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写起来 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

质性研究写起来 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利·F.沃尔科特 著
图书标签:
  • 质性研究
  • 研究方法
  • 沃尔科特
  • 访谈
  • 观察
  • 数据分析
  • 扎根理论
  • 现象学
  • 人种学
  • 研究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902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19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万卷方法”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20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尽管沃尔科特是一位可靠、亲切、慷慨的经验分享者,而且中国有数以万计的年轻学子、青年教师在写论文方面迫切需要这种将心比心、切中要害的指导,但本书确实不适合所有的人。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B和C者,无疑能从本书得到大收获。但仅满足条件C的人也不要难过,没有大收获不等于没有收获——本书肯定比同价的一杯星巴克更能促进论文的产出,而且说不定在书里,会有特别触动你、改变你人生的某一页。
  条件A——你的研究取径是质性研究、叙事研究、民族志研究、现象学研究、两个理论研究、个案研究、诠释学研究,诸如此类。
  条件B——你面对大量杂乱的田野笔记和/或原始资料,不知道该如何转换成有条有理、精简适当的论文。
  条件C——你内心深知自己真的只是迫于学术论文发表与专论出版的重重压力,才不得不去做研究,不得不去写论文。你离开了论文模版就不知从何处开始下笔,离开导师和基金申报指导连研究题目都毫无头绪。

内容简介

  本书写给那些不得不写作论文的学界人士,目的是帮助读者把质性或叙述性研究写出来,并克服这一漫长而“痛苦”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障碍。全书7章,分别针对以下问题: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笔;后继无力写不下去;资料庞杂不知如何组织连结;不知道怎么精简润饰;不知道如何收尾;不知道如何应付学术出版的规范要求。同时,本书亦穿插介绍如何写作质性研究的各个阶段。例如:理论架构构思、研究设计、实施田野研究工作、资料分析。这是两种不同聚焦的写作思路,在实际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并无法彻底分割,通常的论文方法指导书籍侧重于后者,很少有人能系统化地对前者进行指导,而本书则针对此娓娓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

  哈利·F.沃尔科特,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人类学教授,拥有40多年质性研究实践和写作经验,发表了大量质性研究的论文与书籍。他曾经担任质性研究专业期刊的主编多年,这是学界对他学术品味的认可。他思考严谨同时又追求趣味,这一点从他那些多样化的研究题材——非洲土著的饮酒习惯、加拿大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教育等等——中不难看出。对于质性研究作品的评判和写作,沃尔科特拥有独到的见解。他的重要作品《校长办公室那个人》已被译为中文引进出版。

目录

1写给读者的行前导言/1
写作vs.不得不写作/3
向前看/3
2出发上路/11
写作的预备/12
地点(适合写作的地方) /13
工作用品配备 /13
写作变成例行公事,写作启动仪式 /14
电脑·电子邮件 /16
写作的优先性与安排写作时间 /17
制订写作计划的三大要素 /17
行之有效的写作计划的第一要素:宣告你的研究主旨 /18
行之有效的写作计划的第二要素:罗列你的目录 /18
行之有效的写作计划的第三要素:确定你的基本“故事”与“声音” /2
读书的人 vs. 写书的人 /23
早鸟写作 /24
自由书写 /29
铁血纪律的书写 /30
从何处开始写起 /32
若干适合的写作起点/33
从研究方法开始写起/33
从叙述开始写起/36
分析与诠释/38
关于研究目的与研究限制的提醒/43
研究焦点的困恼/44
资料分类与组织的困恼/46
3持续写下去/54
周旋到底/56
“文件夹组织法”/57
维持写作动力/59
该注意细节的地方,第一次就搞定/61
建立论文格式表/63
参考文献的备忘记录与更新/64
零散资料的分类备忘记录与追踪管理/65
寻求回馈/66
4连结起来/75
文献探讨/78
如何使论文与理论产生连结/80
理论扮演的角色/85
运用研究方法把论文连结起来/89
质性探究的“技术”/90
如何以图解方式表达质性研究策略/92
把质性研究方法体系看成一棵树/93
你的研究方法以及方法论/97
以研究叙事取代研究方法或理论/99
尾声/99
5紧缩精简/105
叙述的恰当充足性/107
塞更多东西进去/108
扔更多东西出去/113
重复检视文章内容与文书格式/117
修稿改写与文书编辑/119
成为你自己的编辑/120
时间——沉静的伙伴/121
其他文书编辑的方式/121
寻求专业编辑协助/124
如何写出质性研究的结论/127
替代结论的其他结尾写法/129
6结案收尾/136
书籍与大部分文章的主要组成元素/137
书名/138
前辅文/142
献辞/142
前言/142
导论/143
序言/144
目录/145
前辅文:更多的可能内容/146
致谢辞/146
作者简介/本书简介/148
摘要或大纲提要/149
导读/150
关键词/151
执行摘要的一种应用做法:海报展示/152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52
校样编辑与其他重要的文书事宜/153
标题、小标题、段落/155
脚注与尾注/156
图表、插图、表格/158
质性研究中使用统计/158
艺术作品与摄影(包括封面设计)/159
后辅文/160
附录与补充资料/160
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162
专有术语表/165
索引/165
书页校样与校稿/167
7准备出版/171
学术出版经验谈/172
书面出版的替代途径/179
审稿过程/180
著作无法出版的时候/182
最后的几点/185
附:应用指导/188
致谢辞/195
参考文献及延伸读物/196

