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科院心理所杨玉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倾情推荐!
作为《科学》所列的未来非常具挑战的问题之一,人类为什么会有音乐能力,进化的起源是什么?音乐训练真是会让人更聪明吗? 小朋友什么时候开始学音乐比较有效果?影响音乐减压的因素有哪些?音乐能力是天生的吗?音乐知觉、记忆、情绪的心理机制都是怎样的?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音乐无处不在,聆听音乐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究竟大脑如何加工音乐?音乐训练如何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的音乐技能如何发展变化?音乐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是什么?从进化角度看,音乐的起源是什么?除了审美之外,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哪些应用,其潜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音乐心理学》围绕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论述。《音乐心理学》追求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力图全面反映较新的研究动态,为专业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音乐心理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音乐与语言音高加工比较、音乐情绪与意义加工等,研究对象涉及先天失歌症者、自闭症者和绝对音高感者等人群。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SF)和ERC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Starting Grant 多个研究项目,曾担任Cognition、Brain and Language、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Physiology and Behavior、Psychophysiology、Neuropsychologia、Scientific Report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精彩书评
音乐作为一种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对意义的理解和情绪的体验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理所应当成为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音乐心理学正是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音乐的一个分支学科。尽管目前其研究深度和规模远不如人类另一种沟通手段——语言,但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它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与日俱增的兴趣。蒋存梅教授兼具音乐学和心理学的深厚功底,一直以异于常人的热情和执着在这个领域辛勤探索。她的这本《音乐心理学》系统介绍了学科概貌、理论前沿和应用领域。我相信,本著作将会像一首迷人的乐曲,把更多的心理学和音乐学领域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卷入到”音乐心理学的科学探索之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玉芳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调节人的情绪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音乐心理已成为当下国际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队伍的逐步壮大,相关论著陆续面世,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就。此次蒋存梅教授《音乐心理学》一书的付梓出版,就是其中一项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该书不仅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西方近百年,特别是近30年来音乐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且也凸显出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逻辑清晰,不仅是一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音乐心理学专著,而且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音乐心理学的适用教材。相信该书的出版,将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 张前
目录
前言1
1 旋律知觉
1.1 旋律音高与轮廓的知觉
1.1.1 失歌症者
1.1.2 绝对音高者
1.1.3 自闭症者
1.2 旋律知觉的神经机制
1.2.1 基于正常人的旋律知觉视角
1.2.2 基于非常规音高知觉的视角
1.3 影响旋律知觉的因素
1.3.1 语言环境
1.3.2 熟悉性
2 音乐时间知觉
2.1 音乐时间知觉的行为研究
2.1.1 时长
2.1.2 节奏
2.1.3 节拍
2.2 音乐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2.2.1 时长
2.2.2 节奏
2.2.3 节拍
2.3 影响音乐时间知觉的因素
2.3.1 音乐速度和伴奏声部的和声
2.3.2 注意和熟悉性
2.3.3 音乐训练和工作记忆
3 音乐记忆
3.1 旋律记忆
3.1.1 音高记忆
3.1.2 旋律工作记忆
3.1.3 旋律长时记忆
3.2 音乐记忆的神经基础
3.3 音乐知觉与记忆的关系
4 音乐调性加工
4.1 音阶音级的稳定性加工
