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1版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此为第2版对新闻采访主体、新闻采访受体、新闻采访准备、新闻采访方法、新闻采访艺术、新闻采访规范等进行系统论述,强调新闻采访要通过眼看、耳听、提问、查阅等方法来获取新闻线索、甄别事实、确保新闻真实和发现新闻。《新闻采访(第2版)》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师生,新闻爱好者
作者简介
熊高,教授、高级记者、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工作者。曾在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一线工作近20年,后任湖南株洲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株洲广播电视台台长。2005年被广西师范学院引进,担任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等职。现为贺州学院特聘教授、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传媒与文化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著有《采访行为学概论》《新闻采访》《电视新闻摄制教程》《电视新闻节目学》《文化媒介学》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闻采访主体
第一节 记者的由来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第三节 记者的修养
第四节 记者的情感与立场
第五节 记者的意识与发现新闻
第二章 新闻采访受体
第一节 采访与采访对象
第二节 采访对象的受访特点
第三节 采访对象的作用与地位
第四节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
第三章 新闻采访准备
第一节 采访前的准备
第二节 采访前的新闻策划
第三节 四种特殊报道的策划
第四节 分类新闻的访前准备
第四章 新闻采访方法
第一节 显性采访
第二节 隐性采访
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
第五章 新闻采访艺术
第一节 观察艺术
第二节 听取艺术
第三节 提问艺术
第四节 查阅艺术
第六章 新闻采访规范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第二节 采访自由与政治约束
第三节 采访自由与“法”的约束
第四节 采访自由与“律”的约束
第五节 采访自由与“俗”的约束
附录一 记者行为准则宣言
附录二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新闻采访(第2版)》:
二是传媒的分工。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的诞生,不同传播手段的媒体对记者提出了不同的专业要求。记者的内涵,也由以往的报刊记者扩展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等。传播手段的不同,记录新闻事实的手段与方法也就大相径庭。传媒分工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播媒介的专业化。以电视媒体为例,按照国家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电视节目“专业化、对象化”的设置要求,电视频道分为经济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文体频道、教育频道、体育频道、影视剧频道等。然而,传媒的分工,对于记者来说,只是报道领域的不同,采访仍然是新闻传播的“第一道工序”,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依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三是报道领域的分工。一般而言,新闻媒介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的报道内容,对记者进行具体分工。如,有的记者负责工业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工业记者”;有的负责党政新闻的采访报道,被称为“党政记者”;有的负责财经领域的采访报道,被称为“财经记者”;有的负责政法战线的采访报道,被称为“政法记者”,等等。
报道领域分工的最大好处,就是把记者认知生活的重心,引向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专业,为发现新闻、认识生活创造了条件。然而.不管你是什么记者,是什么传媒的记者,还是哪里来的记者,或是有何等地位、何等影响的记者,只要你进入采访环节,就得遵循采访规律;只有遵循采访规律,才能发现新闻、获得新闻素材。因此,对于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学问,掌握采访方法,既是学问所在,又是“看家本领”。
第二,新闻竞争,首先是采访的竞争。采访决定写作,没有采访也就没有今天意义的新闻。新闻的“新”,从采访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内容上的“新颖”和时间上的“新近”这两个方面。
新闻要解决姓“新”的问题,主要是要解决记者发现新闻和获得新闻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说,首先是采访的“抢”。它包括“抢题材”、“抢素材”和“抢速度”三个方面:
抢题材是指报道题材的“人无我有”,在报道时间上的先行一步。记者率先抢到了报道题材,则为报道“绝对独家新闻”占据了先机。
抢素材是指在同一题材的采访中,对支撑新闻材料的深度开掘,在“人有我深”、“人有我异”上下功夫。记者的“人有我深”、“人有我异”,则为报道“相对独家新闻”奠定了基础。
抢速度是指对新闻的快采。要求记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新闻材料的占有,快写快发,以满足新闻“时新性”的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传媒,随着采访手段的不断完善,新闻的竞争表现为速度的竞争,新闻的“快”,早已大大突破了“今日新闻”的“时新”概念,而以“分”和“秒”作为“快”的标准。广播电视更是以播出时间与事件发生同步进行,即观众看到的新闻,是和事件的发生同步的,具有“零秒差”的特点,作为今天时间“时新”的标准。第三,采访竞争,首先是紧紧围绕采访对象展开。由于采访对象手中掌握着新闻事实,记者采访就是向采访对象“要情况”。采访的“重心”自然地集中到采访对象身上,采访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采访对象进行的。即使是采访“汶川地震”、“蛟龙号”这样现场感很强的新闻,采访也首先是围绕采访对象展开的。为了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得“情况”,记者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公关活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得“情况”。
……
前言/序言
采访是新闻传播的一道工序,采访决定写作,决定传播。纵观人类的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由口头新闻到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到今天的以音频、视频为传播特点的电子新闻,以及以快捷、方便为显著特征的网络新闻,新闻的要义无一不是满足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闻欲”,即: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是一种行为。“采”的本意为“采摘”或“搜集”。《诗经》“苤苜”中有“采采苤苜,薄言采之”,三个“采”字,都有“采摘、搜集”的意思。
“访”也是一种行为,意思是向人询问,或调查、打听。新闻学“采访”一词,即由此而来。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围绕大众传播,综合运用问、听、看、想、记(包括运用记录工具)等手段,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职业行为。
新闻采访是一种职业行为。所谓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要求新闻记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应当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才能胜任工作。新闻记者努力追踪已经发生的新闻,研究采访方法,掌握采访技巧,培养自己识别事件真伪的“火眼金睛”,确保新闻的真实,是职业赋予新闻记者的天职。
新闻采访是一种群体行为。有记者,就有采访对象。新闻采访,无一不是紧紧围绕采访对象展开的。记者向采访对象打听、询问情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采访对象向记者提供事实,介绍情况,发表意见。二者构成了“一问一答”的行为互动关系。同时,二者之间又有许多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可以这样说:采访这种行为是一种集“记者本人与采访对象的学识、才识、胆识以及情感、智力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为模式。成功的采访和优秀的新闻作品,是记者深入生活及其知识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社会协同配合、采访对象默默奉献的结果。试想,记者离开采访对象,离开采访对象的配合与支持,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结论是可想而知的!
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行为。采访作为新闻传播的一道工序,必然要与社会交往,即:从社会获得新闻信息,同时又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发布新闻报道,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遵守相应的社会制度、法律、职业道德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规定。
新闻采访又是一种艺术行为。我们知道,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新闻线索和报道素材。而新闻采访的基本手段,是通过记者的“望”、“闻”、“问”、“切”,即:眼看、闻听、提问和查阅来获取新闻信息和产生心灵感受的,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无不凝聚着记者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一些知名记者的采访范例,尤其值得学习借鉴。
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本书力求在吸收前人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同时,还要跳出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寻求新的理论支撑;既要讲授知识的“所以然”,还要讲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回答“之所以然”的问题。
本书首次运用了“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吸收了包括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相关社会科学的成果,以便在继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就是本书力求达到的目的。效果如何,有待于方家的斧正和实践的检验。
作者
2016年1月
新闻采访(第2版) [News Interviewing]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闻采访(第2版) [News Interviewing]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