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群生 著
图书标签:
  • 传质分离
  • 分离工程
  • 塔器技术
  • 化工原理
  • 化工设备
  • 传热传质
  • 工业化学
  • 过程工程
  • 精馏
  • 吸收
  • 萃取
  • 干燥
  • 膜分离
  • 吸附
  • 色谱分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7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7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6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类教材,也可供有关生产设计科研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化工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凝聚了李群生教授近三十年的研究心血,融入了作者在传质分离领域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成果与心得,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及实践指导作用。
  --《化工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将化工传质与分离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应用进行了有机地融合,详尽地阐述了各个分离单元的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在化工传质分离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还对大量典型工业实例及先进分离设备与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化工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将对化学工程科研、生产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内容简介

  传质分离是化学工程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本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介绍了化工生产中常用的传质分离单元操作的原理及塔器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书内容包括绪论,精馏,精馏过程计算机模拟,现代板式塔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现代板式塔的原理、设计及工业应用,现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现代填料塔的原理、设计及工业应用,特殊精馏过程及工业应用,吸收传质过程及工业应用,萃取过程及工业应用,结晶过程及工业应用,临界萃取技术及工业应用,膜分离过程及工业应用,其他现代传质分离技术共14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类教材,也可供有关生产设计科研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群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化工大学传质与分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其后一直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2003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讲学、访问。担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guo化肥-甲醇技术委员会委员、*guo塔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氯碱工业协会聚氯乙烯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盐业总公司技术委员会委员,《维纶通讯》编委,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人主要从事传质与分离工程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工作,包括精馏、吸收、临界流体萃取、连续结晶等研究方向,在聚氯乙烯工业、聚乙烯醇工业、多晶硅和太阳能产业、化肥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工业等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科研成果。在工业产品的分离与提纯方面做出了多项发明和大量的工业应用,共完成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50余项,完成了1000余项工业应用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完成省部级成果5项(均为*一完成人),其中2项被专家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另三项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均为*一获奖人),解决了一批化工传质分离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据不完*统计三年来带来经济效益50余亿元。
  多年来担任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化工传质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任课老师,并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传质与扩散1
1.2传质过程的重要性2
1.3传质过程分类5
1.4传质理论模型10
1.4.1双膜理论10
1.4.2溶质渗透理论11
1.4.3表面更新理论11
1.5强化流体界面传质的方法12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13
参考文献13

第2章精馏/14
2.1概述14
2.2精馏过程的汽液相平衡14
2.2.1汽液相平衡关系式15
2.2.2活度系数模型16
2.2.3热力学一致性检验18
2.3连续精馏19
2.3.1原理及工艺流程19
2.3.2连续精馏的计算20
2.4间歇精馏25
2.4.1原理及工艺流程25
2.4.2间歇精馏的计算27
2.5精馏主要附属设备——冷凝器与再沸器31
2.5.1管壳式冷凝器31
2.5.2热虹吸式再沸器36
2.6精馏过程的节能减排与工业应用42
2.6.1操作参数的优化43
2.6.2热泵精馏47
2.6.3多效精馏50
2.6.4蒸汽闪蒸节能技术54
2.6.5间歇精馏的工业应用56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59
参考文献61

第3章精馏过程计算机模拟/62
3.1概述62
3.1.1化工流程模拟63
3.1.2Aspen Plus软件介绍64
3.1.3物性方法选择64
3.2精馏过程模拟实例67
3.2.1醋酸乙烯精馏四塔实例67
3.2.2燃料乙醇工业精馏模拟实例77
3.2.3炼油厂气分分离实例79
3.2.4聚乙烯醇聚合四塔甲醇水精馏模拟实例85
参考文献89

第4章现代板式塔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90
4.1概述90
4.2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状态91
4.2.1两相接触状态分类91
4.2.2影响接触状态转变的因素92
4.2.3流态的转换机制93
4.3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95
4.3.1塔板压降95
4.3.2塔板持液量99
4.3.3气液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流动99
4.3.4夹带现象104
4.3.5塔板漏液106
4.3.6液泛现象108
4.4板式塔的传质性能110
4.4.1点效率110
4.4.2单板效率111
4.4.3全塔效率112
4.4.4影响传质的因素112
4.5CFD在板式塔流体力学与传质中的模拟研究114
4.5.1板式塔CFD模型研究与发展116
4.5.2板式塔的CFD模拟研究119
4.5.3CFD技术应用展望127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127
参考文献129

