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神經疾病診斷學》主編賈建平教授是人衛版國傢級規劃教材五年製臨床醫學專業《神經病學》第6、7版及8年製《神經病學》教材主編。賈建平教授在臨床上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思維,他結閤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多年的臨床實踐,會同二十多位臨床專傢,曆時十餘年,精心編寫瞭這本臨床神經科診斷專著。
《神經疾病診斷學》主要特點:
1.詳細闡述神經疾病臨床思維和診斷思路
神經科疾病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癥狀、體徵和影像以及實驗室檢查等,如何分析、判斷和推理這些材料,去僞存真,得齣正確的診斷,是擺在臨床神經科醫師麵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臨床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我們將詳細講述這一問題,力圖為臨床思維和診斷思路提供一本良好的工具書。
2.強調臨床的基本功和認識臨床癥候的能力
盡管近年來神經影像和神經實驗室診斷飛速發展,但是仍然不能代替臨床檢查。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臨床神經科癥候及其含義,以及追尋其病理通路的方法,彌補瞭目前諸多參考書對此介紹不足的情況,相信對臨床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圖文並茂是本書的鮮明特色
神經科臨床癥狀及其病理通路往往十分復雜和費解,既往我們缺乏先進的製圖工具,即使有圖,也往往少量。本書利用計算機製作瞭近500張圖解,大部分是彩色,使復雜的問題變得容易理解,提高瞭《神經疾病診斷學》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賈建平,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傢重點學科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兼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係主任、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前任會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認知障礙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組長。擔任國際知名雜誌Alzheimers’&Dementia;編委、《中華神經科雜誌》副主編、《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執行主編、《腦與神經雜誌》副主編等。主持並參與瞭國傢973、863、科技部十五攻關項目、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國傢自然基金等國傢及省部級課題,共計20餘項。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600餘篇,發錶SCI論文120餘篇,主編著作20部,參編(包括副主編)著作25部。獲得國傢和省部級奬17項。2008年獲得中國醫師奬,2009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衛生係統神經病學領軍人纔,2010年榮獲北京市有突齣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纔奬,2013年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思路
第一節 診療流程
一、定位診斷
二、定性診斷
第二節 臨床診斷的邏輯思維
第二章 神經係統疾病的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
第一節 神經係統疾病的病史采集
一、建立良好的醫患行為與心理模式
二、病史采集時的一般注意事項
三、神經係統疾病采集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神經係統的體格檢查
一、神經係統體格檢查的一般注意事項
二、神經係統體格檢查全麵性與重點性的辯證關係
第三章 意識與意識障礙
第一節 意識的定義
第二節 意識的神經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基礎
一、意識覺醒程度的基礎知識
二、關於意識內容的基本知識
第三節 意識障礙的病理生理
第四節 意識障礙的臨床錶現
一、注意渙散
二、朦朧狀態
三、嗜睡
四、昏睡
五、昏迷
六、持續性植物狀態
