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腸道腫瘤:內鏡診斷與治療決策(國外引進)(中文翻譯)

早期胃腸道腫瘤:內鏡診斷與治療決策(國外引進)(中文翻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弗雷德.貝爾 等 著,劉楓,金震東 譯
圖書標籤:
  • 胃腸道腫瘤
  • 內鏡診斷
  • 內鏡治療
  • 腫瘤學
  • 消化內科
  • 臨床決策
  • 醫學教育
  • 微創治療
  • 早期腫瘤
  • 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齣版傳媒集團
ISBN:978754333607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391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麵呈現消化道早癌診治的新進展,圖文並茂,病例豐富,實用性強。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胃腸腫瘤內鏡診斷的新進展和新技術,講解瞭微小癌和癌前病變的檢齣方法和內鏡評價,包括腫瘤黏膜下浸潤的內鏡和超聲內鏡診斷標準。書中還介紹瞭有關放大內鏡早癌診斷的新知識,這對於明確圈套切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及手術或腹腔鏡全層切除術等的指徵至關重要,同時逐一介紹瞭每項技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本書由國際知名專傢編著,內容豐富翔實,對於ESD領域各層次的內鏡醫師提高診斷水平均頗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弗雷德.貝爾,奧地利帕拉塞爾蘇斯醫科私立大學內科教授,知名內鏡專傢。

  劉楓,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第二軍醫大學早期消化道腫瘤微創診療中心副主任。金震東,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超聲內鏡在消化係疾病的應用研究。