4.1.1 音阶音级的稳定性
4.1.2 音阶音级稳定性层级的知觉
4.2 音乐调性加工的研究视角
4.2.1 基于发展的研究视角
4.2.2 基于音高障碍的研究视角
4.3 西方调性音乐之外的音级层级结构加工
4.3.1 跨文化的音级稳定性层级加工
4.3.2 西方非调性音乐的音级稳定性层级加工
5 音乐句法认知
5.1 音乐句法的生成理论
5.1.1 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
5.1.2 音乐句法的生成模型
5.2 音乐句法加工的神经相关
5.2.1 音乐句法规则的知觉
5.2.2 音乐结构边界的知觉
5.3 影响音乐句法认知的因素
5.3.1 注意参与
5.3.2 音乐训练
6 音乐情绪加工
6.1 音乐紧张感的加工
6.1.1 音乐紧张感模型
6.1.2 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因素
6.2 音乐情绪的知觉和体验
6.2.1 音乐情绪知觉
6.2.2 音乐情绪体验
6.3 音乐情绪知觉和体验的机制
6.3.1 音乐情绪知觉的机制
6.3.2 音乐情绪体验的机制
6.4 音乐情绪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6.4.1 声学特征在跨文化音乐研究中的作用
6.4.2 跨文化音乐情绪知觉的异同
6.5 音乐审美心理
6.5.1 音乐审美情绪
6.5.2 音乐审美判断
6.5.3 音乐偏好
7 音乐意义加工
7.1 音乐意义的构成
7.2 音乐内在意义的加工
7.2.1 音乐内在意义加工的脑电成分
7.2.2 N5与N400的关系
7.3 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
7.3.1 音乐表现外在对象
7.3.2 音乐表现外在意义的神经基础
8 音乐能力
8.1 音乐能力术语的界定
8.1.1 音乐能力倾向和音乐成就
8.1.2 音乐能力
8.1.3 其他术语
8.2 音乐能力测验
8.2.1 音乐能力倾向测验
8.2.2 音乐成就测验
8.3 音乐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8.3.1 先天遗传决定论
8.3.2 后天环境决定论
8.4 音乐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8.4.1 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8.4.2 与空间和数学能力的关系
9 音乐技能的发展
9.1 胎儿期
9.1.1 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及对声音的反应
9.1.2 胎儿的音乐学习和记忆
9.2 婴幼儿期
9.2.1 音高知觉
9.2.2 时长知觉
9.2.3 歌唱能力
9.3 学前期
9.3.1 音乐知觉
9.3.2 早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4 青少年期
9.4.1 音乐知觉能力的发展
9.4.2 歌唱能力的发展
9.4.3 青少年期的可塑性
9.5 成人期
9.5.1 成人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5.2 音乐能力的退化
9.6 老年期
9.6.1 老年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6.2 毕生发展理论
10 音乐训练效应
10.1 音乐训练诱发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10.1.1 灰质
10.1.2 白质
10.2 影响音乐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因素
10.2.1 音乐训练类型
10.2.2 音乐训练的起始年龄
10.2.3 音乐训练年限与训练强度
10.3 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迁移效应
10.3.1 音乐训练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10.3.2 音乐训练对空间能力的影响
10.3.3 音乐训练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11 音乐与进化
11.1 音乐进化理论
11.1.1 音乐适应论
11.1.2 音乐非适应论
11.2 音乐进化论的判断标准
11.2.1 人类特殊性
11.2.2 音乐能力的先天性
11.2.3 音乐脑机制的特异性
12 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1 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
12.1.1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
12.1.2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抑制效应
12.1.3 影响背景音乐效应的因素
12.2 歌唱与言语障碍
12.2.1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12.2.2 音乐对言语障碍的康复效用
12.3 音乐与压力
12.3.1 影响音乐减压效果的因素
12.3.2 音乐偏好在音乐减压中的重要作用
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审美是音乐的艺术功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经超乎其艺术的审美功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实用的功能。本章将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围绕音乐的实用功能,论述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12.1 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音乐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尤其在工作与学习环境中,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背景音乐不仅成为咖啡厅、饭店以及商场等营业场所增加营业额的手段,而且也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许多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Patton, Stinard, & Routh, 1983)。