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审美间体研究:主客完美创生及双元体验观》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有趣且精彩纷呈的相互作用情形及其全新的思想价值表征体,同时借助当代认知神经美学的前沿进展与实证材料间接印证了审美间体得以形成的心脑机制;作者提出了全新的审美解释理论及若干核心概念,并辅之以翔实精细的事据和生活化的诸多事例样本,可为爱好美学与艺术、探索爱情创造和幸福之道、对真善美之妙和大脑智慧之奥怀有好奇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新颖深刻和会心亮眼的精神启示。
作者简介
丁峻(1958——),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员,艺术学硕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首届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崔宁(1960——),女,杭州师范大学编审,从事艺术美学研究。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科研规划项目多项,荣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论坛”论文一等奖及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和编辑学奖多项,出版专著两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审美认知的前沿视域
一 国际学术界的跨学科交叉性审视
二 美学研究尚待考量的深层问题
三 审美间体——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及审美价值创以机制
四 基于审美间体论解释若干美学问题
第一章 美一美感形成机制及其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辨识
第一节 审美价值论述评
一 审美价值的主客体属性
二 美的价值之显现形式
第二节 美与美感的关系论
一 主观论
二 客观论
三 主客观统一论
四 实践论
五 存在论、后实践论与本体论美学
第三节 对审美的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和本体论等的认知辨析
第四节 审美间体价值得以形成的心脑对应体机制
一 审美间体价值得以形成的具身认知机制
二 审美主体追求与获得审美奖赏的神经机制
三 主体形成审美经验的心脑原理
四 主体情感发生审美嬗变的神经机制
五 审美主客体的价值交集一分立模型与审美间体的价值生成范式
第五节 有关艺术创造与审美价值生成的实证研究及评价
一 审美价值生成的主体性认知动因
二 美学实证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 审美价值生成的高阶机制及主客体认知形态的创构特征
第二章 审美间体及审美价值的创生与体验机制——以音乐审美为例
第一节 审美对象及审美价值的创生原理
一 关于思维创造之中介形态的理论分析
二 音乐审美时空的主客体合一形态——内在创生的审美对象
三 审美价值获得创生和体验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审美价值的心理表征观
一 音乐空间与审美意象所表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合一情形
二 审美间体——表征审美主客体得以创生的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 审美间体与镜像时空的形成机制
四 审美间体系统的基本结构
五 审美间体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审美间体(价值)由以涌现的神经对应物
一 大脑加工基础性情感信息的情感综合体
二 镜像神经元系统——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具身认知神经装置
三 人脑的“默认系统”(DMN)——主体实施对象性一本体性想象的审美创造性神经扫描网络
第四节 主客体的审美工作记忆系统
一 客体工作记忆系统——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认知的大脑信息创造性加工系统
二 本体工作记忆系统及自我参照系——主体进行自我审美认知的大脑信息创造性加工系统
第五节 主体对审美间体进行价值体验的大脑特殊网络系统
一 奖赏回路
二 元认知系统——审美体验一价值判断的顶级神经网络
三 音乐节奏一情感律动一思维律动一身体律动的神经结构
第三章 审美间体(意象价值)的外化之道
第一节 审美实践的体性、心性和物性价值观
一 审美价值的镜像实现模式
二 审美实践的社会方式——审美性的艺术教育
三 提倡“审美第一”的学习理念、认知方式和人生价值观
第二节 审美间体价值的心一脑一体一行表征形态
第三节 审美间体价值外化的认知操作原理
第四节 审美间体价值的多层级外化范式
一 审美间体价值经由自上而下路径的再内化一返输入方式
二 审美间体价值由内而外的本体符号表征方式
三 审美价值由内而外、由虚而实的对象化符号表征(艺术表征与非艺术性的审美表征) 的审美认知参照系
四 艺术符号思维一技术思维的心脑机制与行为表征范式
第四章 审美活动的心脑机制观
第一节 当代西方的神经美学研究
一 有关艺术与审美的神经现象学研究
二 有关艺术与审美的神经科学实证研究
三 审美研究的经验学科与理论学科如何相互借鉴、互动互补、协同发展?
