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伦理学

一般伦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匈牙利] 阿格妮丝·赫勒 著,衣俊卿 编,孔明安,马新晶 译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道德哲学
  • 一般伦理学
  • 伦理学导论
  • 哲学
  • 道德
  • 价值理论
  • 行为规范
  • 伦理思考
  • 社会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99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25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般伦理学》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其中的一个分册,以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为代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格局中的一座当之无愧的重镇,《一般伦理学》是赫勒的道德理论“三部曲”的一部,《一般伦理学》聚焦“好人存在,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尝试提出一种宽泛的,但是具体的、非还原性的却又连贯的道德理论。

目录

总序 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中译者序言 在“人的境况”下重建伦理道德
导论 道德理论的三个方面
第一章 人的境况
第二章 伦理:人的行为的规范和规则
第三章 从意愿行为到道德自律
第四章 责任
第五章 后果问题
第六章 道德权威
第七章 对单个事件做出的公正判断
第八章 认知、思考、感觉、行动
第九章 对恰当行为规范的划分
第十章 善的,坏的和恶的
参考书目
主要术语译文对照表
《通往智慧之境:古今哲思的熔炉》 在这浩瀚的书海之中,总有一些著作,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道路。它们穿越时空的界限,汇聚古往今来的智慧精华,引导读者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探索那些关乎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永恒命题。本书《通往智慧之境:古今哲思的熔炉》正是这样一部力图承载深邃思想、引领读者踏上探索之旅的著作。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零散哲学观点的堆砌,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富有逻辑性的思想旅程。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杰出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人类思想史的波澜壮阔与逻辑脉络。从古希腊的理性之光,到东方智慧的沉静内省,再到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激辩,直至当代哲学对语言、主体与社会的深刻反思,本书力求呈现一幅丰富而连贯的哲学画卷。 第一篇: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曙光 旅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这个孕育了西方哲学摇篮的文明。在这里,人类第一次以系统性的、理性化的方式开始审视自身与宇宙。本书将深入探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对“万物本源”(Arche)的追问,从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火,再到巴门尼德斯的“存在”之论,展现了早期哲学家们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初步飞跃。 随后,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光将照亮我们的路径。他的“认识你自己”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开启理性反思的钥匙。本书将详细剖析苏格拉底的诘问法(Elenchus),解析他如何通过对话引导人们认识自身的无知,从而激发求知的渴望。我们将探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以及他作为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的重要意义。 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是本书的另一重要聚焦。他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将生动地揭示他关于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的分野,以及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本书将深入分析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知识回忆(Anamnesis)的论证,以及他理想国(The Republic)的政治哲学构想,从中窥见他对理想社会与正义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这位柏拉图的学生,以其对经验世界的细致观察和逻辑分析,开启了另一条重要的哲学道路。本书将详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Four Causes):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与目的因,以此来理解事物的生成与变化。我们将探讨他的逻辑学成就,特别是三段论(Syllogism),以及他关于潜能与实现(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形式与质料的分析。此外,我们还将深入他的伦理学,特别是关于幸福(Eudaimonia)的追求,以及中道(Golden Mean)的道德原则。 第二篇:东方的静默与觉醒——智慧的另一种面向 在西方理性思潮激荡的同时,东方文明也孕育了独特而深邃的智慧。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进入东方的精神殿堂,感受不同于西方的哲学韵味。 我们将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开始。孔子的仁(Ren)、礼(Li)、义(Yi)、智(Zhi)、信(Xin)等核心概念,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将解析“仁者爱人”的普适性,探讨“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路径,以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判断。本书也将深入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政治与社会秩序的构想,从中理解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紧随其后,我们将探讨老子的道家思想。本书将以《道德经》为线索,解析“道”的神秘与伟大,理解“无为而治”(Wu Wei)的政治哲学,以及“柔弱胜刚强”的智慧。我们将探讨道家关于自然、本真与返璞归真的理念,以及它对中国艺术、文化与个人修养的熏陶。 接着,我们将转向印度的佛教哲学。本书将重点介绍释迦牟尼佛的“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苦(Dukkha)、集(Samudāya)、灭(Nirodha)、道(Magga),以及“八正道”(Noble Eightfold Path)的修行方法。我们将深入理解“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宇宙观,以及“无我”(Anatta)与“涅槃”(Nirvana)的解脱之道。本书将力求阐释佛教思想如何提供一种超越痛苦、实现心灵平静的独特视角。 第三篇:理性与经验的碰撞——近代哲学的风暴 进入近代,欧洲思想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书将详细梳理这场思想风暴的核心脉络。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将是本篇的重点。我们将剖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解析他如何通过普遍怀疑建立知识的稳固基石。本书将探讨他的心物二元论,以及他笛卡尔坐标系(Cartesian Coordinates)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我们还将解析斯宾诺莎的实体论(Substance Monism)和泛神论(Pantheism),以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Monadology)。 与之相对,经验主义的旗手,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将呈现另一番思想景象。本书将重点介绍洛克的“白板说”(Tabula Rasa),解析他关于感觉(Sensation)与反省(Reflection)的知识来源理论。我们将探讨他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与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的政治哲学,以及他对自由与宽容的倡导。本书也将梳理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的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对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的怀疑,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康德,这位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大成的哲学家,将是本篇的巅峰。本书将深入解读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解析他关于先天综合判断(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的论证。