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余世存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7

商品介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2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3276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立人三部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来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组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书中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所有的重要人物。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作者坚信在这个时代,前人的人生能够为我们提供人格的坐标和导航。
【《世道与人心》的主角是求道者或知识分子,他们专注于治心,或继往圣绝学,或开一代新风,或以身作则,成就全新的人格。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碰撞、激荡,对于代表“道统”的中国知识人而言,似乎永远存在着选择的问题,儒释道耶回,哪一种才是个体安顿和文明转型的药方?作者将这种艰难的摸索与蜕变称为“被闷熟的成长历程”,而书中从龚自珍到顾准的人物谱系,正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轨迹。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zui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zui富有思想冲击力、zui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目录

自序 应是鸿蒙借君手 /001

为天地立心
武 训:回向尘世的圣愚 /003
王凤仪:儒家的慧能 /013
袁焕仙:轨万有之一行 /023
龚自珍:衰世中的诗人 /029
宋 恕:罪己与问人 /044
弘 一:性命呈万有 /050
熊十力:天不丧斯文 /061
陈寅恪:大成至学 /072
梁漱溟:直道行时自觉者 /090
王明道:我必得见他的公义 /102
林同济:人格与价值 /109

为生民立命
张 謇:天地之大德曰生 /117
王闿运:最后的帝王师 /133
徐继畬:睁眼看世界 /141
严 复:新知旧法之间 /148
蒋光慈:当文学遇到革命 /152
闻一多:多面真名士 /164
顾 准:我已经哭过了 /169
钱理群:告别的时刻到了 /177
晏阳初:人类之子 /188

为往圣继绝学
黄 侃:何敢特立而独行 /209
刘文典:狂与真 /219
吴清源:超男的神话 /223
蒋廷黻:权宜的人生事业 /227
傅斯年:阳气不足的知识精英 /236
丁文江:学术与政治 /243
张荫麟:历史学家的识见 /256
费孝通:大师的中国荣辱 /264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271
何炳棣:家天下中的个人关怀 /275
唐德刚:自立而后立言 /282

精彩书摘

李叔同:性命呈万有
民国以来不断有四公子、京城四少之说,他们因为家世、际遇而较早地展露其才华,但多数也终于公子状态、止于少年才气。少年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个公子哥儿。他的父亲曾经在吏部做官,后在天津改营盐业,家境富有。李叔同天生聪慧,攻读过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等,对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从天津名士学填词、书法。他的聪明才情在十八九岁时,就已经发展到巅峰了。
但跟公子哥儿们不同的是,李叔同不仅得了中国文化的形,还得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即使生活在小康状态,他也必须有社会关怀,忧时伤世;李叔同在优哉游哉之际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愤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康梁变法失败后,十八岁的李叔同到上海刻印明志:“南海康梁是吾师!”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谱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志庆喜。
1905年,二十五岁的他在国内无所事事,于是东渡日本留学。首先在学校补习日文,同时独立编辑《音乐小杂志》,又编有《国学唱歌集》一册。除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外,他还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又师从日本戏剧家研究新剧的演技,与同学组织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10年毕业回国,任职天津高等工业学堂图案教员。1913年,上海《太平洋报》创刊,李叔同被聘副刊画报主编。《太平洋报》停办后,应老友经亨颐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员,改名李息,号息翁。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初任教时写过《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西洋乐器种类概况》《石膏模型用法》,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知识。他教的图画,采用过石膏像和人体写生,在国内艺术教育上是一个创举。音乐方面,他利用西洋名曲作了许多名歌,同时又自己作歌、作曲,对学生灌输了新音乐的思想。后来成名的丰子恺的漫画、刘质平的音乐,就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李叔同在杭州期间,跟夏丏尊、马一浮等人来往密切。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对佛教产生了兴趣。1917年旧历正月初八,马一浮的朋友彭逊之忽然发心在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恰好也在那里,他目击当时的一切,大受感动,也就皈依三宝,拜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
1918年旧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结束了学校的教务,决心至虎跑定慧寺皈依师从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正式名为演音,号弘一。