第二节 审美情感体验的心脑机制——以惆怅美之认知为例
一 对惆怅美经验的艺术现象学分析
二 观照惆怅美的情感科学参照系
三 惆怅美的审美认知心理机制初探
四 认知惆怅美的大脑机制及神经对应物
第三节 艺术审美认知的神经现象学机制
一 艺术信息的神经表征体
二 艺术审美活动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特殊影响
第四节 神经美学链接美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 神经美学的技术方法论贡献
二 用以构造科学假设的认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
第五章 致美学和人类的未来心智
一 审美与爱情——价值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二 审美智慧——审美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精神表征体
三 审美智慧与人类的未来命运境遇
四 审美活动重构认知时空的心理效应
五 人类以审美行为重塑自身心脑结构与功能的客观事据与科学机制
六 审美文化重塑四个世界的社会效应
七 寄语美学的未来
八 致人类既成的精神之果和未来的心灵之花
全书参考文献
心灵沉香(后记)
前言/序言
在人的审美过程中,美感究竟源于何处呢?美又是如何廓出于人的内心或外在时空的?可以说,美学的根本问题即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受制于人类每一个时代的思想视域、知识框架、科技工具和经验事据的不足之处,至今未能获得圆通性化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展开了多学科的交叉综合性探索,此书即是有关我们初步探究的思想记录,在此做出如下概述,资作学界同人的参考,并热诚期待大家的睿智指正。
第一,在审美活动中,人既是审美主体,也是自己的审美对象;他在借助合取主客体价值内容的方式创造完满的审美对象的过程中,不期然之间同时也成就了完满的自我,继而得以返身观照镜像自我、具身体验和完形享用完满的对象性自我与客体性审美对象之全新的合一价值,进而首先实现了自我世界的主客体统一、形成了审美的自我间体,接着据此实现了内外世界的主客体统一、形成了审美的主客体间体。
譬如欣赏音乐过程中的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情形,又如舞蹈、歌唱、演奏、书法、绘画、文学写作等活动,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作为自己用以感受的对象及他人用以感受的对象);既表现美的情感、思想、造型和律动,也体验和享用着自己所呈现的身体运动美、情感律动美、思想智性美;其间,生理性快感、知觉性妙感、情态性美感、思绪性灵通感等彼此融合,由此催生出快乐自由和谐美妙的满足感、实现感和幸福感。
第二,美与美感、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是同时生成、同时出场。它们共同基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所发生的深微复杂和具身化的心脑体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此处所说的美既包括内在的理念~意识美、人格气质美、情感韵味美、智性想象美、身体动觉美,也包括身体形态美、表情姿态美、言语歌声美、形体律动美、自然事象美、艺术美,还包括内外一体的爱情美、科学美、道德美、行为美、生产劳动美,等等。
第三,审美问体既作为人的完满的情知意价值和体象行力量的发源地,又作为完满的审美对象得以廓出的内在参照系;它既成就了审美主体的高峰状态的审美情感体验,后者使主体以感性亲验方式对前者进行了价值检验与评判,也造就了审美主体对审美价值的具身享用效能,从而带给主体自己无上的快乐、满足、自由和幸福感。
第四,美是由审美主体所原创或二度创造的主客体合一的完满的感性事体;其中,艺术作品体现了审美主体的原创性审美智慧,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观则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二度创造性审美智慧,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的内外美态美象及行为则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审美性一度创造或二度创造之审美智慧品格。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强调美的事体作为主客体合一的完满的感性表征体,主要是为了克服以往的美学观偏重于客观美或主观美之一隅的思想片面性,也是为了弥补有关美源于主客观相互关系的笼统抽象性界说之不足。
具体而言,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了能动陛、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再加工与价值完善活动;二是审美主体还需要摄取审美对象所征现的能够充实与强化主体价值品格的“真善美”和特性、主体借此提升与完善自己的“爱智仁悦”等精神品格;三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同时形成、同时出场、价值联袂、命运与共的和谐自由完满自足的审美时空共同体;四是主客体合一的完满的价值共同体进而可以自然衍生出笔者所说的“审美间体”——主客体合一的完满价值形态的完形化思想表征体。
无论是对美一美感的形成来说,还是对审美主体的一度创造一二度创造而言,或是对审美主体的价值体验及审美享用过程来说,“审美间体”都具有非凡意义。这是因为,其一,在审美活动中,人既是审美主体,也是自己的审美对象;他在借助合取主客体价值内容的方式创造完满的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在不期然之间同时也成就了完满的自我,继而得以返身观照镜像自我、具身体验和完形享用完满的对象性自我与客体性审美对象之全新的合一价值,进而首先实现了自我世界的主客体统一,形成了审美的自我间体,接着据此实现了内外世界的主客体统一,形成了审美的主客体间体。