目錄

第 1 部分 早期胃腸道腫瘤內鏡檢查的基本原則 1
第1章 內鏡的篩查與監測:適應證和標準 3
1.1 前言 3
1.2 內鏡篩查與監測的理論依據 3
1.2.1 結腸鏡的篩查可預防結直腸癌 4
1.2.2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4
1.3 胃癌 6
1.3.1 胃癌風險增加 6
1.3.2 食管鱗狀細胞癌 7
1.3.3 食管或胃食管接閤部腺癌 8
1.4 內鏡篩查與監測的標準 8
1.4.1 結腸鏡 9
1.4.2 上胃腸道內鏡 9
第2章 早期黏膜腫瘤的組織病理學:胃腸道形態學上的腫瘤發生 14
2.1 前言 14
2.1.1 巴黎消化道上皮腫瘤分類方法及腫瘤的惡性潛能 14
2.2 結腸腫瘤病變的特點 16
2.2.1 經典的腺瘤性息肉—癌路徑 18
2.2.2 平坦或凹陷型結腸腺瘤—癌路徑 18
2.2.3 鋸齒狀腺瘤—癌路徑 18
2.2.4 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路徑 19
2.2.5 潰瘍性結腸炎中異型增生性病變或腫塊(DALM)—癌路徑 19
2.3 胃癌的特點 19
2.3.1 腸型胃腺癌 19
2.3.2 胃型胃腺癌 20
2.3.3 彌漫型或印戒型胃腺癌(De Novo胃癌) 20
2.3.4 遺傳彌漫性胃腺癌(HDGC) 20
2.4 食管腫瘤性病變特點 20
2.4.1 柱狀上皮異型增生—癌路徑(Barrett癌) 20
2.4.2 鱗狀上皮細胞異型增生—癌路徑 21
2.5 黏膜標本的處理 21
第3章 內鏡切除的原理:黏膜腫瘤的診斷與根治性切除 25
3.1 前言 25
3.2 黏膜層腫瘤整塊切除的原理 25
3.3 適於內鏡下整塊切除的病變標準 26
3.4 胃腸道腫瘤內鏡下整塊切除的適應證 27
3.5 ESD結局與並發癥處理 28
3.5.1 ESD結局 28
3.5.2 ESD並發癥及其處理 28
3.6 ESD:微創內鏡手術 30
3.6.1 ESD:設備 31
3.6.2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基本技術 31
3.7 ESD學習麯綫 32
3.8 結論 32
第4章 黏膜腫瘤性病變的內鏡檢齣與分析:增強顯像及腫瘤大體形態 36
4.1 前言 36
4.2 標準內鏡和色素內鏡技術 36
4.2.1 標準白光(WLI)和色素內鏡(CE) 36
4.3 早期黏膜腫瘤的特徵性WLI病變的特徵 37
4.3.1 大體分型(巴黎-日本分型) 37
4.4 放大內鏡和圖像增強內鏡(IEE)微結構分析 39
4.4.1 放大內鏡 39
4.4.2 圖像增強型內鏡(IEE) 40
4.5 鱗狀上皮黏膜和瘤變的毛細血管結構 41
4.6 IEE分析柱狀上皮黏膜和瘤變 42
4.6.1 結腸瘤變的微結構 42
4.6.2 胃黏膜及其瘤變的微結構 46
4.6.3 柱狀上皮的食管黏膜微結構 48
第5章 高分辨內鏡超聲:黏膜腫瘤的臨床T分期 52
5.1 概述 52
5.2 內鏡超聲技術下的胃腸道解剖 52
5.3 黏膜腫瘤的臨床分期 52
5.3.1 使用hrEUS進行T分期 52
5.3.2 使用hrEUS進行N分期及準確性 53
5.4 高分辨內鏡超聲檢查術的局限 55
5.5 病例:黏膜腫瘤的高分辨超聲內鏡及內鏡分析 56
第 2 部分 胃腸道不同部位早期腫瘤的內鏡分析 63
第6章 鱗狀細胞的食管和咽喉部:黏膜腫瘤 65
6.1 前言 65
6.2 食管和咽喉部鱗狀細胞癌的內鏡監測 65
6.3 運用白光成像技術觀察腫瘤病竈的內鏡錶現 65
6.4 基於NBI放大內鏡的黏膜病竈的內鏡診斷:微血管的基本形態(MVP) 67
6.5 非腫瘤性和腫瘤性病變的內鏡診斷 69
6.6 食管鱗狀細胞癌浸潤等級的內鏡診斷 76
6.7 早期鱗狀細胞癌的內鏡切除 76
6.8 病例:鱗狀食管及下咽部異型增生(高級彆上皮內瘤變)及早期腫瘤 80
第7章 柱狀上皮食管(Barrett食管):黏膜腫瘤 89
7.1 前言 89
7.2 Barrett食管內鏡監測方案 89
7.2.1 Barrett食管的內鏡診斷標準 89
7.2.2 腸上皮化生(SIM)與胃上皮化生的檢測對比 90
7.2.3 Barrett食管中瘤變的檢測 90
7.2.4 Barrett食管高級彆上皮內瘤變/sm-微浸潤癌與sm-深層浸潤癌的內鏡
診斷對比 90
7.3 Barrett食管早期癌的內鏡切除 92
7.4 病例:Barrett食管的異型增生和早期癌 95
第8章 胃:黏膜腫瘤 99
8.1 前言 99
8.1.1 胃癌風險增高的患者 99
8.2 發現早期胃癌的內鏡檢查 99
8.2.1 胃黏膜的基本結構 100
8.2.2 早期胃癌的基本內鏡下結構 102
8.3 傳統WLI內鏡下觀察 102
8.3.1 WLI下隆起型病竈的鑒彆診斷 102
8.3.2 WLI下凹陷型病竈的鑒彆診斷 106
8.4 WLI下早期癌浸潤深度的診斷 111
8.4.1 病竈形態信息 111
8.4.2 黏膜皺襞形態信息 111
8.4.3 標準WLI內鏡下胃黏膜癌側嚮延伸的診斷 114
8.5 NBI放大內鏡和錶麵增強內鏡檢查評估:早期胃癌的病理類型診斷 115
8.5.1 NBI放大內鏡下觀察:胃體遠端和胃竇的絨毛狀形態 115
8.5.2 NBI放大內鏡下觀察:胃底和賁門處早期胃癌的腺凹形態 119
8.6 內鏡下對高級彆上皮內瘤變或淺層浸潤癌與深層浸潤癌的診斷 122
8.7 早期胃部腫瘤內鏡切除術 123
8.8 病例:胃腫瘤性病變 124
第9章 十二指腸和小腸:黏膜腫瘤 136
9.1 前言 136
9.2 小腸腺瘤惡變的發生率和風險 136
9.3 壺腹部腺瘤 137
9.4 小腸病變的內鏡分析 138
9.4.1 小腸非壺腹部黏膜腫瘤與非腫瘤的鑒彆 138
9.4.2 小腸高級彆上皮內瘤變/淺層侵潤癌和深層黏膜下侵潤癌的鑒彆診斷 141
9.5 小腸腫瘤的內鏡切除 143
9.5.1 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腺瘤的切除 143
9.6 病例:十二指腸非壺腹部腺瘤切除 144
第10章 結直腸:黏膜腫瘤 153
10.1 引言 153
10.2 結直腸黏膜腫瘤的患病率和癌變風險 153
10.3 結腸黏膜和結直腸腫瘤的基本形態 153
10.4 結直腸病變大體形態的鑒彆診斷 155
10.5 運用圖像增強放大內鏡鑒彆診斷結直腸病變 162
10.6 內鏡對病變浸潤深度的評價:黏膜下淺層(sm1)與黏膜下深層(sm2-3) 165
10.7 內鏡鑒彆增生性病變和鋸齒狀病變的嘗試 169
10.8 黏膜瘤變的內鏡下切除 171
10.8.1 分片EMR 174
10.9 病例:腺瘤,異型增生和早期結直腸癌 177
第11章 緩解期炎癥性腸病:黏膜腫瘤 193
11.1 前言 193
11.2 IBD患者結腸瘤變升高的危險因素 193
11.3 對IBD患者進行結腸鏡監測結直腸癌 193
11.4 平坦型異型增生和腫瘤性病變的治療 196
11.5 推薦的IBD腸鏡監測方案 198
11.6 病例:IBD中的瘤變及平坦型異形增生 199
附錄 :本書涉及的術語 209
索引 211

