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學/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

魚類學/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從新 編
圖書標籤:
  • 魚類學
  • 動物學
  • 水産
  • 生物學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農林院校
  • 生物多樣性
  • 脊椎動物
  • 海洋生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1357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30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5
字數:61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魚類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長期的積纍過程中形成的一門較為古老的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的引進,這門古老的學科充滿生機,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一門學科。
  20世紀末,我國全麵啓動瞭麵嚮21世紀高等院校教育與教學改革,一些水産院校對水産養殖專業的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進行瞭調整,將魚類學、魚類生態學、水生生物學3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瞭重組,將魚類學和魚類生態學的生物學部分閤並為一門新的魚類學;將水生生物學形態與分類部分獨立為新的水生生物學;將魚類生態學的種群生態學部分和水生生物學生態部分閤並為新的水域生態學。為瞭配閤這一改革,需要一本與之相適應,內容較為全麵,包括魚類學的3個主要分支學科,即魚類形態學、魚類分類學和魚類。生物學的本科教材。本教材即是為此目的而編寫。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魚類與魚類學
第二節 魚類學研究簡史
第三節 魚類的起源與演化
第四節 現生魚類分類綱要

第一篇 魚類形態學
第一章 外部形態
第一節 魚體外部分區
第二節 體軸與體形
第三節 頭部器官
第四節 鰭
第二章 皮膚及其衍生物
第一節 皮膚的構造
第二節 皮膚的衍生物
第三節 色素細胞與體色
第四節 鱗片
第五節 皮膚的功能
第三章 骨骼係統
第一節 骨骼的生成方式、種類與模式結構
第二節 軟骨魚類的骨骼構造
第三節 硬骨魚類的骨骼構造
第四節 頜的懸係方式
第四章 肌肉係統
第一節 肌肉的種類與骨骼肌的模式結構
第二節 軟骨魚類骨骼肌的構造
第三節 硬骨魚類骨骼肌的構造
第四節 發電器官
第五章 消化係統
第一節 體腔、係膜及消化係統的發生
第二節 消化道
第三節 消化腺
第六章 呼吸係統
第一節 鰓
第二節 呼吸運動
第三節 輔助呼吸器官
第四節 鰾
第七章 循環係統
第一節 血液
第二節 血管係統
第三節 淋巴係統
第八章 神經係統
第一節 神經係統的基本結構
第二節 中樞神經係統
第三節 外周神經係統
第四節 內髒神經係統
第九章 感覺器官
第一節 皮膚感覺器官
第二節 聽覺器官
第三節 視覺器官
第四節 化學感受器
第十章 尿殖係統
第一節 泌尿器官
第二節 生殖器官
第十一章 內分泌器官
第一節 腦垂體
第二節 甲狀腺
第三節 其他腺體

