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邂逅康铎》是一部世界戏剧新经典译丛,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
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Krzysztof Miklaszewski)与康铎合作多年,是康铎创建的克里科特2(Cricot 2)的演员,离开剧团后继续研究康铎的戏剧艺术思想,拍摄了多部关于康铎戏剧艺术的纪录片。他是康铎的密友和同道。《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
目录
导论
1.激进思想的创立者和创新者
2.迈向不可能的戏剧(对话,1972年6月)
3.塔杜施·康铎的《存衣处》(电影脚本,1973-1974)
4.《雅致和邋遢》(评论,1974年)
5.《死人班级》,或偶人新论(谈话,1975年10月)
6.摄人心魄的降神会
7.《死人班级》全球巡演
批判的赞扬;或通往巴黎之路
波兰精神与普世性
经典悲剧还是波兰版骷髅之舞7
波兰人康铎掌控着死亡之国
康铎的演员
观众的反应
康铎的著作在巴黎出版
代结语
8.与自己作对的康铎(对话,1980年7月)
9.在绝对彤式和表露情感之间:《维罗波利,维罗波利》
10.论现状、先锋、创新、运气、真实和成功(对话,1981年6月)
11.以维庸作品命名的“克利科特集”《昨年旧雪今何在》
12.戏剧首先是艺术(对话,1983年11月)
13.艺术家去死吧!(1985年札记)
14.我,大师
[康铎《艺术家去死吧!》制作纪实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拍摄(1985-1986)]
15.首演获得16分钟的喝彩
16.我帮了忙?还是帮了倒忙?(谈话,1986年7月)
17.纪念碑,或《爱与死的机器》(以谈代讲,1987年7月)
18.“……到此为止……”(谈话录,1988年3月)
19.在爱与死之间(康铎的告别辞,1990年12月15日)
后记:康铎的复活
跋:康铎身后的康铎戏剧(1999年)
康铎年表(1915-1990)
参考书目
康铎著作精选(按年代顺序)
康铎艺术研究参考书目(按年代顺序)
精彩书摘
《邂逅康铎》:
画家康铎这时已显露出他的另一面:戏剧人。他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作为舞美设计家,不经意间在戏剧里找到另一种庇护,导致他1965年10月永远脱离了“职业”剧院。康铎作为一位立志“整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家,绝不同意将戏剧置于绘画的末流。当时的绘画充满了先锋动力,20世纪初的景象仿佛重现,创新层出不穷。创立新剧院的决定就在那时产生,要让戏剧与艺术的新发现同步。这样的戏剧必然是画家戏剧。
对于“艺术永远联系现实”这一口号,康铎提出了两个基本条件。其一,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系总是与这个“现实”相矛盾。其二,艺术家在生活中必须立场鲜明,而他与艺术领域的脱离——在杜尚的作品中强烈而鲜明——必须视为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整体创造力就是整体现实”,康铎这句话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这一命题。他把这句话写入了与具体作品相关的许多宣言中。
他消解艺术的界限,反对被传统神化的艺术场所(如博物馆和舞台),但作为艺术家的他并没有抛弃或拒绝这些场所。他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维持他作为艺术家的存在,并特别注意让他亲自做出的决定不要显得只是“个人”的私事。把艺术和神化艺术的场所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来,这并不是说要和历史及传统决裂。康铎总在感受当代艺术的脉搏。他对当代艺术非常着迷,哪怕波兰人骂他“奸商”,对他嗤之以鼻。他一直甘愿“边缘”,与这些人保持距离。康铎竭力做先锋“教条”的新卫士。但只有在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下,他的发现才能闪光,他的守卫才充满信心。康铎的这种“边缘”视线恰恰区分了先锋艺术的良和莠。
康铎浸淫在这种思考中,其美学立场使他在艺术遭遇最大危机的20世纪70年代创作出最杰出的戏剧作品-《死人班级》(Dead Class,1976)。与这一戏剧事件同时宣布的《死亡戏剧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Theatre of Death)立刻剿灭了伪先锋现象,但也脱离了康铎在其“不可能的戏剧”(Impossible Theatre)中的立场。对自己不同的舞台创作和艺术创作的“自足性”,康铎内心有明确的思考,其创作过程与之保持一致。因此他每一阶段的创作都能截然不同于前一阶段,令斤斤计较于“纯粹性”的艺术家大跌眼镜。他甚至通过某些理论性宣言或诗意的散文,凸显自己立场的矛盾。当然,矛盾的只是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不是过程本身。
……
前言/序言
克利史托弗·密克拉谢夫斯基的这本书是无价之宝,其中包含回忆、访谈、戏剧文本、照片、旅行札记、描述和再现。然而书名乍看却容易让人误会。一个与研究对象这般亲近,几近“家人”的人,与这对象的“邂逅”从何说起呢?难道密克拉谢夫斯基不是康铎的“明星”兼朋友,并且将大师的课程制成了极好的录像吗?为什么要用“spotkanie”(遇见,邂逅)这么个透着生分的词呢?为什么不索性将这本书命名为《与康铎共事)),或《与康铎同行》,或《见证幕后的康铎》?显然,作者对这位富于创作力的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他的见解和体会绝对会以其直接性吸引读者,既然如此,为何不索性说本书是“评介性传记”?
采用这个书名当然自有其道理,而这道理关乎康铎作品的核心品质,以及对这些品质心悦诚服的推崇。从密克拉谢夫斯基的方法中不难看到这一点。康铎虽然每天和他的剧院“大家庭”厮混在一起,其内心却是孤独的,他的孤寂才是他真正的主题。同时,康铎又怀疑一切,他认为戏剧这行当、整个艺术世界,以及个人经历的当众袒露,都充满了致命的弱点。从访谈中看,他长于言辞,却不相信言辞,因为言辞与其所代表的相分离,在如今这个宣传和传媒工业(或许不过是较精致的宣传)的时代尤其如此。康铎认为画笔的一抹或一块木板表达了千言万语,而连篇累牍的文本却什么都没说。他像画家使用画笔和颜料一般使用言辞。换言之,康铎在作品中抵制连续的叙述。
此外,康铎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达达主义艺术家:他出场之时,偶然、现成品、不确定的空间、解构当代现实的结构、梦幻和错位,样样都比言辞热闹。说到底,达达主义是一种拒绝和颠覆(甚至颠覆它自身)的姿态,一种否定与挑战的姿态。达达主义用钱买不来,无法一言以蔽之,也无法诠释或转写:它就是它,它与“已完成”的长文本同时出现时,显得尤为躁动。密克拉谢夫斯基写作本书的方法,与康铎创作文本的方法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碎片经过剪切和粘贴、绞碎和包裹、爆发和集成——如同一只万花筒,相互混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每个图案都新颖诱人。康铎从不忘记自己肩负着调解的任务;但他从不让这种责任影响出奇制胜的关键因素。你以为自己在读一种东西,如游记,却忽然发现自己读的是另一种东西,如克尔凯郭尔的《或此或彼》,或者《恐怖和颤栗》。
邂逅康铎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邂逅康铎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