前言/序言

  隻有做好準備,纔能有所發現。
  西方國傢長期以來將浸潤性生長的異型增生上皮定義為癌,胃腸腫瘤學試圖在浸潤階段戰勝癌。任何黏膜浸潤性病變(pM2/3)必然會經曆非浸潤性前期病變。因此,日本根據細胞學標準(即嚴重異型增生的上皮細胞)對癌進行瞭定義,從而在浸潤前進行早期診斷。在日本,胃腸腫瘤學強調瞭早癌經切除必然會治愈的理念,而內鏡診斷則用於檢測最早期、幾乎不可見的上皮內瘤樣病變。因此,在日本的許多中心,目前超過70%的胃腸腫瘤均被診斷為早癌,而在西方這一比例要低得多(《40%)。
  曆經幾代人的努力,癌的早期診斷已成為日本國傢胃、食管及結直腸癌學會的核心研究領域。在應用擴大的淋巴結清掃術治愈早癌及通過標本精確判斷黏膜或黏膜下浸潤方麵,積纍瞭大量的數據。錶麵顯微技術可係統地觀察早癌及其周圍黏膜的錶麵結構。與此同時,日本在圖像增強內鏡和放大內鏡方麵技術卓越,處於領先地位。至於如何從黏膜錶麵和微血管構築的內鏡角度準確判斷腫瘤的組織學類型,後續研究已取得成功。研究製定瞭各器官黏膜早癌根治性圈套切除的標準,並研發瞭內鏡電切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切除生長範圍更廣的黏膜癌。目前,日本專傢已經確立瞭早癌的增強內鏡診斷技術與電切術。
  這開啓瞭胃腸腫瘤學的新時代,也開啓瞭將此理念從東亞嚮西方世界傳播的時代。西方的內鏡醫師都非常嚮往輕鬆自如的ESD切除黏膜癌,同樣也希望能夠應用這一技術。坦率地講,診斷必須先於治療,這是一條經典的臨床原則,操作醫師一半的成功歸於術前診斷和決策能力。然而,要獲得日本專傢那樣準確判斷早癌分期和側嚮發育的能力,還需要持久的訓練和努力。本書試圖嚮西方內鏡醫師傳播內鏡知識和技能,以期提高早期胃腸腫瘤的檢齣率和診斷準確性。
  在與Hook刀和Dual刀發明者Oyama和Yahagi博士閤作的基礎上,編者在過去5年裏有幸組織瞭ESD技術年度培訓和胃腸早癌切除術的高級內鏡診療課程。在他們的指導和啓發下,我們製定瞭應用最廣泛的早癌內鏡分類和診斷方法。
  本書旨在提高5mm以下微小癌的檢齣率,並提高診斷水平以便於製定切除策略。本書內容兼具基礎性與實用性,既可嚮內鏡介入醫師提供最新進展,又可指導新手掌握內鏡技術。接受ESD培訓的醫師應全麵提高診斷水平,認真研讀TsuneoOyama博士編著的圖譜《胃腺癌ESD前的內鏡診斷》(EndoscopicDiagnosisofGastricAdenocarcinomaforESD)。在過去的一年中,西方也同日本一樣,擁有瞭先進的放大內鏡和圖像增強內鏡。希望本書能為胃腸早癌圖像增強放大內鏡的推廣注入持久的動力。願這些努力能最終服務於我們的患者,並引領內鏡技術在抗癌領域不斷前進。
  弗雷德·貝爾,謹代錶各位編者
  2014年1月26日
  於奧地利薩爾茨堡
  中譯本序
  我國是消化道癌的高發區,其中食管鱗癌、胃癌每年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約占世界一半,大腸癌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大多數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診斷時已處於進展期,導緻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生存期短、醫療費用高等情況發生。如果能在癌前病變和早癌等階段進行早期診斷,就能通過內鏡或外科手術進行早期治療,甚至可以根治腫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來,隨著內鏡設備的發展,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消化道腫瘤已經成為可能。尤其是近幾年國內醫師對消化道早癌診治的熱情很高,很多基層醫院的醫師也在開展早癌的診治工作。但是消化道早癌的診治水平仍然參差不齊,甚至對某些問題的認識還存在偏差。鑒於國內係統闡述消化道早癌內鏡診治的專著比較少,我們組織多年來從事消化道早癌診治工作的專傢翻譯瞭本書,以饗讀者。
  本書內容翔實、形式新穎,通過11個章節介紹瞭早期胃腸道黏膜腫瘤的篩查原則、早期胃腸道腫瘤的組織學和病理學特徵、內鏡切除原則、各種新型電子染色內鏡的特點及其對早癌的診斷價值,以及EUS(內鏡超聲檢查)對早期胃腸道腫瘤的診斷價值。本書還分彆闡述瞭咽、食管、胃、十二指腸和小腸、結直腸的黏膜腫瘤的內鏡下特點、內鏡切除的適應證等熱點問題,通過具體病例及大量清晰的圖片詳細分析瞭不同部位消化道早癌的診治過程。
  希望本書的翻譯齣版能夠為我國消化內鏡醫師和病理醫師提供參考,推動我國早期消化道腫瘤的臨床診治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李兆申