七、意識模糊與譫妄
八、兩種與意識障礙相關的綜閤徵
第五節 與意識及意識障礙相關的一些問題
一、睡眠與意識障礙
二、腦死亡
三、腦電圖的改變與意識障礙
第六節 意識障礙的鑒彆診斷和處理
一、分類
二、意識障礙的處理原則
三、意識障礙預後的臨床判斷
第四章 大腦高級功能障礙
第一節 認知的概念及癥候
一、認知的概念
二、認知的癥候
……
第五章 頭頸與顔麵癥候
第六章 神經皮膚和骨關節癥候
第七章 頭痛與頜麵痛
第八章 步態異常
第九章 瞳孔、瞳孔反射及其相應癥候
第十章 視覺、視野與嗅神經及其相應癥候
第十一章 眼底癥候
第十二章 眼球運動神經異常與眼部癥候
第十三章 眼球協同運動障礙與眼球震顫
第十四章 三叉神經與麵神經癥候
第十五章 前庭蝸神經癥候
第十六章 後組腦神經癥候
第十七章 癱瘓
第十八章 感覺障礙
第十九章 肌病癥候與肌張力障礙
第二十章 反射與反射異常
第二十一章 自主神經癥候
第二十二章 大腦癥候及定位診斷
第二十三章 間腦和邊緣係統癥候
第二十四章 基底節 與錐體外係
第二十五章 腦韆癥候
第二十六章 小腦癥候
第二十七章 共濟失調
第二十八章 脊髓癥候
第二十九章 脊柱、神經根與周圍神經
第三十章 神經係統發育異常
第三十一章 顱內壓異常與腦疝
第三十二章 腦膜刺激徵
第三十三章 睡眠與睡眠障礙
第三十四章 全身疾病的神經係統癥候
第三十五章 神經係統疾病輔助檢查的選擇
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前言/序言
《神經疾病診斷學》曆經十年的撰寫和反復修改,終於得以問世。本書的主要讀者是基於五年製本科教育後參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神經內科住院醫師,或參加培訓的專科醫師,或有臨床經驗的主治和副主任醫師及其以上者。本書尤其強調臨床,有彆於本科教材的係統性和理論性,提齣臨床診斷中需要掌握的重點問題和需要知曉的少見問題,進行瞭一一闡述,有可能成為臨床高年資醫師的一本工具書和解決問題的良師益友。本書的核心特點為講述除現代化儀器設備檢查神經科疾病之外的內容。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極大地推動瞭醫學科技的進步和診斷水平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以後相繼齣現瞭CT和MRI,極大提高瞭對於卒中和相關疾病的診斷水平。另外,其他一批醫療檢查設備的齣現也是可圈可點,一些實驗室檢查的外周標誌物等都對相關神經科疾病的診斷起到瞭很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這些隻是神經科疾病診斷的一部分,永遠代替不瞭傳統的物理檢查。本書基於這種理念,主要講述物理診斷和邏輯推理在神經科疾病診斷中的作用,同時也加人瞭現代化的診斷內容,使診斷手段更為實用和精確。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圖文並茂,全書共有近500張圖解,除影像學和實物照片外,其他的神經通路和示意圖均為電腦畫圖技術精心製作,力求簡明扼要,使復雜問題變得直觀易懂,成為本書的亮點。值得提齣的是楊姍杉醫師既是神經科醫生,又掌握瞭電腦畫圖技術,為本書的精美圖片付齣瞭大量的工作,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各位編委付齣瞭的辛勤勞動,在最後加工和審定過程中,得到瞭全國各大醫院神經科多位醫師的認真參與,他們抱著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對每一章節進行瞭逐字逐句的閱讀、校對和修正,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
本書不妥和錯誤之處難免,殷切希望使用本書的臨床醫師們提齣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再版時修正。
神經疾病診斷學:洞悉大腦與神經係統奧秘的臨床指南 在人體復雜的精密構造中,神經係統無疑是最為神秘且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如同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控製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思緒情感,維係著生命的正常運轉。當這個精密的網絡齣現紊亂,疾病便悄然滋生,帶來從微小的感覺異常到嚴重的運動障礙,甚至是意識的喪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神經疾病診斷學》應運而生,它不僅僅是一本醫學書籍,更是一盞照亮神經係統疾病診斷道路的明燈,為臨床醫生、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神經科學懷有深切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部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工具書。 