梁漱溟:直道行时自觉者
梁漱溟在北京长大,受家人宠爱,到六岁时还不会穿裤子。他上了四所小学,学的都是初浅的知识。但他一旦开智启蒙,就开始了自我求知之路。
十四岁时,梁漱溟开始思考人生苦乐问题。他觉得自己的家境尚好,受父母疼爱,却常常苦闷不乐;而家中的女工,天天做饭、洗衣、干杂活,辛苦得很,却脸上常有笑容,并不觉苦。这种思考与佛学合拍,因此梁漱溟拼命看佛书,在佛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十八岁时,梁拒绝父母为其订婚,十九岁开始茹素,三十岁一直想出家。
在中学期间,梁漱溟崇拜年级低于自己的郭人麟:“其思想高于我,其精神足以笼罩我。”梁尊称其为“郭师”,课余常去讨教,并将他的谈话整理成册,冠名“郭师语录”。被人讽之“梁贤人遇上郭圣人”。但梁漱溟却珍惜这一经历,他曾说:“我一向狭隘的功利思想为之打破,对哲学始知尊重。”梁崇拜的另一个人是同学甄元熙,甄鼓励他剪辫子,介绍他加入京津同盟会。
梁先生的这些异乎寻常的举动在外人看来荒诞不经,这一类的举动也几乎伴随了他一生。1942年年初,梁漱溟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给儿子写信说道:“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但考察梁先生行迹,我们可以肯定,他的这种言论,绝非出于狂妄,也非出于自恋,而是人格的自我期许,是对自我精进的要求。
20年代在北平,梁漱溟讲演《人心与人生》,要听众付费,听者每人一元。这个主意是梁漱溟自己想的:“是真想让人来听,或因花过钱而注意听,否则不免有人随便入座并不真有兴趣听。”但他又主动关心那些没钱的学生,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因故没听,就收到梁漱溟托别人带给他的五元钱。同时他又好布施,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有困难的人。他的方式很独特,送的钱不要还,但借他的钱必须要还。一位友人忘记归还,他竟前去索债。

