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周保鬆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2

商品介绍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80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3037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3
字數:199000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关書籍





書籍描述

內容簡介

周保鬆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師,研究政治哲學的學者。他把對哲學、人生與大學教育的種種思考寫下來,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夜以繼日,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字。通過撰寫和閱讀這些文字,教師與學生兩者均獲得瞭超齣流俗之上的精神與信念的支持。

在書中周保鬆正麵迴答瞭下麵這些問題:作為一個自由人,能夠做齣自己的選擇,也必會做齣選擇,那麼,什麼是值得我們去追尋的?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離開這個目的有多遠瞭?政治的本義是什麼,怎樣把個人的幸福和製度、政治生活融閤為一?公正,在我們的社會、我們認定的更重要價值中,占據什麼位置?作者不僅坐而言,而且起而行,他對個人成長和學術經曆的追述,有親切的體驗和感人的故事,讓書中的理念更具有可信的力量。此外,作者的哲學啓濛老師陳特在癌癥病故前,與他做瞭五次長談,分彆關於幸福和意義等終ji問題。陳特一生罕有著述,書中這五篇對談讓我們認識瞭這位仁厚的智者。


作者簡介

  周保鬆,七十年代初生於中國農村,1985年移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畢業,英國倫敦政治及經濟學院博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係任教,曾獲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模範教學奬及校長模範教學奬。著有《自由人的平等政治》(2010)、《相遇》(2008)、《政治哲學對話錄》(2004)等。

精彩書評

保鬆真是當今校園裏麵已經十分稀缺的理想主義者,給學生的那些信中的哲學教誨,在常人看來雖然“迂腐”,卻是一個高貴靈魂不得不麵對的人生大問題。香港、內地的大學如今越來越世俗,老師們也在迎閤這些世俗,通常告訴學生一些生存的知識和技巧。這些玩意當然也需要,但在一個誘惑太多、欲望過強的時代裏麵,並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我最近也在思考,如何更多地給學生一種精神和信念上的支撐,讓他們比較早地找到自我,找到人生的定力,這些“無用之用”,可能是讓學生們記得一輩子的“大用”啊。

——許紀霖

周保鬆是我的老同學,不僅同在中大哲學係上課,而且還一起拜在石元康教授門下攻讀政治哲學。隻不過保鬆和我走得路太不同。當年我讀瞭四年碩士都沒念完,他卻在本科畢業後跑到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迴到母校的政治與行政學係任教政治哲學。

可是換個角度看,保鬆又是個十分反常的人。他本科本來念的是工商管理,一個人人稱羨的熱門行當,前途無可限量,但他卻在大三那年忽然轉係哲學,一個在另一種意義上“前途無可限量”的學科。不僅這樣,他從大一就開始加入《中大學生報》,寫一大堆批評校方和批判主流社會的文章,這也是一般商學院學生不會乾的事。

更神奇的事還在後頭。始執教鞭,他就發起網上討論班,和他的學生日以繼夜的大談政治、哲學與人生,而且談得極為嚴肅深入。前幾年,他把第一批討論成果編成《政治哲學對話錄》一冊,數十萬言,自己印瞭三百本,留給同學當紀念。要知道,在教授都成瞭論文機器與行政人員,勞形於資金申請與工作報告之間的今天,還肯花這麼多心力時間在學生身上的老師,實無異於一種幾近消亡的文化遺産。

——梁文道


目錄

新版自序

自序:活得好這迴事

緻謝

輯一 學生

1. 或許不是多餘的話

2. 獨一無二的鬆子

3. 政治、學術與人生

4. 論辯和論政

5. 讀書之樂

附錄 新亞學規

6. 政政人何所重

7. 走進生命的學問

輯二 老師

8. 夜闌風靜人歸時

最後的五堂課:與陳特先生對談

9. 之一:體驗死亡

10. 之二:追尋意義

11. 之三:善惡幸福

12. 之四:師友雜憶

13. 之五:論情說愛

14. 光照在黑暗裏——紀念瀋宣仁先生

附錄 瀋宣仁先生給作者的最後一封電郵

15. 真正的教者──側記高錕校長

輯三 大學

16. 中大人的氣象

17. 我所理解的新亞精神

18. 做個自由人——《政治哲學對話錄》序

19. 個人自主與意義人生——哈佛學生的兩難

20.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重建中國大學的價值教育

21. 大學的價值:周保鬆、梁文道對談

輯四 迴憶

22. 童年往事

23. 倘佯在倫敦書店

24. 淘書心情

25. 尋找以賽亞.伯林

26. 活在香港——一個人的移民史

27. 行於所當行——我的哲學之路

代後記 可有可無的灰塵(陳日東)


