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是一部在电子民主条件下,个体交互、知识学习、观点演化的群体决策协商过程行为的研究专著。《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将动态群体决策与决策个体知识学习进行集成,采用计算实验研究范式,结合实验室实验和案例研究,探寻影响偏好演化过程、群体一致性绩效和偏好收敛时间绩效的关键因素。发现改善电子民主群体决策观点收敛速度的途径,设计出既民主又能快速收敛的电子民主的群体决策运行机制和决策程序。为解决组织中重大的、复杂的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可供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企业运营管理的中高层人员、研究决策理论和知识创造的专家学者,以及管理决策、公共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群体决策理论概述
1.1 群体决策的偏好集结模型
1.2 群体决策偏好一致性评述
1.3 群体决策偏好收敛时间
第2章 电子民主与公众参与决策
2.1 电子民主的兴起
2.2 电子民主的技术和模型方法
2.3 电子民主公共决策的应用案例
2.4 电子民主发展前景与趋势
第3章 电子民主动态群体决策的建模思想——观点动力学
3.1 观点动力学基本模型
3.2 离散观点模型拓展
3.3 连续观点和矢量观点模型拓展
3.4 观点动力学应用案例
3.5 观点动力学发展前景与趋势
第4章 电子民主的决策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4.1 群体规模对决策时间的影响
4.2 观点值域对决策时间的影响
4.3 柔性信任对决策时间的影响
4.4 噪声对决策时间的影响
第5章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学习
5.1 群体决策中的知识与知识的分类
5.2 国内外知识学习研究进展
5.3 知识势能与知识流
5.4 个体交互中的自适应行为
第6章 动态群体决策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
6.1 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研究述评
6.2 动态群体决策绩效指标
6.3 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6.4 绩效评价模型应用
第7章 知识学习对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
7.1 动态群体决策的知识学习模型构建
7.2 决策个体的知识水平、邻接点个数和知识学习率对观点收敛时间的影响
7.3 知识学习速度对群体决策观点演化的影响
7.4 贝叶斯学习规则
第8章 群体决策达成共识过程的定性模拟
8.1 决策过程定性模拟的可行性分析
8.2 决策过程定性模拟概念模型
8.3 基于Arena平台的决策时间模拟
第9章 知识学习对动态群体决策绩效影响实验研究
9.1 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9.2 理论背景
9.3 实验设计与步骤
9.4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10章 个体属性对群体观点收敛的影响
10.1 决策个体属性差异
10.2 个体混合属性条件下的观点收敛
10.3 个体属性动态变化条件下的观点收敛
10.4 群体阈值与决策时间的关系
10.5 子群体间交互对观点收敛时间的影响
第11章 个体的交互方式和学习能力对观点演化的影响
11.1 随机交互型知识学习模型构建
11.2 随机交互型群体观点仿真实验
11.3 确定交互型知识学习模型构建
11.4 确定交互型群体观点仿真实验
第12章 个体知识水平对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研究
12.1 个体知识创造概念模型的提出
12.2 知识创造概念模型的仿真实验
12.3 知识权重对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
12.4 个体交互条件选择机制对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
12.5 初始知识分布对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
都1章群体决策理论概述
群体决策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历来受到社会科学学者的重视,群体决策能较好地保证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具有较好的执行性,还可以集合不同专家的信息和知识,借助众人的智慧弥补个人才智和经验的不足(杨雷,2004)。动态群体决策问题是群体决策理论新的研究分支领域,是对一般群体决策理论研究的拓展。动态群体决策中个体偏好不断调整、演化,明确其动态演化过程从而研究群体决策的绩效改善,对促进现实社会决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本章对群体决策主要分支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群体决策概念定义的不同侧重点及其理论发展过程,对数量集结和行为集结两大分支领域分别进行概要介绍,然后对动态群体决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给出《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1 群体决策的偏好集结模型
1.1.1 群体决策是什么
群体决策,顾名思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集合所作出的决策,这一术语最早由Black在1948年首先提出。针对群体决策过程、规则、绩效展开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群体决策的研究始于社会选择理论。该理论最早应用于对投票方法的研究,Borda提出了群体对方案排序的Borda规则(Borda,1781)。4年后,Condorcet(1785)将概率引入投票理论,提出判断选举方法优劣的Condorcet准则,发现了“投票悖论”。1951年,Arrow在其名著SocialChoiceand Individual Value中提出的不可能定理,对群体决策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提出没有任何决策是公正的观点。1975年,群体决策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Bacharach和Keeney提出。Bacharach将群体决策定义为“协调不同智力水平和行为特征个体关于某个具体行动方案意见的行为”(Bacharach,1975)。Keeney在其基础上将群体决策的目标定义为“尽可能消除个体之间的不公平”。
