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读史随笔集。取材于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作者从史书中的某人、某事、某一现象出发,展开叙述。本书文字流畅,根据充分,条理清楚,史料确凿,具备较高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对广大读者进一步学习文史知识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杨自强,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湖晚报执行总编,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十部学术专著、学术随笔和新闻评论集。
目录
序 曹启文
第一辑 官场“经济人”
唐太宗的权术 3
谁杀了太子建成 12
作为广告的魏徵 21
“萧瑀牌”反光镜 29
纵做狗,也光荣 35
…………
第二辑 道可道,非常“道”
如何知得圣人肚里事 115
一生就是一个字 123
我是流氓我怕谁 132
…………
后记 267
精彩书摘
唐太宗的权术
中国的封建社会连绵两千年,出了大大小小几百个皇帝,但“好”皇帝似乎并不多,说来说去也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这几个,最多加上个这几年被“平反”的雍正。而即使这几个,也不全是喝彩声:秦始皇横征暴敛,汉武帝穷兵黩武,宋太祖欺侮孤儿寡母,清朝的三个皇帝大兴“文字狱”,让读书人至今尚有余悸。算来算去,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标准的“好”皇帝了。但扫兴的是,细读新旧“唐书”(还是官方修的呢),还是看到了唐太宗喜用权术的一面。
与坐享其成的第二代皇帝不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扫荡王世充、窦建德,平定薛举、刘武周……说大唐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并不为过,他其实和开国皇帝没什么不同。所谓“兵不厌诈”,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自然不能像宋襄公这样迂腐,而是要比谁更凶恶、更阴险,作为一个长年领兵的统帅,李世民多次说“兵法尚权”,而这同样自然而然地带到了政治生活中。大儒朱熹对此说得一针见血:“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答陈同甫书》)“假仁借义,以行其私”是说得过分了点,但说太宗在“才”“能”“知”“术”(权术)上都出类拔萃,确是实话。
……
前言/序言
序
曹启文
读史随笔,相当于古已有之的“史论”一类,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说起,于指点古事、进退古人之际,通过对学术问题的通俗化,来说观点讲道理。看起来似乎是做一回事后诸葛亮,但这“诸葛亮”也并非人人能做。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识,独到的见识,这“三识”缺一不可,如此方能从史籍记载的夹缝中看出前人所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对人们耳熟能详并视为早有定论的古人古事作出新的审视。想当年苏轼、王安石、王夫之、李贽等大家的史评,说理头头是道,裁断旁征博引,感情淋漓酣畅,文笔引人入胜,实是读史随笔的经典之作。自然,这样的要求对今天的作家来说,是有点悬鹄过高了,但应该将此作为一种追求。自强的这本《一生一个字》,我以为,就是当代作家读史随笔的典范。
自强科班出身,是上世纪80年代杭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硕士,根基扎实,学风严谨,为人沉静,潜心读书,故尔他的读史随笔,史料翔实,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历历可考。像书中的《如何知得圣人肚里事》一文,论说《新五代史》的“春秋笔法”,全文不过四千字,引用的材料,除了新旧《五代史》,从《左传》开始,下逮薛居正、欧阳修、徐无党、朱熹、王鸣盛、钱大昕、纪晓岚、康有为、梁启超、周振甫等,全都信手拈来,其阅读量之大可见一斑。可谓爬罗剔抉苦劳神,刮垢磨光始见真,没有下过一番苦工夫,坐过几年冷板凳,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一生一个字:历史的闲言碎语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一生一个字:历史的闲言碎语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这次的货不在活动范围,心情不好,6.18--期待着。
评分
☆☆☆☆☆
书的外观质量不错,价格也很实惠,内容阅后追评。
评分
☆☆☆☆☆
谈资类只言片语类小书,无关痛痒的轻描淡写而已!
评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取材于两唐书。作者从史书中的某人、某事、某一现象出发,展开叙述。根据充分,史料确凿,具备较高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
评分
☆☆☆☆☆
历史的闲话也不错
评分
☆☆☆☆☆
早就想买这本书了,终于来货了。。。。。。。。。。。满意
评分
☆☆☆☆☆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