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报》“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奖。持续多年的教育畅销书。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增订版)是青春期细致、有效的解决方案,科学、实用的教育攻略。与孩子一起走过“关键期”,与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相长。
青春期,不都是孩子的错;当青春期PK更年期,细致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与叛逆期学生过招,靠谱实用的教育攻略。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增订版)丰富的案例、真切的经验分享,深受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喜爱和好评。作者每年到全国各地学校和家长会作报告和演讲,以及接受家长咨询求教,不遗余力,深得家长和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被评价为真实有效、措施得力的好书。
内容简介
孩子处于青春期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把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两代人间的矛盾接踵而至:家长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方法教育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增订版)是一部关注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书。此次增订版增加了更多与时俱进的真实案例,以更深刻的视角剖析了青春期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是一位从教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解答家长们的困惑,帮助孩子化解了“更年期”家长与“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矛盾,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
作者简介
关承华,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27年。曾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曾多次接受中国青年报、腾讯网站等多家媒体的访谈,在中学生和家长中很有影响力。专著《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获得教师的一致好评,多次再版。
精彩书评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做什么?
翻开这本书,你一定会豁然开朗。
——关承华
如果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实在有点夸张,但如果说从此让我和孩子彼此理解、变互相忍受到亲密无见,绝对不为过。是本好书。
——读者
家有青春期孩子,确实有很多烦恼。这本书的作者能结合自己家庭和老师的职业中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大家,非常感谢!这本书写得比较切合实际,看后很有感触和领悟,觉得家长们都要看一看,用科学的方法和孩子沟通。
——读者
目录
增订版前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再版前言 青春期,不都是孩子的错
前言 初衷
第一章 每一位家长都是解救孩子的老师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结束语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理解必须有了解做前提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结束语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
习惯、性格与命运
疯狂的“神童计划”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机会在一瞬间消失/
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
说诚信
说读书
说守时
结束语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家访
再说家长会
最后说说请家长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
要学习
要接受
要主动
要理智
结束语
第五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赏识教育有奇效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
正确面对孩子的“早恋”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家长明白、明理、明智
家长转变,孩子进步
结束语
精彩书摘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让别人为他着想,不知道该为他人着想;只知道爱他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父母也是应该的。
——摘自现代教育报《我们的下一代最缺什么》
上面一段文字让人觉得,今天的孩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不可救药。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群危险分子,急需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成年人去拯救。于是家长们困惑“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老师们叹息“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难当了”!教育专家们呼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作为从教近30年,和成千上万学生、家长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师,我却要发自肺腑地大声疾呼:这不都是孩子的错!唯物史观不是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父母和家长还有区别吗?有,这是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
我的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对孩子只在经济上保障供给,其他一切都由姨和姨夫负责,显然在承担家长责任的是她姨,而非父母。
我的另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监狱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爷管理。显然,姥爷是他的家长。
在北京火烧蓝极速网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任孩子在社会闯荡,显然他有父母而无家长。
从一个个真实的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体现了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动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长则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谁不想做个好家长啊?好家长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吗?——这是许多父母给我提出的问题。要说标准,确实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标准,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按自己的感觉大概划分了一下,不一定很科学,请您阅读下面的表格,看看能否对号入座:
我的这个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一个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点儿教育的家长该有多么的幸运。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从最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甚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我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如果说做父母是一种幸福,那么做家长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都会走进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一门学问了。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近30年的普通老师,可就是这“第一线”,这“30年”,不仅使我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更主要的是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如: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等等。或许有的观点早已有专家提出,并不一定都是我个人的独家视角,但却是我在常年与学生的接触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悟出来的,至少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一次次的论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似乎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观点。孩子从出生到走进中学,进入青春期前的这漫长的大约12年时间里,父母影响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悲的是许多人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似乎也承担起了抚养、教育的义务:用进口奶粉喂养,选择高级幼儿园,陪着孩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直至选择优质小学、高价中学……用一位困惑中的母亲的话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能做的我都做了,他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呢”?殊不知他们的失败往往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却没做或者做得不好。
学校老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育