精彩书摘

  本书不是指导如何执行质性研究的手册,也不会论及基本的写作文法。风格是写作的一部分,我会在有需要的地方分享这方面的个人建议,也会适时提供其他写作老手的经验之谈。不过,我希望的是你摸索出属于你个人的写作风格。
  吊诡的是,质性研究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是研究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大小难关不断。问题的理论概念构思、研究实务的执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报告的撰写,处处都充满了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陷阱。总之,认为质性研究简单、容易上手,而且很快就会有收获,这只是被表面现象蒙蔽而产生的虚假印象。
  对于以观察或访谈资料为基础的质性研究,架构一份目录,并且附上预估的章节页数,一直都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而且也经常让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因为就写作叙述研究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取得资料,而是如何割舍资料!东西写出来之后,接下来必然就得面临痛苦的筛选工作,以便将字数删减到合理的限度。写作是要交流精华,而不是如数奉上堆积如山的无分珠玉糟粕的资料,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自己已呕心沥血把问题研究透彻。
  ……

《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一书,虽以“质性研究”为核心,但其精髓远不止于学术的象牙塔。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循循善诱地揭示了质性研究背后那份关于理解、洞察与表达的艺术。这部著作,宛如一位老友在书桌旁,亲切地与你分享他多年的耕耘与感悟,不曾试图用晦涩的术语或复杂的理论来压倒读者,而是以其真诚、恳切的语言,勾勒出质性研究的脉络,以及作为研究者,如何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一篇篇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著作。 这本书并非一本僵化的学术手册,不会告诉你“第一步这样做,第二步那样做”的标准流程。相反,它更侧重于培养研究者内在的敏感性与批判性思维。它提醒我们,质性研究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与研究对象建立深层连接的承诺。沃尔科特先生通过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期的研究实践,将抽象的研究过程具象化,让读者得以窥见质性研究的内在逻辑和人文关怀。 书中,作者对于“写起来”这个词的运用,本身就充满了匠心。它不是“写好”或“写完”,而是“写起来”。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持续的探索和反思。研究写作,尤其是在质性领域,更像是一场跋涉,而非一次简单的抵达。它需要勇气去面对未知,需要耐心去打磨细节,更需要智慧去梳理思路。沃尔科特先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提供的建议,并非是终结性的指导,而是启动性的启发。他鼓励我们去尝试,去感受,去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调整。 全书的基调是亲切而鼓励的。作者常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自己的经验,包括那些成功之处,也包括那些挫折与困惑。这种坦诚,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学术对话之中,能够感受到研究者在面对挑战时,是如何思考、如何挣扎、如何最终找到出路的。他不会刻意回避那些令人头疼的细节,比如如何组织庞杂的数据,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如何在学术规范和个人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相反,他将这些细节一一呈现,并提供了他自己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思考路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质性研究”这个方法的具体操作指导,而触及了研究者更深层次的困惑与焦虑。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知道质性研究的步骤,而是不知道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观察、访谈、文本,转化为一篇逻辑清晰、观点鲜明、能够打动人心的文章。沃尔科特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他用一种温和却有力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开束缚,释放创造力。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故事”的重视。质性研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讲述生动的故事,展现丰富的人性。沃尔科特先生提醒我们,好的质性研究,不仅要有严谨的分析,更要有引人入胜的叙事。他鼓励研究者去倾听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将它们编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他强调,研究者自身的叙事能力,与研究的质量是紧密相连的。 同时,这本书也深入探讨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种亲密的互动,既带来了独特的洞察,也带来了伦理上的挑战。沃尔科特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提醒我们要尊重被研究者的尊严,要审慎地处理信息,要在获得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质性研究者,不仅要关注研究的学术价值,更要关注它对被研究者的影响。 关于“建议”的部分,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这些建议并非是生硬的命令,而是充满智慧的提示。它们涵盖了从研究的选题、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乃至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职业发展。例如,当讨论到如何处理大量的访谈资料时,他不会告诉你使用某种特定的编码软件,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如何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核心的主题和观点,如何让这些观点在文章中闪耀。他强调的是研究者内在的理解能力,而非外在的工具的依赖。 更值得一提的是,沃尔科特先生在书中,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思辨与实践经验。他并不避讳谈论那些关于“真实”、“客观”、“主观”的复杂话题,但他总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质性研究的实践联系起来。他让我们认识到,质性研究并非是对“绝对真实”的追求,而是一种对“可能真实”的探索,一种对“理解真实”的努力。 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曾经困扰你的关于质性研究写作的难题,仿佛都在沃尔科特先生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起来。你会发现,写作并非是一件令人畏惧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发现的过程。你会更加自信地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去深入地与研究对象对话,去用自己的声音讲述那些有意义的故事。 总而言之,《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质性研究者的指南。它关乎方法,但更关乎思想;它关乎写作,但更关乎洞察;它关乎学术,但更关乎人文。