第二篇 魚類分類學
第十二章 我國魚類的地理分布及區係劃分
第一節 魚類地理分布及區係劃分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我國淡水魚類的地理分布及區係劃分
第三節 我國海洋魚類的分布
第十三章 魚類分類的概念和方法
第一節 分類的基本單位和分類階元
……
第三篇 魚類生物學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魚類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長期的積纍過程中形成的一門較為古老的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的引進,這門古老的學科充滿生機,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一門學科。
  20世紀末,我國全麵啓動瞭麵嚮21世紀高等院校教育與教學改革,一些水産院校對水産養殖專業的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進行瞭調整,將魚類學、魚類生態學、水生生物學3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瞭重組,將魚類學和魚類生態學的生物學部分閤並為一門新的魚類學;將水生生物學形態與分類部分獨立為新的水生生物學;將魚類生態學的種群生態學部分和水生生物學生態部分閤並為新的水域生態學。為瞭配閤這一改革,需要一本與之相適應,內容較為全麵,包括魚類學的3個主要分支學科,即魚類形態學、魚類分類學和魚類生物學的本科教材。本教材即是為此目的而編寫。
  參加本教材編寫的老師都具有多年從事魚類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經曆。編寫分工如下:謝從新編寫第1~3、7、17、18章;吳含含編寫第4~6章;李雙安編寫第8~10章;黃辨非編寫第11、12章;秦偉編寫第12、13章;孔曉瑜、武雲飛編寫第14、15章;張傢波、刁曉明、黃權、孔曉瑜、秦偉、吳含含、武雲飛、覃劍暉編寫第16章;覃劍暉編寫第19、20章。
  在本教材的編寫和齣版過程中,華中農業大學水産學院何緒剛副教授繪製部分插圖,覃劍暉老師協助整理書稿和插圖,研究生張惠娟、陳柏湘、熊鼕梅、郭寶英、馬寶珊等協助校訂書稿,在此對他們的辛勤勞動錶示衷心感激。
  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魚類分類學》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高等農林院校的師生提供一本全麵、係統、深入的魚類分類學教材。本書內容涵蓋魚類分類學的基本概念、分類體係、主要類群的特徵及識彆,並結閤我國魚類資源特色,著重介紹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和代錶性類群。全書體係嚴謹,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力求做到科學性、實用性和前瞻性相結閤,為讀者構建起完整的魚類分類學知識框架。 第一部分 緒論 1.1 魚類學概覽 1.1.1 魚類的定義與特徵: 詳細闡述魚類作為脊椎動物亞門的一大類群,其所共有的核心特徵,包括但不限於:生活在水生環境中,通常具有鰓呼吸,有鰭用於運動,身體覆蓋鱗片(或骨闆、光滑皮膚等),變溫(大部分)等。探討這些特徵如何適應水生生活。 1.1.2 魚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與作用: 剖析魚類在水生生態係統中的關鍵角色,例如作為食物鏈的中間環節、初級消費者、肉食性捕食者等。闡述魚類對維持水體健康、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性。 1.1.3 魚類學研究的意義與發展: 深入探討魚類學研究在基礎科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地理學等)和應用科學(漁業資源評估、水産養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中的多重價值。簡述魚類學研究的曆史沿革,以及現代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技術如何推動該學科的進步。 1.2 分類學的基本概念與原則 1.2.1 分類的目的與依據: 明確分類學的核心目標——對生物進行科學排序,揭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曆史。闡述分類所依據的多方麵證據,包括形態學、解剖學、胚胎學、細胞學、古生物學、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等。 1.2.2 分類單位與等級: 詳細介紹國際通用的生物分類等級體係,從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到種(Species)。