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面向未来的上海市及上海新港上午战略思考!
“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及“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科技攻关和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联合多家相关领域研究单位,组织科研人员,运用经济运筹学、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等技术和方法,围绕横沙新陆域形成、上海深水新港选址、长江口疏浚土的综合利用等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现代物流、港口航运、河口海岸、环境生态、综合交通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和论证。本书集中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详情。
包起帆,工学硕士,教授级高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双百人物。2001.8-2011.3,担任上海港务局副局长、上港集团副总裁,期间同时担任上海港技术中心主任。2011.4至今,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11.10至今,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
第1章主题报告
1.1概要
1.1.1项目背景
1.1.2研究内容
1.1.3研究结论
1.2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实施必要性
1.2.1新横沙开发利用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延续
1.2.2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为新横沙开发利用提供经验
1.2.3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和深水新港建设的必要性
1.2.4横沙吹填成陆和深水新港战略实施的优势
1.3新横沙开发及深水新港建设的战略构想
1.3.1战略构想的合规性
1.3.2横沙成陆战略构想
1.3.3功能区划战略构想
1.3.4深水新港战略构想
1.3.5深水新港起步工程构想
1.3.6新横沙开发可供选择的推进路径
1.4横沙吹填成陆和深水新港建设的可行性
1.4.1安全保障
1.4.2生态环境保障
1.4.3供水保障
1.4.4交通保障
1.4.5开发技术保障
1.5课题研究目前取得的实效和新横沙开发工作建议
1.5.1课题研究目前取得的实效
1.5.2新横沙开发工作建议
第2章新横沙开发相关专报及领导批示
加快横沙东滩陆域形成及其岸线和腹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充分认识横沙东滩资源优势,加快成陆,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战略布局空间
建议从规划层面进一步开展横沙新港开发研究
关于建设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港的构想
关于加快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的建议
关于长江口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建议
关于在上海新一轮规划修编中加入港口规划的建议
部分两院院士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横沙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开展横沙深水新港起步工程研究的建议
建议加快上海深水新港建设规划
建议重视苏浙两省港口建设动态对开发横沙岛的启示
建议重视新加坡迁港对上海港的启示
陈吉余院士亲笔信
关于开展横沙新港选址及其建设机制研究的建议——2012年1月上海政协大会上的发言
第3章研究论文
上海海洋城和深水大港建设的展望
长江河口发育的新阶段、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的思考
上海港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空间拓展研究
上海海洋新城建设构想
新一轮发展战略格局下上海新空间拓展研究
充分利用疏浚土加快横沙成陆的构想
横沙深水新港是保障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基础性设施
横沙深水新港“全水运”的集疏运模式探索
依托横沙浅滩开发大型深水港区的技术可能性
上海港深水新港区初步规划
长江口疏浚土利用的数理优化
横沙新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研究
上海横沙浅滩建设深水新港与上海城市支撑力的关系研究
上海横沙战略发展新空间及功能探讨
横沙成陆开发与相关规划关系研究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方向选择的探讨
横沙深水新港市场化建设机制的探索
利用长江口航道疏浚土进行横沙成陆实施方案研究
长江口横沙深水港选址及可维护性探讨
用好横沙新岛资源为上海谋划新空间——横沙新岛功能定位研究
上海总体规划编制背景下的横沙陆域空间发展思考
上海都市圈港口群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上海横沙深水新港区吞吐量分析预测
新常态下上海港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新形势下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格局研究
长江口横沙东滩建港水动力泥沙环境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及模型成果可视化——Ⅰ:模型建立验证及建港条件分析
长江口横沙东滩建港水动力泥沙环境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及模型成果可视化——Ⅱ:模型成果可视化软件开发
上海市滩涂植物群落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
横沙新陆域和深水新港战略生态环境影响及环保对策研究
横沙新陆域水安全和水资源保障战略研究
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第4章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
长江口亚三角洲:一块宝地正长出
长江口或迎来23m深水时代
上海可否再造第二个“浦东”?
