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本版《道德经》添加详尽注释,全解全译,同时附录河上公、王弼、朱元璋等人的精彩点评。
2.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就发行量来说,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3.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而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4.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5.《老子》被海外学者视为至宝。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
6.《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广博精微、包罗万象。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全书共计八十一章,仅仅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老子传下来的这部奇书,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风采更胜往昔。其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饱含智慧的妙语箴言,深刻玄远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能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本版《道德经》添加详尽注释,并作深刻解读,同时附加了河上公、王弼、朱元璋等人对这一经典古籍的精彩点评。
作者简介
李耳,即老子,又名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精彩书评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宋太宗
西方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
——【英】罗素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很早的一种哲学。
——【英】汤因比
目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3
第三章 6
第四章 8
第五章 11
第六章 14
第七章 17
第八章 19
第九章 22
第十章 25
第十一章 28
第十二章 30
第十三章 33
第十四章 36
第十五章 40
第十六章 42
第十七章 45
第十八章 47
第十九章 49
第二十章 52
第二十一章 55
第二十二章 58
第二十三章 61
第二十四章 63
第二十五章 65
第二十六章 68
第二十七章 70
第二十八章 73
第二十九章 76
第三十章 79
第三十一章 81
第三十二章 84
第三十三章 86
第三十四章 88
第三十五章 91
第三十六章 93
第三十七章 95
第三十八章 97
第三十九章 101
第四十章 104
第四十一章 106
第四十二章 108
第四十三章 111
第四十四章 113
第四十五章 116
第四十六章 119
第四十七章 121
第四十八章 124
第四十九章 126
第五十章 129
第五十一章 132
第五十二章 135
第五十三章 138
第五十四章 141
第五十五章 144
第五十六章 147
第五十七章 149
第五十八章 152
第五十九章 155
第六十章 158
第六十一章 160
第六十二章 163
第六十三章 165
第六十四章 168
第六十五章 171
第六十六章 174
第六十七章 176
第六十八章 179
第六十九章 181
第七十章 183
第七十一章 186
第七十二章 188
第七十三章 190
第七十四章 192
第七十五章 194
第七十六章 197
第七十七章 199
第七十八章 202
第七十九章 204
第八十章 206
第八十一章 20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道[1]可道[2],非常道。名[3]可名[4],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7]。玄之又玄[8],众妙之门[9]。
【注释】
[1]道:名词,宇宙本原。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2]道:动词,解说、表述。
[3]名:名词,“道”的形态。
[4]名:动词,说明。
[5]母:母体,根源。
[6]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为事物的表象。
[7]谓:称谓。此处为“指称”。
[8]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意思。
[9]门:门户,此处指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译文】
能够用言语解说的道理,就称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够用文字说明的概念,就称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语述说的初始状态,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经用言语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万事万物的母体。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虚无和实有,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它们都称得上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解读】
本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通过对宇宙和人生深刻观察与深入领悟,指明“道”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只是为了称呼的方便,才不得不赋予它“道”这样一个称谓。“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不仅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还可以从人生境界的角度解读。
另外,一个人如果把对概念的表述看得过重,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东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难免在认识上流于表面。其实,无论是概念还是名称,都只是事物的代称。虽然用名称来指代事物有助于交流沟通和文化传承,但名称决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说“名可名,非常名”。
本章老子还就应该如何看待“名”“实”关系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他看来,“名”与“实”决不能划等号。事实也是如此,现实中不仅名实不副的事时常发生,更有甚者还会有名无实。
河上公: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有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合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
王弼: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朱元璋: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盖谓过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习焉。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2]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3]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音声[5]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6]处无为[7]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8]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9],是以不去。
【注释】
[1]斯:则、就的意思。
[2]恶:丑,与美相对。
[3]相:互相。
[4]相形: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
[5]音声:古人将合奏出的乐音称为“音”,单一发出的音响称为“声”。
[6]圣人:道家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态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圣人讲人伦,道家的圣人则任自然,主张“居静”、“不争”,张扬人的内在生命。
[7]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管束,一任人们凭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8]作:创造,兴起。
[9]弗居:弗,不。不自我夸耀有功。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解读】
通过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老子得出一个普遍真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由此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这个永恒的、根本性的哲学法则。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这一理论,老子举出了一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如善恶、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不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老子将这种变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质。
老子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从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可以说,除了“道”之外,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其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反之亦然。这是老子哲学中的精华部分。
面对这个矛盾对立的世界,人们该怎样去做事呢?对此,老子给出了一个建议——无为。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人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活动能够顺天应人。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所谓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医家和哲人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的确如此,口若悬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赏,身体力行者却更加值得效仿。请记住,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河上公:夫唯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若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
朱元璋: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来,善穷而不善至矣。
第三章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2]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3]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5]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6]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7]。
【注释】
[1]尚贤:尚,崇尚、推崇。贤,品德高尚、才智非凡的杰出人物。
[2]贵:稀有、珍贵,这里指重视。
[3]见:通“现”,出现、显露。这里指展示、炫耀的意思。
[4]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这里指思想、精神、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巧诈之思,无非分之欲。
[5]弱:削弱。
[6]敢:进取。
[7]治:治理,含有将天下治理得太平之意。
【译文】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偏爱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显耀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解读】
老子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要注意,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执政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学,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如果社会出现贪欲的风气,肯定会挑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
许多人认为,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实际是主张“少私欲,视素保朴”,他的目的是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的这一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使人们无欲,当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强健,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在老子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会制度,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更契合人类的本性。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在老子看来,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
河上公: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不争功名,乃自然也。
王弼: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之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朱元璋:圣人常自清薄,不丰其身,使民富乃实腹也,民富则国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国壮,他生事焉。是为实腹弱志强骨也。
……
前言/序言
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