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葛吉夫著 第四道重要作品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葛吉夫著 第四道重要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承晃 译
图书标签:
  • 葛吉夫
  • 第四道
  • 灵性
  • 神秘学
  • 自我探索
  • 意识
  • 心理学
  • 哲学
  • 修行
  • 内在成长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空心灵花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2447
商品编码:11946095867
品牌:悟空心灵花园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包邮活动    活动日期:2016-12-14 18:21 - 2019-12-30 18:21
单笔订单满 79 包邮(包邮地区:上海、江苏、安徽、浙江)
单笔订单满 99 包邮(包邮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广东、福建)
单笔订单满 159 包邮(不包邮地区:西藏、青海、新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
 


>>


第四道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本世纪初自俄国流传到西方。1912年,哲学家兼神圣舞蹈师葛吉夫在俄罗斯开始传授“第四道”。“第四道”就是从“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的角度来发展人的素质。 葛吉夫认为发展人的素质的传统道路有三条:
道:通过本能运动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苦行僧之道;
第二道:通过情感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僧侣之道;
第三道:通过理智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瑜珈之道。
第四道同时作用于人的身体、理智与情感,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条更容易开始的路。与其他道路不同处在于,第四道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因此,知识要来得更为精确与完善。第四道也被称作“狡猾者的道路”。
本书是第四道的创始者葛吉夫的演讲、言论集,共计40篇。这些篇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第四道的宗旨来讨论,如认识问题、顾荣小吏问题等等。这些文字,是听过他演讲的人凭记忆记录下来的,有些甚至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集合之后对于葛吉夫的思想仍是个可信的描述。记录者包括了各式各样的人——有些已经已熟知他的理念,有些是首次拜访。

本书记录的是第四道创始人葛吉夫1914年至1930年期间在莫斯科、埃森土基、提弗里斯、柏林、伦敦、巴黎、纽约和芝加哥的四十次谈话,由他的学生重新整理。据平装版的引言说记录这些谈话者参加了1917年在埃森土基以及随后的所有会议,因此可以保证本书内容的性。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无固定形式,且需通过口传自行探索,因此这个笔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它不仅是对葛吉夫著作的补充,而且使人对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需要实践而非仅作为信息来掌握的。

写得很好。以数学的方式讲宗教律则,这太难得了。不是真正的行家不能知道:这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没有一句假话虚话。——买家


葛吉夫(G. I. Gurdjieff ,1866~1949),曾经游学印度、西藏、埃及、麦加、苏丹、伊拉克,1912年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成立修行团体,1917年俄国大革命,葛吉夫率领弟子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成立修行机构。1922年定居法国巴黎枫丹白露。他宣称“第四道”并非他发明的,而是渊自久远的古老智慧。葛吉夫博杂广大的密意知识经由大弟子邬斯宾斯基整理后,体系更加条理分明。


原序
1.瞥见真理
2.当谈到不同的主题
3.精确的研究,需要精确的语言
4.人是一个复数的存在
5.单方面发展
6.“机构”里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7.“观察自己”非常困难
8.如何获得注意力
10.所有的动物都依其自身的构造工作
11.有一部分在这里的人
12.能——睡眠
13.有没有延长寿命的方法
14.儿童教育
15.造形装置
16.身体、本质和个性
17.本质和个性
18.自己和自己分开
19.“停止”训练
20.三种力量——节约
21.呼吸的实验
22.柏林的次演讲
23.所有的练习可以分成七种
24.运动/动作
25.演员
26.创造的艺术——联想
27.有关艺术的问答
28.上帝的话
29.肯定与否定
30.不可能公正
31.世上的一切都是物质
32.工作并不比渴望工作困难
33.对于我每一次提出的问题
34.现在我坐在这里
35.两条河
36.爱有两种
37.在你的教学中,有没有自由意志的部分
38.恐惧—认同
39.影响力
40.解放通向解放

 


暂无


书名: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定价:38.00元

作者:(俄)葛吉夫著,黄承晃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ISBN:9787511722447