《审美间体研究:主客完美创生及双元体验观》 一、 导论:探索审美体验的全新维度 长久以来,关于美的认知与体验,我们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主体”的感受与“客体”的呈现。审美的对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艺术杰作,还是生活中的种种事物,都被视为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存在,而我们则以我们的感知、情感和理智去“解读”和“评价”它们。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审美活动的理解,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我们如何能够如此深刻地沉浸在一段音乐中,仿佛旋律本身就带着我们一同起舞?一幅画作,为何能够超越画布的限制,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触手可及的世界?一件物品,为何能因其独特的质感和形态,引发我们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共鸣?这些体验的生动性和力量感,似乎并非仅仅源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简单反应。 《审美间体研究:主客完美创生及双元体验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旨在打破传统的“主体—客体”二元藩篱,提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解框架:审美间体(Aesthetic Inter-body)。我们并非仅仅是旁观者,也并非仅仅是创造者,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的“间体”之中,与审美对象共同构建、共同演化,并从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深刻和完满的审美体验。 本书将深入探讨“主客完美创生”的理论模型,揭示主体与客体如何在审美的交互过程中,彼此塑造、相互成就,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同时,我们将系统性地阐述“双元体验观”,这意味着我们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下,审视审美体验的双重属性——既包含我们个体层面的独特性与主观性,又蕴含着一种超越个体、连接共感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二、 理论基石:从二元对立到“间体”的生成 传统的审美理论,往往将主体视为认识的主体,将客体视为被认识的对象。例如,古希腊哲学强调“美是和谐、比例”,关注客体的客观属性;近代以来,康德的“无利害的快感”则将焦点更多地转向了主体的判断能力。即便如现象学,虽然强调“意向性”,但也多是在主体意识的范畴内展开。 然而,这种视角似乎难以完全解释审美体验的“在场感”和“沉浸感”。我们与一首诗的相遇,与其说是在“分析”它的意象和韵律,不如说是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体验”情感的潮涌。我们与一件雕塑的对话,与其说是在“评估”它的技艺和形式,不如说是在与它共同呼吸,感受其生命的气息。 本书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观照,而是一种“间体”的生成与流转。在这个“间体”中,主体不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客体也不再是孤立静止的物质。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审美场域。 “间体”的构成要素:我们提出,“审美间体”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构成: 感知触媒(Perceptual Catalyst):客体本身所具备的、能够触发主体感官经验的物理或信息性特征。这包括色彩、线条、声音、节奏、质感、气味等等。然而,“感知触媒”并非仅仅是客体的固有属性,它是在与主体的潜在感知能力相遇时才得以激活。 意向织体(Intentional Fabric):主体在面对客体时所投注的心理活动、情感倾向、知识背景、文化语境以及潜在的期待。这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纯粹映射,而是一种主动的、具有方向性的“织构”过程。 共振场域(Resonance Field):主体与客体在“感知触媒”与“意向织体”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能量交换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主体与客体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处于一种持续的“共振”状态。例如,当我们观看一幅表达悲伤的画作时,画作中的色彩和笔触(感知触媒)与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某种失落感或同情心(意向织体)相互作用,在“共振场域”中激发出更为深刻的悲伤体验。 “间体”的生成机制:审美体验的发生,正是“间体”从潜在到显现,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这并非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一个共同创生的过程。主体并非仅仅是被动地“看到”或“听到”,而是主动地“参与”了客体的显现。客体也不仅仅是“存在”在那里,而是通过主体的感知与解读,获得其在审美意义上的“生命”。 三、 主客完美创生:在互动中实现和谐统一 “主客完美创生”是本书提出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直接指向了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深刻变革。在传统的二元论中,主客关系往往是紧张的,甚至是对立的。例如,艺术家努力将“心中之美”客观化,而鉴赏者则试图客观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这种“理解”常常是艰难且不完美的。 本书认为,真正的审美完满,恰恰来自于主体与客体在“间体”中相互塑造、相互完满的过程。 客体的“被创生”:在审美活动中,客体并非是以一个既定的、完全成熟的形态呈现在主体面前。客体的意义、价值,甚至其“存在”本身,都在与主体的交互中得以生成和充实。艺术家在创作时,其创作的过程也是对“美”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观众的解读,则能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多重意义。例如,一件抽象画,在不同的观众眼中,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解读,共同构成了这件作品在多元审美维度上的“完美”。 主体的“被创生”:同样,主体在审美体验中,也并非是一个静态的、预设的个体。