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获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写尽一个朝代的繁华与沧桑,一群有识之士的抗争与落寞
内容简介
逝者如斯,舒心畅意的奢风侈雨,送走了大宋王朝近百年的辉煌。危墙之下岂有安逸,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振兴图强之路,年轻皇帝赵顼更是壮怀激烈,立誓要变革图新,建下不朽功勋。于是,王安石在皇帝赵顼的支持下,以霹雳手段和他的九项变法措施,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这一声势迅猛的变革,震撼了沉醉于“百年无事”的朝廷、因循故习的百官,冲击着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旧制陈法,唤醒了衰飒的民心。但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随着“缺失”的出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三个“大归相同、操术各异”的挚友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政争,以至水火不容。公心私情,相亲相抵,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展示了一代名臣奇才特异的人格和社会大变革中扑朔迷离的复杂因由。
作者以雅丽脱俗的文字,生动再现了那段风云跌宕的历史,并以变法为主线,贯穿了大宋王朝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诗词歌赋、戎马纷争,再塑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政客、文人形象,读来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
颜廷瑞,男,汉族,陕西省华县人,1931年8月生,沈阳军区政治部离休干部,一级作家,中国作这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作家协会、辽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大型话剧《太后不嫁》、大型歌剧《菊花岛》、长篇历史小说《庄妃》、长篇纪实文学《威震台海》、长篇传记文学《范仲淹》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一 回 百年辉煌付流水 君臣聚议论变法……………………………001
第 二 回 陈季常义救歌女 苏子瞻禅赋王诗……………………………010
第 三 回 纲不移变法问世 时不待介甫放蹄……………………………026
第 四 回 吕慧卿一针见血 王介甫“偷梁换柱”………………………034
第 五 回 吕献可夜访书局 司马光语助介甫……………………………041
第 六 回 琵琶报恩进苏府 王诜话别入宴席……………………………051
第 七 回 琼林苑君臣答对 苏子瞻侃论商鞅……………………………061
第 八 回 宋皇帝进退两难 王介甫一语释疑……………………………069
第 九 回 二府三司失权柄 同声相应织罪名……………………………080
第 十 回 菊花盛会惊环宇 红烛残酒话凄凉……………………………096
第 十 一 回 读《离骚》君实教子 闻墨香老友交心…………………………106
第 十 二 回 雅驸马情慰公主 贤公主画赠苏轼……………………………119
第 十 三 回 箫声幽咽触灵魂 杀气诡厉现血刃……………………………127
第 十 四 回 奸惠卿暗设陷阱 耿司马跌入泥潭……………………………136
第 十 五 回 司马自责愧先帝 淳甫悲号哭师恩……………………………144
第 十 六 回 司马光冒死奏谏 苏子瞻奋笔上书…………………………152
第 十 七 回 变法纷争白热化 皇帝心绪乱如麻…………………………164
