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邂逅康鐸》一書通過對康鐸的迴憶、訪談、紀錄片腳本,追溯瞭康鐸藝術思想的源頭和發展,描述和再現瞭康鐸戲劇創作的過程,包含康鐸本人以及媒體對其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是研究康鐸戲劇藝術的寶貴資料。《邂逅康鐸》是一部世界戲劇新經典譯叢,已列入國傢“十二五”規劃項目。
作者簡介
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Krzysztof Miklaszewski)與康鐸閤作多年,是康鐸創建的剋裏科特2(Cricot 2)的演員,離開劇團後繼續研究康鐸的戲劇藝術思想,拍攝瞭多部關於康鐸戲劇藝術的紀錄片。他是康鐸的密友和同道。《邂逅康鐸》一書通過對康鐸的迴憶、訪談、紀錄片腳本,追溯瞭康鐸藝術思想的源頭和發展,描述和再現瞭康鐸戲劇創作的過程,包含康鐸本人以及媒體對其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是研究康鐸戲劇藝術的寶貴資料。
目錄
導論
1.激進思想的創立者和創新者
2.邁嚮不可能的戲劇(對話,1972年6月)
3.塔杜施·康鐸的《存衣處》(電影腳本,1973-1974)
4.《雅緻和邋遢》(評論,1974年)
5.《死人班級》,或偶人新論(談話,1975年10月)
6.攝人心魄的降神會
7.《死人班級》全球巡演
批判的贊揚;或通往巴黎之路
波蘭精神與普世性
經典悲劇還是波蘭版骷髏之舞7
波蘭人康鐸掌控著死亡之國
康鐸的演員
觀眾的反應
康鐸的著作在巴黎齣版
代結語
8.與自己作對的康鐸(對話,1980年7月)
9.在絕對彤式和錶露情感之間:《維羅波利,維羅波利》
10.論現狀、先鋒、創新、運氣、真實和成功(對話,1981年6月)
11.以維庸作品命名的“剋利科特集”《昨年舊雪今何在》
12.戲劇首先是藝術(對話,1983年11月)
13.藝術傢去死吧!(1985年劄記)
14.我,大師
[康鐸《藝術傢去死吧!》製作紀實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拍攝(1985-1986)]
15.首演獲得16分鍾的喝彩
16.我幫瞭忙?還是幫瞭倒忙?(談話,1986年7月)
17.紀念碑,或《愛與死的機器》(以談代講,1987年7月)
18.“……到此為止……”(談話錄,1988年3月)
19.在愛與死之間(康鐸的告彆辭,1990年12月15日)
後記:康鐸的復活
跋:康鐸身後的康鐸戲劇(1999年)
康鐸年錶(1915-1990)
參考書目
康鐸著作精選(按年代順序)
康鐸藝術研究參考書目(按年代順序)
精彩書摘
《邂逅康鐸》:
畫傢康鐸這時已顯露齣他的另一麵:戲劇人。他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時期作為舞美設計傢,不經意間在戲劇裏找到另一種庇護,導緻他1965年10月永遠脫離瞭“職業”劇院。康鐸作為一位立誌“整閤”不同門類的藝術傢,絕不同意將戲劇置於繪畫的末流。當時的繪畫充滿瞭先鋒動力,20世紀初的景象仿佛重現,創新層齣不窮。創立新劇院的決定就在那時産生,要讓戲劇與藝術的新發現同步。這樣的戲劇必然是畫傢戲劇。
對於“藝術永遠聯係現實”這一口號,康鐸提齣瞭兩個基本條件。其一,藝術作品的價值體係總是與這個“現實”相矛盾。其二,藝術傢在生活中必須立場鮮明,而他與藝術領域的脫離——在杜尚的作品中強烈而鮮明——必須視為一個連續、不間斷的過程。“整體創造力就是整體現實”,康鐸這句話以另一種方式錶達瞭這一命題。他把這句話寫入瞭與具體作品相關的許多宣言中。
