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1: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该怎么办?为什么他们会和你有那么深的代沟?
★推荐2:行动上的抗衡来源于心理上的对峙。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苦口婆心,而是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心理需要。
★推荐3:根据心理特点,透视孩子特点,诠释问题实质,给出解决办法。
★推荐4: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引领你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发掘分析孩子的心理、情绪。培养快乐、自信、独立、勇敢的孩子!
★推荐5:《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采用了心理学上众多的原理,来论述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心理机制,引领家长破解难题、穿越“误区”,走出“迷局”进入家庭教育新境界
★推荐6:培养好孩子,做个读懂孩子心理的好父母,你,一定能行!
内容简介
从幼儿心理到青春期心态,解读孩子心理规律和秘密。
根据心理特点,透视孩子特点,诠释问题实质,给出解决办法。
这是一本消除父母与孩子冲突对抗、带来父母与孩子亲密合作的智慧宝典,也是一本让数千万家庭拥有更加轻松快乐氛围的家庭指导手册。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家长更好的去理解。
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教育好你的孩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美]珍妮·艾里姆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美]泰曼·约翰逊
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中]杨振武
目录
第01辑 教子一定要懂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不是“能看透别人”的科学
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请不要忽视人的心理不良状态
什么才是真的患了心理疾病
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注意事项
第02辑 最容易让父母忽视的孩子心理
注意,小孩子也有嫉妒心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隐私
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不容忽视
孩子一定会出现一个“逆反期”
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表现
孩子有着不可亵渎的自尊心
孩子对父母天生有依恋行为
第03辑 破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真相
孩子撒谎只是为逃避责备
逃学是为了逃避心理压力
为什么孩子“爱”告状
孩子为什么会疯狂追星
孩子为什么不愿去托儿所
搞小团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拉帮结派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抑郁是孩子在心理的自我禁闭
自卑是孩子对自己没信心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不自信
第04辑 不良行为会隐藏成长正能量
一定要辨证地看待孩子的行为
爱说谎的孩子具有创造力
孩子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
孩子逆反心理有什么正效应
不妨给孩子异想天开的机会
不要惊醒“做梦”的孩子
让孩子在涂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孩子在“犯错”中消灭错误
第05辑 拿什么矫正孩子的不良心理
学会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
学校恐惧症:拯救躯体化心理失调
如何缓解“开学前综合症”
拿什么戒除孩子的虚荣心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
让孩子远离自卑心理
不妨给抑郁的孩子多洗脑
教会孩子克服攀比的心态
耐心是这样“炼”成的
第06辑 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幼儿敏感期
“不可理喻”的执拗敏感期
要完美的审美和追求完美敏感期
“多嘴”的语言敏感期
喜欢涂画的色彩敏感期
喜欢交际的人际关系敏感期
让父母尴尬的性别敏感期
充满幻想的身份敏感期
喜欢哼唱的音乐敏感期
丰富的情感表达敏感期
喜欢阅读的阅读敏感期
第07辑 开拓孩子潜力从孩子心理入手
开发孩子的智力应讲究策略
孩子的进步离不开你的表扬
目标是治疗心理疲惫的良药
在孩子的内心培植一份善良
对孩子心理暗示:“你太有才了”
让孩子抛去心理的包袱
注重打造孩子的意志力
乐观的心态为什么如此重要
第08辑 掌握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孩子春心萌动时的心理奥秘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男孩发生遗精该怎样调适心理
什么是青春期的性敏感
青春期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
男孩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孤独心理
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第09辑 从心理学解析孩子的早恋早恋形成的六个因素
父母一定要了解早恋的特点
对孩子失恋后的心理调适
早恋对中学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教会孩子摆脱早恋恐惧症
正确对待少男少女的友情
怎样面对早恋的孩子
第10辑 不要误踩了孩子的心理雷区
父母离异给孩子最大的伤害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腐蚀孩子幼小的心灵
父母与孩子间最大的悲哀
不要一直强调孩子的“弱点”
不要随便给孩子扣“笨”帽子
不要放大孩子的“失败”
“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
第11辑 父母拿什么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为何总和父母“对着干”
消除孩子的逆反情绪
父母对孩子不要太霸道
帮孩子克服厌学情绪的办法
时常灭一灭孩子的傲气
你可以让孩子把脾气改好些
谁说孩子总是那么叛逆
第12辑 好父母教育孩子不该有失误
当大人对孩子有了偏见
过早教育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不要忽视“多元智力理论”
你会用“分数”衡量孩子吗
和孩子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理想
有一种错叫溺爱
正确沟通,孩子的心事不用猜
好孩子绝对不是严管出来的
精彩书摘
请不要忽视人的心理不良状态