解釋各等級之間的邏輯關係,並強調“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 1.2.3 命名法與術語: 深入講解生物命名學的基本規則,特彆是林奈的雙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即屬名+種加詞構成學名。介紹種名、亞種名、雜交種等的命名規範。解釋常用分類學術語,如“同物異名”、“同名異物”、“並列分類群”、“上位/下位分類群”等,並說明其在分類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1.2.4 鑒定與檢索: 介紹魚類鑒定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包括形態特徵的觀察(如體型、鰭式、鱗片、顔色等),以及關鍵解剖特徵的檢查。重點講解魚類檢索錶的結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通過檢索錶準確地將未知物種歸入其相應的分類單元。 1.3 魚類分類學研究方法 1.3.1 形態學與解剖學方法: 闡述通過觀察外部形態(如體長、體高、頭長、口裂大小、眼徑、側綫、肛門位置、鰭條數、鱗片類型等)和解剖內部結構(如骨骼、肌肉、消化係統、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生殖係統等)來獲取分類信息。強調精確測量和記錄的重要性。 1.3.2 細胞學與染色體研究: 介紹通過分析魚類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形態和結構來研究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和進化。討論核型分析在分類學中的應用,以及染色體變異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3.3 生理生化研究: 探討通過比較不同魚類在生理生化反應、代謝途徑、酶活性、蛋白質組成等方麵的差異來進行分類。例如,血型、免疫學特徵等。 1.3.4 分子生物學與基因組學方法: 重點介紹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魚類分類中的革命性貢獻。講解DNA序列分析(如綫粒體DNA、核基因序列)、RAPD、AFLP、微衛星標記等技術如何提供更客觀、精細的親緣關係信息。介紹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等前沿技術在魚類係統發育和分類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1.3.5 古生物學與古魚類研究: 闡述通過化石記錄重建魚類的進化曆史和追溯類群的起源。介紹古魚類在理解魚類演化關鍵節點(如頜的齣現、四肢的演化等)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古生物學證據來佐證和修正現生魚類的分類體係。 1.3.6 生物地理學與生態學信息: 討論地理分布模式、棲息環境、食性、繁殖習性等生態學信息在分類學研究中的輔助作用。分析地理隔離、環境適應等因素如何導緻物種分化和形成新的分類單元。 第二部分 魚類係統的主要類群 本部分將係統介紹魚類係統發育樹上的主要類群,從最原始的無頜類開始,逐步過渡到高度進化的硬骨魚類,重點突齣各主要類群的演化地位、關鍵特徵、代錶性科和屬,以及一些重要的經濟種類。 2.1 無頜類 (Agnatha) 2.1.1 概述: 介紹無頜類的起源、演化地位及其作為最原始的脊椎動物的特徵。 2.1.2 七鰓鰻類 (Petromyzontiformes): 詳細描述七鰓鰻的外部形態(如圓口、吸盤、舌齒)、內部結構(如無偶鰭、軟骨內骨骼、獨特的消化道等)及其寄生習性。列舉代錶性屬種,如七鰓鰻屬(Lampetra)。 2.1.3 盲鰻類 (Myxiniformes): 闡述盲鰻的特徵,如無眼(或退化眼)、黏液腺發達、口周觸須等,以及其腐食性生活方式。列舉代錶性屬種,如盲鰻屬(Myxine)。 2.2 軟骨魚類 (Chondrichthyes) 2.2.1 概述: 介紹軟骨魚類的核心特徵,如全為軟骨構成的內骨骼、頭骨與脊柱不愈閤(絕大多數)、具鰓耙、泄殖腔等。 2.2.2 闆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2.2.2.1 鯊形目 (Selachii): 詳細介紹鯊魚的典型特徵,如流綫型體型、成對的胸腹鰭、不同類型的齒、腹側的鰓裂(通常5-7對)、具噴水孔(部分)、螺鏇瓣等。分類介紹不同科(如鼠鯊科、真鯊科、沙眼魚科、大白鯊科等)的特徵。列舉常見代錶種。 2.2.2.2 鰩形目 (Batoidea): 描述鰩魚扁平的體型、胸鰭高度增大並與頭部愈閤、腹側的鰓裂(通常5對)、尾部結構(如尾柄、尾鰭、尾刺或尾鞭)等。介紹鰩魚的潛沙習性。分類介紹不同科(如鰩科、鱝科、電鰩科、巨口魚科等)的特徵。列舉常見代錶種。 2.2.3 全頭亞綱 (Holocephali) 2.2.3.1 銀鮫目 (Chimaeriformes): 介紹銀鮫(鬼鯊)的獨特特徵,如單列的鰓蓋、頭部具一個大的硬骨闆、眼內具一層反射膜、尾部長而尖、雄性腹鰭具抱握器等。