让横沙岛再“长”出一个“浦东”
第一大港遇困局上海谋划扩展新岸线
“不为也还是不能为也”——各方争议上海新港
专家欲打造上海横沙深水新港方案引质疑
横沙岛能否建一个“新浦东”
伸展“龙舌”再造深水新港
横沙岛进军广袤滩涂欲建“第二个浦东”
建设横沙深水新港可强化上海龙头作用
上海深水航道期待“深潜”
一、 机缘
横沙开发的历史机缘来自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该工程开挖和维护产生的长江口疏浚土在横沙东滩吹填成陆,可为上海创造宝贵的土地资源,新成陆的空间有建设深水大港的可能性。
2003年3月,上海市发改委下发了在横沙东滩促淤圈围17万亩的批文,圈围形成的土地主要用于农田占补平衡。2006年,中国工程院陈吉余院士与刘济舟院士共同研究提出“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疏浚土修建人工岛”的建议。2008年5月,宗源远给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写信,提出了《加快长江口相关区域陆域形成的战略构想及实施步骤》《加快横沙东滩陆域形成及其岸线和腹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2010年1月,宗源远作为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充分认识横沙东滩资源优势,加快成陆,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战略布局空间》的提案。2011年初,陈吉余院士正式率先提出了长江口亚三角洲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1月,包起帆在市政协大会上做了《关于开展横沙新港选址及其建设机制研究的建议》的发言,俞正声书记在会议总结发言时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二、 立项
201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包起帆和国家千人计划教授郑伟安受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共同院长,之后他们与陈吉余院士等专家一起讨论了上海新横沙开发和建港问题。
2012年4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联合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开展了“上海港新港区选址及其建设机制研究”。
2012年7月底,包起帆拜会了俞正声书记。8月8日,向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呈送了《从规划层面进一步开展横沙新港开发研究》的报告。2012年8月21日,俞正声书记批示:“韩正、杨雄并周波同志: 横沙岛不宜现在就认定为‘休闲度假岛’,应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预留地,有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应开展前期工作,并切实加强利用疏浚土陆域围填的领导。包起帆同志的意见应重视,陈吉余同志也当面向我讲了十分恳切的意见。”项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012年8月20日,陈吉余、宗源远、包起帆、周海联名向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呈送了《关于建设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的构想》的报告,并当面向市领导做了汇报。
2012年12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了“2020年后的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高层论坛。论坛以“科学、前瞻、统筹、生态”为宗旨,围绕规划深水新港、拓展上海的海洋空间资源、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等展开深入研讨。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词和闭幕词,校长陈群与来宾们进行了交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梁应辰、徐寿波、郑守仁,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王光谦,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副司长任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寿子琪等出席论坛并做了交流发言。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主持,百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2020年后的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高层论坛
2013年5月28日,陈吉余、宗源远、包起帆、周海四人再次向市领导呈送了《关于加快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的建议》的报告。
2013年7月初,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13DZ1204900)课题研究正式立项。
三、 课题研究
课题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局、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起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组成。在研究经费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从各个层面开展课题研究,在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单位支持下,又主动邀请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共同参与,为课题的研究增添了力量。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发挥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利用课题组综合优势,对新横沙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海深水新港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的结论认为: 新横沙的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的建设将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发展空间,为上海、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育战略新支点。
课题研究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和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韩正书记、杨雄市长等领导对课题组递交的报告给予了七次批示,有关部委多次召开有关横沙开发的专题会议,新横沙已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和深水新港的重要选项。
2014年6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主题为“面向2040年的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及深水新港”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发布了以陈吉余院士领衔,包起帆、郑伟安等专家为共同组长的“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研讨会并致辞。针对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的热门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苏纪兰、汪品先,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徐寿波、郑守仁等我国城市规划、河口海岸、水利港口、物流管理等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上海如何突显长江经济带龙头作用,收获自贸区红利,谋划上海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开展学术大讨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副司长任虹,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光,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局长冯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小文,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产业部主任佘湘耘、总工程师彭振武等出席会议。
“面向2040年的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及深水新港”学术研讨会
2015年6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课题验收会举行。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郑广宏,副处长俞清、林海,技术处王晶,项目管理中心主管顾松龄,验收会专家邹觉新、唐忆文、归墨、真虹、姚伟福、汪松年、金鏐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课题组负责人包起帆做课题汇报,从研究背景、研究成果、研究实效、课题完成情况、工作建议五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本课题自2013年7月立项以来,课题组联合多家相关领域研究单位,组织科研人员,运用经济运筹学、数理统计、数值模拟等技术和方法,围绕横沙新陆域形成、上海深水新港选址、江海联运、长江口疏浚土的综合利用等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现代物流、港口航运、河口海岸、环境生态、综合交通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和论证,对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开展了深入研究,为上海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建议。课题组资料收集齐全,研究路线正确,完成了6份上海市政府专项建议报告,1份课题研究总报告,14份专题研究报告,形成了数字模型2套,沙盘模型1套,发表了13篇论文,培养了8名研究生。