什么是心理不良状态?心理的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心理不良状态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学习压力大、竞选失败、被老师批评、长时间学习带来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心理不良状态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
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
这种状态对社会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
有这种状态的人大部分都能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因此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孩子整日忙于学习、考试而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就会经常感到头痛头晕、疲劳乏力、失眠健忘、情绪低落却找不到病因。那么,你就要注意:灰色健康正悄悄逼近孩子,孩子很可能已经或者快要走进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孩子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越来越直接、快捷。但心理的空间却越来越狭小,遭遇到诱惑和冲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比如为了得第一,为了上最好的学校等。如果说心理疾病离大多数孩子还很远的话,那么,灰色的心理状态却正悄悄逼近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把白色比作健康的心理状态,黑色比作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正是处于第三状态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由于长期紧张的精神压力(无论学习生活)而使其处于焦虑、应激状态下,如果长期“消化不良”,就会积劳成疾,导致情绪低落和“心力衰竭”状态,诸如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下降、敏感多疑、思维狭窄、忧心忡忡、焦虑抑郁,常伴随着说不出理由的焦虑不安感。
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第三状态”的亚健康易感人群描绘的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通过生理症状或异常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障碍最终引发身体疾病。
压力研究的奠基人塞尔叶在几千例尸体解剖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大多数人并非死于年老本身,而是死于由长期持续的压力反应而造成的器官损伤。有人调查了54名猝死的男子,其中41人死前精神抑郁已达数周,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精神紧张、抑郁沮丧、消极悲观、愁绪重重。
其实,灰色健康并不可怕,然而由于它不能显现出疾病状态,因此常常被人忽略。1997年8月19日,某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在家中自杀。此后,上海、广州的两位广播电台热线谈心节目的主持人也相继自杀。据心理学家估计,这些人在自杀前很可能已经是处于灰色地带的隐性病人。
事实上,这种危险正随着现代生活的加快在人群中日益普及,它不仅是那些在旁人看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成功者的麻烦,甚至正值花季的孩子也会被“感染”,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有一个五年级的男生一走进教室就觉得噪子奇痒,吞咽困难,上课时也干咳不止,老师以为他在故意捣乱,且屡教不改。后被医生确诊为“神经性咽喉综合症”,而寻其原因竟是由于学习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
亚健康心理并不是无药可救。因为真正使人脆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所做的反应。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也正如同心理学家特罗茜?罗尔在谈到“心病牢狱”时所说,“正因为它是我们自己构筑的,我们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枷锁,把自己解放出来。”如果平和安详地对待人生的各种际遇,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从灰色的阴影中解放出来,获得幸福的一生。
……
前言/序言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他们的行为总是让大人难以揣摩,有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有时又特别是怯懦,有时又骄横霸道,任性无理。或许,因为宠爱孩子,我们会把孩子这种善变的行为理解为他们未经世事,所以情绪表达会更直接、更强烈,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乖张行为并非予取予求。实际上,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心理、成长特点有关。然而,学会站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出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那么,你的“教育”于孩子而言才会是一件幸事!
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实际上就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教育效果只会显得苍白无力。父母总以为孩子不懂事,所以很多时候索性不去和他们讲道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其实,有心的父母会发现,当你的教育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就能听父母的。因此,当你觉得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任性得不可理喻的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思索片刻: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他们的这些行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又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所以,当你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智能的时候,当你不知道看待孩子那些古怪行为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早恋的时候,当你……那么,你就应该看一看孩子的心理学,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教育好你的孩子。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