第5章现代板式塔的原理、设计及工业应用/130
5.1概述130
5.2板式塔的发展现状130
5.2.1泡罩型塔板131
5.2.2筛孔型塔板134
5.2.3浮阀型塔板137
5.2.4特殊结构塔板140
5.2.5复合塔板143
5.3板式塔的设计计算144
5.3.1塔设计的主要内容144
5.3.2塔径和塔高的确定144
5.3.3塔板的设计148
5.3.4接管管径的设计155
5.3.5板式塔的校核156
5.3.6浮阀塔的设计实例160
5.4板式塔的安装与运行166
5.4.1板式塔的安装166
5.4.2板式塔的运行166
5.5板式塔的工业应用实例167
5.5.1聚氯乙烯(PVC)高沸塔、低沸塔中的应用167
5.5.2聚乙烯醇(PVA)聚合一塔中的应用170
5.5.3PVA聚合三塔中的应用171
5.5.4PVA回收一塔中的应用172
5.5.5碳五分离中的应用172
5.5.6食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173
5.5.7丙烯酸酯塔中的应用174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174
参考文献175

第6章现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177
6.1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177
6.1.1填料塔气液流动过程分析177
6.1.2填料层压降及泛点气速的计算179
6.1.3填料塔持液量的计算183
6.1.4BH型规整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186
6.2填料塔内传质过程188
6.2.1传质基本方程188
6.2.2传质系数的计算190
6.2.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193
6.2.4BH型规整填料的传质性能研究201
6.3填料塔流体分布的模型化研究203
6.3.1扩散模型203
6.3.2静态混合器模型203
6.3.3节点网络模型204
6.3.4单元网络模型204
6.3.5渗流器模型204
6.3.6新型板波纹填料混合模型205
6.4填料塔的CFD模拟研究211
6.4.1整体平均CFD模型212
6.4.2单元综合CFD模型212
6.4.3多尺度CFD模型213
6.4.4填料塔CFD模拟研究的展望219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220
参考文献220

第7章现代填料塔的原理、设计及工业应用/222
7.1概述222
7.1.1填料塔概况222
7.1.2填料塔的研究进展224
7.2填料塔的结构与特点224
7.2.1填料塔的结构224
7.2.2填料塔的特点225
7.3填料及填料塔塔内件226
7.3.1现代塔填料的特性226
7.3.2现代塔填料的结构227
7.3.3填料塔的内件234
7.4现代填料塔的设计237
7.4.1设计方案的确定237
7.4.2填料的选择239
7.4.3填料塔尺寸的计算240
7.5现代填料塔的工业应用243
7.5.1聚氯乙烯(PVC)生产中乙炔精制243
7.5.2降低废液中氨氮含量246
7.5.3电子级甲醇的生产249
7.5.4降低尾气中有机物的排放250
7.5.5丙炔醇生产250
7.5.6降低皮革工业废液中有害气体的排放250
7.5.7含氨尾气回收处理251
7.5.8制药厂溶剂回收251
7.5.9高纯度硅源的生产251
7.5.10异丁烯精制系统的扩产改造252
7.5.11合成氨系统中脱碳装置的改造252
7.5.12特级酒精脱甲醇塔的优化设计252
7.5.13己烷溶剂油的分离252
7.5.14制溴工业中的应用253
7.5.15糠醛精制转盘塔的技术改造253
7.5.16氨水精馏工艺的改造设计253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254
参考文献254

第8章特殊精馏过程及工业应用/256
8.1概述256
8.2萃取精馏256
8.2.1萃取精馏原理257
8.2.2溶剂的选择258
8.2.3离子液体萃取精馏259
8.2.4萃取精馏计算267
8.2.5萃取精馏工业应用269
8.3共沸精馏270
8.3.1共沸精馏分离原理271
8.3.2共沸精馏中共沸剂的选择272
8.3.3共沸精馏过程的计算272
8.3.4共沸精馏工业应用273
8.3.5共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比较275
8.4加盐精馏275
8.4.1加盐精馏原理276
8.4.2盐类的选择277
8.4.3含盐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277
8.4.4加盐精馏过程278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280
参考文献281

