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史
  • 商务印书馆
  • 辞书
  • 第二版
  • 工具书
  • 汉语言
  • 词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806
商品编码:118941957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书名: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作者: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ISBN:   978710009980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定价:   119.9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版次:2
  页码:1990   字数:

  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此次修订,在释义和书证以及书写体例等方面做了大量查漏补缺的工作,从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收集了古代正统书面语写作中的大量单字与词汇。
第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第1版收单字10000个,复音词24000条。



  图书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文摘|序言
  释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主持修订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必备
品牌辞书,读者认同。荣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其主要修订工作:
1.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重点,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3. 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4. 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单立字头。
5. 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6. 根据《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首检字表》。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作者介绍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代白话文学选》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宋代口语化文学的演变、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完全不涉及《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的内容。 --- 《宋代白话文学选》:市井烟火中的雅俗共赏 作者/编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学者姓名或机构]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声誉良好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语言的河流,市井的脉搏 宋代,一个被誉为“近世的曙光”的时代,其文化特征的显著标志之一,便是口语和世俗文学的蓬勃发展。如果说唐诗代表了古典文学的巅峰,那么宋代的词、曲以及兴盛的说话艺术,则标志着汉语书写载体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由下而上的变革。本书《宋代白话文学选》旨在全面且深入地梳理和展示这一时期的语言艺术成就,重点聚焦于那些脱离了精炼典雅的文言藩篱,更贴近市井生活、更富于音乐性和叙事性的作品。 我们所选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璀璨珍珠,更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民间信仰、商业活动乃至社会阶层变迁的珍贵文献。它们是宋代社会“烟火气”的直接记录,是文言与口语交融的活态见证。 一、 选目精粹:从“雅”到“俗”的跨越 本书的编选原则,立足于“口语化程度”与“艺术成就”的平衡,涵盖了宋代白话文学的几个核心领域: 1. 宋词:从宫廷的婉约到市井的俚语 宋词是毋庸置疑的代表。本书精选了大量具有明显口语化特征的宋词,特别是那些深受民间歌唱影响的作品。 苏轼、辛弃疾的“以文为词”:我们着重分析他们如何将议论、叙事、甚至日常对话融入词牌格式中,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性,使得词的表现力得以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柳永的市民情怀:柳永的词,大量使用当时的俗语、口语词汇,直接描绘了都市中的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以及对繁华景象的赞叹,是理解宋代都市文化的钥匙。例如,那些描写勾栏瓦舍、茶肆酒楼的篇章,其语言的鲜活度令人惊叹。 吴文英、姜夔等对音乐性的极致追求:这些作品虽然在格律上精细,但其对特定场景的描摹,往往依赖于当时的流行曲调和口语化的意象,例如对特定乐器、服饰、节令活动的描绘,都需要通过现代白话的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其韵味。 2. 话本与说唱文学:叙事艺术的成熟 宋代“说话”艺术的成熟是白话文学的里程碑。《东京梦华录》记录了瓦舍、勾栏的繁荣,而与之相伴的,是形态各异的说书艺术。 话本的原始形态:我们收录了部分早期话本的节选,这些文本的语言结构极为接近口头讲述的自然节奏。它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通过夸张、重复、以及直接引用民间谚语的方式完成,这些技巧对于后世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的叙事结构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民间故事的语言载体:例如,关于“包公案”、“民间奇闻”的说书底本,其语言的直接性、强烈的戏剧冲突设置,都显示了它主要服务于非文人阶层的听众需求。 3. 杂著中的口语片段 除了纯粹的文学作品,本书还从宋代的笔记、杂著中摘录了大量具有白话色彩的记录,这些片段是考察宋代口语的“活化石”。 饮食、风俗的记录:如对特定食物名称、俚俗称谓的记录,这些词语在后世的文言典籍中往往难以寻觅。 日常对话的模拟:一些讽刺性或幽默性的杂著片段,为了增强喜剧效果,作者会刻意模仿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说话腔调,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语言样本。 二、 深入解析:白话的张力与时代的印记 本书不仅提供文本,更提供多层次的解读与注释。我们认为,理解宋代的白话,必须将其放置于宋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考察: 1. 商业化对语言的冲击 宋代经济的空前繁荣,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兴起,催生了对高效、直接沟通方式的需求。文学作品必须适应这种需求,才能被更广泛的群体接受。词、曲的盛行,正是因为它们可以被谱曲传唱,其文本更容易在市民阶层中流传。白话的运用,是降低文化传播门槛的必然选择。 2. 语言的融合与规范 宋代白话文学的特点并非纯粹的“俗”,而是文言与口语的精妙结合。词人、作家们在吸收口语的生动性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汉语语法的内在美感和逻辑性。本书的注释部分,将重点梳理特定词汇的“文言本义”与“宋代口语义”的差异,展现语言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语义漂移现象。 3. 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宋代的白话实践,为元明清白话小说乃至后来的现代汉语文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从《水浒传》的英雄群像的语言塑造,到《西厢记》的曲词韵味,都能清晰地看到宋代白话文学的基因。本书的“影响与传承”章节,将勾勒出这种文学谱系的清晰脉络。 结语:倾听历史的回响 阅读《宋代白话文学选》,不仅仅是品味古典文学的别样风味,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聆听之旅。我们得以从那些鲜活的字句中,听到宋代茶楼里的说书声、街巷中的俚语笑谈、以及士人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捕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时代烙印,构成了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华彩篇章。本书的编纂,旨在让当代读者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领略这份来自市井烟火中的艺术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坦诚地说,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使用电子词典进行快速检索的“数字原住民”来说,实体书的阅读体验往往被认为是效率低下的一种选择。但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面对这本《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时,我发现这种“慢阅读”的价值。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其检索窍门。更重要的是,实体书的物理特性——那种翻页、比对、在不同词条间跳转的触觉反馈——反而能够加深记忆和理解。我发现,当我查阅一个词语时,眼睛会不自觉地扫过相邻的词条,这种无意间的“邻里效应”,常常会触发我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概念,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而不是像电子搜索那样,只针对目标词汇进行孤立的提取。这种结构化的学习体验,是算法驱动的搜索界面难以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诗词爱好者,我过去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缺乏对一些特定领域词汇的精准把握。比如,在赏析唐诗时,许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官场生活的词语,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去套用,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本词典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例证选取极其精准且富有“画面感”。它不会仅仅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会提供一个完整的、能让你立刻联想到当时场景的句子。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特定文学流派色彩的词语的处理方式——那些细微的注释,比如标注出“某某流派常用”或者“特定方言区特有”,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图景的理解深度。比起那种只有冷冰冰的字面意思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古代文化史导览,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秘的乐趣。

