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前,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遗珠,被作家们称为“都市隐客”,被读者称为“温暖的契诃夫”“中国的雷蒙德·卡佛”。
★读者评价他:肯定有人不喜欢顾前。这也没关系,顾前的小说你不用担心错过了或没读出味道,它们就是流淌着的日子,你怎么活都逃不脱其中的任何一天。
★哀哀的文字里,是一个又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卑微渺小,贫而不穷,落寞但不无聊,粗糙而不粗俗,计较但没有斤斤……这些角色身上,是一股股深入到灵里肉里的人气,不是神仙气,不是畜生气,更不是阴森气,是一股哽在喉咙的味道。
作者的自我剖白是这样:如果将来有谁要概括我的一生,我以为用几个错误来概括倒是比较恰当。是的,错误确实贯穿了我的生活。
这部短篇选集可谓描摹了一批都市人的生活众相,温柔的部分总是昙花一现,软弱与困境似是永恒的背景。他们就藏在我们每天会在街头擦肩而过的人群中,湮没在楼宇拐角中,他们奔波、窘迫、叹气、大笑、调情、幻想、失望,即秘密又心照不宣。
19个故事,仿佛三五好友夜话,夹杂着回忆往事时温柔的伤感。日子轻松也好,窘迫也罢,总有一股明亮跳跃的火苗,温暖着他们困顿的身体和疲惫的灵魂。
顾前多采用日常生活的片段,场景,凭借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淡情节而重感受,抓住了众多典型性格的普通人物。同时,作者不时透着聪明劲儿的诙谐,让整部作品读感愉悦,乃致爱不释手。
顾前,南京人
他是牌友,他是醉汉
他是游走在街头巷尾的都市隐客
他做了半生文青,靠在小说中自嘲度日
他默默无闻,又拥趸无数
他一无所有,又拥有一切
他不得不屈从于生存的重力原则
混迹于凡俗世界里的芸芸庸众
他又是琐屑、沉闷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机智的脱逃者
★其敏感多思的天性无比接近文学,其与世无争、悠闲自得的性格又使他游离于拥挤嘈杂的文学圈,这种若即若离是顾前在二十年中与文学保持的某种关系。
——苏童
★当“先锋文学“流行于世,人们注重于形式革命,顾前的注意力则始终在身边的“灰色人群”,对于日常生活、小人物的命运以及现实中闪现的残忍的幽默,可谓情有独钟。
——韩东
★他笔下这些兄弟般的卑微者异乎寻常的健康,自得其乐——尽管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的灰暗部分,然而这灰暗却是以温暖的光亮来映衬的。
——刘立杆
打牌1
困境35
三两水饺59
有关往事69
总要干点什么83
找老婆95
老邱113
平安夜123
道路135
李阿姨147
温柔的部分157
梦境175
浪漫情怀189
朋友201
吸引217
葬礼235
塑料发卡247
夜色257
无比纯净的蔚蓝色267
打牌
一
周末是打牌日,大家齐聚老龙家,打到深更半夜。除了周末,有时一个星期内还会另打一到两个晚上,日期不定,看大家的时间和兴致。人员是基本固定的:老龙和他老婆庄梅、我、老许、老周、老曹。偶尔也有别人加入,但他们通常打过几场就不参加了,只有我们六个人矢志不渝。我们打的牌叫做“找朋友”,五个人打正好,六个人打也可以(一般老龙和庄梅夫妻俩是轮流上场),积分排名最后的人给第一名二十块钱,倒数第二的人给正数第二的人十块钱,中间的人则不输不赢。一千分为一局,一晚上打两到三局,输赢顶多也就四五十块钱。小赌大开心。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去老龙家打牌的,那时我和老周先后离了婚,都感到晚上的时间难以消磨,我俩就开始不停地约朋友去老龙家打牌。开头打牌的朋友比较杂乱,今天这个朋友来,明天又换了一个,几经淘汰,最后就剩下了我们六个人。我和老周是没有老婆的—离婚后都没有再婚,老龙庄梅夫妇俩没有孩子,老许和老曹虽然有老婆孩子,但想必居家过日子也很无聊,情愿和我们打打牌。我记得,最初几年,我们打牌也不像现在这么勤,主要是我和老周两个主要发起人有时会做点别的事:老周时不时要谈个恋爱,我则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也就是这四五年,牌越打越勤,到后来形成了固定的打牌日。这也是因为我和老周的时间固定了:老周在最后一次恋爱失败后,对爱情彻底绝望了,发誓只搞腐化,再不恋爱了;而我也已经辞职,当了自由撰稿人,只在白天写作了。
刚开始去老龙家打牌的时候,我们都还只有三十岁左右,彼此要么直呼其名,要么以“小”什么的相称,如今差不多十年牌打下来,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一律以“老”什么的相称了。
二
我们一致认为,老龙是我们朋友中间最有福气的人。老龙以前在一家机床附件厂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厂里下来,开始做生意。老龙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开过咖啡馆、书店、誊印社,还搞过水产品批发、室内装潢、盗印图书、房产中介,等等,但所有这些生意,无一例外,都以做砸了告终。老龙身上有一种罕见的“优良”品质,那就是什么事情都不上心,也就是说不负责任,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这种罕见的“优良”品质保证了老龙永远和忧愁、焦虑、烦恼无缘。记得他开书店那会儿,我没事常去转转(那书店离我家不太远),去了十次有九次他都不在。那书店只有十平方米左右,老龙居然还雇了个女营业员看店,他自己则整天泡在围棋馆里下围棋。我难得一次碰到他在店里,也不见他招呼顾客,只是在那里和女营业员(一个苏北小姑娘)打情骂俏。后来书店越开越不景气,雇不起营业员了,老龙就找了种种借口让他老婆庄梅在单位里请病假来给他看店,他自己照样整天泡在围棋馆里不出来。