顾 准:我已经哭过了
二十多年来,“顾准热”几乎没有消退过。但二十多年来,能像顾准那样活出一种时代命题的人格和思想仍有待人们去发现、传播。这是“群集环境”的悲哀,当其中的歌咏队员在歌颂前贤时,当代的精神正在受难,当粉丝们颂扬同代流行的一如成功人士般的才学时,时代的“牺牲”仍在无人闻问地献祭。
文明的阶段性演进多是以新的悲剧终结前一个悲剧。前悲剧中的角色经过沉淀开始示现其实相,而新悲剧中的角色还在名相中沉沦,在本能中匍匐在时势权力之下。布罗茨基说过这类悲剧,它无非是社会或年代沿革路线的一时变易。时过境迁,粉丝及其时贤偶像都会过去,被消费的前贤仍是难以企及的悲剧英雄。布氏说:“在真正的悲剧中,毁灭的不是英雄,而是歌队。”
我最初听到顾准的名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那时常到舒芜先生家聊天,有一次听他讲到“文革”革掉文化,大家都是人格矮化的政治难民,很少有人活出了自己,但有一个叫顾准的人了不起。他在最黑暗的年代能够反思革命、理想主义,是一个圣徒。从舒芜先生的话语里,我听到了他的丝丝遗憾,后来明白那是反求诸己的懊悔、惭愧。我那时年轻,正有些理想主义,对顾准要回到“经验主义”的反思并没有多少兴趣,但对他的“反潮流”精神和人格力量仍敬佩不已。
我翻读顾准的文字,朴实、思辨、真诚,有早期革命党人的理想情怀和力道。毫无疑问,顾准是性情中人,“文革”中,赵人伟借给顾准一本英文的《茵梦湖》,顾准看完,还给赵时说:“我已经哭过了。”顾准是思想家,他们那一代人的知识储存中,很重要的一块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们的思辨文风也给了他们影响,但他们中能够跳出马克思影响的人不多。因此,我也一度以或苛刻或宽容的眼光去看顾准的文字,最后的结论是,他的生活值得致敬,他的心路值得同道者读取,他的言路思路对今天读者心智的挑战、启迪,似乎是不够的。很久以后,一个朋友说起顾准一类的思想者,说他们在极端年代言说的常识,对后极端年代的人已经不构成智力的意义,他们更具有符号一类的意义。这也是一些“知识的傲慢”对顾准们挑剔的原因之一。
但顾准仍有革命党人和傲慢的知识人所不及之处,那就是他眼里无权威。一些知识人掉书袋不说,甚至言必称引政治宗教权威、文化权威,等而下之称引流行或说当令的大咖。但顾准是他自己,在诗人认斯大林为爸爸的年代,顾准批评斯大林,说他“以道德规范式的规律吹嘘、粉饰太平的理论来描写社会主义经济……这个理论体系,看来是注定要垮台的”。
顾准确实没有为后人提供足够的思想资源,但他学以致用的能力却为很多人所不及,如他在“文革”前极为精准的预言:“中国政治空气的大改变将从一年以后开始。”
我对顾准的阅读是很表面的,读其书,想其人,我能够同情地理解他,但他也太有局限了,太“单向度”了。文明史的丰富性、人性的复杂,在他那里,只有智力可以顾及或无须抵达。他一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睁眼即要过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生活,但1970年9月16日的日记,顾准写道:“休息日无事可做,处于无思虑状态,这是第一次。”这就是他那一代革命者、思想者的精神。他可能难以想象孔子的话,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他可能难以理解中国文化,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追求意义大概是顾准那几代人的人生使命。就像高尔泰给北岛看他在牢改营里写的文字,比火柴盒稍大的纸片上,是上万的文字,这是他在非人状态里的人性思考,即使当时毫无希望得见天日,他也要用文字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在这里引证孔子或中国文化的高明就不免轻薄,须知顾准和高尔泰们是在地狱般的情境里做出担当的。
1971年元旦,顾准感慨:“老了,没有年轻时迎新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无穷希望了。昨晚深夜不寐,萦绕于心的是炉子会不会灭,和吃饭等一些生活琐事。而今天早晨看炉子是灭了,晨九时半匆匆去看表演,一下子加了太多混煤,炉子又灭了第二次。可见即使是我萦系于心的事情,在这新一年的第一天中也是极不顺利的。有时也想到,我这一生恐怕已经算做了结论,以后是残生余年,无复可产任何贡献之处,活下去不过是活下去而已……”而在七年前,顾准翻译过熊彼得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熊氏说过,“在民主法治制度缺失的群集环境,道德上的限制和文明的思想方法或感觉方法突然消失,……使我们面对谁都知道、可是谁都不愿正视的各种毛骨悚然的事实……”
活出顾准那样的人生,究竟值不值得?顾准可能想过这一问题,但他还是那样活了。只有对自己时代有清楚认知的人才明白顾准的平易而健康、温情而坚定。2005年,我出版了《非常道》,收录了顾准的几则话语,其中一则是:“文革”初期,孙冶方坐牢之前,曾与顾准一起住牛棚,一起劳改。顾准对孙冶方说:“反正我是受了那么多罪,再也不要连累你了。我的手上没有血。”这后一句话,很多人曾引过,但只有度过非常年代的人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如果转型年代的人也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当然更好。
三四年前,我在写作解读易经的《大时间》时,无意中发现人的命卦系统,在梳理北半球上千历史人物时,查出顾准是跟莱布尼茨、米沃什、黑塞、陈寅恪、卡夫卡等人同命,属于大过卦人。大过,是一切建筑乃至上层建筑的脊梁,它孤独地撑起一方天地,承担起全部的重量。但在历史的风暴旋涡中它该如何渡过,如何面对惊涛骇浪?如果有灭顶之灾怎么办?中国的先哲给大过卦系辞说,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我为这类发现曾经长久地惊奇,但在书中,无论是陈寅恪,还是顾准,我只是列入,没有做更多的说明。也许,每一个生命与这个世界(时间和空间)的深刻联系还有待将来揭开其秘密。
顾准经受了岁月的淘洗,只要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接近本质,人们对顾准的理解也就越接近真实。在中国生活中,顾准是极少能给人安慰的现代资源。庄子曾有寓言说明人生社会的某种虚妄:伟大的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先生不要;鸸子见过唐尧后来见许由,许由问他,唐尧给你加持了什么?鸸子回答说,伟大的尧对我说,要讲仁义,要讲是非。许先生说,那你何必再来见我!你已经被唐尧的仁义是非洗过脑了,你已经不明白天道了,你只以为假仁假义的人道是对的!
以此寓言来看顾准的一生,宁不让人感慨?!天道好还,但天道在哪里?诗人说过,不要踏过露水,因为有过人夜哭。顾准就是在那黑夜里歌哭人道主义的人。