本書旨在全麵解析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學精髓。它並非簡單羅列各種疾病的癥狀,而是著重於診斷思路的構建、臨床證據的解讀以及現代輔助診療技術的應用。從最基礎的神經係統解剖生理學迴顧,到復雜的鑒彆診斷策略,本書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套係統化的診斷框架。無論麵對的是令人睏惑的頭痛、突如其來的肢體無力,還是難以解釋的認知改變,本書都將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抽絲剝繭,最終鎖定疾病的根源。 第一部分:診斷的基石——從病史采集到體格檢查 一本優秀的診斷學著作,首先必須強調基礎的重要性。《神經疾病診斷學》深刻理解這一點,因此將詳細而精準的病史采集置於首位。它不僅僅教授如何詢問患者的癥狀,更重要的是指導讀者如何提煉關鍵信息,理解癥狀的發生、發展、性質,以及與患者生活方式、既往史、傢族史等相關聯的細節。本書將列舉大量臨床案例,示範如何通過巧妙的提問,引導患者迴憶起可能被忽視的綫索,從而為診斷提供寶貴的起點。 緊隨其後的,是精細入微的神經係統體格檢查。本書將係統性地介紹神經係統檢查的每一個環節,從精神狀態評估、腦神經功能測定,到運動係統、感覺係統、反射以及小腦功能和步態的評估。對於每一個檢查項目,本書都會詳細闡述其操作要領,並重點講解不同陽性體徵的臨床意義。例如,在評估肌力時,本書會詳細說明如何使用 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肌力分級標準,並分析不同肌群受纍模式所提示的神經病變部位。對於反射的評定,則會深入探討淺反射、深反射以及病理反射的臨床價值,以及如何通過誘發檢查來發現潛在的異常。此外,本書還會強調如何將體格檢查結果與病史信息相結閤,初步形成診斷假設。 第二部分:疾病的信號——識彆各種神經係統異常 一旦掌握瞭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的技巧,接下來的任務便是識彆和解讀身體發齣的各種疾病信號。《神經疾病診斷學》將按照神經係統功能區域和疾病類型,係統地介紹各類神經係統癥狀和體徵的病因學分析。 頭痛與麵痛: 從常見的緊張性頭痛、偏頭痛,到需要緊急處理的蛛網膜下腔齣血、腦腫瘤引起的頭痛,本書將詳細剖析其發病機製、臨床錶現、輔助檢查以及鑒彆診斷要點。對於各種麵痛,如三叉神經痛,本書也將提供詳盡的診斷思路。 意識障礙: 意識水平的改變是許多危重神經係統疾病的警示信號。本書將深入探討意識障礙的不同類型(如嗜睡、昏迷、譫妄),以及導緻意識障礙的常見病因,包括腦血管病、感染、中毒、代謝紊亂等,並指導讀者如何進行快速而準確的評估。 運動障礙: 從肌無力、肌萎縮,到肌強直、共濟失調、震顫、舞蹈樣動作等,本書將係統梳理運動障礙的發生機製,並詳細介紹針對不同類型運動障礙的診斷流程。對於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舞蹈病等常見運動障礙,將提供深入的臨床分析。 感覺異常: 包括麻木、針刺感、燒灼感、感覺減退甚至消失。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感覺異常可能源於周圍神經病變、脊髓病變或中樞神經係統病變,並指導讀者如何區分這些不同來源的異常。 共濟失調與平衡障礙: 影響行走、站立和協調動作的異常,本書將深入探討其涉及的小腦、前庭係統、本體感覺通路等,並提供係統的評估方法。 認知與精神行為異常: 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障礙、情緒改變等,這些非特異性癥狀常常是神經係統疾病的早期錶現。本書將重點關注認知功能評估方法,並與精神科疾病進行鑒彆。 癲癇: 癲癇的診斷需要詳細的發作史和腦電圖分析。本書將深入解析不同類型癲癇的發作特點,並強調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關鍵作用。 腦血管疾病: 中風是神經係統最常見的急癥之一。本書將詳細介紹缺血性腦卒中和齣血性腦卒中的臨床錶現、危險因素、早期診斷以及急診處理原則。 第三部分:科技的力量——現代輔助診療技術的應用 在現代醫學的進程中,輔助診療技術為神經疾病的診斷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強大支持。《神經疾病診斷學》將全麵介紹並深入解析各種重要的神經影像學、電生理學以及實驗室檢查技術,並著重闡述這些技術在疾病診斷中的具體應用價值。 神經影像學: 頭顱 CT (Computed Tomography) 和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本書將詳細對比 CT 和 MRI 在診斷不同神經係統病變時的優勢與局限。CT 在快速評估顱內齣血、骨摺等方麵具有優勢,而 MRI 則能提供更精細的軟組織結構信息,對腫瘤、炎癥、脫髓鞘病變、梗死等顯示更清晰。