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拓荒性理论专著。 它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所谓点即一个人物的服饰学说或一个命题;线即历史的线索或一个服饰事件或某类服饰命题的梳理;面即某个时代或一群政治家或社会服饰习俗等;体即中国服饰文化整体境界的多重透视。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搜寻,在不时显现的出土文物中爬梳,在古今乡风土俗中筛选,以期探讨中国服饰发展变化的文化背景和内在规律;辨析中国服饰命题与国人文化心态的渊源衍化;梳理历代服饰现象的文化线索和美学意味……总之,她试图展示自古以来渊远流长的中国服饰文化理论,展示早已积淀为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服饰命题,从而引导人们整体领略中国服饰文化境界——在时兴的西方服饰文化之外提供一个别样的理论参照体系,它不只为中国服饰文化学的建立作出重要铺垫,而且为人类服饰学说的平等互补结构奠定基础。
本书立论明确,资料丰富,图文并茂,视界雄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可用作我国高等院校服饰专业的一本基础理论教材,对从事服饰设计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业余爱好者也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搜寻,在不时显现的出土文物中爬梳,在古今乡风土俗中筛选,以期探讨中国服饰发展变化的文化背景和内在规律;辨析中国服饰命题与国人文化心态的渊源衍化;梳理历代服饰现象的文化线索和美学意味……总之,它试图展示自古以来渊远流长的中国服饰文化理论,展示早已积淀为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服饰命题,从而引导人们整体领略中国服饰文化境界——在时兴的西方服饰文化之外提供一个别样的理论参照体系。它不只为中国服饰文化学的建立作出重要铺垫,而且为人类服饰学说的平等互补结构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俗研究专家,服饰研究专家,陕西省节庆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西北大学节庆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陕西省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西安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医学美学美容》等众多报纸期刊特约撰稿人,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参与嘉宾。
目录
第一章 被薜荔兮带女罗——古代服饰质料的发现与演变 / 2
一、服饰之初:花叶须戴满头归 / 2
二、彼采葛兮 / 4
三、 纟炎麻索缕,手经指挂 / 6
四、裘之饰也,见美也 / 7
五、丝绸:云想衣裳花想容 / 10
六、棉花 / 14
七、纸质衣料的尝试 / 14
第二章 混沌世界 五彩迷离——中华服色的远古演进 / 18
一、洪荒时代的一色独尊:红色崇拜 / 18
二、夏商二元对立:尚黑尚白 / 21
三、西周四方模式:青赤黑白褒贬分明 / 27
四、五行模式:四色并坐,黄色突出 / 29
第三章 亦幻亦饰 人神合一——图腾向人体装饰的渗透、转化与投影 / 38
一、图腾文化的人生印痕 / 38
二、图腾扮饰之初:画身画脸 / 39
三、图腾扮饰之初:文身 / 42
四、图腾人体装饰向服饰的过渡 / 46
第四章 具象与抽象:有意味的形式——中华传统服饰图纹 / 56
一、从具象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 / 56
二、抽象纹饰的思维模式与具体途径 / 60
三、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 61
四、中华服饰图纹散点体系 / 64
五、中华图纹的文化思考 / 74
2 │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第五章 衣裳?章纹?文饰——《周易》服饰理论简说 / 80
一、神圣起源: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80
二、黄色的神圣意蕴 / 84
三、贲:多向度的文饰观念 / 86
四、反对文饰——冶容诲淫 / 90
第六章 悠悠万事 唯此为大——“三礼”与服饰 / 94
一、规模宏大的服饰管理体系与等级秩序 / 94
二、冠礼:庄严神圣的成年礼仪 / 102
三、五服制:服装款式中天伦亲情的直觉造型 / 108
第七章 服周之冕 文质彬彬——孔子的服饰理论及其实践 / 116
一、服周之冕,海纳百川 / 116
二、维护基座,峻切庄严 / 119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22
四、纳入教程,系统传承 / 130
五、敬畏服饰,身体力行 / 134
六、孔子服饰学说的文化思考 / 136
第八章 被褐怀玉 养志忘形——老庄服饰思想初探 / 140
一、被褐怀玉,养志忘形 / 140