第 十 八 回 皇帝用谋期太平 大臣离心难相容…………………………175
第 十 九 回 惊恐笼罩宰执府 安石夜闯福宁宫…………………………183
第 二 十 回 安石善辩服皇帝 征诛再起苦贤臣…………………………191
第 二十一 回 苏子瞻头悬利剑 司马光失意朝廷…………………………200
第 二十二 回 御苑射弓显盛世 皇宫设宴藏玄机…………………………216
第 二十三 回 怜丈夫王妻买妾 性高洁安石拒美…………………………231
第 二十四 回 恨无穷聚散匆匆 浇块垒其乐融融…………………………246
第 二十五 回 别京都子瞻无憾 送长亭王诜有情…………………………258
……
精彩书摘
百年辉煌付流水君臣聚议论变法
逝者如斯,舒心畅意的奢风侈雨,送走了大宋王朝近百年的辉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下旬,三天不止的霏霏细雨,打湿了大宋的京都汴梁。护龙河岸边的数行杨柳,在雨中摇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上的几十座飞桥,在雨中若隐若现;皇宫里高耸的殿宇楼台,在雨中愈显神秘;朱雀门外的驿馆、酒楼,妓院高悬的绣旗、珠帘,在雨中萧然低垂;宣德门前宽阔壮观的御街,在雨中亮成一条玉带;大相国寺传来的晨钟暮鼓声、曲院街骚乱的市井买卖声、汴河漕运船队中腾起的船夫号子声,都似乎被缠绵不尽的淫雨浸透了,失去了往日的明亮雄浑,变得沉郁涩滞。只有老天深处滚来的春雷,携着骚动,夹着生机,不时轰隆作响,一记一记冲击着被灰色水帘所笼罩的宋王朝的心脏——大内皇宫。
紫宸殿,数十支粗壮的宫烛燃着懒洋洋的光焰,勉强驱散了殿宇内的阴暗,映照着御座上正强压怒火的皇帝赵顼和殿前漠然跪伏的四位宰执大臣——尚书左仆射曾公亮,枢密使富弼,参知政事唐介、赵抃。
翰林学士王安石也跪伏在一边。
雨不断……
雷不断……
皇帝赵顼,时年二十二岁,乃宋英宗赵曙的儿子。他面目清秀,眉宇间跃动着勃勃英气。但一袭明黄色龙袍在身,略显年轻帝王的矜持与浮躁。今天,由于中枢重臣们仍在抵制、反对“变法”,他的神色变得严峻而稍含杀气了。前年(1067年)正月,英宗驾崩,他初继皇位,壮怀激烈,励精图强,“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立志革新,以期改变国家近三十年来积贫积弱的局面。经过两年来劳心竭虑的准备,他决定今天对抵制和反对“变法”的中枢重臣进行最后一次说服,不论他们通与不通,他都将宣布“变法”开始,并将授予王安石仅次于自己的一切权力。
在这君臣摊牌的重要时刻,年轻皇帝揣着一颗怦怦狂跳的心,向跪在御座前的王安石望去。只见王安石静穆沉稳、神情自若。这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失控的龙心渐渐宁帖。他突然想起前年与王安石的第一次会见。那是有关大宋未来命运的一次重要抉择啊……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的一个夜晚,新皇帝赵顼为遴选符合自己心愿的执政大臣而彻夜愁思焦虑,徘徊于福宁殿御堂金莲烛的烛光里。在众多的大臣中,在堆满御案的奏表谏章中,他苦苦寻找着中兴大宋王朝的吕望、伊尹。他想到过曾推行“庆历新法”的欧阳修、韩琦、富弼,但觉得诸臣都已“老者耄矣,锐者钝矣”;他想到过翰林学士司马光,但觉其“礼柔平和,锐气欠劲”;他阅览了苏轼几年前上呈的《进策》和《进论》,雄图激进,锐气逼人,确实不凡,但又觉“文人之气太重,清谈之风甚浓”,而清谈也可误国呵!
后来,赵顼皇帝信手翻至一部十年前上呈仁宗皇帝的《万言书》,阅览未尽,就被奏者王安石雄辩的议论和奇崛的胆略深深吸引了:针砭时弊,凿凿实实;忧国忧民之心,如跃纸上。于是赵顼想起这个王安石近日又上呈的《本朝百年无事劄子》,急急找出再读,更见其论识高远、豪气如虹;变革之志,炽若烈焰。这不正是朕所寻找的吕望、伊尹吗!激奋之情,使年方二十岁的新皇帝一时不能自已,不顾惊动熟睡的皇后与宫中的宦侍、宫女,高吟起王安石的奏文以自慰:“……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举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壮哉斯言,道出了朕的心声啊!