它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每一位渴望在质性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细细品读,并从中汲取力量。它会让你明白,质性研究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人性的深度,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能够为我们理解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线性推进,而是像一位富有哲思的导师,时不时地将你拉到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让你去审视你所站立的理论高地。我最喜欢它处理“研究者主体性”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要求我们“消除偏见”,而是深入探讨了偏见、立场和洞察力之间那种微妙的共生关系。这让我意识到,试图成为一个“完全客观”的幽灵式观察者,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扼杀了研究生命力的行为。真正的力量在于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谁,站在哪里看世界,并坦诚地将这一“观看位置”纳入分析框架之中。书中许多段落都充满了对传统实证主义逻辑的巧妙反思,它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引入更细致入微的视角,揭示了那些被主流范式长期忽视的、充满人性和偶然性的研究现场。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原本枯燥的方法论讨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每一个研究步骤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在挣扎、思考、最终做出艰难的抉择。读起来像是在与一位思想深刻的同行进行长时间的、关于方法论伦理的午后漫谈。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具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感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对概念的辨析极为严苛,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正是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执着,才使得书中描绘的研究图景如此清晰有力。它迫使我必须停下来,去追溯每一个关键术语的词源,去理解它在不同理论传统中的微妙含义变化。这远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操作”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研究思维的解剖学”的著作。作者在探讨数据解释的环节,更是展现了一种近乎艺术家的敏感性,他强调对“意义的涌现”保持开放,而不是急于将数据塞进预设的盒子。我深切感受到,优秀的质性工作,其核心能力不在于掌握了多少访谈技巧,而在于培养出一种能够“聆听沉默”和“解读氛围”的敏感直觉。这种直觉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大量文本和实践的精细打磨才能获得的,而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极高质量的“打磨砂纸”。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类探讨“研究者如何思考”的书籍,那种直击灵魂深处,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那些想当然的假设和方法论的“硬核”内容,真是让人欲罢不能。这次读到的这本,虽然侧重于某种特定研究范式的精髓,但它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构建过程的敬畏与审慎,简直是每一个试图在浩瀚信息中捞取真知的人的精神食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雕塑般的精准度——每一个术语的选取,每一个逻辑推导的环节,都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力求其表面光滑,内里却蕴含着无穷的深度。它并非那种轻飘飘的“如何速成”的指南,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你面前慢条斯理地拆解工具箱,告诉你每一样工具的材料、锻造的历史,以及它最适合用来解决哪一类“顽固”的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提问”这件事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明白了优秀的研究往往始于一个好得近乎诗意的、充满张力的核心疑问,而非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点。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在面对复杂现象时,保持那种既谦卑又勇敢的探索姿态,拒绝平庸的答案,追求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研究过程的不可预测性”所持有的尊重态度。在充斥着效率和可复制性要求的当下学术环境中,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有些最深刻的发现,恰恰来自于那些计划之外的、意料之外的转折点。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意外”在研究中的角色,它不是研究的敌人,而是通往新知识的隐秘门户。这种叙事风格非常写实,它没有美化研究的艰辛,反而直面了研究者在面对模糊、矛盾和解释僵局时的焦虑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想起自己过去的那些“卡壳”时刻,现在回头看,那些时刻恰恰是突破的先兆,只是当时缺乏一位导师来点明这种“黑暗中的光亮”。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这种内在的、难以言喻的研究体验,提供了精准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描述,让人感到被理解,同时也获得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评分

与其他教授研究方法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人类学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或分析文本,而是在探讨人与世界、人与知识之间最根本的关系。作者对“在场感”和“关系性”的强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界限的认知。它主张,研究不是一个抽离的客体对主体的观察,而是一种深度的、相互建构的联结过程。这种视角,使得研究的伦理维度不再是事后的修饰,而是内嵌于每一个决策之中的核心考量。我喜欢它用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语言,去描绘每一次深入田野或文本背后的付出与收获,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它引导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发现”知识,还是在与世界共同“创造”知识?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的思考框架,足够让我未来在每一次动笔之前,都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校准。

评分

好书,开启学习新大门,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书不错,学习用,内容翔实,赞一个

评分

经典的一本书,沃尔科特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质性研究的经典作品,引人深思,引人入胜

评分

很快,包装齐整,满意。

评分

还没仔细看,但是这本书挺好的值得买

评分

宝贝收到了,非常喜欢,质量很好,卖家热情,物流给力,非常愉快的一次购物,好评!

评分

书不错,学习用,内容翔实,赞一个

评分

京东正版书籍,活动时购买,价格很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