二、质文错位:发现服饰的装扮或欺骗 / 143
三、服色的异化及神化 / 144
四、素淡之美:大音希声 / 147
五、平等与宽容:服装模式的多样性 / 150
六、服饰舒适性原则 / 152
七、形全形残,任纯自然 / 153
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155
第九章 取情以去貌 好质而恶饰——韩墨的服饰文化观 / 160
一、衣服的定义:适身体,和肌肤 / 160
二、唯用是尊的评判模式 / 162
三、取情以去貌,好质而恶饰 / 164
四、行不在服 / 169
五、至高的权势:流行的策源地 / 170
六、反对拘泥:服饰应随时而变 / 173
七、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175
第十章 服制之道 多极摆荡——贾谊、刘安与董仲舒的服制建构 / 180
一、贾谊:改朝更易服色,提倡服制之道 / 180
二、刘安: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 / 182
三、董仲舒:天人同构,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 186
第十一章 人之所弃 受而后著——中国佛教服饰文化观 / 192
一、人之所弃,受而后著 / 192
二、最胜衣服最胜香 / 196
三、辩难袒服 / 199
四、刷新衣装 / 201
第十二章 齐民与俗流 贤者与变俱——论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 / 208
一、胡服骑射:衣当顺势而变 / 208
二、孝文改制:衣亦为时而变 / 213
第十三章 严装?淡装?粗服乱头——魏晋风度与服饰 / 222
一、魏晋风度的社会文化背景 / 222
二、严装:魏晋风度的初始境界 / 225
三、粗服乱头:魏晋风度的浪漫境界 / 229
四、淡装:魏晋风度的玄远境界 / 232
第十四章 雍容大度 盛世衣装——唐代服饰的文化探寻 / 240
一、兼收并蓄的文化场 / 240
二、服色内涵的再构筑 / 242
三、盛行胡服 / 246
四、时世妆:波澜起伏的模仿流动 / 250
五、袒裸之风:人体美的展示 / 253
六、女着男装:历史新风貌 / 254
第十五章 与人相称 与貌相宜——李渔时代的服饰理论 / 260
一、衣以章身 / 260
二、生命体验的质料视角 / 263
三、内蕴拓展的服色 / 265
四、斟酌款式 / 269
五、成则画意,败则草标——饰物的别致讲求 / 271
第十六章 衣取适体 寒暖顺时——曹庭栋《老老恒言》的服饰养生理论 / 278
一、安体所习,养生妙药 / 278
二、趁寒趁暖,动静相宜 / 280
三、首衣:虚顶以达阳气 / 283
四、体衣:衣取适体 / 285
五、带、钩及衣之浣洗 / 287
六、足衣:四时宜暖,和软适足 / 288
第十七章 斟酌中外 咸思改服——康有为两极摆荡的服饰思想 / 296
一、呼唤转型:上书请断发易服 / 296
二、回归传统:适宜性之优可统摄万国 / 301
三、回归传统:尽善尽美至为文明矣 / 304
四、康有为服饰论说的价值 / 307
第十八章 古今服装画 / 312
一、鸿蒙时代的萌芽 / 312
二、源起:法典式的服装画 / 312
三、归类辨属的服装画 / 315
四、具有现代意味的服装画 / 316
第2版后记 / 324
第3版后记 / 327
前言/序言
本书展开中国服饰文化这个话题,粗看似乎纵横交错,不同层面纷至沓来,分散而不成体系,其实本书有着内在逻辑与有机结构,既有历史的序
列,又有人文的脉络,更有服饰文化学建构自身的期待。就像拉开历史的帷幕,让我们看到庄严辉煌的演出和精美的细节,看到源远流长的根脉,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服饰的DNA结构,看到扮饰自身的历史探索与卓越智慧。
我们的先民及历代服饰文化的先行者与创造者,在服饰材料方面,披荆
斩棘,搜尽多种动植物,以超乎想象的智慧将皮毛、枝条化为绕指柔。葛麻的发现与驯植自有其厚重的积累,而蚕丝的发现与创造更是为人类美饰谱写了一首伟大而响彻古今的乐曲,从而建构了与异域先民创造的棉花文化圈、皮毛文化圈、亚麻文化圈互补的丝麻文化圈。值得注意的是,从古至今,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叙述格局中,服饰材料探索、发现与完整巧慧的工艺过程,不只是客观外在的物质罗列,而且渗透着温馨情愫的人文意象。无论是桑蚕起源的神话传说,还是葛麻狐裘浸润的情感波澜,都成为引发人们品咂不已的美感资源。
在服色方面,中国服饰文化有着独特的建构与表达。它既是物理的又是
心理的,既是神话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民族的又是普世的,如尚赤尚黑尚白尚黄尚紫,五德终始,三世轮回……每一种色彩都因此而获得独立的意味,成为厚重的历史现实衔接链条。最终尚赤尚黄成为民族色彩的定格且向未来辐射与渗透,自然源自服饰色彩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演义。中国服饰文化中的服色格局还是一个有所期待的海纳百川式的开放结构,对异域服饰的接纳与融合上都显出自信与大度,如汉唐时代佛教的尚黄与尚白的认同,近现代对于欧美白色婚纱的欣赏拿来,都是不争的事实。
在服饰图纹方面,形成了如十二章纹、八吉祥、儒学八宝、暗八仙等涵
盖不同层面,既自成格局又彼此呼应的散点体系,从而使中国智慧的非聚焦式散点思维在这一领域里有了典型的展现与印证,也使点线面看似简单的轮廓建构积淀了厚重微妙的社会情调与人生意味。