群体虽由个体组成,但并非是个体决策行为的简单加合。由于群体决策本身的复杂性,加上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自身角度对群体决策进行研究,群体决策形成了不同的定义:黄孟藩(1995)认为群体决策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一组可能的备选方案做出抉择的过程,或是集结群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最终选择一个决策方案的过程,Hwang(1987)提出群体决策是将不同成员对各方案的偏好按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序,即群体决策是对参与者个体信息的集结,以上两种定义关注的是群体静态决策形成;李怀祖(1993)提出群体决策是研究一个群体如何共同进行一项联合行动抉择,所谓联合行动决策包括了各方参与同一行动时利益一致或不同的情况,该定义关注群体寻求最大效用函数的决策过程。
作为政治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不同社会科学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点,群体决策具有个体决策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群体决策模型;其次,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能集合众人的智慧,直接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最后,不同于个体决策,群体讨论过程中存在着个体间的交互与沟通,正是这种沟通导致群体偏好收敛的可能性。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群体决策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群体决策定义的不同侧重点决定了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具体工具、方法的选择的不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两类集结模型,数学集结模型和行为集结模型:①数学集结模型以经济学、运筹学为基础,用数学方法研究个体偏好数量集结算法;②行为集结模型以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为基础,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分析群体相互作用对偏好集结的影响。
……
前言/序言
公众参与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在当前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民主的兴起对公众参与决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平台,可方便实现参与讨论并制定各项公众决策的目的。但当学者们试图以传统的数学方法或行为模型对公众偏好进行静态集结时,却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首先,对群体偏好进行集结及调控无法反映出群体决策所需的时间跨度,只要群体最终能够达成共识,无论耗时长短,都认为该决策是有效的,这并不符合现实中电子民主的群体决策的动态性和时效性特征;其次,这种方式忽略了决策者对偏好交互过程的自适应性,有可能会获得“全体一致的错觉”,即在从众压力下,决策个体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仅仅是在表面上接受最终方案,而非从内心深处表示认同。此外,如何反映电子民主背景下的动态群体决策过程,为社会提供公平合理、效率较高的决策参与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用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审视和解决电子民主的公众决策中观点分歧多、决策效率低、决策耗时长等问题,开发群体决策绩效观察分析系统,提出电子民主群体决策偏好一致程度的测评方法和观点共识的判据;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个体交互行为特点和偏好演化过程规律,用复杂系统仿真技术构建个体偏好演化动力学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开展仿真实验,观察分析个体属性特征、群体结构、决策环境特征、交互行为、偏好演化规则中一些重要变量和过程参数对一致性绩效、收敛时间绩效的分别作用和综合影响;探究知识转移/共享对观点收敛速度的影响,推演决策公众参与广度与观点收敛速度的关系。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区别于以往研究对决策个体偏好进行静态集结从而形成一个较优决策方案的手段,本书将群体决策视为一个决策成员通过意见交互及知识的学习吸收而使偏好动态演化,并逐渐集中的动态过程,开创性地运用了观点动力学及多主体建模仿真工具研究电子民主的公共决策中个体间知识交流以及观点演化的过程。本书认为,通过决策成员之间的偏好交互及知识学习,每个决策成员都能够利用实时掌握的信息及知识,并根据一定的自适应规则不断调整自己的偏好,最终达成决策共识,这是前人的研究所未曾考虑过的。本书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群决策理论研究只注重决策结果,却忽略了对决策过程进行动态描绘的局限性,为动态群体决策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2)本书提出的基于动态群体决策与群体知识创造综合集成的电子民主公共决策理论,对拓展现有群体决策及知识创造理论体系、完善群体决策科学研究、提高电子民主决策绩效,以及形成新的理论融合亦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书中内容弥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空白,有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的不断向前发展。