前言/序言

自序 应是鸿蒙借君手
  收录在这部书里的文字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集中写作的时间也长达十年,因此文字的不整齐不统一是明显的。青春期的夸饰,谋稻粱时的铺陈,人生阶段的心态转移,都影响了我的文字。好在这是记人论人的文字,读者既能看到我“飞扬跋扈”的一面,也能看到我克制自己、白描叙事的一面;既能看到我“服务的”英雄主义一面,也能看到我“专断独裁”的一面。
  其实我提请读者参与的是读书中人物。自青年时代起,我就有“野心”为笔下的人物“盖棺定论”,这也是2000年以来我有十年时间连续来颂扬“当代汉语贡献奖得主”的一大因缘,我希望在散乱的史书、意识形态评判之外,为当代社会贡献我个人“论世知人”的人生坐标。在写作中,我尽可能把眼前所见的材料熔铸到笔下,抛开我个人的主观不说,即使这些材料,仍足以“开卷有益”。
  虽然这些文字部分曾以《中国男》和《大民小国》之名结集,但重新整理才发现,我写近现代史上的人物已有一百多篇(限于传主出生时间等原因,本书删掉了不少当代人),其中有不少文字为我珍爱,尚未跟读者见面。这次能以合集的形式出现,实在是一大因缘。自十年前《非常道》等书不约而同掀起了“民国热”,直到今天,关于现代史的当代著述还少有可观可流布之作。作为一个误撞入历史写作领域的人,我对读者的歉疚难以言说。
  不少人问我,这些纪传、评传写了什么?回到我身上,二十年来,或者说最近十年,我完成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换,从激昂走向从容,有人说是从鲁迅走向了胡适,从愤青走向了文化主义,从西化走向了综合……我相信这些转变是真实的,但没有变的仍是理想、历史的善和正义。我相信我的文字一直都在吁请世道人心的创造和安顿,一直在捍卫人类的正义和认同;当然,更为关键的,我在文字中交代了自己,二十年来,我都不像个“说书人”,我都不是没话找话的人,不是以写作刷存在感的人。
  在选择人物时,我一度不免受制于时代和知识精英的喜好。在2005年至2010年的写作期间,我为之作传的多是现代史上的主流人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多为“早期伟大的中国国民党人和早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陈丹青语)。写这些人,如林觉民、瞿秋白等,既“政治正确”又“知识正确”,极为顺手。他们的人生至今让当代人奉为楷模,他们的言行早已成为后人“闻而起兴”的典范。当然,我也发现了主流或台海两岸今天都不免忽略的人,如武训。我理解自己,不仅是以司马迁的纪传体在写笔下的人物,也是像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为六祖慧能写碑铭一样,为其证明正名。
  这些年来,“民国热”成了文化出版界的一大板块,打开媒体,经常看到熟与不熟的作者谈论民国人物。读多了,我有一种厌倦,甚至羞于看到自己的名字成为媒体上的“点缀”。虽然,谈论民国人物,既是新闻出版媒体自身的需要,也有写作者的名利满足。写作者本来也有“吃人”一说,我自己也不仅“吃”过老子,更几乎“吃”尽了民国人物。只是在网络时代,50后、60后与90后的作者具有一样的知识资源,如何不只是做“文抄公”,不做百度或维基百科的拼凑者,如何不做一种观念、时尚话语的表达者,或政治知识正确的诠释者,是我需要“突围”的。
  因此,在历史札记、随笔之外,我的“历史散文”之路也有纵深演进。我反思过历史写作,何以大家谈历史人物时多有“先入之见”?有时看一个标题就明白作者想借古人说什么话,甚至明白作者是五毛、国粉、儒粉还是“杮油党”,是80年代的出土翻案史观、90年代的细节史观、知乎粉还是果壳粉。那么,研读历史人物,我们如何保证自己的客观公正,如何才能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态?“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一“礼义”在当下不过是某种“时势权力”。这也是我努力向太史公看齐的一个原因,我希望纪传一个人物,不是让读者受到哲理启示或教育什么的,而是引导其人生或生命参与进来,其中有真、有善,有人生或历史百年的罪苦和美感。
