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英语民族历史的辉煌之作,历史爱好者人手一部的经典读物
大英帝国雄踞19世纪,其属地与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而新生的美国则称霸20世纪,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地影响着20世纪历史进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两个英语国家相续雄霸世界达200余年,这绝不是偶然。温斯顿·丘吉尔以其如椽大笔,深刻而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其中奥秘,这就是其历史名著《英语民族史》,再加上其回忆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几乎完整地描述了英语民族从蛮荒走到世界超强的历史轨迹。 地球上一个由讲英语的人口构成的宠大帝国——包括了不列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强国——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程而渐渐形成;它们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文明版图,强有力地左右着人类命运和历史的走向……在这部创作时间长达 30年的伟大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负盛名的人物丘吉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帝国画卷”。
本卷为《英语民族史》系列的第三部“革命时代”,在本卷所描绘的1688 年到1815 年这段时期,三场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命运。这三场革命均发生在百年之内,并且它们都导致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伟大的英国人。
前 言 / 1
第七部 英国的崛起 / 1
第一章 奥兰治的威廉 / 3
第二章 大陆战争 / 12
第三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之争 / 20
第四章 马尔博罗:布伦海姆与拉米伊之战 / 27
第五章 奥德纳德战役与莫拉克之战 / 42
第六章 乌特勒支条约 / 55
第八部 不列颠第一帝国 / 67
第七章 汉诺威王朝 / 69
第八章 罗伯特·沃波尔爵士 / 76
第九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与“1745 年叛乱” / 84
第十章 美洲殖民地 / 94
第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性大战 / 99
第十二章 与美洲殖民地的冲突 / 109
第十三章 独立战争 / 121
第十四章 美利坚合众国 / 132
第十五章 印度帝国 / 140
第九部 拿破仑 / 153
第十六章 小皮特 / 155
第十七章 美国宪法 / 166
第十八章 法国革命 / 176
第十九章 冲突中的法国 / 187
第二十章 特拉法加战役 / 197
第二十一章 法国皇帝 / 205
第二十二章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拿破仑的垮台 / 216
第二十三章 华盛顿、亚当斯和杰弗逊 / 227
第二十四章 1812 年的战争 / 236
第二十五章 厄尔巴岛与滑铁卢 / 244
第一章 奥兰治的威廉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从自己的岳父头上抢走英国王冠的伟大亲王威廉,打小就在严酷的环境中长大。他幼年丧父,无子无嗣。他的生活乏爱可陈。他的婚姻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性情暴躁,年少的他受到一个又一个荷兰委员会的约束。他的童年生活没什么快乐可言,他的身体孱弱,罹患肺结核和气喘,走路也有些跛脚。但在这个清癯并些许残疾的躯体内,却熊熊燃烧着由欧洲风暴激发起来的烈焰,他所身处的环境更加深他外表冷峻的性格。在不满二十一岁的时候,威廉便做出惊人之举,从那时起他就戎马倥偬,在荷兰和欧洲的政治风云中尽展其能。历时四年,他领导英国人密谋推翻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
威廉不近女色。很长时间以来他对深爱他的忠贞妻子态度冷漠。然而,在统治后期,当他看到玛丽女王对他执掌英国王权帮助很大时,他才对她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之情,如同对待一位忠实的朋友抑或辅佐他治国理政的内阁成员那样。玛丽女王辞世后,威廉悲不自胜,不能自已。从宗教信仰上来说,威廉当然是加尔文派教徒,但他似乎并没有从这个教派的严格教义中得到什么精神上的慰藉。作为一国之君和三军统帅,他毫无宗教褊狭之见。任何一个不可知论者都比不能像他那样客观、公正,一碗水端平。在他看来,基督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或异教徒都一个样。他畏惧并痛恨法国天主教,并非出于信仰的缘故,而是由于那是法国的教会。只要效忠于他,他照样毫不犹豫地起用信奉天主教的军官。在纵横捭阖的政治角力中,宗教问题只是手中的筹码。在英格兰和爱尔兰敲响新教徒的战鼓时,威廉却对罗马教皇深具影响,威廉与教皇的这种君子之交堪称古往今来的典范。威廉看起来是为破除法国的霸业、对抗她“伟大的国王”而生的。
成长的经历和肩负的使命自然而然地导致威廉薄情寡义、冷酷无情。尽管他没有参与1672 年密谋刺杀荷兰政治家德维特兄弟的活动,但他对此幸灾乐祸,并从中受益,还庇护和接济了凶手。他曾帮助詹姆斯二世对付信奉新教的蒙默斯公爵,但在蒙默斯公爵从荷兰逃往英格兰避难时,却未加阻止。在威廉的记忆中,此生最大的污点来自苏格兰。苏格兰高地的一个家族首领拒绝臣服于威廉,威廉于是派人予以痛彻打击。军队奉命开赴格伦科“剿除匪患”。这次血腥事件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之处是军人们以怨报德,对这个款待他们的家族痛下杀手。有好几个星期,皇家士兵在山谷里与族人同吃同住,假惺惺地享受族人们盛情的款待。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军人调转枪口,成批成批地屠杀睡梦之中的族人,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逃出茅舍。威廉国王并
未授意采取此种卑鄙手段,但给他带来了洗刷不清的耻辱。
……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细节考证功力。那种对原始资料的挖掘和运用,让整个叙事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力量感。很多我以前模糊的印象,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清晰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处理争议性话题的态度也值得称赞,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呈现各方证据,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例如,在描述某次关键的军事行动时,书中引用的那些第一手信件和日记片段,那种现场感是任何二手总结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显得非常沉稳有力,让人读来信心十足,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触到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时间线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密的网,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交织在一起。每当叙述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总能精准地调动起读者的情绪,那种面对未知前途的迷茫与期待,都仿佛能切身体会到。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社会阶层反应的侧写。比如,贵族阶层的傲慢与衰败,中产阶级的焦虑与投机,以及那些刚刚获得解放的平民的狂热与盲目,这些描绘得入木三分。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厚度,让人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革命”的真正含义,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一个漫长、痛苦且充满争议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是太迷人了,仿佛真的把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作者的文笔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小说家的生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那些革命前的社会图景、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底层人民的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事件背后复杂动机的剖析,绝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中,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局限。读完之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日期和口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选择的真实历史。那些关于思想碰撞的细节描写,让原本抽象的政治哲学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作为一名对那个时代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是那些看似冷僻的法律条文变动或是经济政策调整,也能被他讲得扣人心弦。这种能力非常难得。我常常在阅读时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刚读到的那个精妙的比喻或者那个令人震撼的史实。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的产物,它完全可以成为大众可以亲近和享受的智力盛宴。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深度阅读的热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提升。
评分读完这本大部头,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世界的绝佳参照系。那个时代的矛盾与挣扎,在今天的世界中依然能找到某种回响。作者对于权力结构如何瓦解和重塑的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在提供一堂关于人类社会变迁的复杂课程。我特别喜欢它最后几章对革命成果及其后续影响的审视,那种冷静的总结和对长期后果的预估,避免了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复杂性与讽刺性。这本书读完后,会让你对“变革”二字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审慎。
评分还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不错,非常好,希望一如既往地好下去!!!
评分书很好,不是很厚。喜欢。
评分???
评分还不错。。。
评分好
评分没有按要求寄给我发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