第9章吸收传质过程及工业应用/283
9.1概述283
9.1.1吸收塔设备283
9.1.2吸收剂的选择284
9.1.3气体吸收工业应用285
9.2吸收过程的相平衡285
9.2.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85
9.2.2亨利定律286
9.2.3相平衡与吸收操作的关系288
9.2.4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289
9.2.5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290
9.2.6吸收剂的用量290
9.3吸收传质机理292
9.3.1分子扩散292
9.3.2涡流扩散292
9.3.3相际传质293
9.4吸收塔的工业应用实例295
9.4.1浓硫酸乙炔清净中的应用295
9.4.2淡酒回收中的应用297
9.4.3烟气除油中的应用299
9.5解吸302
9.6聚氯乙烯电石渣浆中的应用303
9.6.1技术原理及特点303
9.6.2工艺流程304
9.6.3主要设备304
9.6.4技术经济分析305
9.7其他吸收305
9.7.1化学吸收305
9.7.2不等温吸收306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306
参考文献307

第10章萃取过程及工业应用/308
10.1概述308
10.1.1液液萃取过程机理308
10.1.2液液萃取操作特点309
10.1.3萃取剂的选择309
10.2液液萃取平衡310
10.2.1萃取平衡的基本参数310
10.2.2液液相平衡与杠杆定律311
10.2.3萃取平衡的影响因素315
10.3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317
10.3.1单级萃取计算317
10.3.2多级错流萃取的计算318
10.3.3多级逆流萃取的计算321
10.4液液萃取设备324
10.4.1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和主要类型325
10.4.2液液萃取设备的选择329
10.5液液萃取技术的工业应用330
10.5.1有机品生产中的应用330
10.5.2化纤行业中的应用331
10.5.3煤化工中的应用332
10.5.4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334
10.6其他萃取技术335
10.6.1络合萃取技术335
10.6.2双水相萃取技术335
10.6.3反胶团萃取技术336
10.6.4膜萃取技术336
10.6.5凝胶萃取技术336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337
参考文献337

第11章结晶过程及工业应用/339
11.1概述339
11.2溶液结晶过程的相平衡340
11.2.1相平衡与溶解度340
11.2.2溶液的过饱和与介稳区343
11.3溶液结晶机理与动力学344
11.3.1晶核生成与晶体成长344
11.3.2结晶生长速率345
11.3.3影响结晶速率的因素345
11.4结晶过程计算346
11.4.1物料衡算346
11.4.2热量衡算347
11.5溶液结晶过程及设备348
11.5.1溶液结晶过程的分类及特点348
11.5.2常见溶液结晶设备350
11.6熔融结晶过程及设备352
11.6.1熔融结晶的基本操作模式352
11.6.2连续多级逆流分步结晶机理与特点353
11.6.3连续多级逆流分步结晶数学模型355
11.6.4连续多级逆流分步结晶设备358
11.7结晶过程的应用361
11.7.1结晶在分离有机混合物中的应用361
11.7.2结晶在制药中的应用363
11.7.3结晶在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应用363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364
参考文献365

第12章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工业应用/366
12.1概述366
12.2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及特点367
12.2.1超临界流体367
12.2.2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367
12.2.3超临界萃取的基本流程369
12.2.4超临界萃取的特点371
12.2.5夹带剂对超临界萃取的影响372
12.2.6影响超临界萃取的其他因素373
12.2.7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主要设备375
12.3超临界CO2萃取的热力学分析376
12.3.1压缩气体模型376
12.3.2膨胀液体模型378
12.3.3经验关联379
12.3.4化学缔合模型379
12.4超临界技术的应用381
12.4.1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381
12.4.2超临界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385
12.4.3超临界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386
12.5超临界技术的展望387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387
参考文献388

