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授楚 著
图书标签:
  • 墨学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7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09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墨学源流》,作者方授楚,写于1936年,中华书局初版于1937年。为撰写《墨学源流》,方授楚使用参考书达63种之多。此书对墨子学说考证精到,并对诸种异说进行驳斥,其治学必取真求信。

作者简介

  方授楚(1898~1956),原名典固,又名垂象,字则之,号天游,平江县长寿镇人。1917年秋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毕业后任教于广西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

目录

自序
附言
上卷 墨子之生平及其学派
导言
第一章 墨子之身世
一 姓名
二 生地
三 生卒年代
第二章 墨子之事迹
第三章 《墨子》书之考证
第四章 墨学发生之背景
第五章 墨子之学说
一 墨学之渊源
二 墨子学说之体系
三 墨子之政治思想
四 墨子之经济学说
五 墨子之宗教信仰
六 墨子之根本精神
第六章 墨家之组织
第七章 墨学之传授
一 墨子之教育
二 传授之情形
第八章 墨学之进步
一 后期墨者之系统
二 真墨、别墨与非墨
三 《墨经》之作者
四 《墨经》之概要
五 墨义之修正与发展
六 兼爱非攻之新解
七 知识论与辩学
八 与他家之论难
九 实用科学
十 《墨经》释疑
第九章 墨学之衰微
第十章 墨学之复活

下卷 墨子之姓氏国籍学说辨
第一章 驳墨子非姓墨说
附录 驳墨为刑徒奴役说
第二章 驳墨子为印度佛教徒说
一 墨子非印度人论
附 胡怀琛:《墨翟为印度人辨》
二 驳《墨翟续辨》
第三章 驳墨子为印度婆罗门教徒说
一 《墨子学辨》商兑
二 评古史研究者之墨子国籍观
第四章 驳墨子为亚拉伯回教徒说
墨学余论
只要种子不死,无虑花果飘零
——方授楚和他的《墨学源流》

精彩书摘

  《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庄子剽剥儒墨者也,则曰:
  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足乔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其立义之坚,与为义之勇,此墨子所以夐绝千古也!
  第三章《墨子》书之考证
  墨子未尝自著书也,今所传《墨子》书,乃墨翟弟子及其后学所记述,缀缉而成者。(言墨子未自著书,于墨子之价值无损,在古代文具艰难,而识字者不多,在一时之效用,著述未必优于口说。故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均未自著书也,其于世界宗教之影响何如?苏格拉底亦未自著书也,于西洋学术,影响又何如?在墨子以前,孔子明言述而不作,虽作《春秋》,然因鲁史,实犹未作也。)《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隋书·经籍志》则云十五卷,目一卷。庾仲容《子钞》见高似孙《子略》则十六卷,马总《意林》仍之,盖合目于《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也。《唐书·经籍志》则言十五卷,与今本卷数同。毕沅云:“宋亡九篇为六十一篇,见《中兴馆阁书目》。实六十三篇。后又亡十篇,为五十三篇,即今本也。本存《道藏》中,缺宋讳字,知即宋本。”《墨子注叙》
  今本《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既非墨子所著,亦非某一人所著,又非一时所成者。故视如“墨学丛书”最为恰切。
  ……
《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引言 墨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墨学一度沉寂,其思想精髓和传承脉络也逐渐模糊。直到近代,随着学术研究的复兴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墨学才重新进入学界视野,并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 本书《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梳理和阐释墨学发展脉络的学术力作。它并非仅仅是对墨家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追溯了墨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发轫,历经秦汉的兴衰,直至近代学者对其重新发掘和阐释的全过程。本书旨在揭示墨学思想的起源、演变、特点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为读者呈现一幅系统而清晰的墨学发展图景。 第一章:墨学的滥觞与早期发展 本章将目光聚焦于墨学诞生的土壤。我们将首先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探讨当时社会变革对思想产生的巨大冲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分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核心思想。墨子以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 我们将详细阐释墨子的学说体系,包括其认识论、伦理观、政治观以及对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主张。例如,在认识论上,墨子强调“度”、“量”、“权”的实践检验,反对空谈理论;在伦理观上,“兼爱”的主张挑战了儒家“亲亲”的观念,强调普惠性的爱;在政治观上,“尚贤”和“尚同”体现了其对政治公平和秩序的追求。 同时,本章也将考察墨家学派早期成员的活动和贡献,他们如何继承和发展墨子的思想,并将其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我们将通过文献考证,梳理早期墨家典籍的形成过程,以及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章:秦汉之际的沉寂与潜藏 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对诸子百家的命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儒家逐渐成为官方推崇的主流思想,而一些曾经辉煌的学派则开始走向沉寂。本章将深入分析秦汉时期墨学的处境。 尽管墨学在秦汉时期不再占据思想舞台的中心,但其思想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我们将探讨在官方意识形态的挤压下,墨学思想是如何以隐晦或转化的形式存在的。可能通过一些民间组织、学术传承中的零星记载,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来探寻墨学潜藏的痕迹。 本章还将考察这一时期对墨家思想的零星评价或批判,这些评价虽然可能带有偏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学在当时尚未被完全遗忘。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墨学从显学走向隐学的过程,以及这种沉寂为后世的重新发现埋下的伏笔。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零散影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佛教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相互激荡。本章将探讨在此背景下,墨学思想是如何在零散的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中产生影响的。 我们将分析在佛教、道教等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墨家的一些观念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被吸收或改造。例如,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道家的“清静无为”与墨家的“节用”、“非乐”在对待物质欲望和人生态度上是否有所共鸣? 此外,本章还将考察在学术著作的注释、评论或某些地方性志书中,是否存在对墨家思想的零星记载或引用。虽然这些记载可能并不系统,但它们为我们理解墨学在这一时期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第四章:宋明理学的兴衰与墨学遗留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其思想体系宏大而复杂。本章将探讨在理学兴盛的时代,墨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将分析宋明理学家在构建其思想体系时,是否对墨家思想有所回应或批判。理学家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与墨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将考察是否存在一些学者,在理学之外,对墨家思想进行独立的研究或评价。 本章还将关注墨学在一些边缘性学术领域或民间思想中可能留下的印记。例如,在一些对社会制度、民生经济的讨论中,是否可以看到与墨家“节用”、“利民”等主张相似的观点? 第五章:近代学人的重新发现与整理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学界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对被遗忘的学术遗产进行重新发掘和整理。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重点关注近代学者对墨学的重新发现和系统研究。 我们将介绍一批在墨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例如,梁启超、钱穆、胡适、张荫麟等。这些学者是如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重新解读和考古发现的辅助,重构墨学的思想体系的?他们各自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有何异同? 本章将详细梳理近代墨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墨子思想的重新阐释、对墨家学派的社会地位的评价、对墨家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辨析等。我们将重点分析近代学者如何将墨学置于中华学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探讨墨学思想在回应近代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价值。 第六章:墨学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在深入梳理了墨学的源流和发展脉络之后,本章将进一步探讨墨学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我们将分析墨家思想中的哪些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性。例如,墨家的“兼爱”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际交流方面有何借鉴意义?墨家的“非攻”思想在当今世界和平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墨家对科技的重视和对实用技能的推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对于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有何启示? 本章还将探讨墨学研究的未来方向。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方法的不断涌现,墨学研究还有哪些有待深入挖掘的领域?如何将墨学的思想精髓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论 《墨学源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是一次对中国古代重要哲学流派——墨学的系统性回顾与深入剖析。本书通过追溯墨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到秦汉的沉寂,再到近代学者的重新发现和系统整理的曲折历程,揭示了墨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对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演变的考察,旨在唤起学界和社会对墨学智慧的重新关注,并挖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墨学、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及其当代价值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章节逻辑衔接得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高明的建筑师精心设计的建筑群,每一部分都稳固地支撑着整体结构,同时又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宏观的背景介绍过渡到微观的个案分析,再到最后的理论总结,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即便某些章节涉及复杂的理论推演,作者也总能巧妙地设置一些衔接性的段落或小结,帮助读者消化吸收前一部分的内容,并平稳地过渡到下一个论点。这种清晰的结构布局,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清晰的思路,真正体会到“渐入佳境”的美妙感受。