精彩書摘

  《走進生命的學問》試讀:26. 活在香港 ──一個人的移民史

  一 我移民香港﹐22年瞭。 我是1985年6月30日跨過羅湖橋的。跨過去的時候﹐並沒想過後來種種。此刻迴過頭來﹐又顯得有點欲說無從。昔日的日記相片書信仍在﹐多年塵封不動。外麵正是十年迴歸大慶﹐我獨坐一室﹐茫然地整理一己的曆史。

  20世紀80年代至今﹐有近百萬新移民從中國來港。這百萬人一離開羅湖﹐就好像細流入深海﹐靜默無聲﹐不知那裏去瞭。再齣現的時候﹐往往便是報紙頭條的倫常慘劇主角。這幷非事齣無因。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新移民”一詞幾乎和社會問題同義﹐常常和傢庭暴力﹑騙取社會保障援助﹑貧窮落後等關聯在一起﹐是個不光彩的標記。新移民既是外來者﹐同時又被視為社會問題製造者﹐遂背負雙重的道德原罪。很多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將新移民盡快改造成香港人﹐洗去他們舊的次等的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先進的香港人的價值。新移民跨過羅湖橋那一刻﹐就必須承認自己在身份上低人一等。這份深不見底的自卑﹐令新移民不願麵對過去﹐更加欠缺勇氣在公共空間述說自己的曆史。而主流社會不僅沒興趣瞭解新移民的前世今生﹐甚至有意無意醜化他們的形象﹐漠視他們麵對的種種睏難和承受的諸多不義。於是﹐新移民這一龐大群體﹐在據說是自由開放的香港﹐形成瞭某種集體性消聲。

  新移民明明無處不在﹐卻又仿佛幷不存在﹔明明有話想說﹐卻又無法可說。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因為香港本身就是個移民社會。1949年以降﹐曆經幾波大移民潮﹐目前七百萬人口中﹐真正稱得上“原住民”的﹐少之又少。但在這樣一個移民城市﹐新移民的生存處境和精神狀態﹐卻甚少在公共領域受到關注。兩年前﹐我在報紙發錶瞭一篇短文〈像我這樣的一個新移民〉﹐結果收到很多素不相識的讀者的電話和來信﹐分享他們的移民故事﹐情緒熱切而激動。這教我詫異。那一刻﹐我纔知道有多少新移民的鬱結被這個城市壓抑著。他們渴望被聆聽被理解﹐渴望得到彆人的肯認尊重﹐卻往往事與願違。 在過去有關新移民的討論中﹐經濟考慮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嚮度﹐例如新移民對香港人力資源的影響﹐為社會福利開支帶來的壓力等。政府最關心的﹐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令新移民脫胎換骨﹐成為有利香港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並減少他們對社會福利的依賴。至於新移民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過去的個體﹐他們在新環境中的實存感受﹐在精神﹑文化﹑傢庭、經濟各方麵遇到的種種睏難﹐卻往往被漠視忽略。每當有新移民傢庭慘劇齣現﹐媒體要麼視其為個彆事件﹐要麼循例追究一下政府﹐要求聘多幾個社工,增加幾條電話熱綫便瞭事。

  1999年12月﹐林婕﹐一個品學兼優的新移民女生﹐不堪在港生活的苦楚﹐在最美好的18歲﹐從高樓一躍而下﹐死後留下這樣的問題﹕“我很費解﹐我到底做錯瞭什麼﹖難道『我來自內地』就是我的罪過嗎﹖”林婕的死﹐迫使香港社會作瞭一點道德懺悔。當時的教育署署長羅範椒芬﹐寫瞭一封信給全港老師﹐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感到十分羞愧﹔對林婕和她的母親﹐我有無限的歉意﹔作為教育署署長﹐我難以想象林婕所遭受的歧視﹐竟然發生在教育界﹑在學校裏。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林婕用她的生命﹐打破一池死水﹐讓香港社會一瞥新移民的艱難。但池水頃刻迴復平靜﹐事件很快被遺忘﹐社會幷沒任何改變。人們其實並不瞭解﹐又或不願意瞭解﹐林婕為什麼要死。香港這樣一個“繁榮安定”的社會﹐沒法承受置一個年輕新移民於死地這樣一種集體責任。這和東方之珠的想象﹐實在有太大的認知和情感上的落差。於是﹐林婕的死﹐遂被視為極少數不能好好適應香港的特例。而萬萬韆韆的新移民﹐早已安安份份完成改造。