赵顼立即吩咐宦侍传出谕旨,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并谕令立即派出快马飞骑奔往江宁,诏王安石火速进京。
七天之后,王安石踏进了福宁殿御堂。
已属知天命之年的王安石仍是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一套曲皱不展的黑色宽袍博带,显其不修边幅;一张不剪髭须的方正面孔,显其不究仪表;惟有一双晶亮灵动的眸子,透出思辨的精明。他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后,长期在州、县任职。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他任浙江鄞县县令时,曾以青苗贷款之法解除民间疾苦,政绩寄于民心,怨恨却结于豪门。四年后任舒州通判,是时宰相文彦博遭贬知舒州。这是王安石这个未来的变法主将知识积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许因为有了鄞县三年官场生涯的坎坷经历,除处理公务外,他蛰居斗室,不舍昼夜,刻苦学读,广泛涉猎于历代文献经典,精研前朝兴衰事迹。他起居无时,伏案为眠;饮食无定,不饿为饱;脸不知洗,发不知簪,衣脏不知浣,衫破不知补;行止坐卧,不拘礼法;蓬头垢面,习以为常。其发奋而不修边幅、不拘规矩之状,更甚于十年前在扬州任一签判小官时期。上司察其形骸放荡,猜度为不分昼夜狎弄官妓,堕入邪途,数召而戒之。王安石懒于申辩,听完就走,翌日相见,依然故我。上司厌恶至极,意欲罢逐。文彦博得知,暗察其所为,惊喜且刮目相待。召其议论古今,安石言之滔滔,博古通今,见地新颖,卓成一家。文彦博惊呼“奇才”,遂以“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推荐于时为龙图阁直学士的欧阳修。欧阳修又以其“德行文章为众所推”为据,举荐为谏院谏官。王安石却以脱俗超凡之志,借口祖母年事已高需人侍奉而坚辞。欧阳修知其在等待时机,以求实权实职,大干实事,便奏知当时宰相曹佾,以“禄养”判官为名,储才于群牧司,负责天下马匹的统计核实事务。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呈《万言书》给仁宗皇帝,要求对朝政进行全面革新: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故也。法先王之政者,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矣,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非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人才,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而无负于先王之意,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
他大声疾呼: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今之议者以谓迂阔而熟烂者也,惟陛下留神而察之!
可仁宗皇帝根本没有理睬他。王安石寒心了,但没有死心。
仁宗平庸,英宗短命,赵顼即位,时机终于来了。此时,王安石得以面君,跪拜在新皇帝面前。
满怀希望和喜悦的赵顼,打量着眼前衣着不整、仪表不修,一脸灰尘,浑身泥垢,连双翅高顶朝冠都没有戴正的王安石,满腔的热情一下子凉了:一个散人,一个浪荡子,朕七日所思、七日所盼的执政,原是这般人物!
赵顼哭笑不得,本想叱声逐出,但顾虑亲选人才,怎好自己折自己的面子,便漫不经意地开了口:
“王卿飞马进京,汗滴渍衣,灰尘扑面,辛苦了。朕欲中兴大宋江山,王卿可有治国良策以告朕?”
王安石觉察到皇帝语气里的轻慢,但并不在意:皇帝年轻,怪不得的。他微微一笑,抬头禀奏:
“臣王安石请示圣上。圣上中兴大宋之意,是假是真?”
赵顼即位以来,哪里见过这样的臣子,听过这样的奏词,一时蒙了:
“这,这话怎讲?”
王安石拱手:
“圣上若要真的中兴大宋江山,就不应该以衣冠仪表取人。衣冠楚楚、仪表堂堂,是改变不了国家贫弱之状的!”
赵顼惊诧,微微欠身,含笑而语:
“卿勿怪,朕并无考究卿之衣冠仪表之意,朕急于恭听王卿治国方略。”
高踞九五之尊的天子当殿致歉,倒使王安石心头发热:这不正是确有励精图强之志的明君风范吗?他振作精神,朗朗而言:
“圣上明察。依臣看来,要中兴大宋江山,道路只有一条:效法尧舜,行先王之道。”
赵顼不解:
“‘先王之道’何谓?”
“尧舜之道,至简不烦、至要不迂、至易不难。臣概括为六个字:变法度,易风俗。”
赵顼更蒙了:
“变何法?易何俗?”
王安石斩铁削钉而语:
“变朝廷过时无用之法,易朝廷因循苟且之俗。”
赵顼顿觉这铿锵之语正中下怀:
“善!‘变法易俗’,甚合朕意,但不知何治为先?”