前些年,老龙进行了最后一搏。他跟亲戚借了几万块钱,跑到深圳去做光盘生意,据他说这生意利润非常大,发财的人“海”了。临走前,他生意还没开始做呢,就先给自己装备了中文传真机、手提电脑、摩托罗拉手机(他是我们朋友中最先用手机的人)。去了深圳没几个月就回来了,结果当然不会例外:钱已经统统赔光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进了一批黄色光盘,还没等把这批光盘发出去,就碰上了扫黄,货被没收了不算,还被罚了款。当然具体详情就不得而知了。尽管如此,老龙依旧坦然,我曾问过他,欠了这么多债怎么还啊?
“慢慢还就是了。”老龙说。
“你也不急呀?”
“急有什么用?要是一急就能把债还了,那我就天天急,可这没有用啊,兄弟。”他像是在开导我。
这次生意做砸后,老龙就再没有干过事了,每天也就是在棋馆下下棋,找人聊聊天,要不就是一个人在家里打打棋谱。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整天这样过日子,照理心情是不会太好的,也容易颓废,但老龙恰恰相反,精神状态可以说是我们朋友中最好的。一头披肩长发任何时候都梳得一丝不苟,身上从上到下全是名牌(虽然有点半新不旧了,全是他做生意时添置的),包括几百元一条的裤腰带、打起来噼啪作响的进口打火机。跟朋友在一起,他是最稳定的活跃因素,倒不是说他多么具有幽默感,而是谁都喜欢拿他开开玩笑,并且无论是多么出格的玩笑,他也从不生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待庄梅的态度更是极为健康,没有一丁点落魄的感觉。简单地说,他对待庄梅就像一个成功人士对待自己的糟糠之妻,完全一副屈尊俯就的架势,对庄梅呼来喝去,动不动还要训斥两声。比如我们在他家打牌,通常一局牌结束,都有个局间休息,也就是喝喝啤酒,吃点零嘴,再聊聊天。这时候啤酒如果不够喝,或是零嘴的花样过于单调,老龙就会毫不留情地训斥庄梅:“你怎么就买这两瓶啤酒,拿不动啊,还要我去跟你抬吗?去去,再买几瓶来。”或者:“你买这么多烂花生米干什么?谁要吃呀,你怎么就这么笨呢。”
应该说,正是老龙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或者说他这种性格,使他过得十分悠闲自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老龙是我们朋友中最有福气的人。不过话又说回来,像老龙这样的有福之人,并不让人羡慕。比如我就为老龙的将来担忧,他什么社会保险也没有,现在还可以靠着庄梅的工资和他父母时不时塞给他的一点钱过活,但将来怎么办?老周说:“老龙还有什么将来?现在就是他的将来。”老龙听了嘿嘿直笑,看来他还是颇赞同老周的话。当然了,像老龙这样的有福之人,在任何情形下,肯定都不会被饿死的。我确实有点为古人担忧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回响”。它并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更像是埋下了一颗种子在你心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注重“回声”和“重叠”,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或对话,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现,仿佛是命运的某种低语。这种设计让读者在回顾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意识到作者从一开始就在铺设着一张宏大的网。 它的情感张力是内敛的,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更多的是那种压抑在胸腔里,随着呼吸起伏的沉重感。尤其是书中关于“选择的代价”这一主题的处理,作者非常克制地展示了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没有审判,只有平静的叙述,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读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绪,试图理清那些复杂的情感线索,最终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如何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平共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简约的排版,透着一股不张扬的文艺范儿。然而,一旦进入文本,我才发现内容远比封面所暗示的要厚重得多。作者的笔触犀利而精准,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和道德困境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一蹴而就的阅读快感,而是更像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黑白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隐喻和张力。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如何处理时间线,那种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自由穿梭的叙事手法,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如同织补着一张错综复杂的情感之网,让真相一点点浮现,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只为探究那隐藏在迷雾之后的脉络。 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也极富回报的,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去解码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它探讨的主题也相当深刻,触及了身份认同、记忆的不可靠性等宏大命题,绝非肤浅的消遣之作。
