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四道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本世纪初自俄国流传到西方。1912年,哲学家兼神圣舞蹈师葛吉夫在俄罗斯开始传授“第四道”。“第四道”就是从“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的角度来发展人的素质。 葛吉夫认为发展人的素质的传统道路有三条:
道:通过本能运动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苦行僧之道;
第二道:通过情感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僧侣之道;
第三道:通过理智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瑜珈之道。
第四道同时作用于人的身体、理智与情感,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条更容易开始的路。与其他道路不同处在于,第四道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因此,知识要来得更为精确与完善。第四道也被称作“狡猾者的道路”。
本书是第四道的创始者葛吉夫的演讲、言论集,共计40篇。这些篇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第四道的宗旨来讨论,如认识问题、顾荣小吏问题等等。这些文字,是听过他演讲的人凭记忆记录下来的,有些甚至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集合之后对于葛吉夫的思想仍是个可信的描述。记录者包括了各式各样的人——有些已经已熟知他的理念,有些是首次拜访。
本书记录的是第四道创始人葛吉夫1914年至1930年期间在莫斯科、埃森土基、提弗里斯、柏林、伦敦、巴黎、纽约和芝加哥的四十次谈话,由他的学生重新整理。据平装版的引言说记录这些谈话者参加了1917年在埃森土基以及随后的所有会议,因此可以保证本书内容的性。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无固定形式,且需通过口传自行探索,因此这个笔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它不仅是对葛吉夫著作的补充,而且使人对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需要实践而非仅作为信息来掌握的。
写得很好。以数学的方式讲宗教律则,这太难得了。不是真正的行家不能知道:这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没有一句假话虚话。——买家
葛吉夫(G. I. Gurdjieff ,1866~1949),曾经游学印度、西藏、埃及、麦加、苏丹、伊拉克,1912年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成立修行团体,1917年俄国大革命,葛吉夫率领弟子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成立修行机构。1922年定居法国巴黎枫丹白露。他宣称“第四道”并非他发明的,而是渊自久远的古老智慧。葛吉夫博杂广大的密意知识经由大弟子邬斯宾斯基整理后,体系更加条理分明。
原序
1.瞥见真理
2.当谈到不同的主题
3.精确的研究,需要精确的语言
4.人是一个复数的存在
5.单方面发展
6.“机构”里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7.“观察自己”非常困难
8.如何获得注意力
10.所有的动物都依其自身的构造工作
11.有一部分在这里的人
12.能——睡眠
13.有没有延长寿命的方法
14.儿童教育
15.造形装置
16.身体、本质和个性
17.本质和个性
18.自己和自己分开
19.“停止”训练
20.三种力量——节约
21.呼吸的实验
22.柏林的次演讲
23.所有的练习可以分成七种
24.运动/动作
25.演员
26.创造的艺术——联想
27.有关艺术的问答
28.上帝的话
29.肯定与否定
30.不可能公正
31.世上的一切都是物质
32.工作并不比渴望工作困难
33.对于我每一次提出的问题
34.现在我坐在这里
35.两条河
36.爱有两种
37.在你的教学中,有没有自由意志的部分
38.恐惧—认同
39.影响力
40.解放通向解放
暂无
书名: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定价:38.00元
作者:(俄)葛吉夫著,黄承晃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ISBN:9787511722447
字数:183000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这部作品简直是精神探索的指南针,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哲学著作,而是用一种近乎赤裸的坦诚,直指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却又让我们深陷其中的困境。初读时,你可能会觉得那些描述有些刺耳,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构建的虚假自我,那些我们用来抵御现实、维持“正常”运作的种种机制。它迫使你停下来,不是为了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你开始提问——那些你一直逃避的问题。你会发现,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扮演一个被设定的角色,而非真正地“存在”。书中对于“自动性”的剖析,精妙绝伦,它像是一个外科医生,精确地标记出我们意识中那些僵硬的、不受控制的反应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评判,却又充满力量的叙述方式,它不是说教,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跳出你已知的那个小小的、安全的盒子,去凝视那个更广阔、也更令人不安的真实。这种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让原本浑浊的生活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即便过程伴随着阵痛,但那种拨云见日的舒畅感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比拟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智力上的理解,更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勇气。
评分与其他声称能带来“开悟”或“觉醒”的读物相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它不是在贩卖希望,而是在揭示现实的运作法则。作者对于人类心智的局限性的洞察,深刻到令人敬畏。他并没有鼓吹逃避生活,相反,他教导的正是如何更完全、更清醒地“在”生活中。那种“有意识的努力”概念,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生存模式。我发现,真正难以坚持的,不是去学习复杂的理论,而是要时刻保持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尤其是在面对日常的琐碎和重复时。这本书迫使你把“灵性”从云端拉回地面,让它成为你走路、吃饭、呼吸的一部分。它要求你成为自己唯一的权威和唯一的见证者,摒弃外界的灌输和期待,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带着一种古老的、近乎寓言的沉重感,但细品之下,却蕴含着一种穿透时代的精准。它没有使用现代心理学那些晦涩的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象征性和冲击力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其核心信息得以绕过理性思维的重重防线,直接触及灵魂深处。它关于“分裂”和“整合”的论述,简直是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精准解剖。我们常常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将自己的某些部分压抑、隐藏,最终导致能量的巨大内耗。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艰苦的内部“清算”,将那些被我们遗忘或拒绝的部分重新纳入意识的光照之下。这种整合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面对那些不那么光彩的自己,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停止无谓的消耗,将生命力导向创造性的方向。读到激动之处,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良久,因为那种被揭示的真相带来的震动,需要时间来消化。
评分这部著作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界限,触及了人类存在的共同困境。它不是提供一套简单的生活哲学,而更像是一套关于“如何运作”的精密手册,指导我们如何从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作者对于“能量”的理解和运用,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浪费了多少本可以用于更高目标的生命能量,仅仅是为了维持一个不真实的表象。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我们对书中某些隐晦描述的理解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传统定义——真正的进步不是外部成就的堆砌,而是内在清晰度的提升。这种内在清晰度,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不是因为外界事物都如人意,而是因为你不再被自己的内在噪音所裹挟。这是一本需要被“活出来”的书,而不是仅仅被“读完”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内在迁徙。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灵性速食”,反而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自我观察的努力。作者似乎深谙人类心灵的惰性,他没有给我们任何拐杖,而是直接把我们扔到了悬崖边上,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如何平衡,才能真正学会飞行。这种对“工作”本身的强调,而非对结果的执着,是全书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它不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需要持续练习的系统。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概念应用到日常的微小互动中,比如在愤怒升起的那一刹那,尝试去“看”到愤怒,而不是被愤怒“附身”。这种观察的距离感,带来了巨大的自由。你会意识到,你以为的“你”和那个正在体验的“你”,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实体。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极大地削弱了我们对外界评价和内部焦虑的依附。对于那些渴望真正内在革命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地图,但请记住,地图本身不能替代徒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