  一直以來﹐我也如此相信。以為隻是自己改造得不夠快不夠好﹐纔做香港人做得如此吃力。20年過去﹐我纔開始懂得問﹐為什麼過百萬的新移民﹐會在這個喧嘩的城市失去聲音﹖為什麼林婕要選擇死﹐來錶達她對這個城市的怨恨﹖為什麼一宗接著一宗的人倫慘劇﹐總發生在新移民身上﹖我開始意識到﹐不應隻是問如何改造﹐而要問為何要這樣改造﹐改造的代價是什麼﹐以及誰去付這些代價。

  今天的新移民麵對的睏境,很多不是我這個老移民所能瞭解的。要解決任何問題,瞭解是第一步。要瞭解,就必須讓新移民說齣他們的故事,道齣他們的心聲。以下所述,是我的移民史。我的經曆﹐不多也不少﹐隻是我的個人經曆。我對這些經曆的反思,不多也不少,也隻是我個人的反思。當然,我們活在同一城市,個人如何分殊,總有時代的烙印。

  二 1985年6月下旬的某個傍晚﹐我放學迴傢﹐母親說過幾天便要移民香港。我呆瞭好一會﹐然後咬著牙﹐說﹐我不去。眼淚跟著就掉瞭下來。 我不願意離開故鄉﹐一個廣東西部偏遠的小縣城﹐因為我活得快樂。活得快樂﹐並非因為富有。事實上﹐傢裏一直很窮。我齣生農村﹐父母兩傢被劃為地主﹐父親1957年更被打為右派﹐是新中國傢庭成份最差的階級,飽受政治之害。我小時候在農村放牛打魚﹐後來纔齣到縣城讀書。我那時在讀中學一年級﹐既沒考試壓力﹐也未懂為前途擔憂﹐一班同學相親相愛﹐日子過得無憂無慮。我走的時候﹐辦的是停學手續﹐而不是退學﹐因為我相信自己一定會迴來。齣發那天﹐全班同學到車站相送﹐有人送我一瓶從江中打來的水﹐有人遞我一包學校的泥土。車站擁擠淩亂,我們執手相看淚眼,初嘗人生彆離苦。

  我能夠移民香港﹐是因為父親早在1981年來港探望幾十年不見的伯父時留瞭下來。父親1951年加入農業銀行工作﹐為人能乾正直﹐在單位受人敬重。他申請探親時﹐壓根兒沒想過留下來﹐伯父卻極力挽留。臨返國內前一刻﹐伯父寫瞭一首詩給父親﹕“扁舟飄忽到桃源﹐車水馬龍彆有天。凡心未瞭留不住﹐他朝徒嘆誤仙緣。”伯父認為香港是桃花源般的仙境﹐希望父親不要迴到大陸那樣的人間。幾經掙紮﹐父親終於放下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我後來纔體會到﹐對父親來說﹐這是個多麼艱難的抉擇。父親那時正當盛年﹐工資雖然不高﹐但事業發展順利﹐和同事閤作愉快﹐工作帶給他很大的滿足感。選擇留下來﹐就等於要放棄幾十年的事業﹐在一個陌生地方從新開始。而他當時在布匹公司做職員﹐一個月工資纔1000元﹐減去租金﹐早已所剩無幾。

  我齣來工作後﹐父親有次和我說﹐考慮職業時﹐一定要選擇有意義﹐能帶給自己滿足感的工作。這番說話﹐說來輕描淡寫﹐卻道盡他的辛酸遺憾。人到中年纔離開故土﹐放棄前半生辛苦纍積的工作經驗﹑地位﹑社會關係以至事業追求﹐在不確定的新環境由零開始﹐代價不可謂不大。不少人認為新移民無論吃多少苦﹐受到怎樣的對待﹐也是值得的﹐甚至應該的﹐因為即使從事最底層的工作﹐甚至領取社會援助﹐收入也較國內高。更重要的﹐這是他們的選擇﹐因此沒有資格抱怨。誠然﹐選擇來的人﹐必有來的理由。而生活在香港的許多好處﹐更是毋庸多言。但這幷不錶示﹐香港社會可以用任何方式對待新移民﹐更不錶示對於新移民失去什麼和承受什麼可以視而不見﹐因而對他們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事實上﹐父親那一輩其實無路可退。他們既不能迴到過去﹐卻又無力在新環境賦予生活新的意義。他們麵對的﹐是基本的生存問題。唯一的齣路﹐是接受現實﹐胼手胝足努力工作﹐幷將所有希望寄於下一代。他們初到香港﹐普遍存在強烈的自卑感﹐自覺處於社會邊緣﹐而曾經有過的理想和追求﹐隻能壓抑於心底深處﹐幷隨年月流逝而逐漸淡去。第一代新移民的名字,往往是犧牲。

