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人與食事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作品》是汪曾祺汪朗父子閤著一本談吃、談美食的隨筆集。汪氏父子閑說飲食的名頭由來已久,而汪曾祺老先生諸多以故鄉為背景的名篇簡單而樸素又不乏幽默。汪朗原來一直在《財經》雜誌上寫專欄,便把這樣的風格發揮到及極至。其中的筆調,隱約中又與他的父親汪曾祺老先生有幾分相似。汪氏父子閤集閑說美食,在文化隨筆中,輕鬆有趣,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目錄
四方食事(汪曾祺)
五味
四方食事
尋常茶話
吃食和文學
做飯
菌小譜
魚我所欲也
肉食者不鄙
食豆飲水齋閑筆
食道舊尋
故鄉的野菜
故鄉的食物
豆腐
韆絲
手把羊肉
豆汁兒
麵茶
貼鞦膘
韭菜花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旅食與文化》題記
昆明的吃食
米綫和餌塊
蘿蔔
栗子
多年父子成兄弟
鬍嚼文人(汪朗)
鬍嚼文人
亂啃皇帝
調味要義
“烹”、“治”異同
官高食難儉
禦膳未必佳
權臣腹中物
滿漢無全席
皇糧難吃
皇上請客
皇上吃請
皇上挨宰
大話臭吃
剪輯螃蟹
活吃黃瓜
雜涮火鍋
粥食談往
湯餅尋源
麵之責賤
麵之雅俗
麵之異類
說“尊”道“酋”
歪批“孤寡”
年節吃食
臘八粥話
饅頭探微
品味雞蛋
又見晚菘
詩說鰣魚
慎談正宗
堂餐滋味
烤鴨析味
狗肉隨想
掃除看盤
京菜籍貫
食蟹尋味
吃醋雜說
極品豆腐
冰糖葫蘆
吃喝幫閑
審讀講究
精彩書摘
《文人與食事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作品》:
四川夾沙肉用大片肥豬肉夾瞭洗沙蒸,廣西芋頭扣肉用大片肥豬肉夾芋泥蒸,都極甜,很好吃,但我最多隻能吃兩片。
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傢廣東人開的甜品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麼好喝的呢?廣東同學日:“好野!”
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隻是過去糖難得。我傢曾有老保姆,正定鄉下人,六十多歲瞭。她還有個婆婆,八十幾瞭。她有一次要迴鄉探親,臨行稱瞭兩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瞭。菜農也有種的瞭。農貿市場上有很好的苦瓜賣,屬於“細菜”,價頗昂。
北京人過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愛吃瞭。
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瞭!
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蕒菜。苣蕒菜分甜蕒、苦蕒,苦蕒相當的苦。
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嘗瞭幾根。這是什麼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瞭!
劇團有一乾部,是寫字幕的,有時也管雜務。此人是個吃辣的專傢。他每天中午飯不吃菜,吃辣椒下飯。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的,各種辣椒,他都韆方百計地弄來吃,劇團到上海演齣,他幫助搞夥食,這下好,不會缺辣椒吃。原以為上海辣椒不好買,他下車第二天就找到一傢專賣各種辣椒的鋪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齣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麼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我吃過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轉道往上海,在海防街頭吃牛肉粉,牛肉極嫩,湯極鮮,辣椒極辣,一碗湯粉,放三四絲辣椒就辣得不行。這種辣椒的顔色是橘黃色的。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綫吊在竈上,湯做得瞭,把辣椒在湯裏涮涮,就辣得不得瞭。雲南佧佤族有一種辣椒,叫“涮涮辣”,與川北吊在竈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說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點是辣且麻,——擱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麵館的牆壁上黑漆大書三個字:麻辣燙。麻婆豆腐、乾煸牛肉絲、棒棒雞;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搗碎,菜做好瞭,最後再放。
周作人說他的傢鄉整年吃鹹極瞭的鹹菜和鹹極瞭的鹹魚,浙東人確實吃得很鹹。有個同學,是颱州人,到鋪子裏吃包子,掰開包子就往裏倒醬油。口味的鹹淡和地域是有關係的。北京人說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大體不錯。河北、東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這與個人的性格習慣也有關。湖北菜並不成,但聞一多先生卻嫌雲南濛自的菜太淡。
中國人過去對吃鹽很講究,如桃花鹽、水晶鹽,“吳鹽勝雪”,現在則全國都吃再製精鹽。隻有四川人醃鹹菜還堅持用自貢産的井鹽。
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國傢的人愛吃臭。
……
文人與食事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作品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文人與食事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作品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