字数:183000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作者: G.I. Gurdjieff 卷帙浩繁的哲思殿堂:葛吉夫《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导读 这是一本承载着深刻洞见与非凡实践的书籍,它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所熟知却又常常忽略的现实本质。葛吉夫,这位在二十世纪初叶以其独特的教导和严苛的训练体系震撼欧洲的神秘主义者,将他毕生对人类存在状态的观察与思考,凝练成这一部充满智慧的杰作。本书并非简单的理论陈述,而是对我们内在与外在世界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剖”,旨在唤醒沉睡的意识,引领读者走向一个更为真实、更具活力的存在。 葛吉夫的教导,通常被概括为“第四道”或“对人类整体的教导”。与传统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不同,第四道强调的是一种更为整体性的发展,它不孤立地关注精神或物质,而是将身体、情感和智力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生命的意义与转化。《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正是这一整体性教导的集大成者,它以一种极其精妙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隐藏在我们日常感知之下的宇宙法则与人性真相。 第一章:意识的沉睡与机器的律动 书中开篇,葛吉夫便以一种近乎严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沉睡”状态。我们生活在一种自动化、机械化的模式中,被无意识的习惯、情绪的潮涌和外界的干扰所裹挟。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上,我们的行动、思想和感受,往往是被一系列预设的程序所驱动,如同精密的机器,重复着既定的轨迹。这种“机器性”体现在我们对周遭环境的被动反应,对自身内在状态的漠不关心,以及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迷失。 葛吉夫将我们日常所称的“意识”,比喻为一种受限的、断断续续的“小我”,它在清醒与沉睡之间摇摆,在不同的“我”之间切换。我们缺乏一个稳定、统一的中心,这导致了我们行为的矛盾、情绪的失衡以及思想的混乱。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奴役,被外在的诱惑所驱使,在无休止的欲望和恐惧中循环往复,却浑然不觉。书中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无意识”状态的剖析,是对读者自我认知的一次强力冲击,它迫使我们审视自身,去识别那些无形的力量如何操控着我们的生活。 第二章:宇宙的层级与法则 然而,葛吉夫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人类困境的批判。他同时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宏大法则。他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并非单一的、均质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层级构成。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浩瀚的星系,从生命最基本的能量到人类最深邃的意识,一切都遵循着精确而不可违背的法则。 书中深入探讨了“三”与“七”这两个核心的宇宙法则。“三”代表着力量的汇聚与相互作用,是创造与转化的基本单位。而“七”则描绘了能量在不同层级间的流动与转化,解释了现象的生成、发展与消亡。这些法则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渗透在物质世界、能量领域以及意识结构中的真实运作原理。理解这些法则,就如同掌握了宇宙的“操作系统”,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表象的迷雾,看到事物背后隐藏的联系与规律。 第三章:内在炼金术:身体、情感与心智的整合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的核心,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内在炼金术”的指南。葛吉夫强调,真正的转化并非来自外部的灌输或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源于内在的觉醒与整合。他提出,人类拥有三种基本的“身体”:物质身体、情感身体和心智身体。在正常状态下,这三个身体是分离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例如,心智可能理性地认识到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但情感却强烈抗拒,而物质身体则因缺乏动力而无法行动。 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练习和方法,将这三个身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这些练习,被称为“有意识的工作”或“努力”,旨在打破个体内部的隔阂,培养一种全新的、整合的意识。这包括对身体感觉的精准觉察,对情感模式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思维过程的有效管理。通过这些努力,个体能够逐渐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中心”,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而是拥有了内在的力量和自由。 第四章:永恒的真理与存在的深度 葛吉夫的教导,是对“存在”的深刻追问。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仅仅是在“活着”,而非真正的“存在”。“活着”是一种机械的、无意识的生存状态,而“存在”则意味着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充满活力的体验。他借用各种寓言、故事、神话和仪式,来传递那些难以用直接语言表达的深刻真理。 书中对“永恒的真理”的探讨,触及了生命、死亡、宇宙的意义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等终极问题。这些真理并非某种固定的教条,而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规律,等待着有缘者去发现和体验。葛吉夫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我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让我们自己去触及那些最深层的现实。他鼓励我们跳出日常的局限,去探索意识的无限可能,去体验一种超越物质限制的生命境界。 第五章:行动的艺术:将教导融入生活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理论,更在于其对实践的强调。葛吉夫的教导并非一种逃离现实的学说,而是要将这种觉醒和转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书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练习和方法,引导读者在家庭、工作、社交等各个层面去实践“有意识的工作”。 这包括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他人,如何以一种不带评判的态度去处理冲突,如何以一种更加专注和投入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去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感受、每一个行动,并尝试用一种更加有意识、更加充满智慧的方式去回应。这种“行动的艺术”,是将外在的理论内化为内在的品质,是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 本书的非凡意义 《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是一本挑战读者固有思维模式的书籍。它要求我们放下预设的观念,以一种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探索。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付出耐心、毅力和专注。然而,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自我、探索生命深度、寻求真正自由与意义的探索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它点燃了我们内在的火花,鼓励我们去唤醒沉睡的意识,去活出一种更为真实、更为充实、更为有力的生命。通过阅读和实践,我们有机会打破自动化的人生模式,重新连接我们自身最深层、最真实的力量,从而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内在旅程。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渴望真正“活着”的灵魂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精神探索的指南针,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哲学著作,而是用一种近乎赤裸的坦诚,直指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却又让我们深陷其中的困境。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那些描述有些刺耳,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构建的虚假自我,那些我们用来抵御现实、维持“正常”运作的种种机制。它迫使你停下来,不是为了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你开始提问——那些你一直逃避的问题。你会发现,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扮演一个被设定的角色,而非真正地“存在”。书中对于“自动性”的剖析,精妙绝伦,它像是一个外科医生,精确地标记出我们意识中那些僵硬的、不受控制的反应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评判,却又充满力量的叙述方式,它不是说教,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跳出你已知的那个小小的、安全的盒子,去凝视那个更广阔、也更令人不安的真实。这种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让原本浑浊的生活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即便过程伴随着阵痛,但那种拨云见日的舒畅感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比拟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智力上的理解,更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勇气。