《消化道早癌篩查與內鏡微創診療實踐》 內容概要: 本書聚焦於消化道早癌篩查的最新進展與內鏡微創診療的臨床實踐。隨著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早期胃腸道腫瘤得以在疾病的萌芽階段被發現並治療,極大地提高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本書旨在為消化內科、消化外科、內鏡中心等相關臨床醫務人員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 核心內容涵蓋: 1. 消化道早癌的篩查策略與風險評估: 流行病學與危險因素分析: 詳細闡述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在全球及不同地區的流行病學特徵,深入分析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為個體化篩查提供依據。 高危人群識彆與管理: 明確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高危人群的界定標準,包括年齡、傢族史、既往病史(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息肉、炎癥性腸病等)、幽門螺杆菌感染狀況、生活習慣等。介紹如何對高危人群進行規範化的隨訪與管理。 篩查技術的選擇與優化: 內鏡篩查: 重點介紹胃鏡、結腸鏡在早癌篩查中的核心地位,詳細講解不同類型內鏡(如普通內鏡、放大內鏡、染色內鏡、電子內鏡、窄帶成像NBI、光學相乾斷層掃描OCT等)的原理、臨床應用價值及操作要點。 非內鏡篩查技術: 探討糞便潛血試驗、糞便DNA檢測、血清標誌物檢測等輔助篩查手段的優缺點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 影像學篩查: 簡述CT、MRI等影像學技術在早期消化道腫瘤篩查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結直腸癌篩查中的補充地位。 AI輔助篩查的現狀與展望: 介紹人工智能(AI)技術在內鏡圖像識彆、病竈自動檢測、病變良惡性判斷等方麵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其在提高篩查效率和準確性方麵的潛力。 2. 消化道早癌的內鏡下診斷技術: 病竈的識彆與特徵描述: 胃癌早期病竈: 詳細描述早期胃癌的常見形態學錶現,包括隆起型、凹陷型、平坦型(扁平型)、糜爛型等,並結閤內鏡下圖像進行分析。 食管癌早期病竈: 講解早期食管癌(如鱗狀細胞癌、腺癌)的內鏡下錶現,特彆關注黏膜改變、顔色、質地等細微特徵。 結直腸癌早期病竈: 詳述早期結直腸癌(包括腺瘤性息肉、早期浸潤性癌)的形態特徵,如息肉大小、形態、錶麵特徵、蒂部情況等,強調其與進展期癌的區彆。 精細化內鏡檢查技術: 染色內鏡: 闡述亞甲藍、盧戈氏液等染色劑在增強黏膜結構、區分病竈與正常組織中的作用。 放大內鏡: 講解放大內鏡下微血管網(IMR)、黏膜結構(Pit pattern)的觀察,及其對判斷病變良惡性、評估浸潤深度的重要性。 窄帶成像(NBI): 介紹NBI技術如何通過特定波長的光突齣黏膜錶麵的微血管結構和黏膜結構,提高早期病竈的檢齣率。 其他先進內鏡技術: 如熒光內鏡、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CLE)等在特定情況下的應用。 內鏡下活檢策略: 強調精準活檢的重要性,講解不同類型病竈的活檢部位、方法、活檢鉗的選擇,以及如何獲取高質量病理標本。 黏膜下層觀察技術: 介紹超聲內鏡(EUS)和內鏡下光學相乾斷層掃描(EUS-OCT)在評估病竈浸潤深度、判斷黏膜下層受纍情況中的價值。 3. 消化道早癌的內鏡微創治療決策與技術: 內鏡黏膜切除術(EMR): 適應證與禁忌證: 詳細列舉EMR的適應證,包括早期胃癌、食管癌、結直腸腺瘤及部分早期浸潤性癌,並明確禁忌證。 EMR技術分類與操作: 介紹標準EMR、水輔助EMR、黏膜下剝離(ESD)的準備工作、器械選擇、操作步驟(如標記、黏膜下注射、分離、切除)及注意事項。 EMR並發癥與處理: 重點講解齣血、穿孔等常見並發癥的預防與處理。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ESD的優勢與應用: 強調ESD在切除較大、形態復雜的早期腫瘤,以及避免開腹手術方麵的優勢。 ESD操作精要: 深入講解ESD的手術器械(如刀、圈套器、電凝器等)、分離黏膜下層的方法(如電凝切開、輔助分離)、切除標本的完整性保證等。 ESD的並發癥管理: 詳細闡述ESD術後齣血、穿孔、狹窄等並發癥的預防、監測與治療。 內鏡下黏膜下腫塊切除術(SMC): 介紹SMC在切除黏膜下腫瘤(如GIST、平滑肌瘤)中的應用。 其他內鏡治療技術: 如氬等離子體凝固術(APC)、射頻消融術(RFA)等在治療癌前病變、消化道齣血等方麵的應用。 多學科協作(MDT)在治療決策中的作用: 強調消化內科、消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腫瘤科等醫生聯閤會診,共同製定最佳治療方案的重要性。 4. 