列舉代錶性屬種。 2.3 硬骨魚類 (Osteichthyes) 2.3.1 概述: 介紹硬骨魚類的核心特徵,如主要由骨質構成的內骨骼、具骨質鰓蓋、有鰾(或退化)、具真鰓、通常有胸腹鰭等。強調其多樣性和成功。 2.3.2 輻鰭魚亞綱 (Actinopterygii) 2.3.2.1 概述: 介紹輻鰭魚類作為魚類中最龐大、最多樣化的類群,其鰭由鰭棘和鰭條支撐的特點。 2.3.2.2 軟骨硬鱗魚類 (Chondrostei)(舊稱):介紹其介於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之間的中間特徵,如部分軟骨骨骼、原始的鱗片(斜鱗)。介紹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如鱘科(Acipenseridae)和匙吻鱘科(Polyodontidae),及其重要的經濟價值和保護現狀。 2.3.2.3 新鰭魚類 (Neopterygii) 2.3.2.3.1 概述: 介紹新鰭魚類高度進化的特徵,如骨骼高度骨化、腹鰭通常位於喉部或腹位、尾鰭通常為對稱或近於對稱的二叉型等。 2.3.2.3.2 月眼魚總目 (Otolithiformes)(舊稱):介紹鯡形目(Clupeiformes,如鯡魚、沙丁魚)、鯉形目(Cypriniformes,如鯉魚、鯽魚、鰱、鱅)、鮎形目(Siluriformes,如鯰魚)等重要類群的特徵,著重介紹其在我國淡水漁業中的地位。 2.3.2.3.3 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介紹棘鰭魚類最進步的特徵,如背鰭和臀鰭通常有部分由硬棘組成,腹鰭具棘,下咽骨愈閤,發育有鰾隔等。這是硬骨魚類中最大、最多樣化的一個分支。 鱸形目 (Perciformes): 重點介紹此目,這是魚類中最大的目,包括海鱸、石斑魚、鱸魚、鯛魚、鯔魚、鯖魚、金槍魚等眾多經濟價值極高的類群。詳細分析其形態特徵、食性、繁殖等。 鱈形目 (Gadiformes): 介紹鱈魚、狹鱈等重要食用魚類。 鯡形目 (Clupeiformes)(部分歸入):介紹鯡、沙丁魚等。 鯔形目 (Mugiliformes)(部分歸入):介紹鯔魚。 鯖形目 (Scombriformes)(部分歸入):介紹鯖魚、金槍魚。 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介紹比目魚、鰨魚等,及其不對稱的頭部和身體扁平的特徵。 鮟鱇目 (Lophiiformes):介紹鮟鱇魚,及其頭部特化的“釣竿”和誘餌。 2.3.2.3.4 其他重要類群: 簡要介紹其他具有重要經濟或科學意義的類群,如鰻鱺目(Anguilliformes)、比目魚總目(Heterosomata,如鰈、鰨)、章魚目(Gobiesociformes)等。 2.3.3 肺魚亞綱 (Dipnoi) 2.3.3.1 概述: 介紹肺魚類作為最接近陸生脊椎動物的魚類,其具肺呼吸的特徵,以及其地理分布。 2.3.3.2 代錶種類: 簡要介紹非洲肺魚、南美肺魚和澳洲肺魚的形態與生活習性。 2.3.4 腕鰭魚亞綱 (Sarcopterygii) 2.3.4.1 概述: 介紹腕鰭魚類,特彆是其肉質鰭,是脊椎動物四肢演化的基礎。 2.3.4.2 腔棘魚目 (Coelacanthiformes): 介紹腔棘魚作為“活化石”的科學意義,其獨特的偶鰭結構。 2.3.4.3 四足類 (Tetrapoda) 的起源: 簡述肺魚亞綱和腕鰭魚亞綱與陸生脊椎動物之間的進化聯係。 第三部分 魚類形態學與解剖學 3.1 外部形態 3.1.1 體型: 描述各種基本的體型,如紡錘形、側扁形、背腹扁平形、絲形、蛇形等,並分析其與生活方式的關係。 3.1.2 皮膚與鱗片: 詳細介紹魚類皮膚的結構,包括錶皮、真皮、粘液腺等。深入講解各種類型的鱗片(如圓鱗、櫛鱗、菱鱗、無鱗)的形態、排列方式及其在分類上的意義。 3.1.3 頭部: 詳細描述頭部的組成部分,如口(位置、大小、唇、齒)、鼻孔、眼(眼瞼、瞬膜、視力)、耳、鰓(鰓孔、鰓蓋、鰓耙)等。 3.1.4 鰭: 詳細介紹各種鰭(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尾鰭)的結構、鰭條類型(硬棘、軟條)、鰭式(如D:II,10; A:III,8; P1:12; P2:I,5; C:18),以及它們的功能和在分類上的重要性。 3.1.5 側綫係統: 介紹側綫係統的結構、功能(感知水流、壓力變化)及其在分類學上的應用。 3.1.6 顔色與花紋: 描述魚類體色的形成原因(色素細胞、結構色)和各種體色、斑紋的類型,以及它們在僞裝、交流、繁殖等方麵的作用,並討論其在分類上的參考價值。 3.2 內部解剖 3.2.1 骨骼係統: 介紹魚類骨骼係統的基本組成,包括顱骨、脊柱、肋骨(若有)、鰭骨等。區分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骨骼的差異。 3.2.2 肌肉係統: 介紹魚類主要的肌肉群,特彆是軀乾部和尾部的肌肉,以及它們在運動中的作用。 3.2.3 消化係統: 詳細描述從口到肛門(或泄殖腔)的消化道結構,包括咽、食道、胃、腸、肝髒、胰腺等,以及不同食性魚類消化係統的適應性變化。 3.2.4 呼吸係統: 重點介紹鰓的結構,包括鰓弓、鰓絲、鰓耙,以及鰓上皮的生理功能。介紹鰾(有鰾魚類)和肺(肺魚類)的結構與功能。 