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书设计 Making Childhood Colorful: Designing Books for Children

儿童图书设计 Making Childhood Colorful: Designing Books for Childre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丹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图书
  • 图书设计
  • 绘本设计
  • 儿童阅读
  • 色彩设计
  • 插画
  • 视觉传达
  • 创意设计
  • 少儿教育
  • 书籍装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8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864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制作灵感来自于市场上读者对于儿童书籍中插画设计的热衷,旨在为读者呈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儿童书籍。书中收录的80多个风格迥异的作品既展示了唯美可爱的插画书、活泼动感的立体书、生动有趣的互动书,同时亦将其版式结构和特点展露无遗。书中涉及的设计师大多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并发表过许多广受好评的作品。希望本书能在学生或书籍设计师等读者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为其寻找儿童书籍设计的灵感、提高专业技能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帮助。

作者简介

  王晓丹,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于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授电脑图形图像处理、插图设计、平面主题创意等平面设计相关课程。曾获“2008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标志类优秀奖。

目录

儿童图书的特征
儿童图书的分类
儿童图书形态设计
儿童图书的设计艺术
儿童图书设计趋势
插画书
立体书
互动书
索引

精彩书摘

  《侏儒查赫斯》
  E.T.A. Hoffmann 的小说充满了魔幻色彩,设计师希望将他的其中一本小说改为插画书。《侏儒查赫斯》讲述了一个关于邪恶的矮人、善良的仙女和狡猾的巫师之间的故事。设计师运用拼贴画艺术对插画进行设计,并用色彩铅笔、彩纸和布料绘制图片。同时,设计师还在书中加入了杂志剪报,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设计师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等位置插入了插画和图片,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将内文与图片结合起来。这种设计方式使得这本小说的情节更为生动、和谐、有趣。
  ……

前言/序言


探寻儿童阅读的无限可能:一本关于童年、色彩与想象力的设计指南 导言:重塑童年体验的基石 儿童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构建心智、激发想象、塑造世界观的关键过程。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纸质书,尤其是精心设计的儿童图书,其物理存在感和感官体验显得尤为珍贵。《探寻儿童阅读的无限可能:一本关于童年、色彩与想象力的设计指南》 旨在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语言,将文字与图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既能吸引儿童,又能滋养其心智成长的阅读载体。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传统图画书的界限,探索当代儿童图书设计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方法。 --- 第一部分:理解儿童:设计思维的起点 儿童并非“小大人”。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视觉偏好、注意力跨度以及与世界的互动方式,都要求我们采用一套独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视角进行设计。 1.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视觉接收 本章将详细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从婴儿到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和认知特点。例如,婴儿偏爱高对比度的黑白图案和鲜艳的原色;幼儿对手指抓握的厚实纸板书更感兴趣;而学龄前儿童则开始理解叙事结构和更复杂的空间布局。设计决策,如字体大小、留白处理、色彩饱和度,都必须与这些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紧密挂钩。我们将分析“可读性”在儿童设计中如何延伸到“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 2. 情感联结的构建:故事的载体 一本成功的儿童书,其设计必须能够迅速建立起孩子与故事之间的情感桥梁。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利用封面、内页排版和插画风格来预示故事的情绪基调。我们会探讨“情绪色彩学”在儿童读物中的应用,如何用暖色调营造安全感和兴奋感,如何用冷色调引导沉思或神秘感。设计在这里是情感的预告片,它邀请孩子进入一个由色彩和形状构筑的“安全空间”,准备好迎接叙事的起伏。 --- 第二部分:形态与触感:物质性的力量 在数字屏幕主导的时代,纸质书的物理属性——它的重量、纹理、装订方式——构成了其独特的设计价值。 1. 结构与材料的革新 纸板书(Board Books)、翻翻书(Flap Books)、洞洞书(Die-cut Books)以及各种互动书(Pop-up Books)不仅仅是功能的堆砌,它们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本章将深入研究不同装帧工艺如何服务于叙事节奏。例如,一个巧妙的翻页设计如何制造悬念,一个突然弹出的立体结构如何实现叙事的“高潮”。同时,我们将探讨环保材料和触感反馈材料(如植绒、磨砂、局部UV)在提升阅读参与度中的关键作用。 2. 字体与排版的韵律感 对于儿童图书而言,字体选择远超美观范畴,它关乎学习和理解。我们将分析无衬线体(Sans-serif)在幼儿读物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衬线体(Serif)在早期章节书中的过渡应用。重点将放在“字形对声音的模仿”——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字距的疏密来暗示语速的快慢、语气的高低。排版不再是整齐的网格,而是一种动态的节奏划分,引导目光在页面上“跳跃”和“停留”。 --- 第三部分:色彩、光影与叙事空间 色彩是儿童世界的通用语言,而光影则是赋予二维平面深度和戏剧性的魔法。 1. 色彩语言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提供一份详尽的“儿童色彩词典”。我们不仅讨论颜色本身(如红、黄、蓝),更关注颜色的“组合”和“对比度”。研究表明,高饱和度的色彩组合对吸引早期注意力至关重要,但随着年龄增长,对柔和色调和微妙色彩过渡的欣赏能力也会提升。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色彩的渐变和互补色来表现一天中的时间变化、季节更替,以及角色内心的情绪转变,使色彩成为无声的对白。 2. 空间感的营造:插画的维度探索 优秀的儿童插画能够将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的想象空间。本章将分析构图中的视点(高角度、低角度、平视)如何影响儿童对角色和事件的感知。我们还将研究“留白”的作用——留白并非“空”,而是为读者的想象力留出的呼吸空间。如何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线条与色彩差异,构建一个有层次、可探索的叙事世界,是本章探讨的核心。 --- 第四部分:跨界与未来:体验式阅读的构建 儿童图书设计正朝着更具互动性和多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 1. 叙事与游戏化的融合 儿童天生热爱游戏。如何将游戏机制(如寻找、匹配、计数、序列)自然地融入到图书的阅读体验中,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本部分将分析成功案例中,设计如何将教育目标巧妙地隐藏在娱乐性的交互设计之下。这包括对图案重复、隐藏元素(Easter Eggs)和角色在页面间的移动轨迹的设计考量。 2. 数字化时代的实体书的定位 虽然本书侧重于实体书的设计,但我们必须正视数字技术对阅读体验的渗透。最后一章将探讨如何利用实体书的设计来“对抗”或“补充”屏幕阅读的体验。例如,设计具有“可扫描”元素(增强现实AR的接口),或通过特殊的印刷技术,让实体书成为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感官宝库。其最终目标是,确保纸质书依然是儿童成长初期最丰富、最引人入胜的媒介之一。 --- 结语:设计,点亮童年 《探寻儿童阅读的无限可能》 不仅仅是一本设计手册,它是一份对童年潜能的承诺。通过对材料、色彩、结构和叙事视角的精细打磨,我们可以确保每一本交付到孩子手中的书,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感官之旅,一次对想象力的郑重邀请。本书旨在启发设计师、出版商、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以更高的标准和更深的同理心,去设计和选择那些将塑造未来一代心灵的“彩色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平面设计师,原本以为自己在技术层面已经很成熟,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彻底的“审美重塑”。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儿童设计”的范畴,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即如何用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作者在讨论字体排印时,不仅仅是讨论了易读性,而是将字体拟人化,探讨了不同字形所携带的“性格”如何影响孩子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例如,圆润的衬线体传达的安抚感与锐利无衬线体的现代感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书中被阐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引入了“感官贫乏化设计”的概念,主张在某些特定主题下,适度的信息克制比信息饱和更能激发儿童的主动思考。这颠覆了我过去追求“信息最大化”的传统观念。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但语言却保持了惊人的流畅和易懂,绝无晦涩的术语堆砌,非常适合希望在专业上实现突破的设计师和教育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采用那种教条式的“设计规范”清单,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对话和案例驱动的知识网络。我发现它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其对“时间性”的考量。我们设计儿童图书,往往只关注阅读那一刻的体验,但这本书引导我们思考“收藏价值”和“代际传承”。它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材质的选择和装帧的坚固度来确保一本好书能陪伴孩子度过童年、并在多年后依然能唤起温暖回忆,甚至成为下一代读者的连接点。这种对“持久性美学”的关注,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书中对于“故事节奏与页面布局的同步性”分析得极其透彻。作者拆解了多个经典故事的场景转换点,展示了如何通过视觉元素的变化来控制孩子的情绪波动,就像指挥一场交响乐一样,高潮、低谷、转折都巧妙地隐藏在翻页的瞬间。这对我后续进行任何形式的视觉叙事工作,都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思维框架。