第13章膜分离过程及工业应用/390
13.1概述390
13.1.1膜的分类及其制备方法391
13.1.2膜分离过程及其特点391
13.1.3膜组件392
13.1.4膜性能的表示方法394
13.2电渗析395
13.3反渗透396
13.3.1基本原理与过程简述396
13.3.2影响渗透通量的操作因素397
13.4纳滤397
13.4.1基本原理与过程简述397
13.4.2影响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因素398
13.5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399
13.6膜蒸馏400
13.6.1基本原理与过程简述400
13.6.2跨膜传质模型401
13.7渗透蒸馏402
13.8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405
13.8.1正渗透海水淡化原理405
13.8.2正渗透海水淡化机理模型407
13.9膜分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407
13.9.1正渗透污水处理工艺过程408
13.9.2正渗透过程的浓差极化408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409
参考文献410

第14章其他现代传质分离技术/411
14.1吸附411
14.1.1吸附剂411
14.1.2吸附剂的制备412
14.1.3吸附平衡414
14.1.4吸附分离的技术原理与工艺方法417
14.1.5吸附分离设备418
14.1.6吸附的工业应用419
14.2离子交换分离424
14.2.1离子交换树脂424
14.2.2基本原理426
14.2.3离子交换工艺过程与设备427
14.2.4离子交换过程的工业应用428
14.3分子蒸馏430
14.3.1分子蒸馏原理431
14.3.2分子蒸馏装置433
14.3.3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434
14.3.4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436
14.4泡沫分离437
14.4.1概述437
14.4.2泡沫分离的基本原理437
14.4.3泡沫分离的工艺过程438
14.5色谱分离440
14.5.1概述440
14.5.2基本原理与过程440
14.5.3色谱分离的理论模型441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442
参考文献443