  我的“突围”是多方面的。我们当代中国人受教育以来,即对阶级分析烂熟于心,但在今天却很少有人以之观察笔下的人物。研读《易经》时,我明白中国文化也极重“时、位”。对一个人的人生阶段和社会地位不曾有深入了解,我们又怎么谈得上懂人知人?因此,我后来为媒体写了一组文字,只从谋生理财的角度写一个人,这样写时,不免理解历史人物的言行何以会有那么大的反差。以鲁迅、胡适为例,鲁迅只是温饱有余,中产不足;而胡适则是今天“成功人士”般的文化人都未必比得上的中产,尽管他们都有国士之心力和才能,但身份、地位的选择和差异也对二人的言路思路有影响。我也写过一组商人,职业商人为传统四民社会阶层的末流,但近代以来地位渐起,他们在近代中国起过非常大的作用,我写他们,仍希望落实到个体本位上来,在传统缙绅阶层向土豪或工商文明的栋梁转型的时代,还原他们的生存状态。
  随着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我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也自觉转向边缘者。如果说年轻时只以为理想的变法者、改革者、革命者,“五四”青年,现代化的倡导和推动者才活得有意义,才是真理的化身,才是安身立命的正当有效者;后来的我明白,一个社会的个体成员在立身处世方面有多种选项,他们从每一方向出发都能抵达圆满究竟。正如本书几乎只以材料纪传的“儒家慧能”、如慧能一样“目不识丁”的王凤仪老人所说,“真理唯一,但其道路非一”
  我后来也在主流社会关注的人群之外,选择了不少堪称“怪力乱神”的人物,如算命的袁树珊、道教的复兴者陈撄宁、反中医的余云岫等人。尽管“中国逻辑”“反智”一类的说辞仍悬在国人头顶,提醒我们在现代世界生存应立足于可沟通的理性;但怪力乱神是东西方社会都有的现象,是人们仍“日用而不知”的领域。有学者认为,在移动互联带来的多维时空或高维时空里生存,怪力乱神的现象都能为人理解,为人把握。在武训、孙禄堂这样的草根面前,知识精英或许失语无语,但他们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基础。曾有哲人专论本国文化的“圣愚”现象,那么我们中国文化的这一类草根圣贤算是什么现象呢?
  因此,我关注的历史人物从以治世为主,到逐渐侧重治身、治心,我尽可能打捞在中国立身的多样可能。其实,与其说陈撄宁、余云岫治身,梁漱溟、熊十力治心,不如说他们一样在治世。传统的说法,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释道在近代合流,早已使我们中国人从中都获得安身立命的思想资源,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不过有所侧重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主流精英算是治世者,边缘人物算是侧重治身治心者。我们今天都知道,这些主流边缘只是一时一地而已,他们都有为我们奉为经典的时候,也有为我们看轻看淡的时候。
人生社会的结构是否只有身、心、世三重?人们能否“跳出三界”?中国文化以为,数成于三。其实在系统结构的三分之外,还有内外、主流边缘的二元分工,时空的四象五行结构。任何一种系统结构只是方便说法,我们今天也都知道,任何分工分类本质上是一体不二的。就如今天大量的“治身”者,他们把日子落实在饮食、养生健身上了,他们未必抵达了陈撄宁、孙禄堂们的治身极致,但他们至少明白了治身如不跟治世结合,治身就不过是雾霾中的呼吸,穹顶下的食色。
<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世道与人心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世道与人心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世道与人心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按照同学的书单出手的书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这次优惠够大,赶紧存货。

评分

影响深远的立人三部曲之一,值得认真阅读。京东一如既往的服务周到,质量上乘。

评分

此书很好,给人智慧和力量!!!

评分

点赞京东!!!点赞!

评分

世道再变,初心不改。余世存的书总是要收藏的。

评分

在看第一部

评分

书不错 京东的优惠更给力!!!

评分

人物或许过于理想化了一点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世道与人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