王安石侃侃谈起:
“‘变法易俗’,择术为先。汉昭烈必得诸葛亮然后有所为;唐太宗必得魏征而后竟其功。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四贤。但患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之贤,亦将卷怀而去耳!”
赵顼双目圆睁,急急切切:
“卿言甚善,试为朕一一经划施设之方。”
王安石挥挥洒洒,倾其所思:
“圣上,现时朝廷沉喑若哑,无惊雷不能振聋发聩!现时朝臣因循成习,无惊雷不能荡涤苟安!现时黎庶沉浸于百年和平之中,无惊雷不能复苏民心!愿圣上以天纵英明之质,采取霹雳手段,以解沉疴之疾。继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发奋图强,锐意进取,三五年内,必见成效。秦汉之强盛,大唐之富裕,都将瞠乎于我大宋之后……”接着,王安石将其关于“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变法措施的设想一一禀奏。
皇帝赵顼的心随着洋洋一席金石之声沸腾激越起来。他来不及弄清王安石所说“先王之道”、“择术为先”的具体含意,就被王安石坚定、自信、强劲、新奇与藐视一切的精神力量震慑了、征服了。
年轻皇帝拍案而起,他选择了王安石。
王安石离开福宁殿御堂之后,便径直奔往司马光府邸。他要从这位新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的挚友那里,进一步了解朝廷隐秘莫测的现状,以便制定更为确切的“变法”方略。此外,是年三月,司马光知贡举,赏识王安石之子王雱之才,擢登进士第,并奏知皇帝授予旌德尉之职。王安石急于会见老友,亦含有致谢之意。
阔别三年的朋友相会了。司马光接待王安石于自己的卧室,治酒设宴,为其接风,煮茶置果,为其消劳,当年于群牧司同室而卧、同桌而食的情景复现于眼前。他俩话离情、诉思念、谈趣闻、论朝政。王安石谈今日皇帝之召见和答对,司马光谈欧阳修罢离参知政事前对自己担任翰林学士不遗余力的疏荐;王安石谈今日皇帝召见中的所企所求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司马光谈半年来自己弹劾宰相韩琦堵塞言路和弹劾副宰相张方平奸邪贪猥的风风雨雨。两情交融,话语不绝,不觉朝霞已映红窗扉。
王安石在竟夜交谈中,摸清了朝廷的现状,增强了“变法”的信心,拱手向司马光告别:
“朝中病恙,已入膏肓,安石当以急药医治之。君实可有所嘱?”
司马光已为王安石的抱负和气概所激动,拊掌向王安石祝贺:
“介甫所见,胜光多矣!但愿处理国之大事,审慎为之,千万莫用当年在群牧司你我投壶、弈棋决胜之法,光则合掌托福了……”
王安石纵声大笑。
……
前言/序言
长篇历史小说需要的是历史的洞察力
黄国柱
二十年前,颜廷瑞先生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汴京风骚》问世,我曾为其写过评论文字,如今看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文学的世风景象已经大变。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也一下子穿越时光遂道,进入老年行列。确确实实体会到了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那种“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的人生沧桑的感慨。再读斯作,自然又是一番感受和体会了。
听闻长江文艺出版社要再版《汴京风骚》,并更名为《大宋王朝》,我很是欣喜,同时也钦佩出版社的气度和眼光。颜廷瑞嘱我为再版作序,恭敬不如从命,再续二十年前的缘分,也算一桩为文生涯的幸事。
现如今,戏说乃至恶搞历史已经是一种风气和时尚。人们常说,对本民族的历史缺乏敬畏之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固然没错。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对本民族的历史缺乏批判性的继承和研究的民族,同样可能是很危险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历史、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思考,是一个立志于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当代作家的神圣使命。我钦佩颜廷瑞于几十年前便有了那样深刻的思考和洞察。经年的沉寂与深思,洗去了急功近利的浮华和浅薄,留下了绵绵不绝的“历史的滋味”,足以让后人反复地品尝和琢磨。
首先,作者通过对北宋王朝不可避免灭亡的命运描绘,体现了对中国封建政治规律的深刻洞察。若干年前,有专家便提出了封建社会的“衰亡周期律”问题。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的“窑洞对”中指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重要的原因是“惰性发作,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
