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香港这些年

我们香港这些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天成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
  • 回忆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个人经历
  • 时代变迁
  • 城市生活
  • 香港故事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8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59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的城市,有个熟悉的名字;那里的人,你却感到陌生
  四十年香港记忆,九年内地生活,用更客观的视角向你讲述
  我们香港这些年
  一份北漂港仔回望家乡的成长记忆
  一本香港四十年社会变迁的微年鉴

内容简介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30年。

作者简介

  徐天成,七零后,拥有内地与香港的律师资格。在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后赴英国攻读法律。2006年,移居北京,现在在一家IT外企从事法律工作。工作以外,喜欢全国到处跑,通过认识不同的中国人、中国事,思索香港在整个国家中所身处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1977 “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 /我和我家
1978 从劫机事件看香港与两岸关系
1979 从港督访问北京说起/地铁/从“阿灿”到“港灿”——香港人对内地观感的转变
1980 “即捕即解”——关于香港的族群/童年点滴——海与茶楼
1981 我的学校
1982 我的社区铜锣湾——从暴动说起/从梅艳芳、黄霑到粤语流行歌曲
1983 上小学,要取个英文名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5 僵尸片和香港人的迷信
1986 港督尤德逝世/第一次回内地的经历
1987 搬家/《大约在冬季》
1988 香港电影审查制度
............
2008 TVB
2009 扒龙舟/香港的节日
2010 两地学习的差异
2011 政府派钱
2012 《春娇与志明》——杂谈香港男女的爱情观
2013 陆港矛盾
2014 高官贪污案——香港人一个月究竟赚多少钱?
2015 《我们香港这些年》

