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汽轮机首次核蒸汽冲转导则(NB/T25014—2013)

核电厂汽轮机首次核蒸汽冲转导则(NB/T25014—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核电
  • 汽轮机
  • 核蒸汽
  • 冲转
  • 导则
  • NB/T25014-2013
  • 启动
  • 试验
  • 安全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4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核电厂汽轮机首次核蒸汽冲转准备、冲转过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在首次冲转期间执行的试验项目。本标准适用于核电厂汽轮机组首次核蒸汽冲转,对于核电厂汽轮机组首次非核蒸汽冲转,若制造厂无这方面具体说明,也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

前言/序言


《核电厂汽轮机首次核蒸汽冲转导则(NB/T25014—2013)》内容概述 本导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行业标准(NB/T25014—2013),核心聚焦于指导和规范核电厂中,汽轮机系统在首次接触由核反应堆产生的蒸汽进行“核蒸汽冲转”(Turbine Initial Steam Blow)这一关键启动阶段的操作与管理。该过程是核电站调试序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目标是利用核蒸汽的实际工况,对汽轮机及其相关管道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洗、验证和性能确认,确保设备能够在正式并网发电前达到设计要求的洁净度和可靠性。 本导则的制定,旨在统一行业内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保障冲转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并为设备状态的评估提供明确的依据。它不是一份关于反应堆物理、核燃料管理或反应堆稳态运行的指导文件,而是严格限定在汽轮机系统,特别是针对蒸汽供应、接收和排放侧的特定临界操作环节。 一、 导则的适用范围与前提条件 本导则明确了其适用对象,主要包括采用蒸汽驱动汽轮机的新建或改建核电厂项目。它严格限定了冲转活动的启动前提,这些前提条件必须在操作前得到全面的验证和确认。 核心前提包括但不限于: 1. 系统完整性确认: 汽轮机本体、高中压缸的安装、配合、紧固件的预紧力检查、内部叶片对齐等机械安装工作必须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 2. 辅助系统就绪: 润滑油系统、密封油系统、措油系统、凝汽器抽气系统(包括真空系统)以及疏水系统(特别是汽缸和管道疏水)必须完成安装、清洗、试压和功能测试,并达到设计要求。 3. 电气与控制就绪: 汽轮机保护系统(如超速保护、油压低保护等)和相关监测仪表(温度、压力、振动等)的校准和回路试验必须完成,确保冲转过程中能提供可靠的自动保护和实时数据反馈。 4. 锅炉/反应堆蒸汽源就绪: 虽然本导则是针对汽轮机侧,但其前提是核蒸汽源(如蒸汽发生器或直接循环回路的蒸汽)已经达到可提供合格冲转用蒸汽的温度、压力和质量要求,并且相关蒸汽管道的焊缝无损检测和耐压试验已完成。 本导则不涉及反应堆的首次临界过程,也不涵盖反应堆功率提升至商业运行水平的操作,其关注点明确聚焦在蒸汽进入汽轮机前的管路清洁和机械性能的初步验证。 二、 冲转蒸汽的特性与要求 导则详细阐述了用于冲转的核蒸汽所应满足的质量标准。由于冲转的目的是清除管路内可能存在的焊渣、金属碎屑、氧化皮等杂质,因此对蒸汽的清洁度有极高要求。 蒸汽质量要求集中在: 疏水控制: 强调在冲转初期,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蒸汽在进入汽轮机前,绝大部分的冷凝水被有效排出,避免液态水冲击造成叶片损伤。 杂质监测: 明确了冲转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在线或离线杂质分析项目,如铁含量、硅酸盐(如果适用)或其它固态颗粒物浓度。导则设定了不同冲转阶段允许的颗粒物上限值。 参数范围: 规定了冲转时所需的最低和最高压力、温度范围,这些参数必须足够高以保证蒸汽流速,但又不能超过材料设计允许的短期过载极限。 三、 汽轮机冲转操作流程与阶段划分 本导则的核心内容是对冲转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分阶段指导,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可接受的退出标准。冲转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而非一个连续的操作。 1. 暖管阶段(Warm-up/Pre-warming): 目标是缓慢升高汽缸、主汽管及相关阀门温度,防止热应力集中。 导则规定了升温速率(如每小时不超过某一特定温度增量),并强调了疏水设施必须全开,以快速排出凝结水。 2. 低速冲转阶段(Low Speed Blow): 蒸汽进入汽轮机,转子开始转动,但通常在低速(如1000 r/min 或 50%额定转速以下)运行。 重点在于验证转子的平衡性、轴承的润滑油质量,以及初步检查气流是否稳定。此时主要进行振动监测的基线测量。 3. 高速冲转阶段(High Speed Blow): 转速逐渐提高至接近或达到额定转速(如3000 r/min),并在此速度下维持一段时间。 这是清除管路和汽缸内残留污染物的关键时期。导则要求在此阶段持续进行蒸汽质量的取样和分析,直到污染物浓度连续数小时达到预设的合格标准。 导则会详细说明在接近额定转速时,必须经历的“冲转保持时间”和“扫荡时间”。 4. 尾声处理与系统恢复: 冲转完成后,需要逐步降速,关闭蒸汽进口,并对汽缸进行受控冷却。 导则强调了冲转后必须立即对关键部件进行检查,包括蒸汽疏水器、密封油箱油质以及关键管道的目视检查。 四、 监测、验收与缺陷处理 本导则对冲转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验收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是确保冲转有效的关键。 1. 关键监测点: 振动监测: 规定了在不同转速点(临界转速区、额定转速区)下,汽缸和轴承的绝对振动值限值。 温度监测: 轴承瓦块温度、主蒸汽温度、排汽温度的实时监控与趋势分析。 油液分析: 润滑油和密封油的污染情况(水、颗粒物)。 2. 验收标准: 验收的核心标准是连续满足设定的蒸汽颗粒物含量要求,以及汽轮机在不同转速下的振动水平低于允许范围。 3. 缺陷处理: 如果冲转过程中出现超限振动、轴承温度异常升高,或蒸汽清洁度不达标,导则提供了分级处理建议。轻微偏差可能需要延长冲转时间;严重偏差则可能要求停机、开盖检查或重新进行管道清洗(如射汽吹扫),直至满足标准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调试。 五、 安全与环境要求 导则也包含对冲转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环境影响控制的要求。 