預後評估、隨訪與復發監測: 病理分期與預後判斷: 結閤病理報告,解讀腫瘤的分期、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等關鍵信息,並據此評估患者的預後。 隨訪計劃製定: 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治療方式的消化道早癌患者,製定個體化的隨訪周期與檢查項目(包括內鏡復查、影像學檢查等)。 復發與轉移的監測: 講解如何通過定期隨訪及時發現病竈復發或遠處轉移,並及時進行乾預。 本書特點: 內容全麵係統: 涵蓋從篩查到診斷、治療、隨訪的全過程,為臨床工作提供一站式指導。 實踐性強: 聚焦臨床實際操作,提供大量可藉鑒的操作技巧和處理經驗。 圖文並茂: 配備大量高清內鏡圖像、病理圖片及流程圖,直觀易懂。 緊跟前沿: 納入最新的技術進展和臨床指南,反映消化道早癌診療領域的最新動態。 專傢視角: 由資深消化內鏡專傢傾力編寫,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價值。 本書將成為消化科醫生、內鏡技術人員以及其他相關醫務人員提升消化道早癌診療水平的寶貴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國外引進”屬性,讓我對它可能帶來的視角差異充滿瞭期待。不同國傢和地區的醫療資源、技術水平、以及疾病譜可能都存在一定差異,這使得國外醫生在處理早期胃腸道腫瘤時,可能會形成一些與我們國內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實踐經驗。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在保持科學嚴謹性的同時,又能體現齣這種文化和地域的獨特性。例如,在內鏡診斷方麵,某些國傢或地區可能在某種新型內鏡技術或染色內鏡的應用上更為嫻熟,這本書是否會詳細介紹這些技術的原理、操作要點和診斷價值?在治療決策上,國外同行是否會更傾嚮於某些特定的微創治療方式,或者在術後管理和隨訪上有著與我們不同的策略?我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開闊我的視野,學習一些在我們國內可能還不那麼普及但卻非常有效的診療方法。它是否能幫助我突破思維定勢,以更全麵的視角來審視和解決臨床問題?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一綫工作的醫生,我對那些“厚重”的醫學著作總是充滿敬意,但有時候也會感到有些“望而生畏”。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非常專業,但“中文翻譯”的版本讓我感覺它離我更近瞭一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是否足夠人性化,能否讓我快速找到我最想瞭解的部分?例如,它是否設置瞭詳細的目錄和索引,方便我快速檢索特定疾病或技術?在講解診斷技術時,是否配有高質量的內鏡圖片和影音資料(如果電子版支持的話)?這些視覺化的呈現方式對於我們這些“視覺型”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另外,我希望這本書在討論治療決策時,不僅僅是羅列各種方案,而是能夠深入分析每種方案的優缺點、適用人群、以及長期的隨訪建議。它是否會提及一些最新的循證醫學研究成果,並將這些研究結論融入到治療決策的考量之中?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國際指南和專傢共識也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幫助我瞭解最新的國際行業標準,從而更好地指導我的臨床實踐。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更多是源於我對“內鏡診斷與治療決策”這一核心內容的強烈興趣,而“早期胃腸道腫瘤”則是我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麵對的挑戰。然而,當我拿到這本“國外引進”的中文翻譯版時,我發現它所帶來的思考遠不止於此。我特彆關注這本書在“決策”這個環節是如何處理的。診斷技術日新月異,但如何將這些診斷信息轉化為最佳的治療方案,這往往是臨床實踐中最考驗醫生智慧和經驗的部分。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基於證據的決策樹或流程圖?它會如何權衡微創治療的優勢與潛在風險?對於一些邊界性或者復雜的病例,它是否會提供不同治療選項的比較和推薦依據?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大量真實的臨床案例分析,並且這些案例能夠覆蓋不同類型、不同分期的早期胃腸道腫瘤,這樣我纔能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應用於實踐的。而且,既然是國外引進,我希望它能帶來一些我們國內目前可能還在探索中的新治療理念,比如分子靶嚮治療在早期腫瘤中的應用,或是新型內鏡技術如何影響手術路徑的選擇等等。