据调查,90%的人具有边听音乐边学习的习惯(Furnham & Allass, 1999);约77%的学生相信,音乐会使他们学习更出色(Johansson, Holmqvist, Mossberg, & Lindgren, 2012)。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就开始探究背景音乐与认知的关系(Fendrick, 1937)。在过去的20年里,背景音乐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一些研究发现,背景音乐可以很好地促进和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如, Day, Lin, Huang, & Chuang, 2009; Felix, 1993; Hallam, Price, & Katsarou, 2002; Schlittmeier & Hellbrück, 2009)。另一些研究表明,背景音乐抑制了人们的认知加工(如, Fogelson, 1973; Liu, Huang, Wang, & Wu, 2012a; Oakes & North, 2006; Salam�� & Baddeley, 1989)。时至今日,背景音乐与认知关系的问题还处在争议之中。下文试图从语言加工入手,集中探讨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影响,厘清潜在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究背景音乐与认知关系奠定基础,并为认知学习实践提供借鉴。
12.1.1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记忆和阅读理解方面。语言记忆任务包含即时回忆(immediate recall)和延迟回忆(delayed recall),已有研究主要探索背景音乐对这两种记忆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即时回忆方面,Felix(1993)发现背景音乐对大学生单词即时回忆任务具有积极效应,尤其是巴洛克时期或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研究者还发现,当识记与测试时播放相同的背景音乐时,被试的回忆成绩最好。Hallam等人(2002)进一步考察了背景音乐对即时回忆的影响。研究者将11—12岁的六年级学生分成3组,让他们分别在镇静音乐(愉悦平静的)、刺激音乐(兴奋激动的)或无音乐条件下识记句子,每个句子有10s的阅读与识记时间。结果发现,相对于刺激音乐或无音乐条件,被试在镇静音乐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O�餒are(2011)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器乐曲、歌曲或安静环境中进行句子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在器乐曲环境中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歌曲及安静环境,而在歌曲与安静环境中,被试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类似地,刘玥、张裕鼎和张立春(2012)也发现,呈现古典音乐对中文文本信息的识记会产生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背景音乐对语言延迟回忆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在de Groot(2006)的研究中,被试在安静环境或背景音乐条件下学习单词,单词共呈现6次,在第2、 4、 6次后紧接着进行一次自由回忆测试。一周后,被试再次进行自由回忆测试,所有的回忆测试均不播放背景音乐。结果发现,被试在背景音乐条件下的延迟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安静环境。同时,第二语言研究再次验证了背景音乐对语言延迟回忆的促进作用(Kang & Williamson, 2014)。在Kang和Williamson(2014)的研究中,被试自由选取汉语或阿拉伯语作为二语实验材料,通过2周的学习,研究者发现,背景音乐对被试的语言回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可见,尽管上述研究采用不同的语言材料,如单词、句子以及文本信息等,但均证实了背景音乐对语言即时回忆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背景音乐能够促进个体对语言信息的保持及提取,提高人们语言延迟回忆的能力。
在阅读理解方面,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阅读速度与准确性两个方面。在阅读速度方面,Kallinen(2002)将被试随机分为3组,要求3组被试分别在无背景音乐、快速音乐或缓慢音乐条件下进行商业新闻阅读。结果表明,被试在快速及慢速背景音乐条件下的阅读速度均显著快于无背景音乐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将实验场所安排在嘈杂的咖啡厅,这使研究更贴合生活中的真实环境,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生态效度。在阅读准确性方面,Kiger(1989)根据被试语言能力的成绩,将其匹配为两组同质被试。两组被试分别在背景音乐或安静环境下完成阅读理解测验。背景音乐有两首,一首是节奏单一、音域较窄、重复性较强的简单音乐,另一首是节奏多样、音域较宽、富于变化的复杂音乐。研究结果发现,在简单背景音乐条件下,被试完成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复杂背景音乐及安静环境,而在复杂背景音乐下完成的成绩则与安静环境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简单背景音乐能够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Bloor(2009)进一步证实,背景音乐对五年级或六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准确率具有促进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会进行速度—准确性的权衡。