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灵修行”,就是每当妄念干扰一起,就回摄于真我之中。这不是在讲禅定或催伏心智,而是回溯到真我之中。 室利·拉玛那·马哈希所著的《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共有六百五十多个问题,从冥想、瑜伽等,到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帮助我们认识拉马纳·马哈希教导的全貌,同时认清真实的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
室利·拉玛那·马哈希所著的《走向静默如你本 来》,作者透过它切身的经验与体会,讲述“真实” 存在于我们体内,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体会到它。它就 是内在真实的我。本书借由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 者的对谈,破除了人们的偏见,以及各种因自我概念 形成的枷锁、疑惑。同时,对于如何找寻“真我”, 提出了具体的“参究自我”的方法。
拉玛那极少亲自动笔写下他的理念,他与来访者 的对谈就是展现他教导的一手资料。本书总共六百五 十多个问题,从冥想、上师、修持、瑜伽等多个角度 ,帮助读者认识拉玛那教导的全貌,同时认清自我, 获得宁静。
石宏,业余翻译,台湾大学毕业,现定居香港。2007年遇见斯瓦米韦达,拜大师门下学习瑜伽,现为喜马拉雅瑜伽禅修协会**副总裁。译作包括:《夜行的鸟》《鼻尖上的觉知》《幸福修练》《让心中的狂躁歇息》《拙火瑜伽》《心灵瑜伽》《走向静默如你本来》。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记》。 室利·拉玛那·马哈希,生于南印度,二十世纪印度**的心灵导师,是受人尊敬的觉者与说法者。与拉玛克里希那、甘地、奥罗宾多齐名。他名声远播,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大卫·高德曼,于1967年起在印度研习拉玛那的教导。曾在拉玛那修道院的图书研究室任职,担任过传播拉玛那教导的《山径》期刊编辑。
致谢词
译者序 顶礼一代宗师——室利·拉玛那·马哈希
导论 静默的圣哲
**部 真我
**章 什么是真我?
第二章 如何才能证悟真我?
第三章 智者如何感知世界?
第二部 参究与归伏
第四章 参究自我——理论
第五章 参究自我——实践
第六章 参究自我——误解
第七章 归伏
第三部 上师
第八章 上师
第九章 静默与萨桑
第四部 冥想与瑜伽
第十章 冥想与专注
第十一章 咒语与持咒
第十二章 世间生活
第十三章 瑜伽
第五部 亲验
第十四章 三摩地
第十五章 影像与神通
第十六章 问题与经验
第六部 理论
第十七章 创世理论与世界的“真实”
第十八章 神的本质
第十九章 苦难与道
第二十章 业、命运与自由意志
参考书目
注释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考究,虽然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每一段文字的衔接都显得浑然天成,如同自然界中的河流,从源头蜿蜒流淌,最终汇入广阔的海洋。我感觉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情感和时间去打磨每一个词句,使得整本书散发着一种近乎于宗教仪式般的庄重感。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急于向读者推销观点,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我们一同探索内在的未知领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说教都来得更加有力。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刚才读到的那段话与我自身经历的关联。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以被普通人感知的生命体验。对于那些正在经历迷茫期,或者对生活感到疲惫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重新定义“问题”的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深深吸引了。那种淡雅的、带着一丝疏离感的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心境。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在指引读者走向内心最深处的那片无人之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冥想,每一个章节的转换都像是一次呼吸的调整。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了其中任何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或是哲学思辨。这本书似乎不是在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在描摹一种生命状态,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寻求本真与安宁的过程。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思考那些被我忽略的、本应存在于我内心的那份平和。读完之后,合上书本,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清澈,仿佛心灵被彻底洗涤过一般。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它有多厚,而在于它能让你在翻阅之间,重新找到自己与世界连接的那个柔软的触点。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高度统一的“气场”。它不是零散的散文合集,而是一个整体的艺术品。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心疼,他似乎能捕捉到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情绪碎片——比如黄昏时分窗玻璃上反射出的光线,或者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微小回响——并将它们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这种对“微小事物”的关注,恰恰是通往“宏大宁静”的路径。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观察他如何用最朴素的材料,雕琢出最精美的器物。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而我们所需的宁静,并非需要向外追寻,而是需要向内深掘。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持久的,它已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安静的坐标点,每当感到纷扰时,我似乎能立刻回到那种被文字浸润过的平和状态之中。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静默”主题会显得过于晦涩或者沉闷,毕竟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大家更倾向于追求刺激和即时满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作品,而是非常真诚地探讨了“存在”本身的问题。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他似乎能够穿透表象,直达事物的核心本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寻找那些可以被我引用的“金句”,但很快我就放弃了,因为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整体的氛围和思想的流动,而不是某几句独立的格言。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时间似乎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可以被自由感知和容纳的广阔空间。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在清晨或深夜阅读,在外界噪音最少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与作者的思绪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避难所,让我们得以从日常的琐碎中抽身而出,进行一次纯粹的心灵漫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感非常奇妙,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却能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沉浸其中。我通常阅读时会比较关注作者的叙事技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功力。它更像是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也就是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地落在它应该出现的位置。你会发现,有些句子你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深意,它们像是被反复打磨过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强迫我们慢下来,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留白和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绘,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洞察。它让人想起一些古老的哲学论述,但又用一种极其现代和个人化的语言来表达,使得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像是一壶陈年的老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那份醇厚的回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