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首先是影响——因此称“第一任教师”。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这里面包涵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生理现象:孩子在遗传父母亲的一些特点(尤其是缺陷)时,往往会更加突出显现该特点,我从我的众多学生身上取得了不少的例证:妈妈大眼睛,女儿的眼睛更大,更漂亮;父亲的脸偏长,儿子的脸更长;父母有一人嘴有点儿前凸,孩子凸得更厉害……我不懂遗传学,不知我的这种感觉有没有依据或者普遍性,但是父母在性格、品质乃至行为习惯上对孩子的遗传或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王海洋,我带了三年高中的学生,现在北京大学读大三。北京市“希望之星”十佳中学生,高中期间入党,曾代表北京市高中生出访日本。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家长说起来总会归功于我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其实不然,我认为王海洋健康成长的最大功臣是他的爸爸妈妈。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他军人父亲的刚毅、正直;医生母亲的理智、细腻。这里面有遗传因素,更有父母亲的影响和教育。王海洋在接受《今日父母》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过:“如果把我比做父母种植的树,那么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善加引导而不是粗暴修剪的,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个性。”王海洋的幸运就在于“第一任老师”的言传身教帮助他奠定了成长的坚实基础。下面附上王海洋自己写的一篇“家庭教育感悟”——《我的父母是园丁》,家长们可能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我的父母是园丁
——家庭教育感悟
北京大学王海洋
借用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人们常常把对子女的培养比做培育一棵树,父母就是园丁。那么,我就是父母共同培育的一棵树,从我的母亲那里,我学到了理解、宽容和关怀他人;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刚毅、灵活和坚持不懈。
我和母亲的沟通一直很畅通,长久以来,我心里有高兴或是不愉快的事情都愿意和母亲讲。通常在我讲述的过程中,母亲都会耐心而认真地听我讲完而不中途打断,并尽量以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我的母亲曾经对我说,她每次在处理我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提醒自己把心态放在“我”的位置上思考一下,然后再决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这样,她就能理解我,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能恰到好处。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前要反复思考如何巧妙地把握处理的“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似乎很多父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使用过于尖刻严厉的词语,把教育变成了教训。而一般处于逆反时期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刺激后都很难接受过于严厉的批评,口服而心不服,就会采取拒绝沟通的方式对抗父母(我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我喜欢和父母间融洽的关系,很少有沟通的障碍和代沟。很多孩子有事情不愿意和父母讲,原因是他们曾经有过和父母谈话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反而受到批评或指责的经历,同时,很多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坐下来认真倾听自己孩子的讲述或是等他们把话讲完。父母们总是主观地以成人的标准判断着孩子们行为的对错,而忽视孩子世界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且他们仍在成长过程中这个事实。
我父亲从军三十年了,长期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果断的作风,说话做事干脆利落。我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男人要刚毅果敢。在家里,我和父亲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密而融洽,生活中喜欢彼此间开开玩笑。父亲平时不怎么管我的琐事,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他总是在恰当时刻以意向明确的有效行动来指出我的不足。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比较松懈,成绩下滑,父亲在告诉我之前主动来到学校向老师了解我的情况,而回到家里却对此事一笔带过——这在心理上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和足够的压力,提醒我不敢放松学习。父亲在平时总是行动多于言语,但是他每次表达的意见却是我从不敢轻视的。
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我小时候有很长时间没有呆在父母身边,后来也几次迁移,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过。这使得我相比同龄人有更丰富一些的经历,加上父母的刻意锻炼,也让我有比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的身上充分地体现着父母性格的影子,这既是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他们刻意培养的结果。
首先,相比于知识的学习,他们对我道德的要求更高。父母都出身在传统的家庭,正直是他们看重的品质,他们对我生活中行为是否恰当更加关注,从不放松,远超过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其次,我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尽量给我创造宽松的环境,很少采取严厉的方式。
我的父母不像这个时代很多父母那样喜欢把一堆遥不可及的希望和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从不过高地期待我未来取得怎样的成就,他们只是希望我这辈子过得心情愉快幸福就好。他们尽力给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我足够的空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让我自主地去体验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绝不两人同时批评孩子,也绝不一个人批评一个人偏护。他们认为,两人同时批评孩子所造成的高压家庭氛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所以每当他们需要批评我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出面。同时,他们认为失败的家庭教育在于很多父母本身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有分歧,一方批评而另一方偏护,这样不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
正是由于父母自身对我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中的理解宽松,使我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在高一参加中学生代表团访日期间,我是年龄最小的,却承担了许多组织和管理工作。大三时,我利用假期先是和同学们一起到内蒙古进行考察实习;活动结束后,我只身一人继续我的社会调查,途径嘉峪关、敦煌、西宁、格尔木、唐古拉山口……最后到达目的地西藏拉萨。算上返京的路程,此行程共约14000公里,2/3的路程是我背着双肩包,带着生活必需品独自一人走完的。在途中不仅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在借宿、搭车、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困难中找到了难得的生活乐趣,在困难中获得了难得的人生经历。怀揣4000元,历时44天,行程1万多公里,我的意志品质经受了一次严格的锻炼和考验。我还是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勇气、魄力和能力。
我会长成风雨中的参天大树,绝不做温室中的幼苗和花朵。
一个刚上初一不久的小男孩,总在重复着一个错误:借钱、骗钱买零食。老师批评,妈妈劝说,爸爸打骂,均不见效果。在又一次向外班同学借了20元钱买羊肉串吃时,老师把他爸爸请到了学校。听着老师告状,这位父亲声泪俱下,表示真的很无奈了。这时有老师提出建议:把关老师请来试一试。我来到办公室,看到的是一位近40岁的男士在哽咽着诉说:“小学六年级时全班同学的钱都借遍了,我一个一个替他还,挨个向同学道歉,满以为上中学后该改好了,没想到……”简单了解情况后,我下决心接手这个孩子,我给我自己的理由是:一、他是一个刚满12岁的孩子,恶习现在不改更待何时;二、这是一个被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在我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与他接触后,我首先替他还了最后一笔20元的外债,然后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敢于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在他的倾诉中,除了“控诉”爸爸妈妈的打骂教育外,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告诉他,你上中学从一个小男孩要长成男子汉了,而爱吃零食一般来说是女孩子的“专利”,小女孩,甚至成年女同志才偏爱零食。我的话音未落,他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我们家不是这样,我妈妈从来不吃零食,爸爸每天晚上看电视时都要吃!”呜呼!这位为了管教孩子曾把孩子头打破的父亲,您有什么理由去纠正孩子的错呢,从根本上来说是您先错了。不能以身作则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服人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今天的父母,不乏成功人士,但是在您得意于事业上的成就,得意于商场上的战绩,尤其得意于您的家庭财源滚滚,物质上能百分之二百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时,您想到给孩子带来了多少负面影响吗?
我做过小范围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家长在酒桌上的应酬,50%以上的学生知道爸爸妈妈曾给上司、关系户甚至老师送过礼,有许多同学在家里目睹了爸爸妈妈的下属、关系户、委托办事的人送来的礼品。这些在今天社会里看起来不足为怪,甚至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的一个学生,爸爸是某国有银行负责贷款的。她曾经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到我们家来求我爸爸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我都烦了。”虽然有时烦,但其中的好处、甜头我想我的这位学生已经尝到了。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品质,总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
……
前言/序言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增订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增订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