前言/序言


《化工单元操作原理与设备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化工生产中最核心的单元操作,旨在为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引导他们掌握现代化工设备的实际设计与应用。全书共分为四大篇章,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力求全面覆盖化工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工程师的职业发展。 第一篇:流体力学与热量传递基础 本篇是理解后续所有单元操作的前提。首先,详细阐述了流体的基本性质,包括粘度、密度、表面张力等,并深入讲解了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读者将学习到伯努利方程的推导与应用,理解粘性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包括层流与湍流的判别,以及各种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此外,本篇还将涵盖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例如在泵、风机等设备中的体现。 在热量传递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热传导、对热对流和热辐射。对于热传导,将深入讲解傅里叶定律,并分析不同形状和材质物体的稳态与非稳态热传导问题。热对流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对流系数的计算,区分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并介绍各种强化传热的措施。热辐射则将涵盖黑体辐射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以及物体间的辐射换热计算。最后,本篇会将流体力学与热量传递的知识融会贯通,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热量传递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第二篇:单元操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逐一剖析了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单元操作。 过滤与筛分: 详细讲解了过滤的机理,包括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介绍不同类型的过滤器,如板框压滤机、带式过滤机、离心过滤机等,并分析其在固液分离中的适用性。筛分部分则重点阐述了筛孔尺寸、筛网材料、筛分角度等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沉降与离心分离: 深入研究了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规律,包括斯托克斯定律及其适用范围。介绍了重力沉降设备(如沉降槽、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和操作要点。离心分离技术方面,则详细讲解了离心力在加速沉降中的作用,并剖析了各种离心分离机(如离心机、碟式分离机)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场景。 吸收与吸附: 吸收是气液传质操作的典型代表。本书系统介绍吸收理论,包括传质系数、相平衡关系以及吸收剂的选择原则。详细阐述了填料塔、板式塔等吸收设备的设计计算,以及操作过程中影响吸收效率的关键因素。吸附部分则聚焦于固体吸附剂对气相或液相中组分的吸附过程,介绍不同吸附剂的性质,吸附等温线,以及吸附设备的结构和操作。 蒸馏与精馏: 作为最重要的液液分离技术之一,蒸馏和精馏将得到详尽的讲解。本书首先介绍二元液体混合物的简单蒸馏和部分精馏原理,然后深入探讨多组分体系的精馏,包括相对挥发度、理论板概念、塔板效率等。重点解析了塔器设计中的关键计算,如塔顶塔底组成计算、回流比的选择、塔板数计算等。同时,介绍各种精馏塔类型,如板式塔、填料塔,并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萃取: 阐述了液液萃取的传质过程,包括萃取剂的选择原则、相平衡关系和萃取效率。详细介绍单级萃取和多级逆流萃取的设计计算,以及萃取设备,如萃取槽、萃取塔等。 结晶: 重点关注晶体生长机理、过饱和度、晶体形貌等。介绍不同类型的结晶器,如冷却结晶器、蒸发结晶器、真空结晶器等,并探讨影响晶体质量和产量的因素。 干燥: 深入研究了固体物料的干燥过程,包括传热与传质的耦合作用。详细分析了不同干燥方式,如空气干燥、对流干燥、辐射干燥、接触干燥等,并重点介绍各种干燥设备,如烘箱、带式干燥机、喷雾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等。 第三篇:现代化工设备设计与选型 本篇将前两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传质设备设计: 针对吸收塔、精馏塔、萃取塔等传质设备,本书将提供详细的设计流程,包括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相平衡计算、传质计算、设备尺寸确定等。强调了塔内构件,如塔板、填料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操作参数优化。 换热器设计: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等,并重点讲解了其设计计算方法,包括传热量计算、表面积确定、压降计算等。 分离设备设计: 针对过滤器、离心机、干燥器等分离设备,提供选型与初步设计指导,强调根据物料性质、处理量和分离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泵与压缩机选型: 介绍各种类型泵(如离心泵、容积泵)和压缩机(如离心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以及根据工艺流程进行选型的基本原则。 第四篇:过程放大与设备集成 本篇着眼于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以及不同设备在生产线上的有机结合。 过程放大原则: 探讨了放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传质、传热效率的变化,以及流动特性的改变。介绍放大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参数和可能采取的修正措施。 自动化与控制: 简述了现代化工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PID控制等常用控制策略在单元操作中的应用,强调了过程稳定性与经济性的提升。 安全与环保: 贯穿全书,在各章节中都融入了安全设计与环保考量的原则。例如,在设备设计中考虑防爆、防腐蚀等安全措施,在分离过程中关注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例题丰富,步骤清晰,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完整的化工单元操作知识体系,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成为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和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魅力。传质分离,这无疑是化学工程领域中最核心、最普遍的一类操作。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期待它能成为我理解传质过程的坚实基石。我希望书中能系统地梳理和讲解传质分离的基本原理,包括扩散、对流、相平衡、传质系数、传质阻力等关键概念。例如,对于传质系数,我希望看到它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如基于溶质的传质系数、基于溶剂的传质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且详细分析影响传质系数大小的各种因素,如物料的物性、流体动力学条件、温度、压力以及界面的状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常见的传质分离过程,如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等,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包括其过程的宏观描述、微观机理以及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考量。例如,对于精馏,我希望能详细了解影响塔板效率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理论塔板数和实际塔板数的概念来评估和设计精馏塔。而“现代塔器技术”这部分,则是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最新工程实践的部分。塔器是实现大规模传质分离的关键设备,其技术进步直接推动着工业生产的革新。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各种类型和结构的现代塔器,包括传统的板式塔(如筛板塔、泡罩塔、浮阀塔)、填料塔(如散装填料塔、规整填料塔),以及一些新兴的、具有高效传质特性的塔器,例如微通道塔器、膜塔器、反应精馏塔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能详细了解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传质和流体力学性能、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我尤其希望书中能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先进的设计手段来优化塔器性能,例如如何利用CFD技术对塔器内部流场和传质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如何设计高效的液体分布器和气体分布器,如何选择和排列填料以最大化传质效率,以及如何进行塔器的放大设计。此外,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关于塔器操作优化、过程控制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实用知识,这对于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工业生产中那些高大而精密的设备,它们默默地将各种原料分离提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必需品。