因此,背景音乐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是否会降低阅读理解的准确性?Stroupe(2005)考察了背景音乐对大学生阅读速度及准确率的影响。研究者将大学生随机分配在歌曲、器乐曲或无音乐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当背景音乐为器乐曲时,被试的阅读速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安静环境;然而,他们在歌曲背景下的阅读速度及准确率均低于安静环境。该研究不仅考察阅读准确性,而且记录阅读速度,做到速度—准确性的权衡,排除了为提高准确率而牺牲速度的可能。因此,该研究结果更有效地证实了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促进效应。同时,该研究结果也暗示,与器乐曲相比,歌曲对阅读具有较大的干扰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听者对歌曲中歌词的加工占用了阅读文本加工的资源。
以上研究都表明背景音乐能够促进语言加工,可是,这种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情绪唤醒假说(mood�瞐rousal hypothesis)可以解释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该假说由Thompson、 Schellenberg和Husain(2001)首次提出,认为音乐通过激发积极情感、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重点探讨聆听Mozart或Albinoni音乐之后,被试的情绪与唤醒水平以及空间能力的改变。情绪与唤醒水平通过心境状态剖面图(profile of mood states)中的抑郁—沮丧(depression�瞕ejection)分量表、活力—好动(vigor�瞐ctivity)分量表以及主观情绪唤醒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被试在聆听Mozart音乐后完成的空间能力测验成绩显著高于安静环境,而被试在聆听Albinoni音乐后完成的空间能力测验成绩与安静环境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Mozart音乐比Albinoni音乐诱发更多的积极情绪与更高的唤醒水平。由于Mozart音乐表达愉快情绪,而Albinoni音乐表达悲伤情绪,因此,研究者认为Mozart音乐是通过诱发积极情绪并提高唤醒水平的方式来促进认知加工的。
Husain、 Thompson和Schellenberg(2002)进一步验证了该假说。研究者通过改变音乐的调式、速度,探讨音乐促进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大调音乐相较于小调音乐能够诱发更积极的情绪,被试在大调音乐条件下完成认知加工任务的水平显著优于小调音乐。同时,快速音乐相较于慢速音乐能够提高唤醒水平,被试在快速音乐条件下完成认知加工任务的水平显著优于慢速音乐。该结果说明,能够诱发积极情绪且提高唤醒水平的音乐会促进认知加工。由此可见,积极情绪与唤醒水平正是连接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的中介变量。然而,如果乐曲诱发消极情绪且唤醒水平不足或过高,那么它难以产生促进效应(J�|ncke & Sandmann, 2010; Schlittmeier & Hellbrück, 2009),甚至可能出现抑制效应(Anderson & Fuller, 2010)。
12.1.2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抑制效应
尽管研究表明,背景音乐可以促进语言加工,但是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背景音乐对语言推理及阅读理解具有抑制作用。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推理及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推理任务包括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比如,句子完成、语法、类比、反义词识别等(Dobbs, Furnham, & McClelland, 2011)。研究表明,背景音乐的播放不利于语言推理任务的完成(Crawford & Strapp, 1994; Patston & Tippett, 2011)。Crawford和Strapp(1994)发现,不论是呈现器乐曲还是歌曲,被试完成语言推理任务的成绩均显著低于安静环境,且在歌曲背景下的成绩更差。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歌词加重了工作记忆系统中语音环的负担,与语言推理任务产生了冲突。
Patston和Tippett(2011)进一步考察音乐家或非音乐家在正确演奏或错误演奏的背景音乐下对错误语法句子的甄别能力。错误演奏的背景音乐是在原有乐曲的和声上加入错音。结果发现,音乐家在两种背景音乐下甄别错误语法句子的数量显著低于安静环境,特别是在错误演奏的背景音乐下。但是,两种背景音乐均没有干扰非音乐家的成绩。由于该研究在实验前对被试进行了IQ测试,保证每个实验组在基本认知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增加了该结果的可靠性。Furnham和Stephenson(2007)将所有儿童随机分配到安静环境、积极音乐、消极音乐和中性音乐4种条件下完成语言推理任务。尽管积极音乐、消极音乐和中性音乐均阻碍语言推理任务,但被试在3种背景音乐下的成绩与安静环境均没有显著差异。Dobbs、 Furnham和McClelland(2011)考察了3种背景音乐对语言推理任务的影响,推理任务分别是反义词识别(选择目标词的反义词)、句子完成(选择最适合句子空缺单词的选项)和语法(选择语法正确的句子)。他们将学生随机分配到音乐、安静和噪音环境中,每个被试需要依次完成这些推理任务。结果也发现,被试在3种条件下的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差异。值得补充的是,Furnham和Stephenson
音乐心理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音乐心理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