集方式在诊断中的作用。 体格检查的全面与精细: 深入剖析全身各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包括视、触、叩、听、嗅等基本技能的应用。本书将特别强调检查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对比性,例如如何通过步态分析初步判断神经系统疾病,如何通过腹部触诊识别肝脾肿大,以及如何通过听诊辨别心肺杂音的细微差别。我们将提供大量图片和图示,辅助读者掌握正确的检查手法和定位。 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与解读: 针对临床上常用的各项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本书将详细介绍其基本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最适合的辅助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提高诊断效率。同时,对各类检查结果的解读,也将提供清晰的思路和鉴别诊断的要点,例如,如何通过血常规的细微变化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如何结合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来区分良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的逻辑构建: 鉴别诊断是临床诊断的关键步骤。本书将系统介绍构建鉴别诊断列表的思维模型,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逐步缩小诊断范围。我们将以常见疾病为切入点,例如,胸痛的鉴别诊断,腹痛的鉴别诊断,发热的鉴别诊断,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排除或确诊思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鉴别诊断框架。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本部分将精选临床常见且重要的疾病,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临床表现。我们将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 心血管系统疾病: 涵盖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进展,心肌缺血的生化改变,心力衰竭的代偿与失代偿机制。在临床表现部分,将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疾病的典型症状(如心绞痛的性质、放射部位,心悸的节律、频率),体征(如心音变化、颈静脉怒张)以及重要辅助检查的特征性表现。 呼吸系统疾病: 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肺结核等。我们将分析感染、炎症、支气管痉挛等病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通气与换气功能。临床表现方面,将详细描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的特点,并结合肺部听诊、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来辅助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讲解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胰腺炎等。本书将深入探讨胃酸分泌异常、黏膜屏障破坏、肠道菌群失调、肝细胞损伤等病理生理机制。在临床呈现上,将详细分析腹痛、腹泻、便秘、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意义,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腹部体检、内镜检查、生化检查来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关注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我们将解析神经元损伤、神经递质失衡、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诊断方面,将强调神经系统查体的精细化,如颅神经检查、感觉运动功能检查、协调性检查等,并重点介绍CT、MRI、脑电图在诊断中的作用。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涵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退、肾上腺疾病等。本书将系统阐述激素分泌异常、信号转导通路受损等机制,以及这些异常如何引起全身性代谢紊乱。临床上,我们将重点关注血糖、血脂、甲状腺激素水平等检测指标的解读,以及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改变、心慌、畏寒等常见症状的分析。 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 包括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尿路感染、肾结石等。我们将探讨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脏排泄功能的异常,以及这些异常对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的影响。临床表现方面,将重点分析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以及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第三部分:现代医学的治疗策略与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临床医学中主流的治疗方法与前沿技术,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循证医学的应用。 药物治疗的原则与实践: 详细介绍各类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我们将强调个体化用药原则,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合并用药等因素,制定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也将介绍药物相互作用的常见情况及处理方法。 外科学的基本原理与进展: 涵盖外科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创伤的处理、常见外科疾病的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术前评估与术后管理。我们将介绍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的发展及其优势,以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新兴技术。 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 介绍心血管介入(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消化内镜介入(如ERCP)、神经介入等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将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并发症及临床效果。 肿瘤的综合治疗: 探讨肿瘤的化学疗法、放射疗法、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本书将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肿瘤类型、分期、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康复医学与姑息治疗: 介绍康复医学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以及姑息治疗在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晚期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价值。 本书特色: 体系化与逻辑性: 从诊断思维到病理生理,再到治疗策略,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体系。 突出重点与难点: 聚焦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关键知识点,深入解析,力求透彻。 理论联系实际: 大量引用真实临床案例,生动形象地阐述医学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 前沿性与发展性: 关注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动态,为读者提供与时俱进的医学知识。 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内容深入,但力求语言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 《临床医学导论:诊断与治疗精要》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临床医生的“案头宝典”。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精湛的诊断技能,应用有效的治疗手段,最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