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礼·道法·斯文重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之研究

德礼·道法·斯文重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 中国古代文化史
  • 道法
  • 斯文
  • 政治文化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德礼
  • 中国传统文化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3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83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陶磊著的《德礼道法斯文重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之研究)》从宇宙论的视角契入,将古代政治文化划分为工正型与臣正型两种,分别对应于墨家、法家与儒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秦汉法律与政治文化与他们的对应关系,提出秦汉法律分别为法家法律与儒家法律的论断。进而又对儒家法律与法律儒家化进行了判分,初步建立了对应于治体、政体与灵魂的古代法律变迁的三段论。

作者简介

  陶磊,1972年10月生,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历史系本科(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2002年)。曾供职于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2002年)、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2002—2009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5年),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的经典与文化、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2003年)、《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2008年)、《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2009年)、《巫统、血统与古帝传说》(20lO年)、《斯文及其转型研究》(2012年)等。

目录

绪论 萨满主义与礼乐文明
第一章 宇宙论与早期中国政治文化之分疏
一 天地结构与仁义优先
二 墨家型工正政治传统
三 儒家型臣正政治传统
四 重官与重法
五 轮扁之问
第二章 试论《周礼》的法令体系
一 《周礼》中的法
二 《周礼》中的令
三 《周礼》与秦律
四 《周礼》与汉律
五 一统之治
第三章 《墨子》与秦政
一 节用
二 非斗
三 名辨
四 尚质
五 墨子与德礼政治
第四章 文法与质法:秦汉律之比照观
一 从律令的制定看秦汉律之差异
二 从法律体系看秦汉律的不同
三 从律令关系看秦汉律的不同
四 从具体内容的差异看秦汉律的不同
五 法理国家与礼俗国家
第五章 秦汉律中的令
一 秦律中的令
二 改令为律
三 令之转变与“罪名”的出现
四 汉律中的令
五 律令分离格局的出现
第六章 政治变迁与刑、法离合
一 早期刑书
二 刑、法合一
三 刑名变迁
四 《九章律》
五 刑律的再整合
第七章 法律儒家化与斯文重建
一 儒家法律与法律儒家化
二 治国与治家
三 法律与教化
四 文法或者刑书?
五 礼俗国家
第八章 《周礼》与斯文重建
一 少府与秦官
二 三公与三省
三 秦之月食与有秩
四 秦之内史与丞相
五 政治变迁中的法与礼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补记
《古籍中的权力与信仰:先秦至明清的社会秩序演变》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结构、思想文化形态以及权力运作方式的深层变迁,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爬梳与跨学科的理论整合,旨在勾勒出一幅从夏商周到明清漫长历史时期内,政治哲学与社会实践相互塑造的宏大图景。本书立足于文本细读与制度考察,力图揭示在不同历史阶段,统治理念、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并重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礼制与早期政治的奠基(先秦时期) 本部分探讨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早期政治思想的萌芽。重点考察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如何作为一套系统性的社会规范与政治工具,将血缘宗法与地域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了早期王朝的合法性基础。通过对《尚书》、《周礼》等文献的解读,分析了“天命观”的演变,即权力神授的理论如何从早期的神秘主义色彩,逐渐被纳入到一套强调“德行”与“敬畏”的伦理框架之中。 紧接着,本书深入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爆发与多元化。我们不仅仅讨论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主流学派的政治主张,更着重于考察这些思想如何在社会动荡与权力争夺的背景下被激活、被改造,并最终被实践者采纳。例如,墨家对“兼爱非攻”的倡导如何反映了底层民众对社会秩序恢复的诉求;而法家思想的实践(如商鞅变法)则标志着以国家功利和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治理模式的初步确立,这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部分:帝国范式:统一、教化与官僚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进入秦汉帝国时期,本书将分析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建立及其面对的文化整合挑战。秦朝“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性统一被视为一种强制性的政治文化输出,其局限性也与秦亡紧密相关。汉代对儒学的采纳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对儒家思想的“再发明”——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学,创造出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这为皇权提供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辩护。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威的衰弱使得思想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分裂与交融。本书细致考察了玄学(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兴起,分析其如何以对老庄的“清谈”式解读,表达了士人阶层对僵化政治伦理的消极抵抗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被视为一种对既有权力叙事的重要补充与挑战。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为社会底层提供了精神慰藉,并深刻影响了隋唐以后的社会道德结构。 第三部分:制度的成熟与意识形态的固化(隋唐宋元) 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官僚选拔机制的定型。本书将科举制度置于政治文化的宏观变迁中考察,它不仅是人才选拔的工具,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推行的、旨在塑造“士大夫”共同体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工程。通过科举,儒家经典被标准化、教条化,成为衡量一个人政治资格与道德操守的唯一标尺。 宋代是儒学思想的“重构期”。理学的兴起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朱熹及其同僚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哲学思辨能力后,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宇宙论和心性论。理学不仅为宋代中央集权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要求,深入干预了宋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家庭结构、女性规范等微观层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元代的统治,则提供了一个观察“多元治理”与“文化冲突”的案例。本书探讨了蒙古统治者在保留原有官僚体系的同时,如何在司法、宗教、军事等方面实施带有民族色彩的区分政策,以及这种“多重政治实践”如何影响了知识分子的忠诚选择与身份认同。 第四部分:晚期帝制的张力与文化重塑(明清) 明代,尤其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本书探讨了“内阁制度”的出现如何成为皇权制度下的一种“权宜之计”,以及“厂卫制度”的设立如何标志着暴力监控手段对传统文官制度的侵蚀。思想上,心学(王阳明)对“致良知”的强调,是对宋代理学“格物穷理”的内在转向,它激发了士人对个人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关注,为晚明社会思潮的活跃提供了思想资源。 进入清代,本书侧重分析了“文字狱”和“考据学”的并存现象。一方面,严酷的政治高压使得知识分子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受到严格限制,清代前期盛行的“文字狱”是皇权对知识分子思想控制的极致体现。另一方面,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考据(如乾嘉学派),被视为一种规避政治风险、在“安全地带”寻求学术成就的策略。这种“学风的内转”与“政治的僵化”构成了晚期帝国社会张力的重要体现。最终,本书将对明清之际的政治文化景观进行总结,探讨传统治理模式在面对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衰竭。 全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道”与“法”的相互作用、以及统治精英如何利用思想资源来维护其统治合法性的复杂过程的考察,构建起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变的历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仅仅是对既有史料的梳理和重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和理解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分析框架。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总能巧妙地穿插当代视角进行反思与对话,使得原本看似遥远的历史议题,立刻获得了鲜活的现实意义。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辨析,非常值得推敲,让人忍不住想要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印证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洁却又蕴含深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结构上的精妙安排,逻辑层次分明,仿佛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险。从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对研究主题的深刻洞察力,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背景,为接下来的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时而古朴典雅,引经据典处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变得犀利深刻,对某些历史现象的剖析直击要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精彩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面对面进行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他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描绘出复杂微妙的古代政治图景。特别是他对特定历史时期权力运作机制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极高的叙事张力和分析深度,读起来酣畅淋漓。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反而充满了思想的活力和魅力。作者的笔触细腻到可以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文化氛围和群体心态的变化,这使得抽象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历史场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仿佛刚刚结束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漫长旅行,对中国古代社会在动荡与延续中寻求秩序和意义的努力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理解。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得近乎苛刻,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详实且多维度的史料支撑。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时所展现出的中正平和的态度,既不偏颇、不武断,又能在批判性继承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古代士人阶层的复杂心性、以及制度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张力,有了更为立体和成熟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