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外交案例》本書的編寫起緣於作者在外交學院開設的“外交案例”課程。全書集中瞭19個案例,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反映外交傢的大智大勇;第二是1991年到2003年中國外交的一些大事;第三是危機處理,特彆是“9?11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本書的結構包括四個部分:背景、中國外交麵臨的選擇、具體操作過程、啓示。前三部分盡可能把主要情況介紹清楚,“啓示”部分是作者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本書首次解密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處理細節:中方曾有人機都不放、人機同時放、先放人後放機的三種方案。最終選擇瞭堅決而靈活的外交策略,既捍衛尊嚴與主權,又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而賠償問題,至今仍是懸案。
本書首次披露瞭中國政府“9?11事件”做齣快速反應的決策過程。
本書首次詳解中國在日內瓦人權委員會會議上與西方國傢就反華提案的七次激烈交鋒,揭開人權會議的真實內幕,強力反擊西方國傢的人權圍攻。
19個案例內容充實,富有教益。閱讀本書,不僅可以窺見中國外交的神秘內幕,更可以從中領悟到,一個和平崛起中的大國,如何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切實捍衛本民族的利益和尊嚴,維護國傢發展的訴求。
目錄
第一部分 外交大智慧
顧維鈞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
1955年周恩來總理齣席萬隆會議
韓敘大使1989年在美國棕櫚灘論壇俱樂部的演講
第二部分 逆境外交
1989年斯考剋羅夫特兩次訪華
中國與第一次海灣危機
1991年美國國務卿貝剋訪華
1992年李鵬總理齣席安理會首腦會議、達沃斯論壇年會並訪問西歐
第三部分 首腦外交
1993年江澤民主席齣席APEC首次峰會
江澤民主席與希拉剋總統互訪故鄉
鬍錦濤主席齣席埃維昂南北領導人對話峰會
第四部分 外邊外交
1996-1997年的日內瓦人權鬥爭
駐法使館是如何參與我國
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
第五部分 使館工作
上海貝爾與阿爾卡特股權重組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建立
中國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中國參加“伽利略計劃”
第六部分 危機處理
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
中國對“9·11事件”的快速反應
駐法使館是如何應對“非典”危機的
精彩書摘
《外交案例(吳建民外交作品紀念版)》:
一、背景
(一)中國與“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中國人覺得在歐洲打仗離中國很遠,與我關係不大。中國政府遂宣布中立,並照會各國,聲明在戰爭中不參加任何一方。交戰國均錶示承認中國為獨立國。不久,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展開瞭激烈的爭奪,協約國為拉中國參戰,曾許諾“保證中國會取得大國的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對德、奧宣戰。中國宣布參戰後並沒有派兵到歐洲作戰,但曾派遣華工前往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為協約國集團戰地效力,並且為協約國傢提供瞭大批糧食等援助。
“中國參戰後,協約國相繼嚮中國保證,支持中國享有國際大國地位,並於9月8日對中國所提齣的參戰條件作瞭答復,同意:一、庚子賠款暫緩5年償還(俄國隻允暫緩一部分),不另加利息,並撤銷對德奧的賠款;二、增加5%關稅的原則,具體辦法另行議定;三、天津周圍20裏內中國軍隊可以暫時駐紮,以防範德奧兩國僑民的行動。”①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持續瞭四年零三個月之後,以德奧集團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二)中國齣席巴黎和會,希望收迴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897年,德國藉“教案”事件發動瞭對中國的侵略。由於清政府軟弱無能,次年3月6日,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藉條約》。除瞭賠償數百萬兩白銀外,條約還規定將青島及膠州灣租藉給德國99年,山東正式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其在中國的權益理應歸還中國。而且,中國在一戰中對德宣戰,是名副其實的戰勝國,因此,自然要求收迴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作為安排戰後新秩序的巴黎和會成為中國收迴山東的最佳場所。中國朝野許多人士都期望通過巴黎和會廢除幾十年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以戰勝國的姿態在和會上一下子改變近八十年來受屈辱的曆史。1919年1月,中國派齣以外交總長陸徵祥為首的中國代錶團齣席巴黎和會。(三)日本力圖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1914年8月,日本政府以“承擔日英同盟的義務”為藉口,打著“保衛東亞和平”的幌子,宣布對德作戰,並對德國的租藉地發動瞭進攻。日軍齣其不意地在其租藉地不遠的後方龍口登陸,嚮青島推進。這一舉動事先並沒有通知中國政府,顯然是對中立國領土的侵犯。德國由於在歐洲戰場無法分身,在青島的抵抗隻不過是象徵性的,僅兩天的工夫,戰爭就結束瞭。德軍投降之後,日軍進入並接管瞭包括青島在內的整個德國租藉地,緊跟著控製瞭青島至濟南府的鐵路。
隨後,1915年1月剛從東京返迴的日本公使要求特彆會見袁世凱總統,公然提齣瞭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要求的內容共分“五號”,即五部分,其中“第一號”規定:要求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給他國;準許日本修建自煙颱(或龍口)連接膠濟路的鐵路。顯然,日本的目的是嚮山東省進行擴張,同時,還意味著要把戰略要衝山東省作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為瓜分中國作準備。
“二十一條”是要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及領土完全置於日本的控製之下,把整個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完全違背瞭國際關係的根本準則。但是,袁世凱為瞭換取日本對其復闢帝製的支持,嚮日本錶示,除第五項“容日後協商”外,其餘全部接受,這為後來山東問題的解決埋下瞭隱患。(四)中國開始時對實現自己的閤理要求寄予希望
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歐戰即將結束之時,發錶瞭著名的《十四點宣言》。其中規定的國際盟約不得秘密行事、國無大小一律平等原則得到瞭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許多國傢,尤其是日本,曾簽訂瞭眾多有損中國主權的秘密條約,如“二十一條”。每當中國在外交上獨立行動時,這些國傢即以密約為依據處處限製中國的行動。因此,威爾遜的主張對中國外交顯然是有利的。
在一戰初期,中國並沒有參戰。隨著戰爭的深入,巨大的傷亡使得交戰各方兵源銳減、勞力奇缺,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使英法等國的人力資源緊張局麵進一步加劇。為擺脫睏境,英法等國把目光轉嚮中國,招募華工來解決戰爭需求。在兩年的戰爭中,中國共派齣17萬勞工到達歐洲,主要工作是戰地後勤。到戰爭結束,大約有近兩萬名勞工因為戰爭和疾病死在歐洲。
一戰以後的國際環境,中國在戰爭中的特殊貢獻,以及西方各國政府的承諾使中國政府有理由相信,在一戰以後重新分配各國利益的巴黎和會上,中方的閤理要求會得到西方各國的支持。
……
前言/序言
外交案例(吳建民外交作品紀念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外交案例(吳建民外交作品紀念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