3.2.5 循環係統: 介紹魚類心髒的結構(單心房單心室),以及動脈、靜脈的分布。 3.2.6 神經係統: 介紹魚類神經係統的基本組成,包括腦(如嗅葉、視葉、小腦、延髓等)和脊髓,以及神經的分布。 3.2.7 泌尿生殖係統: 介紹魚類的腎髒、輸尿管、膀胱(若有)以及生殖器官(卵巢、睾丸),並解釋內外受精的區彆。 3.2.8 內分泌係統與感覺器官: 簡要介紹內分泌腺的功能,以及眼睛、耳、鼻、側綫等感覺器官的結構與功能。 第四部分 中國主要魚類資源 4.1 中國魚類區係的概況 4.1.1 主要地理分布區: 介紹中國大陸、颱灣、南海、黑龍江水係、長江水係、珠江水係等不同區域的魚類組成特點。 4.1.2 主要魚類區係: 討論中國魚類區係的劃分,如古北界、東洋界、熱帶界等,以及各界係在中國境內的分布特徵。 4.1.3 特有魚類: 介紹中國特有的魚類物種、屬或科,以及它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性。 4.2 主要經濟魚類及其分類 4.2.1 淡水經濟魚類: 鯉形目: 詳細介紹鯉科(Cyprinidae)的常見種類,如鯉(Cyprinus)、鯽(Carassius)、鰱(Hypophthalmichthys)、鱅(Aristichthys)、青魚(Mylopharyngodon)、草魚(Ctenopharyngodon)等“四大傢魚”及其重要性。介紹其他鯉科常見種類。 鮎形目: 介紹鯰科(Siluridae)的鯰魚、鬍子鯰(Clarias)等。 鱸形目: 介紹鱖(Siniperca)、加州鱸(Micropterus)等肉食性魚類。 鰻鱺目: 介紹鰻鱺(Anguilla)的生物學特性和經濟價值。 其他: 簡要介紹其他淡水經濟魚類。 4.2.2 海水經濟魚類: 鱸形目: 重點介紹海鱸科(Lateolabracidae)的海鱸、石斑魚科(Serranidae)的石斑魚、鯛科(Sparidae)的鯛魚、鯖科(Scombridae)的鯖魚、金槍魚科(Thunnidae)的金槍魚、鱈科(Gadidae)的鱈魚等。 鯡形目: 介紹鯡魚、沙丁魚(Sardinella)等。 鰈形目: 介紹大比目魚、黃蓋鰈、舌鰨等。 其他: 介紹帶魚(Trichiuridae)、鯧科(Stromateidae)的鯧魚等。 4.3 珍稀瀕危魚類及其保護 4.3.1 具有代錶性的珍稀魚類: 詳細介紹長江中華鱘(Acipenser dabryanus)、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宣布滅絕)、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已宣布功能性滅絕)、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 4.3.2 瀕危原因分析: 探討人類活動(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水體汙染、大壩建設等)對魚類資源的影響。 4.3.3 保護措施與展望: 介紹建立自然保護區、人工繁育、增殖放流、法律法規保護等措施,並展望魚類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未來。 第五部分 魚類分類學的應用 5.1 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 闡述通過魚類分類和鑒定,對漁業資源進行種類組成、數量、分布、生長、繁殖等方麵的研究,為漁業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5.2 水産養殖: 強調選擇優良品種(通過分類學鑒定)和製定科學養殖方案的重要性。 5.3 環境監測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論述魚類作為環境指示生物的意義,通過監測魚類種群的變化來評估水體環境質量。強調魚類分類學在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和保護工作中的基礎作用。 5.4 食品安全與檢疫: 介紹魚類分類在食品加工、流通和進齣口檢疫中的應用,確保消費者安全,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入侵。 5.5 科學研究與教育: 強調魚類分類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進化生物學、生態學、動物地理學等領域研究中的基石作用,以及在高等教育和科普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列齣相關的經典專著、期刊論文、網絡資源等) 附錄 常用魚類拉丁文學名索引 常用魚類中文名索引 主要分類學傢簡介 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瞭魚類分類學的多方麵知識,並結閤瞭我國魚類資源的實際情況,旨在培養讀者紮實的專業基礎、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創新性的思維能力。希望本書能成為廣大師生學習魚類學的得力助手。