  經過20多年茹苦含辛的工作﹐我們傢裏的經濟環境已大有改善﹐父親卻已垂垂老去。即使粗心如我﹐也常常感受到父親的落寞。真正能提起父親興緻的﹐是和他談起昔日國內生活種種﹐例如年少的輕狂﹐當年在銀行工作的情況以至農村生活的種種趣事。即使是反右運動和文革時被批鬥的情形﹐父親迴憶起來也津津有味。但我從來沒敢問父親﹐香港是否是他的桃花源。2007年6月30日﹐是我來港22周年紀念日。那天我們全傢坐在一起吃瞭頓飯。我問父親﹐迴首過去﹐可曾後悔移民來港。父親沉默良久﹐說﹐看到你們今天活得很好﹐我不後悔。 嚴格來說﹐香港沒有為社會貢獻的概念﹐因為社會隻是抽象地指涉單獨的個體在其中追逐利益的場所﹐本身幷非一個實體﹐更不是休戚相關的社群。人們得到什麼失去什麼﹐一切歸於個人﹐與社會無關。因此﹐父親隻能說為他的子女付齣瞭多少﹐卻不能說為香港貢獻瞭什麼。傢的概念﹐延伸不到那麼遠。或許正因為此﹐對於那些辛苦大半生卻老無所依的老人傢﹐我們往往既沒同情之心﹐亦無虧欠之情。

  三 未移民之前﹐我對香港的認識﹐全部來自流行文化。那個年頭﹐香港電視劇剛開始流行﹐〈大地恩情〉﹑〈萬水韆山總是情〉一齣場﹐便風靡一時。但真正教我們著迷的﹐還數〈大俠霍元甲〉。當時這套劇是晚上九點播放﹐而我們學校的自修課卻要九點纔完。因此﹐八時半過後﹐所有課室便齣奇地安靜﹐人人收拾好書包文具﹐蓄勢待發。鍾聲一響﹐全校幾百人蜂湧而齣﹐以最快速度跑齣校園﹐跨上自行車﹐在街上橫衝直撞﹐直奔傢裏。沿途聽著葉振棠的主題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待趕到傢,剛好正式開始。 香港流行麯也開始普及﹐張明敏﹑鄧麗君﹑徐小鳳﹑許冠傑﹑林子祥一一登場。那時候﹐很多同學都有一本歌簿﹐將自己喜歡的流行麯歌詞抄在上麵﹐彼此交換﹐下課後一起在走廊引吭高歌﹐又或躲在課室一角獨自吟唱。音樂課上教的那些革命電影歌麯﹐早已乏人問津。我班上有位同學的哥哥看準時機﹐開瞭一傢唱片店﹐專門從香港買迴歌星的最新卡式錄音帶﹐然後大量翻錄轉售﹐幾塊錢一盒﹐在小鎮很受歡迎。 但我真正受香港文化“荼毒”的﹐還數武俠小說。我自小沉迷書本﹐尤喜小說神話傳奇﹐小學三﹑四年級時已將《三國演義》﹑《封神榜》﹑《三俠五義》﹑《大明英烈傳》﹑《水滸傳》﹑《鏡花緣》﹑《東周列國誌》等一大堆囫圇吞棗地看瞭一遍。那時找書不易﹐什麼書都讀。我第一次接觸的香港新派武俠小說﹐是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這本書是當時正在追求我大姐的未來姐夫藉我看的﹐我之前對梁羽生一無所知。誰知書一上手﹐便再放不下,結果不眠不休﹐兩天將書啃完。我至今仍記得﹐讀後步上天颱﹐眼前暈眩﹐心中無盡悵惘失落﹐書中主角張丹楓和雲蕾的影子揮之不去﹐隻想放聲大叫。在我的閱讀史中﹐那是一個分水嶺。我的近視﹐也因此加深﹐當時鎮上卻無眼鏡可配﹐上課時總看不清楚老師寫些什麼﹐結果影響瞭升中試的成績。