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部分寄予厚望。我期望它能用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质分离的基本原理。例如,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传质速率,以及驱动传质的因素——浓度差。书中对传质系数的讲解,我希望能看到其不同定义(如体积传质系数、相传质系数)的由来和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些系数的各种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速、温度、压力以及塔器内部的几何结构。对于相平衡的描述,我希望能看到各种相平衡图(如二元相图、三元相图)的详细解释,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图来预测分离过程的极限和可能性。此外,我希望书中能涵盖各种典型的传质分离过程,如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等,并对它们的理论模型、过程特点、设计依据进行详细阐述。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和设计分离方案的指导。在“现代塔器技术”方面,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展示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应用。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各种类型的塔器,从传统的板式塔、填料塔,到更具创新性的塔器,如组合塔、集成塔、微反应器塔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能了解其详细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应用案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塔器设计优化的讨论,例如如何通过改变塔板的结构(如孔隙率、溢流堰高度)来提高传质效率和降低压降,如何选择合适的填料类型(如散装填料、规整填料)并优化其排列方式以实现最佳的传质效果,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如CFD)进行塔器内部流场和传质过程的模拟与优化。同时,我也非常希望学习到关于塔器操作和维护方面的知识,例如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策略来提高塔器的运行稳定性,如何进行塔器的放大设计,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塔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结焦、堵塞、腐蚀等。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传质分离,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几个烧杯和冷凝器,更是支撑起现代工业的基石。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复杂的工业过程,必须先从最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入手。所以,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这部分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讲解传质过程中的核心概念,例如扩散、对流、相平衡、传质系数、传质单元等。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的部分,比如不同相间的传质阻力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通过改变操作条件来克服这些阻力。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图示和数学模型,并解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它能涵盖从简单的一维稳态传质到复杂的非稳态、多维传质模型,并对各种模型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进行说明。而“现代塔器技术”,这部分则代表着理论的实践和创新。塔器是实现大规模分离的“主角”,其设计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效益。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塔器,从经典的精馏塔、吸收塔,到更现代化的填料塔、萃取塔,甚至包括一些新兴的塔器技术,如膜分离塔器、反应精馏塔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了解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传质效率、压降特性、负荷范围,以及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应用实例。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现代”二字的技术,比如高效填料的最新进展,新型塔板的设计理念,以及结合了计算机模拟和优化技术的塔器设计方法,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根据具体的分离要求,合理地选择塔器类型、确定塔器尺寸、设计塔板或填料的结构,以及优化操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和最低的能耗。这本书若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某个塔器的设计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那将是对我最有帮助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是《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本身就给我一种既经典又前沿的感觉。传质分离,这四个字就足够让人联想到化学工程中那些核心的单元操作,比如精馏、吸收、萃取等等。我一直对这些基础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只有把根基打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那些复杂的工程设计。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传质系数、传质阻力、相平衡等基本概念,并且能够用严谨的数学推导来支撑这些理论。毕竟,这些理论是理解为什么某些分离过程有效,而另一些则效率低下的关键。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涵盖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在微观层面上的传质机制,或者结合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传质模拟,这些都将极大地拓展我对传质过程的认识。我对“现代塔器技术”更是充满期待,这部分内容无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塔器,从简单的筛板塔到高效的填料塔,再到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塔器,如微通道塔器、膜塔器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适用范围。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塔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分离任务中的应用案例。比如,对于精馏塔,我希望看到关于塔板效率、压降、负荷范围等关键参数的详细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分离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塔板类型和设计参数。对于填料塔,我希望了解不同填料的传质性能、填料塔的填装方式、填料塔的特点以及在真空操作和处理腐蚀性介质时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现代塔器优化设计和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来提高塔器的分离效率和能耗,如何进行塔器的放大设计,以及如何处理塔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结焦、堵塞、串漏等。这本书的价值,我希望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可以作为工程师的案头参考书,能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提供切实可用的指导和解决方案。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一书名,直接点明了内容的核心,它唤起了我对化学工程中最基础且最关键的单元操作的浓厚兴趣。传质分离,这个概念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关乎着从复杂混合物中提取有价值物质的能力。因此,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部分给予了极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够系统地、深入浅出地阐述传质分离的物理化学原理。例如,书中对传质系数的讲解,我希望能看到它能清晰地解释其单位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和理论方法计算,并详细分析流体动力学、物性参数、温度、压力等因素对传质系数的影响。对于相平衡的描述,我期待书中能提供详细的相图绘制方法和解析,特别是针对复杂体系,并能解释如何利用相平衡数据来确定分离的理论极限和设计操作条件。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对各种主要的传质分离过程,如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等,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设计原则。