本書將通過大量典型圖像示例,指導讀者如何解讀 CT 和 MRI 影像,識彆病竈,並進行定性診斷。 血管造影(CTA, MRA, DSA): 對於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血管成像技術至關重要。本書將介紹 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的原理、適應癥和解讀要點,幫助讀者識彆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和閉塞等血管異常。 功能性影像技術(fMRI, PET): 隨著技術的發展,功能性成像技術在腦功能研究和某些神經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中展現齣越來越大的潛力。本書將介紹 fMRI 和 PET 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特定臨床場景下的應用。 神經電生理學: 腦電圖 (EEG): EEG 是診斷癲癇、評估意識障礙、監測腦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書將詳細講解 EEG 的基本原理、正常波形以及各種異常波形(如棘波、尖波、慢波)的臨床意義,並結閤具體疾病進行案例分析。 誘發電位 (Evoked Potentials): 包括視覺誘發電位(VEP)、聽覺腦乾誘發電位(BAEP)和體感誘發電位(SEP),這些技術對於評估感覺通路的功能狀態至關重要,尤其在多發性硬化等脫髓鞘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 肌電圖 (EMG) 和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EMG 和 NCS 是診斷周圍神經病變、神經肌肉接頭疾病和肌肉疾病的“金標準”。本書將係統介紹 EMG 和 NCS 的操作流程,解讀各種異常波形,並幫助讀者區分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頭和肌肉本身的問題。 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的生化、細胞學和微生物學檢查是診斷腦膜炎、腦炎、多發性硬化等疾病的關鍵。本書將詳細介紹腦脊液的正常值、異常改變的意義以及不同疾病的腦脊液特徵。 實驗室檢查: 除瞭常規血液檢查,本書還會強調一些針對特定神經疾病的特異性血清學標誌物和基因檢測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臨床實踐中的挑戰與策略——鑒彆診斷與綜閤分析 掌握瞭基礎知識和輔助檢查技術後,將這些信息融會貫通,進行嚴謹的鑒彆診斷是診斷學藝術的核心。《神經疾病診斷學》將用大量篇幅指導讀者如何係統地構建鑒彆診斷列錶,如何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逐步排除或證實各種可能性。 本書將特彆關注常見神經係統疾病的鑒彆診斷,例如: 頭痛的鑒彆診斷:區分原發性頭痛(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與繼發性頭痛(如顱內占位、腦血管病、顱內感染)。 肢體無力的鑒彆診斷:區分中樞性癱瘓(如腦卒中、脊髓病變)與周圍性癱瘓(如 Guillain-Barré 綜閤徵、肌無力)。 意識障礙的鑒彆診斷:區分代謝性腦病、中毒性腦病、結構性病變(如顱內齣血、缺血)等。 震顫的鑒彆診斷:區分生理性震顫、特發性震顫、帕金森病震顫、小腦性震顫等。 此外,本書還將討論罕見但重要的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思路,並強調在診斷過程中,臨床經驗的積纍和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 結語: 《神經疾病診斷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它更是一部臨床實踐的指南。本書融閤瞭經典的診斷方法與現代的科技進步,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係統、實用的神經係統疾病診斷框架。通過深入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準確、更迅速地識彆各類神經係統疾病,為患者的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最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無論您是神經內科的住院醫師、專科醫生,還是對神經科學充滿好奇的研究者,本書都將成為您寶貴的案頭參考,助您在探尋大腦奧秘的道路上,行穩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