  接著下來﹐我發現一本叫《武林》的月刊﹐正在連載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更把我弄得心癢難熬。但不知何故﹐連載幾個月就停瞭﹐而我卻像吸毒者一樣﹐對武俠小說上瞭癮﹐在鎮上四處打探何處有梁羽生和金庸。上瞭中學﹐一位同樣是小說迷的高年級同學告訴我﹐鎮上某處有武俠小說齣租﹐但一定要熟人介紹。我大喜,央求這位做我的介紹人。齣租室有點神秘﹐屋內黑沉沉的﹐書架上排滿瞭金庸﹑梁羽生﹑古龍的作品﹐全是繁體字版﹐封麵用牛皮紙包著。那個年代不如今天開放﹐齣租港颱圖書還有顧忌。租書除瞭十元按金﹐租金要兩角一天。這是相當貴瞭。當時租一本連環圖纔兩分錢﹐而我一個月不過幾元零用錢。但那真是一片新天地。為瞭省錢﹐我必須每天看完一本。我於是在最短時間內學會繁體字﹐也學會逃課﹐甚至學會一邊騎車一邊看小說。在彆人專心上課時﹐我卻偷偷跑到學校後山的橡樹林﹐在午後陽光和聒耳蟬聲中﹐沉醉在俠骨柔情和刀光劍影的世界﹔在夜闌人靜時﹐我抱著書偷偷跑到公共廁所﹐藉著昏黃微弱的燈光﹐與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同悲同喜。

  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說﹐除瞭功夫愛情﹐同時呈現瞭一個愛憎分明的世界。對是非黑白的堅持﹐對弱者的同情﹐對朋友的道義﹐對承諾的重視﹐對民族的熱愛﹐是這些小說不變的主題。當我全情投入小說情節時﹐也不自覺地接受瞭背後的價值。可以說﹐武俠小說除瞭帶給我無窮樂趣﹐也無形中影響瞭我的思想情感。說來有點可笑﹐我在逃課中完成瞭另類的人格教育﹐而我對此卻毫不知情。

  我們是受香港文化影響的第一代。當時雖已開放改革幾年﹐整個社會仍頗為封閉落後。曆年政治運動磨盡瞭所有人的理想和熱情﹐九十年代全麵資本主義的時代仍未到來﹐人人處於精神極度飢渴﹐卻不知齣路在哪的躁動狀態。香港的電視劇﹑電影﹑流行麯和文學的傳入﹐正好滿足瞭這種需要。香港文化商品最大的特色﹐是使人歡愉。它沒有什麼政治道德說教﹐卻能深深觸動人們的情感。鄧麗君的中國小調﹐〈大地恩情〉的鄉土情懷﹐金庸小說的俠義精神﹐甚至張明敏的〈我是中國人〉﹐著實滋潤瞭我們的心靈。盡管如此﹐我對香港幷沒多大嚮往。父親去瞭香港以後﹐傢裏的生活慢慢有瞭改善﹐開始有瞭電風扇﹐黑白電視和卡式錄音機﹐我間或也會嚮同學炫耀一下父親帶迴來的斑馬牌原子筆。但很奇怪﹐我從沒想過要成為香港人。香港仿佛是個遙遠得和我沒有任何關係的世界。

  四 抵達香港那天﹐最初迎接我的﹐是深水埗地鐵站的北河街鴨寮街齣口。當年的鴨寮街﹐和今天一樣熱鬧擠擁,舊攤檔滿地﹐叫賣聲盈耳。我和媽媽緊緊跟著父親﹐拖著行李﹐一步一步在人群中穿過。抬頭上望﹐隻能隱隱見到天空的一抹藍。

  我們住的地方﹐是北河街一個房子裏麵的闆間房。這是一幢非常殘舊的“唐樓”﹐房子隻有三十多平方米﹐卻住瞭三戶人傢﹐大傢共享一個廚房和廁所。闆間房再分為兩層﹐父母住下層﹐我住上層﹐算是個閣樓。閣樓沒有窗﹐晦暗局促﹐人不能站直﹐得彎著腰纔能在茶幾上讀書寫字。躺在床上﹐天花闆好像隨時會壓下來。

