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六卷
:60.00元
作者:苗力田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1995-12-01
ISBN:9787300020167
字数:346000
页码:57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这套《亚里士多德全集》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洋洋的300万言充溢着爱智慧、求真知的精神,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万事万物,内至人本身的肉体与心灵……本册为第六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哲学大师悉心构筑的理性大厦吧!
内容提要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目录
论颜色
论声音
体相学
论植物
奇闻集
讥械学
问题集
论不可分割的线
论风的方位和名称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卷书的期待,本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艺术的模仿论”的详尽论述,毕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上的洞见影响深远。虽然书中关于戏剧结构、悲剧的“净化”(Catharsis)效果等讨论确实精彩绝伦,提供了审美的理论基石,但坦率地说,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似乎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大。更多篇幅还是被宏大的形而上学框架和对城邦制度的规范性探讨所占据。在读到他分析“善的摹仿”时,我发现他比柏拉图更具建设性,他接受了“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并将其导向了知识和情感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地视为对实在的低级复制。这种务实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即便在讨论最高级的实体时,也未曾脱离人类经验的范畴。总的来说,这套书更像是一本思想的百科全书,它要求读者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极大的耐心,去欣赏这位“学园主人”构建的知识大厦是如何从最基础的逻辑石头开始,一步步搭建起整个西方理性思维的骨架。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智识遗产。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他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和形而上学那部分内容的涉猎上。因此,在阅读这第六卷时,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似乎散落在不同篇章中的关于“实体”、“潜能”与“实现”的论述。这卷书的编排结构对我来说颇具挑战性,它不像某些现代著作那样有清晰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系列密集而相互关联的思考片段的集合。当我试图梳理他对“第一推动者”的论证脉络时,那种从对现象世界的细致观察,逐步过渡到对终极实在的抽象概括的过程,展现了古希腊思维的宏伟蓝图。书中关于“形式”与“质料”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极大地启发了我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描绘他所构建的那个层级分明的宇宙图景——从最低级的物质存在,到最高级的纯粹思维。虽然现代科学在细节上早已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但那种试图用一套统一的逻辑体系去解释万事万物的雄心壮志,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为后世的思考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和永恒的参照点。
评分这套书的翻译质量是本次阅读体验中一个值得单独提及的侧面。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在力求忠实于原文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时,似乎也无意中保留了那种古奥的语感。阅读起来,时常需要依赖大量的脚注和导读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关注到他对一些关键术语——比如“逻各斯”(Logos)或“潜能”(Dynamis)——在不同语境下的精确把握。在阅读某些篇章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译者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所做的艰难权衡,这无疑为我们理解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思维体系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门槛。然而,正是这种略显生涩的文本,反而促使我更加投入地去思考作者的本意,而不是被流畅的现代语言所“稀释”。它迫使我慢下来,去感受那种思想在语言中缓慢成形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精神的致敬。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结论,不如说是在参与一次思维的考古挖掘。
评分这套“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第六卷,老实说,我买来是抱着极大的期盼的,主要是想深入探究一下他在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的那些经典论述。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对“幸福”的定义与追求的探讨,那份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不像后世某些哲学家那样沉溺于玄奥的思辨,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探讨城邦公民如何才能过上一种“善”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美德的分类,那种将智慧德性与性格德性区分开来的做法,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轮廓。书中对“中道”的强调,绝非简单的和稀泥,而是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精准把握,它要求实践者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读到关于城邦结构的部分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古希腊的广场上,与那些哲人一同辩论何为正义的政体。尽管语言风格带着强烈的古典气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那种思想的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只是历史的陈迹,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价值与集体福祉关系的一种永恒叩问。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套“全集”的整体感觉是——内容密度过大,消化起来非常费劲。这第六卷似乎涵盖了极为庞杂的知识领域,从逻辑学的初步构建到对诗学和修辞学的精妙分析,让人感觉作者的思维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涡轮。尤其是涉及到他对于“三段论”的阐述时,那些关于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严密推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高的专注度。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拿出纸笔,将那些复杂的逻辑关系图示化,否则很容易在层层递进的论证中迷失方向。这种阅读体验与阅读小说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耐力测试。不过,一旦你成功“破解”了某个关键的逻辑节点,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所探讨的修辞艺术,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情”、“理”、“德”来有效说服听众的策略,即便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下,也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思考”,更是“如何清晰而有力地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