(3)本书在电子民主的背景下讨论了群体决策的收敛过程,考察知识共享、公众参与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外部环境特征对群体决策收敛绩效的影响,从中获得若干提高群体决策绩效的新途径,从而为解决组织中重大复杂的决策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模式,为大型公众决策、企业招标采购、大型项目多专家联合评标决策等实际群体决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主体内容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A630039)及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07JDTDXM63005)为基础。本书作为目前国内第一本专门讨论电子民主的群体决策中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过程改进,以及绩效测评的书籍,是对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研究的有益探讨和尝试,将促进和提高我国电子民主建设的效益,并为电子民主中的公众决策项目可行性论证、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数量化的参考和依据。
本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创新的研究思路。虽然现有的研究默认知识与信息相等同,但本书对知识及信息进行了有效区分,为电子民主的公共决策情境下的知识赋予全新的内涵,将知识视为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高级信息形态,并对动态群体决策这一特定背景下的知识学习、知识转移进行重新定义;研究还将经典物理学中的位势理论引入知识创造体系当中,给出定量化描述知识势能及知识流的崭新方法。本书将知识管理研究拓展到群体知识创造这一全新领域,创新性地构建了群体知识创造理论体系,在研究领域上具有创新性及前瞻性,对完善知识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往的书籍及文献忽略了决策成员的知识学习/知识转移行为对决策过程中的观点动态演化所起的内在作用。本书则将动态群体决策与群体知识创造进行综合集成,交叉研究,着重于探讨决策成员如何主动跟其他决策者交互并吸收同化其知识,从而对自身观点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并通过诸多研究手段观察分析决策成员的知识学习/转移行为对动态群体决策过程及绩效的影响。本书在动态群体决策理论研究深度上具有较大的创新,研究动态群体决策与群体知识创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新型的途径,成果可为复杂决策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第二,科学的数量化研究方法。传统电子民主决策研究主要运用数学方法及行为模型对群体偏好进行静态集结,虽然通过对观点的集结及调控能够得出决策成员对最终决策方案的接受程度,但这一过程无法反映出决策者间观点迭代与自适应的过程,亦无法反映出群体决策所需的时间跨度。本书则将群体决策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引入观点动力学这一前沿构模思想,通过计算实验及复杂系统仿真等手段,从微观视角探讨决策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以及决策成员自适应动态调整偏好的特点,从而得到宏观层面上的群体观点演化特征。本书突破性地将自然科学工具运用于解决复杂社会科学问题当中,在研究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第三,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许多群体决策理论研究已将决策一致性作为衡量决策绩效的重要指标,但以往的一致性研究大多是在一个时间截面上对成员观点的静态集结结果。本书则首创动态群体决策与群体知识创造集成的综合绩效观察分析系统,并将决策成员观点一致性及观点收敛时间作为衡量决策绩效的核心指标,分别测定群体知识创造行为变量组对群体决策绩效变量组的影响、群体决策行为变量组对群体知识创造绩效变量组的影响,以及群体决策环境结构变量组对群体决策绩效变量组的影响。本书突破传统研究只注重决策结果而忽略对动态过程进行描述的局限,得到若干提高动态群体决策绩效的新途径,使得本书在电子民主及群体决策理论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且为群体决策理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倾注了作者的大量热情和辛劳。除两位主要作者外,田笑丹、孔雅倩、姜明月、习鹏等多位硕士研究生亦参与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为本书撰写了部分章节的内容。由于本书涉及较多的创新性问题,尽管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问题和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在此向相关的作者和研究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资助也表示衷心地感谢。
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动态群体决策:个体交互、知识学习和观点演化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