  初到的一年﹐日子難過。我當時有寫日記的習慣。最近重讀﹐發覺1985年7月7日寫下這樣的感受﹕“離迴傢還有358天。今天簡直快要瘋瞭﹐真想偷渡迴故鄉去。這幾天簡直度日如年。” 然後是7月8日﹕“我真後悔自己來香港﹐現在要我死也願意。”這樣的情緒﹐整本日記隨處可見。那時打長途電話又貴又不方便﹐隻能和故鄉的同學通信。生活的最大寄托﹐是寫信和等信。郵差每天派信兩次﹐分彆是早上十時和下午四時。我每天起來﹐臉未洗牙未擦﹐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樓下看信箱。有信﹐便滿心歡喜。沒信﹐便難掩失落﹐隻好不安地等待下午的另一次派信。那一年﹐我寫瞭好幾百封信。

  新移民最難適應的﹐也許並非居住環境惡劣﹐而是“生活世界”的突然轉變。生活世界是個復雜的意義係統﹐包括我們的語言﹑傳統﹑價值﹑小區網絡人際關係﹐以至日常的生活習慣等。隻有在這樣的係統裏﹐我們纔能確認自己的身份﹐理解行動的意義﹐並肯定生活的價值。如果我們由小至大活在一個安穩的世界﹐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一切皆顯得理所當然。隻有當我們由一個世界急速轉換到另一個世界﹐而兩者又有根本斷裂時﹐人纔會深刻感受到無傢的失落。很多新移民初到香港,最難忍受的,就是這種斷裂。沒有鄰居,沒有社群,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彆人的理解同情,隻能捱和忍。

  來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被一種難言的疏離感籠罩著。錶麵上﹐語言﹑讀書﹑生活各方麵﹐雖有睏難﹐慢慢也能應付。但在內心﹐我卻一點也不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走在街上﹐覺得所有人和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迴到傢中﹐腦裏隻有昔日的迴憶;看到中國和香港的運動員比賽﹐我會為中國隊打氣;每次返迴傢鄉﹐我纔有著地的感覺。時過境遷,我已很難用言語描述“這個地方不屬於我”的孤獨。未來香港前,我是全班最活潑好動的。移民後,我徹底變成另一個人:自卑、孤僻、不閤群、極度憂鬱。伴隨這種心境﹐我沉迷的不再是武俠小說﹐而是李煜﹑李清照﹑柳永那些憂傷的長短句。

  讀到中學四年級﹐我的迷惘更甚。為求齣路﹐我開始找老師討論人生的意義﹐跟同學去基督教會聽福音﹐甚至鬍亂找些佛學書來讀。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天放學後﹐夕陽斜照﹐我站在彌敦道和界限街交界的安全島﹐看著川流不息的汽車和匆匆的人群﹐突然覺得完全無力再行下去。我軟弱地斜靠在欄杆上﹐看著紅燈轉綠燈﹐綠燈轉紅燈﹐人動也不動﹐茫然四顧﹐不知何去何從。我身邊的新移民同學,好像完全沒有我的煩惱,所以我當時認定自己不正常,所有問題都齣在自己身上。

  我最喜歡的﹐是到鴨寮街淘書。鴨寮街並沒書店﹐“收買佬”隻是將收迴來的書和其它雜物﹐隨意堆在一起。要挑書﹐便要不怕髒﹐且得有耐性。我在那裏淘到最多的﹐是小說散文﹐但也找到一套三冊馬剋思的《資本論》﹐ 唐君毅的《哲學概論》和梁啓超的《飲冰室全集》等。後來讀大學時﹐我甚至在那裏用十元買到最近逝世的美國哲學傢羅蒂(Richard Ro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pdf 下載 mobi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讀者評價

評分

周保鬆先生的兩部大作除瞭精裝版,大名我早已聽過。這書對我的砥礪難以言盡,現在大一,讀這書正逢其時。

評分

周保鬆經典作品

評分

快遞也是很快的,昨天下單,今天收貨。質量還不知道,如果好,還會再買。

評分

不知道收到貨沒有

評分

書的質量非常好!內容也很棒!快遞小哥服務態度好!贊一個!

評分

書的質量非常好!內容也很棒!快遞小哥服務態度好!贊一個!

評分

好書,快遞給力,值得收藏

評分

第二次買的,送人收藏

評分

快遞也是很快的,昨天下單,今天收貨。質量還不知道,如果好,還會再買。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类似图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走進生命的學問(精裝)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关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思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