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图片与文字、图片欣赏与摄影学习、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于一体。以150余幅图片和约3万字的不同层级的说明告诉摄影爱好者,如何走出拍摄“瓶颈”,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技术条件,进行了详尽的指点和示范。本书文字流畅,图片精彩,具有非常实用、通俗易懂的特点,是一本不错的摄影指南类画册。
芮从东,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省内四个单位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40年。在江苏人民出版社退休,时任副总编、编审。退休后应邀在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任副秘书长。热爱摄影,退休后靠实力成为中国摄影家。
我必须承认,在我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摄影创作”这个词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它离我很遥远,是专业人士才玩得转的游戏。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背后更广阔的天地。它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流程,也没有给我一些“万能”的技巧,而是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立意”,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通过镜头表达的是什么。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记忆”的拍摄主题。我以前可能只是拍一些老照片,或者带有怀旧感的场景。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去思考,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是单一的,还是碎片化的?我开始尝试用一些不寻常的构图和色彩,去模拟记忆的特质。比如,我用景深模糊的画面来表现模糊的记忆,或者用色彩的失真来暗示记忆的扭曲。我甚至尝试用一些超现实的元素,来表达那些难以言喻的、潜意识中的记忆。这种从“表象”到“内涵”的深度挖掘,让我觉得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而是一种心灵的探索和表达。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一个“器材党”和一个“技术控”的泥潭中走了出来,开始真正回归到摄影的初心——表达。它并没有贬低技术的重要性,而是将技术置于“立意”之后,成为实现“立意”的工具。我之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光圈、快门、ISO,希望能通过参数的优化来提升画面的质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再精湛的技术,如果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和情感的支持,也只是空中楼阁。 它引导我去思考,我想要通过这张照片诉说什么?是社会的某个现象?是人生的某个感悟?是内心的某种情绪?一旦有了明确的“立意”,我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它。比如,如果我想表达“生命的顽强”,我可能会选择低角度仰拍,用强烈的逆光勾勒出植物的轮廓,甚至运用一些特殊的景深效果来突出主体。这种从“盲目追求技术”到“为立意服务技术”的转变,让我觉得摄影的创作过程变得更加有目标感和方向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个问题,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它不像一本教科书,告诉你“这样做是对的”,而是像一位引路人,指引你踏上探索之路,并且告诉你,这条路的风景,取决于你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讨论了“时间”在摄影中的意义。我之前可能只是单纯地记录时间流逝,比如拍摄日出日落,或者不同季节的风景。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照片中凝固瞬间,如何表达时间的厚重感,又如何暗示时间的流逝。 它引导我去观察那些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故事,比如一个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他一生的经历;或者一棵老树,它的年轮里藏着岁月的秘密。我开始尝试用一些巧妙的构图和光影,来营造出“时间”的维度。比如,我拍摄了一组关于“老街新生”的照片,不仅仅是记录老街的建筑,更是捕捉新生命的活力在古老街巷中悄然滋生的画面。我用长曝光表现老街的沉静,又用锐利的对焦和明亮的色彩捕捉新生的店铺和人群,试图在对比中展现时间的交织与碰撞。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二维画面的二维记录,更是一种对时间、空间、情感的立体表达。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摄影创作远不止于表面的构图和色彩,更在于背后深层的情感和思考。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模板”,而是鼓励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模板”。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摄影师,不仅仅是用相机去记录世界,更是用镜头去解读世界,去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艺术的阐述。我之前可能总觉得画面越满越好,希望能够塞进更多的信息。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去思考,适当的留白能够给画面带来怎样的呼吸感和想象空间。它让我明白,有时候,省略比添加更能触动人心。我开始尝试在我的作品中运用留白,比如拍摄一张空旷的天空,只在角落里留下一个微小的剪影,让观者去猜测剪影背后的故事。或者拍摄一张人物的侧脸,只露出部分表情,让观者去想象她内心的情感。这种从“信息堆砌”到“意境营造”的转变,让我的照片一下子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评分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拿起相机,对准好看的景物按下快门,然后期待一张“好照片”。直到我偶然翻到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好照片”的定义,以及它背后更深层的东西。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使用长曝光拍出梦幻的光轨,也没有告诉你如何后期处理让照片更具冲击力。相反,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一步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探寻那些真正触动我的、想要用影像表达的情感和想法。 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被器材的光环所迷惑,以为拥有一台昂贵的相机就能拍出令人惊艳的作品。但这本书却把焦点从冰冷的器材转移到了我们手中那颗跳动的心脏。它鼓励我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细微之处的美,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孤独”的拍摄计划,我之前可能只会拍下空旷的街道或者独自坐着的人,但作者却引导我去思考,孤独的本质是什么?是物理上的隔离,还是内心的疏离?是无人陪伴,还是不被理解?