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即有50%的未成年人在暴力环境中成长,并且他们中的多数也直接受到来自父母的暴力。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对孩子的精神暴力,它与其他多种形式的精神暴力和以“管教”为名的肢体暴力一样,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白丝带丛书主编是方刚博士,丛书目前已出版六本,包括:01《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02《做全参与型好男人: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03《肯定性咨询法》,04《亲密关系如何伤害我们:性别暴力的94个案例》,05《电影中的性别暴力》,06《和家暴创伤说“再见”: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方案》。本书是白丝带丛书的第六本。
这是一本针对青少年时代目击或承受过家庭暴力的人士的团体辅导工具书,主要包括团体辅导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说明。目击暴力,特别是父母间的暴力,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内心创伤。“白丝带”希望通过团体辅导,做“事后补救”,消除暴力留在他们内心的阴影,让已经成年的他们开心、快乐、自信,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开展亲密关系。另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是阻断暴力的传承,即让他们自己不再成为施暴者。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博士毕业,“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兼职教授。
丁新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主要实践与研究领域为婚姻家庭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长期从事团体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
李璐,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现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项目主任,曾在美国带领儿童与青少年暴力侵害团体。
前言:对团辅方案的说明
第一部分 团体筹备
一 团体活动的整体安排
二 带领者自身的准备
三 组员的招募与筛选
第二部分 团体第一阶段:认识暴力
第1次 制定规则、认识家暴形式
第2次 认清家暴实质、了解男性气质
第三部分 团体第二阶段:走出阴影
第3次 体验与联结
第4次 觉察与疗愈
第5次 表达与转化
第6次 表达与转化(续)
第7次 放下与和解
第四部分 团体第三阶段:立足当下
第8次 建立自信
第9次 情绪与身体感受和内在需要
第10次 情绪与认知调节
第11次 学习沟通
第12次 学习沟通(续)
第13次 成长无止境
第14次 总结与展望
备用活动
参考文献
附录:性别暴力热线咨询手册/方刚、林爽等编著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完全没有一般心理自助书籍那种堆砌理论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节奏,从最基础的情绪识别入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核心的依恋模式重塑。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代际创伤传递”的剖析,那部分内容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我会不自觉地复制出与原生家庭中相似的互动模式。书中提供的那些练习,比如“情绪日志”和“内在对话重构”,我都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了实践,效果立竿见影。我能感觉到自己对压力的反应阈值在慢慢提高,不再轻易被过去的幽灵吓倒。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的“行动清单”,这些清单非常具体,甚至细致到如何与伴侣沟通你的创伤史,如何设定清晰的拒绝界限。它给人的感觉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触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创伤的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与过去的关系。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走出了那些阴影,但阅读过程中那些细腻的描述,那些关于无意识反应和情感依恋的分析,让我不得不承认,许多童年的经历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日常决策和人际互动。作者非常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探索“边界”的框架,这个框架既强调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又温柔地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界限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别喜欢它探讨“受害者心态”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或美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心态的形成机制,并提供了非常实际的步骤来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塑造。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甚至会和书中的情境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觉作者正是站在我的肩膀上,用一种既专业又充满同理心的方式,陪我一起走过那些艰难的回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疗愈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接纳。
评分坦白说,我以前读过很多声称能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书,但大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激进地要求“断舍离”,要么过于温和以至于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力量。然而,这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团体辅导”的视角。即使是个人阅读,也能从中感受到那种被集体支持的力量。它没有强迫你去“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在“我的感受”和“我的未来”上,这是一种极其赋权的写作方式。书中对“羞耻感”的剥离工作做得尤为出色,它细致地描绘了羞耻感是如何像藤蔓一样缠绕住我们的自我价值,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一点点剪断这些纠缠。每当我感到自己因为过去的经历而自责时,翻阅其中的章节,总能重新找回那种“我有权利感受,我有权利疗愈”的坚定信念。这种感觉不是被告知要坚强,而是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有能力变得完整。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性”方面的卓越表现。原生家庭的创伤往往不是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微妙的、持续的负面互动交织而成的“迷宫”。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一点是,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快速的“万能解药”,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绘制属于自己的创伤地图。它深入分析了“角色固化”(如取悦者、英雄、受害者)是如何在家庭系统中形成并固化,以及如何有意识地打破这些僵化的角色。书中对“共生关系”和“情感勒索”的辨析极其清晰,我从中找到了大量自己过去无法命名的互动模式的症结所在。它教会我,疗愈不是要消除所有的痛苦记忆,而是要将这些记忆从“正在发生的威胁”转化为“已经发生的历史”。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带来的内心平静是任何物质上的成功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地将我从历史的受制于人中解放了出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稳和力量感,它绝不是那种轻描淡写的“心灵鸡汤”。作者的文字冷静、精准,却又饱含对受创者的深深理解。它深入探讨了创伤对生理机能的影响,这一点常常被其他书籍忽略。当我读到关于“身体记忆”和“神经系统重调”的部分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长期存在的慢性疼痛和莫名的焦虑,很多都与早年被压抑的情绪有关。书中介绍的放松技巧和正念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验证的,它们不是空泛的建议,而是具体到如何通过呼吸来锚定当下的技术。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不仅处理了情感层面,还巧妙地触及了身体层面,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修复路径。对于那些已经尝试了多种心理疗法却仍感效果不佳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急需的、更具整合性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