四、 后续
2015年7月,上海市科委对课题研究予以持续支持,正式对“新横沙的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15DZ1202400)立项。在原有参加单位不变的情况下,新增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参与研究。课题组将把前几年开展的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的研究从战略层面深化到可行性关键技术层面,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关键技术着手,进一步从港航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角度深化新横沙的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项目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效,2015年7月杨雄市长率有关部门领导视察了横沙岛,对充分利用长江疏浚土造陆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在“十三五”期间投资100亿元造陆60km2。上海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上海市港口发展规划也将新横沙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项目纳入视野。部分成果已荣获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
目前,项目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各界介绍课题组研究成果,特编著此书,以飨读者,并答谢对本课题研究给予支持的各位领导和专家。本书编著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周敏同志组织具体文字编排工作,彭德艳、江霞同志给予了帮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及同行批评指正。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重塑”的认知。在阅读之前,我对上海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东方明珠的璀璨灯光,陆家嘴金融城的繁忙身影。然而,《上海城市发展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战略研究》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座城市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对于“新空间”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深入地挖掘了新空间所承载的经济功能、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他详细地分析了上海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规划和建设,创造出新的城市增长极,例如从传统的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转型,或者是在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建设新的宜居社区。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城市更新如何平衡历史风貌与现代需求的部分。作者似乎在强调,发展不应以牺牲城市的记忆和特色为代价,而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在传承中发展”的理念,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资产,往往是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比如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居民的归属感。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上海在努力成为一个既有国际竞争力,又不失独特魅力的城市。而关于“深水新港”战略的研究,则将我的视野拉向了更广阔的海洋。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对全球航运体系的深入分析,对上海建设世界级深水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剖析,都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如何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以及如何将港口建设与上海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内容。这种“以港兴城、以港促产”的战略思维,让我看到了上海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城市发展,从“点”的认识,提升到了“面”和“体”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更是一部描绘上海未来发展蓝图的生动画卷,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无限遐想。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活的城市发展教科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我一直认为,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韧性”,在于它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活力,并且不断自我更新。作者在探讨上海“新空间”的形成时,恰恰展现了这种“韧性”。他详细分析了上海如何通过改造旧厂区、盘活闲置地块、规划建设新的城市区域,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上海不仅仅在追求规模的扩张,更在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新空间”时,常常会结合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人才资源等因素,进行多维度的考量。这种系统性的分析,使得他的论证更加严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功能复合”和“空间共享”的理念。这让我看到了上海在努力打造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的城市生活空间。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更是将我的目光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作者对全球航运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对上海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的战略构想,都让我深受启发。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如何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以及如何将上海港打造成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性港口枢纽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硬实力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都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上海的未来,将不仅仅是在陆地上,更将在海洋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乐观的期待,它是一部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智慧的宝典,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卷入了一个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书的开头部分,特别是关于“新空间”的讨论,让我从一个非常具象的角度去理解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我一直对上海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颇为关注,也常常在想,这些看似简单的拆除与新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作者似乎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他不仅仅罗列了城市发展的各种案例,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个“新空间”的形成原因、发展模式以及它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城市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书中对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具体的区域发展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这使得他的论证更加扎实可信。而且,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城市的进步,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种审慎的态度,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参考价值。当我读到关于“深水新港”战略的部分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上海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级港口的城市,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深水新港”的战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港口升级,更是上海参与全球竞争、重塑自身产业优势的关键一步。