我们将详细分析他《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Categories)与直观(Intuitions)的结合,以及他对现象界(Phenomenal World)与本体界(Noumenal World)的区分。此外,本书也将探讨康德的实践哲学,特别是其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道德法则,以及他对崇高(Sublime)的审美体验的阐释。 第四篇:走向当下——现代与后现代的哲学回响 进入现代,哲学的触角延伸得更加广泛和深入。本书将带领读者审视那些深刻影响我们当下生活的思想潮流。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与辩证法(Dialectics)将是理解德国唯心主义的关键。本书将解析他的历史哲学,即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以及他关于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模式。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Historical Materialism)与阶级斗争理论,将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本书将剖析其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我们将探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其对共产主义的构想。 尼采对“上帝之死”(God is Dead)的宣告,将引发关于虚无主义(Nihilism)与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的深刻反思。本书将解析他关于超人(Übermensch)的理想,以及他对传统道德与价值观的挑战。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Language Games)分析,将改变我们对意义与理解的看法。本书将探讨其早期《逻辑哲学论》与后期《哲学研究》的思想演变,以及他对语言在人类认知与社会实践中作用的深刻洞察。 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代表人物如胡塞尔、海德格尔,将引领读者进入对意识经验的深入考察。本书将解析“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关于“此在”(Dasein)的存在分析。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的代表人物德里达,将挑战我们对文本意义的既定理解。本书将阐释其对二元对立的解构,以及其对语言的不确定性与差异性(Différance)的强调。 福柯对权力(Power)与知识(Knowledge)关系的分析,将揭示隐藏在社会结构中的制约力量。本书将探讨他关于话语(Discourse)、规训(Discipline)与性(Sexuality)的谱系学研究。 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将聚焦于当代哲学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发展,探讨后人类主义、人工智能伦理、环境伦理等前沿议题,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我们对人类主体、存在与未来的理解。 《通往智慧之境:古今哲思的熔炉》旨在成为读者探索哲学世界的一位忠实向导。它不回避任何深刻的问题,也不回避任何艰深的论证。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伟大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读者不仅能够拓展知识的视野,更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升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深度。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也是一场引领心灵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旅程。愿本书成为你智慧之境的起点,点燃你持续求索的热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与一位博学但有些古怪的智者进行的长时间对谈。作者的语气是温和的,甚至是带着一丝玩味的幽默感,但他提出的问题却往往直指人心最深处的矛盾。他很少直接下结论,而是热衷于描绘一个场景,比如描述一个拥有完美理性却毫无同理心的人,他的行为在逻辑上是否可以称之为“善”?然后,他会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逻辑上的“正确”与情感上的“荒谬”之间的巨大鸿沟。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价值冲突”时所展现的克制和细致,他没有试图去居高临下地裁决哪种价值更优越,而是小心翼翼地剥开每一层价值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沉淀。读完后,我没有觉得自己的道德观被“刷新”了,但我确实对过去那些过于简单的判断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哲学阅读体验了。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文本后,我不得不说,它成功地将原本晦涩的思辨过程,转化为一种充满戏剧张力的思想交锋。作者的叙事风格异常鲜明,充满了对古典哲学家观点的戏仿与解构,尤其是在批判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僵硬性时,其语言显得尤为犀利和不留情面。他似乎热衷于挖掘那些被主流伦理学体系长期忽视的“灰色地带”,比如在极端紧急情况下,个体良知与社会契约之间的摩擦力。整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部分的论证都紧密地咬合在一起,但其核心论点却像潜流一样暗涌着,需要读者主动去发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案例时的那种老道,他总能找到那些既具有普适性又极度个性化的情境,让人在代入角色的同时,也对理论的局限性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智力投入的作品,它不迎合快餐式的阅读习惯,但回报给你的,是对道德复杂性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断裂且富有挑战性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绪论-主体-结论”的稳健架构,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题明确的哲学论文集,每篇的论述角度和采用的哲学工具都大相径庭,这使得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方法论上的切换。例如,前一节可能还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细致描摹“愧疚感”的发生机制,下一节可能就跳跃到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语境下,质疑“道德主体”本身的构建性。这种跨学科的、近乎拼贴式的写作手法,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讨论的边界,另一方面也使得全书的连贯性显得略为松散。但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展现了作者作为一名思想家的广阔视野和不甘于被任何单一学派束缚的勇气。对于那些厌倦了学院派教条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哲学著作,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探讨了人类存在中那些最根本的困境与抉择。作者似乎摒弃了传统伦理学中那种刻板的、教条式的论证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画面感和情境化的叙事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责任的重量”那一章,它没有直接给出任何道德准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比如一个身处绝对孤独中的决策者,他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成为宇宙的唯一范本——引导读者去切身体会伦理判断的内在张力。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微妙的语义变化。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道德直觉,而不是提供一张明确的地图指引方向。如果你期待得到一个可以套用在所有场合的道德公式,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对”与“错”,那么它无疑是一次卓越的精神旅程。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内省力量的作品,它摒弃了对外部世界规则的过度关注,转而深入挖掘个体意识内部的道德构造。作者的笔法细腻入微,大量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和隐喻,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理学深度的思辨空间。全书的氛围是内敛而深刻的,仿佛作者在记录自己多年来与内心“道德良心”的搏斗过程。其中关于“意图与后果”的讨论,并没有停留在经典的边际效应分析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未遂的善意”在个体精神世界中留下的烙印,以及这种烙印如何重塑未来的行为模式。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逻辑上的清晰度,更需要有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如果你期望从中找到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你可能会感到迷茫,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体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这本书将成为你精神地图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坐标点,它指引你走向更深、更复杂的内在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