诚如该书所进入的历史语境:“逝者如斯,舒心畅意的奢风侈雨,送走了大宋王朝近百年的辉煌……”而迎来的却是北宋历史先天不足、盛极而衰、变革失败的悲剧。小说用大量的细节和场景不仅描绘了北宋后期“冗官、冗兵、冗费”的沉重负担,而且揭示了当时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集团内部冲突错综复杂导致斗争激化的残酷现实。当然,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封建周期率”中,宋朝又是一个特殊的个案。其政治制度、军事体制设计上最难言的“软肋”,在于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的合法性质疑,以及对今后可能的模仿者的深深的提防。如果说“杯酒释兵权”是一次成功的政治谋略,那么,把物质赠与、生活享乐和金钱赎买作为一种常用的内政外交策略,则必然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国力的下降和军事能力的羸弱。即便获得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最终改变不了积贫积弱、被周边少数民族侵略击败的历史命运。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从官到民,从京城到地方,“天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不思进取、奢侈腐败、苟且偷安的社会环境。从底层风习的角度,映衬了特定历史时期皇权政治导致的吏治败坏、精神萎靡、风气腐朽的社会基础。对我们民族文化遗传中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自私自利、贪图安逸享乐的“糟粕”基因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沉重的历史描写和深沉的文化反思,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其次,作者通过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记述,体现出对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改革结局的深刻洞察。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时代,任何改革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必须是维护皇权的统治。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要复杂得多。从商鞅、桑弘羊、范仲淹直到晚清的康、梁变法,改革者无不怀着对帝王和皇朝的无限忠诚,然而他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和成功,反而落得遭极刑、受通缉、被追杀的下场。就王安石变法而言,其初衷或基础,是宋神宗即位之后,为了改变在对西夏等西北少数民族的边战中一败再败、失地赔款、颜面丧尽的多年屈辱,立志富国强兵,夺回失地,恢复尊严的满腔热情和志向。然而,所有的改革无一例外的是一场利益调整、重新分配的博弈和争夺,有时还是你死我活的流血厮杀。一旦进入改革的实施阶段,特别是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时,改革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群体将根据利益的损益,作出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往往会形成或大或小的掣肘和制约。王安石以“变法度,易风俗”为改革的思想纲领,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等,同时推行“保甲法”“募役法”“将兵法”以强兵,涉及到社会、经济、军事、农业、商业、民生、教育、科举(后来的“三舍法”)等广泛的领域。如此庞大的变法,其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如何?靠谁来实施?怎样不断完善和修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失误?如何应对、消除改革反对派的阻力?小说透过复杂纷乱的表象,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的艰难以及一些缺失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显然,面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商人、官员、后宫的反对,面对新政的许多破绽,年轻的神宗皇帝既缺少执政治国的实际经验,又没有具体化、阶段化的改革目标和清晰化的改革线路图,更缺乏变革所必须的坚强意志和实现改革目的的手段智慧,空有满腔热情而束手无策。那么变法的总设计师、“拗相公”王安石呢?尽管不乏思想家的睿智、改革家的锐利和实干家的强悍,但却缺少应对中国官场复杂矛盾的足够的权谋机变。比如为了提高变法的效率而设置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干脆直接剥夺了原有官僚部门的职责、权力,却没有争取到后宫太后们的支持,犯了大忌。加上变法过程中跟踪不到位、监管不力,地方官借变法之名对百姓盘剥,几乎得罪了所有当时社会上有话语权的人,落入“众疑群谤”的漩涡之中。另外,由于用人不当,不仅使吕惠卿、郑侠等小人当道、得逞于一时,更要命的是导致改革派内部的反目、矛盾激化,成为一盘散沙,最终分崩离析。变法的失败,不仅意味着变法及其支持者的官场失势,更带来十分恶劣的政治后果。皇帝不能勇敢地承担变法失利的责任,反而持续不断在政
大宋王朝(套装全三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宋王朝(套装全三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