作者对国际航运格局的分析,对港口集疏运体系的探讨,以及对未来港口智能化、绿色化的展望,都展现了他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深水新港”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联动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交通枢纽,更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连接上海与世界的桥梁。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和更深切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为上海描绘未来的蓝图,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的“脉络”和“呼吸”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好奇心。作者在探讨上海“新空间”的形成时,让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新的城市血管正在被打通,一股股新的发展动力正在涌入。他详细地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新空间”,比如产业园区、科创中心、滨水公共空间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逻辑。这让我意识到,城市的发展并非是简单的扩张,而是精妙的“织网”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演变。这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上海的城市格局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又将如何走向未来。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这些“新空间”时,并没有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等。这种客观的分析,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城市”和“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在“新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体现。我相信,这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的气魄。作者对国际航运业的深刻洞察,对上海港口未来发展潜力的挖掘,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将“深水新港”打造成一个集装箱枢纽港、一个油气化工基地,甚至是一个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港口的物理扩张,更是上海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战略布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港产城联动”的理念,强调港口的发展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范畴,更是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前瞻性、更具全球视野的上海,它在陆地上不断创新,在海洋上更是雄心勃勃。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重塑自己,迎接挑战,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幅精美的城市蓝图,将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进化的城市形象。作者在探讨“新空间”的形成时,展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他详细分析了上海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规划和建设,创造出新的城市发展载体,例如产业园区、科创中心、滨水公共空间等。这让我意识到,城市的发展并非是简单的扩张,而是精妙的“织网”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演变。这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上海的城市格局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又将如何走向未来。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这些“新空间”时,并没有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等。这种客观的分析,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城市”和“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在“新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体现。我相信,这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的气魄。作者对国际航运业的深刻洞察,对上海港口未来发展潜力的挖掘,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将“深水新港”打造成一个集装箱枢纽港、一个油气化工基地,甚至是一个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港口的物理扩张,更是上海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战略布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港产城联动”的理念,强调港口的发展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范畴,更是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前瞻性、更具全球视野的上海,它在陆地上不断创新,在海洋上更是雄心勃勃。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重塑自己,迎接挑战,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宏大的主题所吸引:上海的城市发展新空间与深水新港战略。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前者关乎城市的有机生长与功能重塑,后者则指向连接全球经济动脉的战略要地。我一直以来都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它如何平衡发展与传承,如何在新旧交织中找到自己的独特韵味。这本书显然深入探讨了这一核心议题。当我阅读关于“新空间”的部分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丈量上海的城市肌理。从滨江开发区的蝶变,到新兴产业园区的崛起,再到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布局,每一个“新空间”的背后,都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在新时代下的使命与担当。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空间的物理拓展,更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空间的功能定位、产业支撑以及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他对城市更新中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需求的平衡的探讨,这使得“新空间”的讨论不仅仅是新增,更是一种智慧的再造。它让我看到,上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并没有丢失自己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则将我的视野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海洋。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深水新港”的战略,在我看来,更是上海在全球经济舞台上赢得先机、拓展影响力的关键。作者对全球航运格局、贸易趋势以及上海港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上海作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如何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以及如何将港口建设与上海的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内容。这种“以港兴城、以港促产”的战略思维,让我看到了上海的深远布局。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上海城市发展画卷,它既有对城市微观肌理的细致描绘,也有对宏观战略层面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上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城市发展模型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上海这座城市如何从过去走向未来,又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作者在探讨“新空间”时,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叙事和精细的分析相结合的风格。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上海城市建设的成果,更是在解析这些成果背后的战略考量和发展逻辑。我特别关注他如何分析上海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创造和优化“新空间”,来承载新的经济功能和发展模式。比如,从传统的工业基地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或者是在城市副中心发展新的居住和商业功能。