在服装款式方面,自从两三万年前山顶洞人磨就那一枚骨针,我们的先民就为后来的服饰结构奠定了一种模式,即与印度的裹缠型、古希腊的披挂型款式并行的缝合型结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款式美不胜
收,不仅是让我们引为自豪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是仍然以活态存在于我们衣生活中的精美范式,还是引发服饰创造的灵感之源与激情之基础。
在服饰制度方面,官场的冠冕制度与偏侧于民间的五服制度,将服饰差
序系列的系统性落实到细致精微,将服饰的庄严神圣与神秘圣洁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冠冕制度将朝廷与官府的秩序梳理与官员的升迁等级等策划得无微不至,它将礼制这一相对抽象的人文制度落实到服饰的款式、色彩、图纹甚至质料上,或许这就是社会符号化管理的历史先行者。五服制度虽覆盖全社会,但在实践中似乎更偏侧于民间,而传统社会中官员服丧期间,更要辞去官职回故乡丁忧。相对于冠冕制度的等级森严,五服制度更是精致完整、大气磅礴,它将中国人的伦理关系从血缘层面梳理得井井有条,源流清晰,界线判然。而这一切又从儒家基于血缘的情感结构推衍而出,一切的伦理抽象最终又归结到具象化五服这样的款式上。如果说冠冕制度强调的是国家台阶之庄重森严,那么五服制度突出的是家族血缘之绵长温馨。而个人成年礼仪呈现的冠礼和笄礼,则是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关键点上建构的重要的通过仪式。如果说前两者属于关注群体的制度创造,那么冠礼和笄礼则是关注个体成长的独特设计。而这一制度最终落实于服饰层面,真得佩服这些制度的设计者的苦心。因为只有依附于衣食住层面的文化建构,才有可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有效而恒久地传承下去。
在服饰思辨方面,《周易》一句“垂衣而治天下”的命题,道出了中国
服饰文化思辨的核心,即社会秩序梳理与性别秩序梳理这两个关键点。后世不少思想家都是沿着这个格局展开自己有所侧重的叙述。孔孟荀老庄墨韩等虽彼此有抵牾之处,如孔孟荀定格于群体合谐,老庄着眼于个体舒适,墨韩则强调实用便捷,但其思维大方向仍在这个模式内运行。而服饰变革的冲突与思辨,无论是胡服骑射还是孝文改制,都是上述种种服饰思辨的实践性叙述。而康有为两极摆荡式的服饰思考,前后如撕裂般的矛盾表述,恰恰深刻地表达了在中国服饰转型期国人深刻而迷茫的矛盾心态。而这种心态至今仍活态地涌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在对个体美饰的思辨方面,出于种种原因,古代中国哲学家更多是对
人体的回避。或许这就是导致传统服装平面剪裁,不同于欧美剪裁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服饰文化史似乎就是对人体回避与遮蔽的历史。对于人体结构的感觉古人并非迟钝,但表述上的回避却显然基于文化上的规定与局限。当然也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突破与进展,虽然有异域进入且融合于民族血脉中的佛教服饰文化谈到了人体具体的一个个部位而无所禁忌,但那对象只能是高高在上的佛祖而并非芸芸众生;一直到李渔直接谈衣与人相称与貌相宜,但具体到人,详细到女性着装的肩与腰,仍是混沌与朦胧,缺少具体量化的描述与分析;曹庭栋谈老年服饰款式细致多样,仍缺少人体不同部位与衣关系的深透描述与微妙解读。他们的思辨与表达,总体看来不乏定性研究的意味,点到即止、含糊朦胧,缺少直接面对展开的定量研究的自觉意识。然而整体反转过来,面对那些人体全然打开的服饰样态,我们再来回味这种源远流长的含蓄与节制,似乎又会滋生“剪不断理还乱”的依恋,又会觉得它自有其隽永的价值。
在服装画方面,这又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独特领域。中国服装画自古而
今,由神圣的服饰法典演绎为世俗审美的民俗风情画、写意漫画,而最后在服装高等教育充分发展的时代,竟回缩到纯然实用性层面,成为服装制作环节的工艺图。服装画在这里所展示的一个历史性的跌宕起伏,真令人感喟良深。这似乎也暗含着新的厚重的期待。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服饰千秋史,得失见寸心。
在这里,我们追溯既往走过从前,并非着意发思古之幽情,津津乐道于
曾经的光彩夺目;亦并非以后来居上的意态俯瞰历史裁判前贤;而是追根溯源,着眼当下,瞩意未来,温故以求新——如同上帝伊甸园里寻觅隐藏起来的亚当夏娃一样,我们面对中国服饰文化也可以发出“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是呀,中国服饰文化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古往今来,看生活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亲爱的朋友,《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就捧在您的面前,当您有心回望中国服饰文化的时候,虽然未曾谋面,但我深信,您是在读历史、读文化,更重要的是在
读自己。
张志春
2016年9月于西安兴庆湖畔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