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开始尝试用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来表达“孤独”,比如透过模糊的窗户看向窗外,仿佛隔绝了一个世界;或者是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旧玩具,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这种从“拍什么”到“为什么拍”的转变,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深刻体会。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习惯了按部就班,喜欢有明确的指导。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曾担心它会太过“概念化”,难以理解和实践。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虽然强调“立意”,但它的方式却非常落地,也非常接地气。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思考引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的讨论。我之前拍照,可能只是捕捉眼前的景色,很少去考虑照片是否能传达某种情感。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照片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灵感受到的。它引导我去思考,什么样的画面才能触动人心?什么样的色彩和光影才能营造出特定的情绪?我开始尝试用更具情感张力的画面来表达我的感受。比如,我拍摄了一组关于“雨天的思念”的照片,我没有去拍雨滴或者湿漉漉的街道,而是试图用一些模糊的光斑、暗淡的色调和空灵的构图,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种从“记录”到“抒情”的转变,让我觉得摄影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更像是对摄影本质的一次深度挖掘,它不侧重于教你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要拍”。这种“先立意,后创作”的思路,对我这个习惯了“先拍,后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颠覆。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拍不出满意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真正值得拍摄的“东西”。 书中有很多关于“观察”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可能只是“看”,而这本书却引导我去“观察”。它鼓励我去留意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比如,我开始关注那些人们手部的动作,因为手是表达情感和故事的重要载体;我开始留意那些墙壁上的斑驳痕迹,因为它们记录着时间的变迁。我甚至尝试去捕捉那些动物细微的表情,因为它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这种从“茫然”到“聚焦”的转变,让我觉得摄影的视角一下子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
评分坦白说,很多关于摄影的书籍,在我看来都过于“技术导向”,充斥着各种参数设置、后期技巧,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摄影更深层、更人文的一面。它没有给我提供“捷径”,而是带领我踏上了一条更加深入、更加有意义的探索之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摄影创作,始于内心的“立意”,而技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为你的想法插上翅膀。 书中对“感受”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可能习惯于用眼睛去“看”,而这本书却引导我去用心去“感受”。它鼓励我去捕捉那些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去用画面去传递那些微妙的心理状态。比如,我尝试去拍摄“失落”的感觉,我没有去拍伤心欲绝的面孔,而是用空旷的场景、破碎的光影和冷色调来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失落的氛围。我甚至尝试用一些象征性的元素,比如一片飘落的枯叶,一个被遗弃的空椅子,来暗示那种内心的空虚。这种从“客观记录”到“主观表达”的转变,让我觉得摄影的边界一下子被拓宽了。
评分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摄影的“立意”是一种天生的禀赋,有些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去创作,而有些人则永远也无法达到那个境界。但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这种迷思,它让我相信,“立意”是可以学习、可以培养的。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挖掘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且将它们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 书中关于“视角”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可能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去拍摄,而这本书却鼓励我去尝试不同的视角。它引导我去思考,从更高的角度看,事物会有怎样的变化?从更低的角度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我甚至尝试去模拟昆虫的视角,去发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微观世界。我拍摄了一组关于“微观世界的奇遇”的照片,我用微距镜头捕捉了露珠中的倒影,枯叶上的纹路,以及一只蚂蚁的辛勤劳作。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景象,在我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后,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美丽和生命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摄影的创作就像是一场随机的邂逅,有时候运气好就能拍到不错的作品,但更多时候则是“拍了很多,但没有一张满意的”。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框架,一个能够指导我进行系统性创作的方法论。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故事性”的探讨。我之前拍的照片,很多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这本书却鼓励我去思考,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何让画面之间产生呼应和联系。我开始尝试构建一些有情节的拍摄计划,比如我拍摄了一组关于“城市角落里的微光”的照片,我没有去拍宏伟的建筑,而是聚焦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捕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烁着希望和温暖的瞬间,比如一个正在工作的清洁工,一个在窗边读书的孩子,一个在街边独自拉着小提琴的老人。我用这些独立的画面串联起来,试图勾勒出一幅关于城市中不被注意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