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艺常谈》将朱自清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包括《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怎样学国文》《轮雅俗共赏》等名篇,辑为一册,希望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等。 精彩书评
对于需要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他的文章确实堪称典范。
——王瑶 目录
什么是文学
古文学的欣赏
文学的标准和尺度
文言白话杂论
语文学常谈
了解与欣赏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论教本与写作
怎样学习国文
写作杂谈
禅家的语言
关于“月夜蝉声”
鲁迅《药》指导大概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鲁迅先生的杂感
论逼真与如画
论书生的酸气
论严肃
论通俗化
低级趣味
论标语口号
论诵读
论诗学门径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解 诗
诗与感觉
诗与哲理
诗与幽默
真 诗
朗读与诗
诗的形式
诗 韵
诗多义举例
诗的语言
论“以文为诗”
再论“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王安石《明妃曲》 前言/序言
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 号秋实, 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以新诗创作崭露头角。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文学研究和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文风清新,感情真挚,富有韵味,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散文名篇《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仍是中学语文教材常选篇目。1931年,朱自清先生赴英留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次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8年赴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先生在诗歌研究、文学研究、语文教育等方面都有令人惊叹的成果。其名作《经典常谈》长销不衰,收入“跟大师学国学”后也受到读者欢迎,已多次重印。他的其他作品, 如《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零拾》等偶有再版,但流传不广。有鉴于此, 我们将朱自清先生散见于各书的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精选为一册,取名为《文艺常谈》,予以出版,希望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所助益。
在整理过程中,部分篇目参考了《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朱自清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王丽丽编《朱自清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等书,在此对有关编者及出版社表示感谢。本书全部篇目的选取及编排,均由徐卫东拟定。本书的编校, 除改正了个别字词、标点符号及引文之讹误外,一般尽量保存原貌。
《艺海拾遗: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一、 引言:文化的脉络与永恒的魅力 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由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点亮。自古以来,华夏文明便以其深厚的底蕴、独特的审美和智慧的光芒,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从诗经的雅韵到唐诗宋词的跌宕,从书法绘画的笔墨流转到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从哲学思想的深邃辩证到历史进程的跌宕起伏,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不朽精神。 《艺海拾遗: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代的先贤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本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狭隘的艺术门类,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撷取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那些最耀眼、最动人、最具代表性的节点,加以梳理、解读与阐释。我们相信,理解中华文化,不仅仅是记忆一些年代、一些人名,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其内在的精神内核,体会其背后蕴含的东方智慧,从而为当下的生活注入新的灵感与启迪。 本书并非旨在穷尽中华文化的全部,而是选择那些足以代表其精髓,且能引起当下读者共鸣的“珍珠”。我们力求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辅以恰当的例证,让深奥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古老的艺术形式重现鲜活的生命力;让历史的陈迹在读者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我们相信,文化的传承,在于唤醒,在于连接,在于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二、 篇章一:诗风词韵——语言的盛宴与情感的共鸣 诗歌,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细腻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诗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的质朴与真挚,到楚辞的瑰丽与浪漫,再到汉乐府的叙事与悲悯,诗歌的演变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心声。 唐代,更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无数伟大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创作了数不胜数的千古绝唱。他们笔下的山川景色,壮丽宏伟;他们笔下的社会现实,深刻入骨;他们笔下的离愁别绪,感人至深。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伟大作品,带领读者领略唐诗的豪迈、婉约、写实与浪漫,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河壮丽,体味那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慨。 宋词,则是另一种别样的风情。与唐诗的意境宏大、气象万千不同,宋词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情趣的描绘。苏轼的豪放豁达,李清照的婉约凄美,辛弃疾的慷慨激昂,都通过词的篇章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本书将带领读者品味宋词的曲折委婉,感受词人内心的波澜起伏,理解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如何在字里行间勾勒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生活画卷。 我们不只是罗列诗词名篇,而是尝试去理解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通过对诗风词韵的赏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在情感表达上的含蓄与深沉,以及语言艺术在塑造民族性格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 篇章二:丹青墨韵——线条的舞蹈与色彩的诗篇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和哲学思想,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水墨的晕染,线条的勾勒,留白的运用,都蕴含着艺术家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画的殿堂,从山水画的意境深远,到花鸟画的生机盎然,再到人物画的传神写照,逐一领略其独特的美学追求。我们将探讨水墨的“写意”精神,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寥寥数笔,捕捉物象的“神韵”而非形似,从而赋予画面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外,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线条魅力与情感张力同样不容忽视。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的演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书法,则是将这些文字赋予生命,让它们在纸上翩翩起舞。本书将从笔画、结构、章法等多个角度,解析不同书体(如篆、隶、楷、行、草)的特点,带领读者欣赏书法作品中蕴含的力道、韵律与美感。我们将理解,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 通过对丹青墨韵的探索,读者将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感受艺术家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热爱,以及线条与色彩如何在无声的世界里诉说着最动人的故事。 四、 篇章三:哲学思辨——智慧的启迪与人生的哲理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与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后世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中华哲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本书将选取几位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并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将探讨儒家的仁爱、礼义,理解其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我们将解读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感受其对生命本真的追求;我们将触及墨家的兼爱非攻,感受其朴素的平民情怀。 同时,本书也将触及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例如“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因果轮回”等,并尝试以现代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这些哲学思想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安顿心灵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哲学思辨的梳理,读者将有机会与古人的智慧碰撞,反思人生的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并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与力量。 五、 篇章四:历史回响——时代的大潮与人物的剪影 历史,是民族发展最生动的教科书。中国悠久的历史,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史诗与跌宕起伏的变革。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当下,预见未来。 本书将不以枯燥的年代记叙为主,而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例如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秦汉帝国的统一与发展、唐宋的繁荣与开放、明清的兴衰与反思等。我们将着重于分析这些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社会特征、文化风貌以及重要的社会变革。 同时,本书也将聚焦于一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可能是默默奉献的文人墨客,又或者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我们将从他们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出发,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响的呈现,读者能够跳出碎片化的信息,建立起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与文化基因。 六、 结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可能 《艺海拾遗: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的旅程即将结束,但文化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能够从古老的智慧与艺术中汲取养分,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更多的色彩与深度。 文化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要理解其精髓,并将其融于当下的生活与创造之中。正如艺术的创新需要根植于传统,思想的进步也离不开历史的滋养。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沟通你我,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人,都能在这片广袤的文化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与共鸣。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永不落幕的文化之旅,去发现、去感受、去传承,让中华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