这种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战略性配置,让我看到了上海城市规划的精妙之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产城融合”的理念有很深入的论述,这让我理解了,一个成功的“新空间”,往往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聚集,而是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和改造旧有的空间,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种“变废为宝”、“盘活存量”的思路,对于其他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上海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大竞争力。作者对全球航运市场、贸易格局的深刻分析,以及对上海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的战略设想,都让我印象深刻。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港口的维护成本、如何优化集疏运体系、以及如何将上海港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服务枢纽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硬件的提升,更是软件和服务的全面升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上海的城市发展,是一盘大棋,而“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正是这盘棋中至关重要的棋子。它展现了上海在应对时代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方面的战略智慧和雄心壮志。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报告,更是一份指引上海未来方向的战略规划。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上海未来发展核心的窗户。我一直对“战略”这个词充满敬畏,它意味着一种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谋划。作者在“新空间”的探讨中,就展现了这种战略思维。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上海的城市面貌,更是在解析上海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我特别关注他如何分析上海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创造和优化“新空间”,来承载新的经济功能和发展模式。比如,从传统的工业基地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或者是在城市副中心发展新的居住和商业功能。这种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战略性配置,让我看到了上海城市规划的精妙之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产城融合”的理念有很深入的论述,这让我理解了,一个成功的“新空间”,往往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聚集,而是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和改造旧有的空间,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种“变废为宝”、“盘活存量”的思路,对于其他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上海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大竞争力。作者对全球航运市场、贸易格局的深刻分析,以及对上海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的战略设想,都让我印象深刻。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港口的服务能力、如何优化集疏运体系、以及如何将上海港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服务枢纽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硬件的提升,更是软件和服务的全面升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上海的城市发展,是一盘大棋,而“新空间”和“深水新港”,正是这盘棋中至关重要的棋子。它展现了上海在应对时代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方面的战略智慧和雄心壮志。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报告,更是一份指引上海未来方向的战略规划。
评分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城市发展就是建高楼、修马路,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上海。作者在探讨“新空间”的形成时,不仅仅是关注物理形态,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他详细分析了上海是如何通过规划和建设,来塑造新的城市功能,比如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或者发展现代服务业。这种对城市“灵魂”的塑造,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不同时期城市规划的演变。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上海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又将如何走向未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新空间”时,并没有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等。这种客观的分析,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城市”和“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在“新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体现。我相信,这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的气魄。作者对国际航运业的深刻洞察,对上海港口未来发展潜力的挖掘,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将“深水新港”打造成一个集装箱枢纽港、一个油气化工基地,甚至是一个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港口的物理扩张,更是上海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战略布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港产城联动”的理念,强调港口的发展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范畴,更是与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前瞻性、更具全球视野的上海,它在陆地上不断创新,在海洋上更是雄心勃勃。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重塑自己,迎接挑战,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脑子里就涌现出无数关于上海的画面:老洋房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见的岁月痕迹,陆家嘴金融区摩天大楼林立的都市脉搏,黄浦江上川流不息的货轮,以及那些隐藏在弄堂深处、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市井生活。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沙盘前,看着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眼前徐徐展开。书页翻动间,那些关于“新空间”的讨论,让我对上海的城市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繁华,更在于它如何平衡发展与传承,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留住那些珍贵的人文印记。作者似乎也抱着这样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切关怀。从滨江地区的转型,到新兴产业的集聚,再到郊区新城的规划,每一个“新空间”的背后,都意味着城市功能的重塑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新空间对原有城市肌理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规划,避免“摊大饼”式的扩张,而是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守护那些构成上海独特气质的元素,让这座城市既有现代化的高度,也有历史的温度。当我读到关于“深水新港”的战略部分时,那种宏大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考更是让我惊叹。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深水新港”的建设,不仅仅是码头和泊位的升级,更是一种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是上海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战略支撑。书中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宏观的上海。不仅仅是陆地上的繁荣,还有海洋上的勃勃生机。作者对未来港口发展趋势的洞察,对科技赋能港口运营的探讨,都让我对上海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报告,更像是一封写给上海这座城市的深情书信,充满了对它过去的回顾、对它现在的审视、以及对它未来的畅想。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上海,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