我也希望书中能提及一些前沿的传质理论研究,例如关于非均相传质、多相传质的最新进展,或者结合了计算化学和分子模拟方法的传质机理研究。在“现代塔器技术”方面,这部分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实用的工程知识。我希望书中能全面介绍各种类型的工业塔器,包括传统的板式塔(如筛板塔、泡罩塔、浮阀塔)、填料塔(如散装填料塔、规整填料塔),以及一些具有创新设计和高效传质性能的新型塔器,例如微通道塔器、膜分离塔、反应精馏塔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能详细了解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传质效率、压降特性、负荷范围,以及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塔器设计优化的讨论,例如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工具来优化塔器内部的几何结构和流体分布,如何选择和组合不同类型的填料或塔板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以及如何进行塔器的放大设计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规模。同时,我也希望学习到关于塔器操作控制、过程监测以及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实用技能,这对于保障工业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知识的力量和工业的魅力,它仿佛邀请我深入探索化学工程的奥秘。传质分离,这四个字代表着从混合物中提炼出纯净物质的艺术和科学。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部分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传质的基本原理,包括扩散、对流、相平衡、传质系数、传质阻力等概念,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它们的物理意义。例如,关于传质系数,我希望看到它能从不同维度进行剖析,如基于组分的传质系数,基于相的传质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详细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速、温度、压力、界面张力等。对于相平衡,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相平衡图(如二元、三元相图)的解读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图来预测分离过程的理论极限和设计最佳操作条件。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涵盖各种典型的传质分离过程,如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等,并对它们的理论模型、过程特点、设计依据进行详细阐述。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具体的分离任务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和设计分离方案的指导。在“现代塔器技术”方面,这部分内容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各种类型和结构的先进塔器,包括传统的板式塔、填料塔,以及新兴的、具有高效传质性能的塔器,如微通道塔器、膜分离塔、反应精馏塔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能详细了解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传质效率、压降特性、负荷范围,以及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实例。我尤其希望书中能重点讨论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塔器的性能,例如如何利用 CFD 模拟来分析塔器内部的流场和传质过程,如何设计高效的液体分布器和气体分布器,如何选择和排列填料以最大化传质效果,以及如何进行塔器的放大设计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此外,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关于塔器操作优化、过程控制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方面的实用知识,这对于保障工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直接击中了我对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学习渴望。传质分离,作为化学工程的核心单元操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这部分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扎实可靠的理论支撑。我期待它能清晰地阐述传质过程的基本概念,如扩散、对流、相平衡、传质系数、传质单元等,并能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它们在不同分离过程中的应用。例如,对于精馏过程,我希望看到关于平衡关系、相对挥发度、理论塔板数、McCabe-Thiele图解法等经典方法的详尽讲解,以及它们在确定操作条件和设计塔器参数方面的应用。我也期望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传质分离过程,如吸收、萃取、吸附等,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并解释其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我希望书中不仅能提供基本的理论模型,还能提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非理想溶液的传质、多组分体系的传质、以及跨相传质中的复杂现象。在“现代塔器技术”方面,我更是充满好奇。塔器是实现大规模传质分离的载体,其设计和技术的进步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我希望书中能介绍各种先进的塔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高效填料(如规整填料)、新型塔板(如高效浮阀板)、微反应器塔、膜分离塔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能了解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传质性能、流体力学特性(如压降、负荷范围),以及在特定工业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重点讨论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塔器的分离效率和降低能耗,例如如何利用 CFD 模拟来优化塔器内部的流体分布和传质过程,如何设计高效的液体分布器和气体分布器,以及如何根据物料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塔器类型和操作参数。此外,我也希望能学习到关于塔器放大设计、过程控制策略、故障诊断和维护等方面的实用知识,这些都是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勾起了我对化学工程核心知识的兴趣。传质分离,这四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区分开来”的过程,这在工业生产中几乎无处不在。我最期待的是书中“传质分离理论”部分能对我胃口。我希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传质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比如,关于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关于相平衡的各种图线(如相图、吉布斯相图)的解读,以及不同传质模型(如穿行模型、接触模型)的比较和适用性。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对传质过程中的“阻力”概念有深入的探讨,并讲解如何通过设计和操作来减小这些阻力,从而提高分离效率。例如,在吸收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如何设计填料的表面积和润湿性来增强气液接触;在精馏过程中,如何优化塔板设计,如何控制回流比来获得所需的分离程度。我还希望这本书能涵盖一些更前沿的理论,比如微观尺度的传质现象,或者将传质理论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接着是“现代塔器技术”部分。这里的“现代”二字,让我联想到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我期待书中能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塔器,从传统的筛板塔、泡罩塔,到高效的填料塔(包括规整填料和散装填料),再到一些新兴的塔器,如微通道反应器、膜分离塔等。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塔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根据物料的性质、分离要求以及成本效益,来选择最适合的塔器类型。我希望看到关于塔器设计优化的内容,比如如何通过CFD模拟来优化塔板的几何结构,如何设计高效的填料支撑和液体分布装置,以及如何进行塔器的放大设计。同时,我也非常关心塔器的操作和维护,例如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来提高塔器的运行稳定性,如何进行塔器的故障诊断和维修,以及如何处理塔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结垢、堵塞、腐蚀等。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如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塔器设计和操作难题,那将是我非常看重的内容。