评分

这本《古代汉语词典》的修订版,着实是为我们这些沉浸在古典文献中的“老学究”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暖流。我记得我第一次捧起它的时候,还是在大学时代,那时候的字典还是相对厚重,有些释义也略显单薄。现在,翻开这第二版,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份严谨而又细致的编排。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词汇集,更像是一张通往先秦、魏晋乃至唐宋文献深处的精细导航图。尤其让我惊喜的是,这次修订对于一些多义词的处理,明显更加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变化。比如,某个在《论语》中出现的词汇,与它在《史记》中的用法,通过细致的例证和注释,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区分和阐释。这对于我们做文本比对和义项演变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省去了大量繁琐的查阅和推敲时间。出版社在排版上也下了大功夫,字号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有限的空间内塞入了海量的有效信息,那份对细节的执着,真让人由衷敬佩,这是对一代代古文爱好者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我对新近出版的工具书总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太多时候它们只是对旧版进行了敷衍了事的增删。然而,这本《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旧疾”。我主要关注的是中古汉语向近古汉语过渡时期的词汇变迁,这块领域往往是诸多词典的“盲区”或者说“马虎点”。但这次的修订,明显加大了对这个时间段的收录和释义力度。我特地比对了几个我研究了好几年的疑难词,发现新版在引证的文献来源上更加权威和多样化,不再仅仅依赖那几部经典的注疏本,而是引入了一些近年出土的新材料和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工具书不再是僵死的历史遗物,而是活生生的学术伙伴。每一次使用,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但又紧跟时代脉搏的学者对话,总能获得新的启发,那种“茅塞顿开”的体验,是其他任何数字资源都难以替代的扎实感。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来看,商务印书馆这次确实展现了其百年老店应有的水准。这本书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细腻,墨色浓郁清晰,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在学术工具书中,实用性和耐用性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我预期这本书能够在我书架上陪伴我度过未来许多年的研究生涯。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对那些异体字和繁体字的收录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留了古籍的原始面貌,又提供了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注音和解释,做到了平衡古今的难能可贵。这不仅仅是一本词典,它更像是对中国传统文献整理工作的一种仪式性的致敬,体现了出版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这份心意,在如今浮躁的出版环境中,尤为珍贵和令人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