评分这本作品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简直可以用“破碎而华丽”来形容。句式长短不一,充满了跳跃性的思维片段和大量的内心独白,读起来有一种近乎意识流的迷幻感。我得承认,刚开始的几页我有点跟不上,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旋涡,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不规则的节奏。但一旦适应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它突破了传统小说中那种平铺直叙的束缚,更接近于捕捉人类思维的真实运作模式。 作者对于比喻的运用简直是信手拈来,但每一个比喻都恰到好处,像是为平淡的场景镶上了宝石。比如,他对“等待”这个状态的描述,绝不是简单的“时间流逝”,而是描绘成一种“皮肤上凝固的露水,既晶莹又沉重”。这种文字的密度和冲击力,让我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微妙的音节。对于喜欢文字本身魅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盛宴。
评分我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了意外的惊喜,因为它成功地在看似老套的题材中,注入了极其新鲜的视角。故事的架构非常精巧,充满了反转,但所有的反转都建立在扎实的逻辑和人物动机之上,绝不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强行扭曲情节。读到中段时,我曾以为自己已经猜到了结局的走向,结果作者一个轻描淡写的细节处理,瞬间将我的预判彻底推翻,那种被“欺骗”却又心服口服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对配角的塑造也毫不含糊。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都有着自己完整且令人信服的动机线索,他们不是推动主角前进的工具,而是构成这个复杂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甚至对其中一个反派角色产生了复杂的同情,这表明作者在处理善恶界限时,拥有极高的道德成熟度。它不像很多小说那样非黑即白,而是将人性的灰色地带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夏日午后微醺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我总觉得作者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日常的情感描摹得细腻入微,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故事的氛围所感染。那种初读时的陌生感,很快就被一种熟悉的温暖所取代,仿佛翻开的不是书页,而是尘封已久的回忆录。 叙事节奏的掌控堪称一绝,它不疾不徐,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平静地流淌,时而激起小小的涟漪,却始终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好奇心。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街角的灯火、空气中弥漫的气味,甚至是人物衣物的材质,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构建出一个极具沉浸感的场景。读完之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味,更像是与书中人物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谈,留下的不仅是文字的印记,更是对生活更深一层的体悟。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而是在温柔地记录一群普通生命中那些闪光的瞬间,那些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情感连接。
评分好书好书,当代文学的魅力大
评分可以不错
评分6545655888
评分书不错,印刷的很好,快递很快,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小人物的故事,但很现实,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的作者,很值得一看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