评分

哇,这本书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儿童图书装帧设计或者插画风格的工具书,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儿童心智地图”。作者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制作”一本好看的童书,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理解”一个孩子的世界观。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空间叙事”在低龄读物中的运用,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分析经典绘本的跨页布局,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留白、视线引导和结构性重复来构建孩子的安全感和探索欲。我特别喜欢它对“触觉反馈”设计的讲解,不仅仅提到了翻页、触摸、机关,还深入到了纸张的克重、纹理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这简直是为早期教育工作者量身定制的深度指南。这本书的论述层次非常丰富,既有对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精彩转述,又有大量结合当代技术(如AR互动)的设计案例分析,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每一次色彩选择、字体大小乃至书脊的厚度,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美学元素,而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载体。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五星中的三星半,毕竟市面上关于“设计”的书籍很多,大多是华丽的案例堆砌。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文化语境”和“情感连接”的强调。它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对“想象力”和“真实感”的平衡需求。书中对比了北欧极简风格与日本物哀美学在儿童文学中的体现,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绝不是跨越文化的万能公式,而是需要深度植根于目标群体的生活经验之中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反思性设计”——即如何设计那些能引导孩子提出疑问、挑战既有观念的文本和视觉结构。这完全超出了“好看”的范畴,进入了“启迪心智”的层面。我特别欣赏它提出的“互动中的边界感”概念,即如何设计安全的互动体验,让孩子在探索中保持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沉溺于纯粹的感官刺激。这本书的笔触冷静而深刻,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在跟你对话,为你揭示那些隐藏在精美画面背后的设计哲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是一份写给“永远保持童心”的设计师的宣言。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或理论,更重要的是关于一份职业操守和对未来一代的责任感。我特别欣赏它对“多元化呈现”的深入探讨,这不仅仅关乎肤色和性别,更关乎对各种学习方式、情感表达的接纳。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设计那些能被自闭症儿童理解的视觉线索,以及如何通过非线性叙事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跨度。这种人文关怀是许多技术导向的设计书籍所缺乏的。作者似乎在不断提醒我们:我们不是在设计产品,而是在塑造体验,这些体验会成为孩子未来记忆的一部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要放下成年人的预设,去想象一个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对光影的敏感,以及对重复图案的迷恋。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秘籍”,而是一套完整而成熟的设计哲学体系,它让我对“为儿童设计”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