评分

与其他声称能带来“开悟”或“觉醒”的读物相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它不是在贩卖希望,而是在揭示现实的运作法则。作者对于人类心智的局限性的洞察,深刻到令人敬畏。他并没有鼓吹逃避生活,相反,他教导的正是如何更完全、更清醒地“在”生活中。那种“有意识的努力”概念,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生存模式。我发现,真正难以坚持的,不是去学习复杂的理论,而是要时刻保持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尤其是在面对日常的琐碎和重复时。这本书迫使你把“灵性”从云端拉回地面,让它成为你走路、吃饭、呼吸的一部分。它要求你成为自己唯一的权威和唯一的见证者,摒弃外界的灌输和期待,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带着一种古老的、近乎寓言的沉重感,但细品之下,却蕴含着一种穿透时代的精准。它没有使用现代心理学那些晦涩的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象征性和冲击力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其核心信息得以绕过理性思维的重重防线,直接触及灵魂深处。它关于“分裂”和“整合”的论述,简直是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精准解剖。我们常常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将自己的某些部分压抑、隐藏,最终导致能量的巨大内耗。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艰苦的内部“清算”,将那些被我们遗忘或拒绝的部分重新纳入意识的光照之下。这种整合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面对那些不那么光彩的自己,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停止无谓的消耗,将生命力导向创造性的方向。读到激动之处,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良久,因为那种被揭示的真相带来的震动,需要时间来消化。

评分

这部著作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界限,触及了人类存在的共同困境。它不是提供一套简单的生活哲学,而更像是一套关于“如何运作”的精密手册,指导我们如何从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作者对于“能量”的理解和运用,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浪费了多少本可以用于更高目标的生命能量,仅仅是为了维持一个不真实的表象。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我们对书中某些隐晦描述的理解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传统定义——真正的进步不是外部成就的堆砌,而是内在清晰度的提升。这种内在清晰度,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不是因为外界事物都如人意,而是因为你不再被自己的内在噪音所裹挟。这是一本需要被“活出来”的书,而不是仅仅被“读完”的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内在迁徙。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灵性速食”,反而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自我观察的努力。作者似乎深谙人类心灵的惰性,他没有给我们任何拐杖,而是直接把我们扔到了悬崖边上,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如何平衡,才能真正学会飞行。这种对“工作”本身的强调,而非对结果的执着,是全书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它不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需要持续练习的系统。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概念应用到日常的微小互动中,比如在愤怒升起的那一刹那,尝试去“看”到愤怒,而不是被愤怒“附身”。这种观察的距离感,带来了巨大的自由。你会意识到,你以为的“你”和那个正在体验的“你”,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实体。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极大地削弱了我们对外界评价和内部焦虑的依附。对于那些渴望真正内在革命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地图,但请记住,地图本身不能替代徒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