前言/序言


《我们香港这些年》 一、 时代的脉搏:一座城市的变迁与挣扎 《我们香港这些年》并非一部冰冷的史料堆砌,也不是宏大叙事的乏味陈述。它是一曲献给香港这座城市的悲歌,一曲赞歌,更是一面映照出无数个体命运沉浮的镜子。这本书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以一种近乎温情的笔触,穿越了香港数十年风雨飘摇的岁月,细腻地描绘了这座城市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渔村,蜕变成亚洲四小龙之一,又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经历了转型、挑战与重塑。 本书的视角独特而珍贵。它没有试图去概括一个高高在上的“香港精神”,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构成这座城市肌理的普通人——那些在维多利亚港的喧嚣中谋生的小贩,在旺角的街头挥洒汗水的打工者,在摩天大楼里殚精竭虑的金融精英,以及那些在狭小蜗居中憧憬未来的年轻一代。作者以一种近乎民族志的细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失落。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读者得以窥见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真实面貌,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如何在每个人身上留下印记。 书中,我们看到了香港在经济腾飞时期的勃勃生机。殖民地时期的自由港政策,以及紧随其后的制造业的崛起,为香港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工厂里的机器轰鸣,集装箱码头的繁忙景象,以及国际贸易往来的蓬勃发展。那些曾经在内地物质匮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读者,读到这些,或许会油然而生一种对那个年代香港创业者拼搏精神的敬佩,以及对那个充满机遇的时代的追忆。 然而,时代并非总是眷顾。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香港在面对经济危机、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作者没有用宏大的经济术语去解释这些复杂的变迁,而是通过普通市民的口述,通过他们的担忧、他们的迷茫、他们的适应与抗争,将这些宏观的事件转化为一个个感同身受的个人经历。那些曾经在股市一夜暴富又一夜倾家荡产的故事,那些曾经在传统行业里默默耕耘却最终面临转型的无奈,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动容的香港。 《我们香港这些年》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发展或者政治变迁的记录。它更深入地挖掘了香港文化层面的演变。从粤语流行歌曲的辉煌,到港产电影的黄金时代,再到街头巷尾的流行文化,作者捕捉到了香港独特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孕育、成长、传播,并最终成为世界认识香港的一个重要窗口。那些经典的老歌,那些深入人心的电影桥段,那些如今看来充满怀旧气息的街景,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勾起了无数读者心中关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回忆。 二、 港岛映像:镜头下的众生百态与情感纠葛 《我们香港这些年》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其对于香港社会风貌的细致刻画。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不断变幻着它的色彩与图案。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目光,捕捉到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深刻含义。 本书中,你可以读到关于香港人特有的生活哲学。那种快节奏下的从容,那种压力之下的韧性,那种在狭小空间里也能创造出无限可能的智慧。作者描绘了在拥挤的街道上,人们如何井然有序地穿梭;在狭窄的楼宇间,人们如何安居乐业;在快餐店里,人们如何快速地解决一餐,然后又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这种“拼搏”的精神,并非简单地为了赚钱,它还包含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 书中也触及了香港社会内部的复杂情感。代际之间的沟通隔阂,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身份认同 struggle。作者通过讲述家庭故事,讲述邻里之间的交往,讲述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在一个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共存,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期望,关于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摩擦,关于曾经富裕阶层和新兴中产的微妙关系,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 nuanced 的香港。 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一位老友,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同一位锐利的观察者,毫不留情地揭示真相。他描绘了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例如,关于基层劳动者的生活,关于那些在边缘群体中的挣扎,关于那些为生存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些故事,或许不如光鲜的金融界那样引人注目,却构成了香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底色。 《我们香港这些年》中的人物形象,是立体而鲜活的。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可能会犯错,会犹豫,会沮丧,但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希望,不断地努力向前。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们的生活之中,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感受他们的痛苦,分享他们的喜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于香港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描绘,也同样出色。从狭窄的街市到高耸的商场,从热闹的庙街到宁静的海滩,作者描绘的香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头美食,那些独特的市井生活,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传统手艺,都通过文字的力量,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时代的回响:个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交织 《我们香港这些年》最动人之处,或许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你是否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无论你是否来自香港,你都可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对于那些曾经在香港生活过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回溯。那些尘封的记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早已模糊的面孔,都可能随着文字的展开而重新鲜活起来。那些曾经一起奋斗过的伙伴,那些曾经一起分享过的喜悦,那些曾经一起面对过的挑战,都会在字里行间中浮现,带来一丝温暖,一丝怀念,或许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对于不熟悉香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则是一扇了解香港的窗口。它让你看到,这座城市并非仅仅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光鲜外表,更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的生命故事汇聚而成的复杂有机体。你将会了解到,在每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有无数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在每一次变革的浪潮中,都有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书中对于“身份”的探讨,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也经历着深刻的演变。作者通过对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香港人的采访和观察,展现了这种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流动性。这种身份的追寻,既是个体的挣扎,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我们香港这些年》并非仅仅是记录“过去”,它更在思考“现在”与“未来”。通过对过往的梳理与反思,作者试图引导读者去理解香港今天的处境,去思考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思考,并非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一同去探索,去发问,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 总而言之,《我们香港这些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它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讲述了香港这个伟大城市的不平凡历程。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忽略个体的艰辛,但它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对香港这座城市,对时代变迁,对普通人命运感兴趣的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它将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香港,一个充满温度的香港,一个值得你用心去感受的香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佩服。它使用的词汇,既有老派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许多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排比句式。尤其是作者在描述香港社会结构性变化时,那种冷静的、近乎冷静的叙述,反而显得力量十足。他似乎擅长用一种克制的笔调,去描绘那些激烈的情感冲突。例如,在探讨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时,他没有采用激烈的批判语言,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家庭在同一时期所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机会的巨大差异,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非常高明。它避免了说教的陷阱,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时间的淘洗,沉淀下了厚重的意味。这种文字的质感,是当今许多追求速度的写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刚翻开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我们香港这些年”这样一个宏大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汗牛充栋的宏大叙事,充斥着枯燥的经济数据和冷冰冰的政治分析。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异常细腻,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特有的洞察力,却又毫不做作地贴近生活。他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温度的叙事路径——从街角的小茶餐厅聊起,从那些年里一碗云吞面的分量变化讲开。我特别喜欢他描写“狮子山下精神”的那一段,不是用高大全的口号来颂扬,而是通过几代香港人为了生存和体面所付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妥协来展现的。那种描述,让你仿佛能闻到旧式唐楼里晾晒衣物的味道,听到电车“叮叮当当”驶过的声音。他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浓缩”在了日常的细节之中,让读者在品味那些烟火气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裹挟与塑造。读完第一部分,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中环那些老铺子里,重新找回一些正在消逝的痕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怀旧的同时,也被迫正视当下。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个人化,但奇怪的是,这种极致的个人叙事,反而达到了某种普遍性的共鸣。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家的声音,更像是一个亲历者在整理自己的精神财产。书中有一部分篇幅谈论了香港人在面对身份认同时的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而是呈现了那种“在两者之间”的摇摆和挣扎。他描述了那种努力想要抓住“归属感”,却又不断被现实推向新坐标的焦虑。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书写,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它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自嘲的幽默感,勾勒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或普通市民在精神层面所经历的阵痛。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原来,我的那些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早就被更早的一代人以如此优美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其对“城市空间”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人”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地方”的故事。作者对香港的地理和建筑的描述,简直是活生生的地图。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从填海造地带来的城市面貌的剧变,到那些消失中的“骑楼”和“唐楼”的命运。这种对物理环境的执着,其实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声记录。读到他描绘某个特定街区在短短十年间如何被拆除重建,老店如何被连锁巨头取代,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种“失去根基”的失落感。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熟悉的城市肌理,并非永恒不变的背景板,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会呼吸的“瞬间”构筑起来的。这种对城市记忆的抢救性书写,让这本书具有了一种近乎档案文献的价值,尽管它的表述方式极其文学化,但其内核是对“物是人非”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跳跃,但这种跳跃感恰恰抓住了记忆的本质。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而是像一个老友在午后的阳光下,信手拈来地跟你讲述他眼中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变迁史。比如,书中有一段对我触动极大,是关于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黄金期的描绘。作者没有过多地罗列那些明星的名字,而是聚焦于一个特定时刻——街头音像店里,人们如何争抢那张刚刚发行的卡带,以及那时的电影配乐如何在霓虹灯下,烘托出一种近乎迷幻的浪漫。这种描述,充满了对逝去时代的深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新的知识点,但它却精准地击中了我对于那个“不再回来”的年代的集体记忆的碎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谈论娱乐产业的兴衰时,总是巧妙地将之与当时的社会心态联系起来,比如对“成功学”的狂热崇拜,以及那种在金融风暴后渴望抓住任何可以抓住的浮华的心理。这种文化剖析的深度,远超出了普通的回忆录范畴,更像是一份犀利而温情的文化诊断书。

评分

很好的书籍!很喜欢!^_^

评分

看看,了解一下!

评分

装订太完美了,不但好看并且提高阅读的舒适感,爱不释手。我是看了微信一篇推荐决定要买的,看完去趟香港哈。

评分

618买的,很便宜,快递小哥很晚了还连夜送过来,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非常喜欢书籍的装订方式,可以平摊开阅读,封面也是凹体印刷,很有范,光看着就很赏心悦目。内容上随笔性质,读起来不累,也能从香港的角度了解一些当年发生的事。

评分

无意中在网上关注到这本书,挺好的,喜欢看看外面的世界

评分

真心好活动的时候买的,包装的很精细送货速度什么的各种快,已经第N次买了,客服,快递服务很满意。

评分

正版书籍,带塑封,配送速度快,派件员服务态度好,价格还算可以~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反复看了很多遍,仍然意犹未尽。另外,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挺特别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