評分

一本期待已久的著作終於擺在瞭我的書桌上,雖然書名指嚮的是“早期胃腸道腫瘤:內鏡診斷與治療決策”,但我更看重的是它“中文翻譯”和“國外引進”的標簽。這預示著我將有機會接觸到國際前沿的醫學理念和實踐經驗,這對於我們身處不同醫療體係的同行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那些遙遠國度的先進技術和循證醫學證據,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國內讀者的。翻譯的質量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著信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我希望譯者能夠精確傳達原文的專業術語,同時又不會讓行文顯得生硬拗口,能夠兼顧醫學的嚴謹性和讀者的接受度。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更新我的知識庫,甚至啓發我思考在國內實際工作中可以藉鑒和應用的新方法?例如,在某些技術操作細節、影像判讀的細微之處、或是治療決策的考量維度上,國外同行是否有一些我們尚未普及但極具價值的經驗?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書中找到答案的。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啓發,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評分

對於一本醫學專業書籍,最核心的價值當然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而這本書的“早期胃腸道腫瘤:內鏡診斷與治療決策”這個主題,恰恰是我目前非常關注且需要深入學習的領域。然而,我之所以選擇購買這本“國外引進”(中文翻譯)的版本,更多是寄希望於它能夠提供一些超越現有國內知識體係的、更為前沿和權威的信息。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闡述“早期”這個概念的,它是否對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早期腫瘤有著非常細緻的定義和分期標準?在內鏡診斷方麵,除瞭常規的放大內鏡、染色內鏡,是否會介紹一些更新的技術,比如超聲內鏡、共聚焦顯微內鏡等,並對其在早期腫瘤診斷中的作用進行深入探討?更重要的是,在“治療決策”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指導,比如如何根據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深度、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來選擇最閤適的內鏡下治療(ESD、EMR)還是手術治療,以及如何處理一些並發癥和復發風險。我對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國際知名專傢對疑難病例的分析和建議也充滿好奇。

評分

書很好包裝特彆漂亮

評分

實用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好書,包裝很好,物流也快

評分

拆開包裝書角爛瞭一個

評分

評分

評分

書很好包裝特彆漂亮

評分

內容不錯,送貨也快,很滿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