用戶評價

評分

學習任何一門技術性強的學科,最怕的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真正體現瞭“應用型人纔培養”的宗旨。在介紹病害防控章節時,編者並沒有滿足於僅僅描述病原體的形態,而是非常詳盡地列舉瞭不同養殖模式下,特定病害爆發的環境誘因、早期臨床癥狀識彆,以及不同階段的綜閤防治方案。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某常見細菌性疾病的流程圖,從水質惡化到魚體免疫力下降,再到藥物介入的優先級,描述得如同一個標準操作程序(SOP),非常具有指導價值。這感覺就像是把一位經驗豐富的水産獸醫或者養殖場管理者請到瞭身邊進行口授,而不是枯燥地背誦教科書上的定義。對於正在實習或者未來準備直接投入生産一綫的朋友們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材,不如說是一本實戰手冊,它教會你的不僅是“是什麼”,更是“該怎麼做”。

評分

這本教材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不同於以往那些厚重、略顯刻闆的專業書籍,它的封麵采用瞭較為清新的藍色調,配上一些精緻的魚類剪影插圖,乍一看甚至有點像一本高品質的自然科普讀物。拿到手裏分量適中,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即便是早期的彩色插圖部分,色彩還原度也令人滿意,這對於學習一門對視覺信息要求很高的學科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我是在一個書展上偶然翻到的,本來隻是想隨便看看,結果被它內頁的排版吸引住瞭。不像有些教材那樣密密麻麻擠滿瞭文字,它在版式設計上顯然花瞭不少心思,留白得當,圖文穿插自然,讓人在長時間閱讀時不容易産生視覺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經典形態學特徵的圖解處理,那些手繪的綫條流暢而準確,即便是復雜的魚類骨骼結構,通過它巧妙的簡化和標注,也變得直觀易懂起來,這極大地降低瞭我們初學者麵對復雜解剖圖時的畏難情緒。總的來說,從物理感官上,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開箱”體驗,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內容包裝在瞭一個令人期待的外殼之下。

評分

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這套教材的結構設計充滿瞭對學習者的體貼。不同於傳統的綫性敘述,它大量運用瞭模塊化和交叉引用的方式,使得知識點的關聯性非常強。比如,在講解特定魚種的營養需求時,它會立刻迴溯到前一章介紹的消化酶係統和代謝通路,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這種設計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係統性整閤,避免瞭學生將各個知識點視為孤立的碎片。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每節末尾設置的“思考與討論”環節,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概念迴顧,而是開放性的、需要學生綜閤運用多學科知識纔能迴答的案例分析題,比如要求我們預測氣候變化對某個特定魚類群落結構的影響。這種主動學習的設計,有效地激發瞭我們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遠比單純的死記硬背有效得多。

評分

我對教材內容的側重點和深度感到非常滿意,它顯然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層分類介紹的入門讀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瞭水産科學研究的核心領域。書中對魚類生理學,尤其是其獨特的呼吸係統和循環係統,闡述得極為細緻透徹。它沒有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對比分析,解釋瞭魚類如何在水生環境中實現高效的氧氣交換和代謝調控,比如對不同棲息地魚類鰓片結構差異的探討,那部分內容邏輯鏈條清晰,論證有力,讓我對生命適應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更難得的是,教材在介紹基礎理論的同時,還巧妙地融入瞭近些年的研究進展,比如關於魚類內分泌乾擾物對生殖健康影響的討論,這錶明編者團隊緊跟學術前沿,而不是抱著陳舊的知識不放。對於我們這些未來打算從事科研或者高階水産養殖管理的人來說,這種兼具“厚度”和“前沿性”的知識結構,是至關重要的學習基石。

評分

再從宏觀的學科定位來看,這本教材很好地平衡瞭“基礎科學”與“專業應用”之間的張力。它清晰地展現瞭魚類學作為一個綜閤性學科的廣闊視野。書中不僅涵蓋瞭生物學最核心的內容,比如分類學、進化論在魚類中的體現,還非常專業地融入瞭水生生態學、漁業資源管理甚至部分水産工程學的概念。例如,它在討論洄遊魚類資源保護時,自然而然地引入瞭河流斷麵流量的生態基綫概念,將生物學問題提升到瞭資源管理和政策製定的層麵。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對於培養具有全局觀的高級人纔至關重要,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研究的魚,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個體,而是鑲嵌在一個復雜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交織的係統之中的關鍵要素。這本書的格局之大,讓我對未來投身這個行業充滿瞭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