审美体验能够拓展主体的感知边界,深化主体的认知,唤醒主体潜藏的情感,甚至重塑主体的价值体系。通过与客体的深度交互,主体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获得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一件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变成”书中的人物,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丰富我们自身的人生阅历。 “完美”的内涵:本书所提出的“完美”,并非是概念上的绝对圆满,而是指一种动态的、高度契合的、充满生命力的和谐统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审美的潜能,客体也能够在主体的感知与解读中,展现出其最动人的、最富有意义的姿态。这种“完美”是生成性的,是双方在相互的“看见”与“被看见”中,共同生长出的状态。例如,一个舞者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不是舞者简单地“跟随”音乐,而是舞者用身体“诠释”音乐,音乐也仿佛因舞者的演绎而获得了更鲜活的生命。 四、 双元体验观:个体独特性与普遍连接的交织 “双元体验观”是本书的另一核心理论,它旨在调和审美体验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个体的独特性与体验的普遍性。 个体独特性(Individual Uniqueness):每一个人的审美体验都是独特的,这源于每个人独特的生命经历、情感结构、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当我们面对同一件艺术品时,我们会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这种独特性是审美体验最直观的特征之一。例如,同一首悲伤的歌曲,对失去亲人的人而言,可能勾起深切的怀念,而对经历失恋的人而言,则可能引发更为浓烈的伤痛。 普遍连接(Universal Connection):然而,尽管每个人的体验是独特的,但我们也常常能够在他人的审美体验中找到共鸣。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悲伤,能够分享他人的喜悦,能够为共同欣赏的美景而感动。这表明,在个体独特的体验之下,存在着一种跨越个体界限的普遍连接。本书认为,这种普遍连接并非是基于某种统一的“审美标准”,而是来自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基因、共通的生命体验以及文化符号的共享。 “双元”的交织与张力:本书认为,审美体验的魅力恰恰在于这“双元”的交织与张力。我们并非是在“选择”体验的独特性还是普遍性,而是在二者之间自由地流动,并从中获得深层的审美满足。 独特性中的普遍性: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他人的独特体验,是因为在这些独特体验的背后,隐藏着人类共通的情感模式和生存境遇。例如,一个关于勇气与牺牲的艺术作品,即便其叙事背景和艺术形式是独特的,但其中所展现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是全人类都能理解和感动的。 普遍性中的独特性:反之,即使是普遍性的情感,在个体身上也会呈现出其独特的色彩。例如,对“爱”的普遍感受,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验深度。 “间体”的桥梁作用:本书认为,正是“审美间体”在个体独特性与普遍连接之间充当了重要的桥梁。通过“间体”的共振场域,个体的情感和感知得以向外延伸,触碰到更广阔的领域,而普遍性的情感和体验也得以渗透进来,丰富个体的内心世界。 五、 应用与展望: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审美间体研究:主客完美创生及双元体验观》不仅是一项理论探索,更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参与我们的世界。 艺术创作与批评:本书的理论模型,将为艺术家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关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动态互动,从而创生出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同时,它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维度,不再拘泥于形式或内容的单一分析,而是关注作品在“间体”中能够激发的普遍共鸣和个体体验。 日常生活美学: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事物,从一杯咖啡的香气,到一次朋友的谈话,都可能成为“审美间体”的发生场。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去参与、去创生,从而将平凡的生活转化为充满审美意义的体验。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体验至关重要。本书的“双元体验观”,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尽管文化形式千差万别,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仍然能够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 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情感交互性的虚拟体验,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书的“间体”理论,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审美创造和人机交互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 《审美间体研究:主客完美创生及双元体验观》是一场关于美的深刻追问,一次对我们固有认知模式的挑战。它邀请我们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动态、更加充满生机的审美新境界。通过理解“间体”的生成,我们得以发现“主客完美创生”的奥秘,体验“双元体验观”的魅力,最终重塑我们与世界、与艺术、与彼此的关系,在生生不息的审美互动中,获得更深沉的生命体验与更完满的内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