评分

书中对关键概念的界定和阐释,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很多以往我理解模糊或存在偏差的地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彻底的澄清和重构。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罗列和转述,而是深入到字词的语源、历史的流变中去考察其内涵的演变,这种“刨根问底”的研究态度,令人敬佩。每当遇到一个核心术语,作者总能提供多角度的审视,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使得概念的立体感和鲜活性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是任何泛泛而谈的概述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任何想要真正掌握这一领域精髓的人来说,书中对基础概念的精炼和深挖,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古朴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佳作。内页的纸张选用上乘,触感细腻,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字体排版上下的功夫,字号大小适中,行距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仿佛能感受到前辈学者们在案头伏案的严谨与执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绝对是那种会放在书架最显眼位置,时不时会拿出来翻阅把玩的珍品。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中透着一股不凡的品味,这恰恰符合了中华传统学术的精髓——内敛而有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学术研究的典范。作者在行文中表现出的那种对史料的尊重、对前人研究的审慎继承与批判性发展,构筑了一种极为健康和严谨的学风。读这本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进行严肃的学术思考。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并用最审慎的态度去构建自己的论证。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论的示范意义,远超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本身。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榜样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写得极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内容的导读,更像是一次深邃的思想漫步的邀请函。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笔触,却蕴含着对研究领域深厚的洞察力,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那个宏大而又精微的学术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构建的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些思想巨人在历史长河中激荡碰撞的场景。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铺陈,变得引人入胜,激发了我极大的求知欲。读完引言,我已经对全书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被深深地吸引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接下来的每一个章节。这种高质量的开场白,无疑为整本书奠定了坚实而高昂的基调。

评分

趁着活动买很划算

评分

京东活动给力,双十一半价买的,以后还在京东买。

评分

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

评分

大悔大悟后争取努力阅读成长!

评分

一直喜欢很商务印书馆的“中华现代学术著作丛书”系列,正努力收集中。

评分

大家经典著作,读后获益匪浅。 编辑很用心 ,书籍装帧设计精良、 别具一格 。用纸也很好,印刷清楚,总的来说很不错的一本书。多读好书,在京东购物很给力。经典

评分

速度快,包装好,服务优,很满意!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大家经典著作,读后获益匪浅。 编辑很用心 ,书籍装帧设计精良、 别具一格 。用纸也很好,印刷清楚,总的来说很不错的一本书。多读好书,在京东购物很给力。经典

评分

大家名著,值得好好收藏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