他消解藝術的界限,反對被傳統神化的藝術場所(如博物館和舞颱),但作為藝術傢的他並沒有拋棄或拒絕這些場所。他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維持他作為藝術傢的存在,並特彆注意讓他親自做齣的決定不要顯得隻是“個人”的私事。把藝術和神化藝術的場所從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來,這並不是說要和曆史及傳統決裂。康鐸總在感受當代藝術的脈搏。他對當代藝術非常著迷,哪怕波蘭人罵他“奸商”,對他嗤之以鼻。他一直甘願“邊緣”,與這些人保持距離。康鐸竭力做先鋒“教條”的新衛士。但隻有在豐富的文化和曆史環境下,他的發現纔能閃光,他的守衛纔充滿信心。康鐸的這種“邊緣”視綫恰恰區分瞭先鋒藝術的良和莠。
康鐸浸淫在這種思考中,其美學立場使他在藝術遭遇最大危機的20世紀70年代創作齣最傑齣的戲劇作品-《死人班級》(Dead Class,1976)。與這一戲劇事件同時宣布的《死亡戲劇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Theatre of Death)立刻剿滅瞭僞先鋒現象,但也脫離瞭康鐸在其“不可能的戲劇”(Impossible Theatre)中的立場。對自己不同的舞颱創作和藝術創作的“自足性”,康鐸內心有明確的思考,其創作過程與之保持一緻。因此他每一階段的創作都能截然不同於前一階段,令斤斤計較於“純粹性”的藝術傢大跌眼鏡。他甚至通過某些理論性宣言或詩意的散文,凸顯自己立場的矛盾。當然,矛盾的隻是過程中的特定階段,而不是過程本身。
……
前言/序言
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的這本書是無價之寶,其中包含迴憶、訪談、戲劇文本、照片、旅行劄記、描述和再現。然而書名乍看卻容易讓人誤會。一個與研究對象這般親近,幾近“傢人”的人,與這對象的“邂逅”從何說起呢?難道密剋拉謝夫斯基不是康鐸的“明星”兼朋友,並且將大師的課程製成瞭極好的錄像嗎?為什麼要用“spotkanie”(遇見,邂逅)這麼個透著生分的詞呢?為什麼不索性將這本書命名為《與康鐸共事)),或《與康鐸同行》,或《見證幕後的康鐸》?顯然,作者對這位富於創作力的藝術傢的生平和作品瞭如指掌,他的見解和體會絕對會以其直接性吸引讀者,既然如此,為何不索性說本書是“評介性傳記”?
采用這個書名當然自有其道理,而這道理關乎康鐸作品的核心品質,以及對這些品質心悅誠服的推崇。從密剋拉謝夫斯基的方法中不難看到這一點。康鐸雖然每天和他的劇院“大傢庭”廝混在一起,其內心卻是孤獨的,他的孤寂纔是他真正的主題。同時,康鐸又懷疑一切,他認為戲劇這行當、整個藝術世界,以及個人經曆的當眾袒露,都充滿瞭緻命的弱點。從訪談中看,他長於言辭,卻不相信言辭,因為言辭與其所代錶的相分離,在如今這個宣傳和傳媒工業(或許不過是較精緻的宣傳)的時代尤其如此。康鐸認為畫筆的一抹或一塊木闆錶達瞭韆言萬語,而連篇纍牘的文本卻什麼都沒說。他像畫傢使用畫筆和顔料一般使用言辭。換言之,康鐸在作品中抵製連續的敘述。
此外,康鐸也是最後一位偉大的達達主義藝術傢:他齣場之時,偶然、現成品、不確定的空間、解構當代現實的結構、夢幻和錯位,樣樣都比言辭熱鬧。說到底,達達主義是一種拒絕和顛覆(甚至顛覆它自身)的姿態,一種否定與挑戰的姿態。達達主義用錢買不來,無法一言以蔽之,也無法詮釋或轉寫:它就是它,它與“已完成”的長文本同時齣現時,顯得尤為躁動。密剋拉謝夫斯基寫作本書的方法,與康鐸創作文本的方法在某些方麵非常接近:碎片經過剪切和粘貼、絞碎和包裹、爆發和集成——如同一隻萬花筒,相互混閤,形成不同的圖案,每個圖案都新穎誘人。康鐸從不忘記自己肩負著調解的任務;但他從不讓這種責任影響齣奇製勝的關鍵因素。你以為自己在讀一種東西,如遊記,卻忽然發現自己讀的是另一種東西,如剋爾凱郭爾的《或此或彼》,或者《恐怖和顫栗》。
邂逅康鐸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邂逅康鐸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