评分

《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业生产核心领域的大门。传质分离,这是化学工程的灵魂所在,它关乎着如何高效地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组分。我对书中“传质分离理论”部分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传质分离的基石。我希望它能深入讲解传质的基本概念,如扩散、对流、相平衡、传质系数等,并能用清晰的语言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来解释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例如,在气液传质中,如何理解总传质系数的构成,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如流速、物性参数、界面面积等。我也期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传质分离过程,如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等,并对它们的理论基础、过程特点、适用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于精馏,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塔板效率、理论塔板数、 McCabe-Thiele图解法、X-Y图解法等经典方法的深入讲解,以及对能量衡算和物料衡算的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及一些更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对非理想混合物体系的传质理论,或者结合了统计力学和分子模拟的传质机制研究。在“现代塔器技术”方面,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塔器是实现大规模传质分离的载体,其设计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性。我期望书中能介绍各种类型的工业塔器,包括但不限于板式塔(如筛板塔、泡罩塔、浮阀塔)、填料塔(如散装填料塔、规整填料塔)以及一些新兴的塔器技术,如陶瓷塔器、微通道塔器、膜分离塔器等。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了解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传质性能、流体力学特性(如压降、负荷范围),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实例。特别是一些体现“现代”特征的设计,如高效填料的结构创新、液体分布器的优化设计、新型塔板的传质强化技术,以及塔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等思路,都将是我关注的重点。此外,我也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关于塔器优化设计、放大设计、操作控制以及故障诊断和维修方面的实用知识,这些是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评分

读到《传质分离理论与现代塔器技术》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化学工程领域那些庞大而复杂的设备,它们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质分离,这是化学工程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分离。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期望它能够清晰地阐述传质过程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努塞尔数、雷诺数、传质系数等,并且能提供各种分离过程(如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的详细理论模型。尤其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深入了解不同相之间的传质机制,例如气液、液液、固液、固气等,以及影响这些传质速率的关键因素,如界面面积、浓度梯度、流体动力学特性等。此外,对于平衡关系和相平衡的描述,我期望能有详尽的阐述,并附带相关的图表和计算方法,以便于理解和应用。而“现代塔器技术”这部分,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塔器是实现大规模传质分离的主要设备,其设计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各种类型的工业塔器,例如板式塔(如筛板、泡罩板、浮阀板)、填料塔(如散装填料、规整填料)以及新型塔器(如微反应器、膜分离塔器)。对于每一种塔器,我希望能了解其结构特点、传质和流体力学性能、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特定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煤化工、制药、环保)的应用案例。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塔器设计来提高分离效率,降低能耗,例如塔板的几何参数优化、填料的选型与排列、以及新型塔器的创新设计思路。同时,我也希望能学习到关于塔器放大设计、操作优化、故障诊断和维修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详细分析某个特定分离过程的设计思路和实际运行数据,那将极大地增强其指导性和实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