人员安全: 强调冲转现场的隔离、安全监护、个人防护装备(PPE)的规定,特别是针对高温高压蒸汽泄露的应急预案。 环境排放: 对冲转过程中排入大气或周围水体的蒸汽和冷凝水提出了初步的环保控制要求,确保排放符合当时的环保法规,即便是在调试阶段。 综上所述,《核电厂汽轮机首次核蒸汽冲转导则(NB/T25014—2013)》是一份高度专业化、侧重于设备调试和质量验证的技术文件,它精确地界定了核电站从“冷态”到“热态”过渡中,汽轮机系统在清洁化和初步功能验证阶段所需的全部操作步骤、参数控制、监测手段和验收标准。它不涉及反应堆物理运行的细节,而是服务于汽轮机这一关键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启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是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为骨架,然后用大量的工程经验和案例分析来充实血肉。在某些关键技术点上,比如汽缸的预热速率控制,书中给出的推荐曲线和计算方法,明显超越了一般教材的介绍深度,已经触及到材料科学和热力学工程的交叉前沿。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状态检修和预测性维护(PdM)的章节,虽然主题是基础的冲转导则,但编者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分析来动态调整冲转参数,而不是完全依赖固定的时间表。这种对传统操作规程的优化和技术前沿的结合,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指导性,确保了它不会成为一本过时的参考资料,而是能够伴随核电技术的发展而持续发挥作用的工具书。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一点,是它对“全生命周期”安全理念的贯彻。它不仅仅关注“冲转”这个动作本身的技术细节,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机组启动和并网的宏大背景下去考察。书中对冲转前的准备工作,如设备润滑、密封检查、保护逻辑的自检等环节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表明,编写者深刻理解在核电领域,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们采取了近乎偏执的预防性思维。例如,在论述汽轮机转子在不同转速下的振动监测和处理时,它没有简单地提供一个标准值,而是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振动模式的可能诱因,以及对应的诊断步骤,这对于提升维护人员的故障排除能力至关重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设防的编写思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怎么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专业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行业手册。封面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工程美学,非常符合核能这样一个高精度领域的调性。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不仅能很好地承载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拿在手里也有一种厚重感,让人觉得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真知灼见。当然,光好看可不行,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概述到具体的执行步骤,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完整。看得出来,编纂者在梳理这些流程时下了大功夫,力求将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拆解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指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是工程技术类书籍最宝贵的品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系统思维的体现。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操作人员来说,一本结构清晰、排版舒适的书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和查阅的效率,这一点上,这本教材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深入研读其中的每一个章节。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是相当明确的,它主要服务于高度专业化的人群,比如核电站的运行值班员、调试工程师以及相关的设备制造商和设计院人员。对于那些对核电领域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门槛可能会显得过高,阅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教科书。然而,正是这种高度聚焦的专业性,保证了其内容的纯粹和高价值。它不像一些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易懂性,而是毫不妥协地坚持了工程技术的严谨性。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官方认可的操作基准线,是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必备“内参”。如果一个核电站能够严格遵循书中所述的每一个细节,那么其运行可靠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说,它体现了一种对生命财产安全近乎苛刻的责任感,这种精神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标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略显“硬核”,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规范引用,但这恰恰说明了它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它完全摒弃了那些花哨的修辞或模糊的描述,直奔主题,用最精准的工程语言来阐述每一个技术要点和安全要求。我注意到,它在阐述关键步骤时,往往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事故教训或者实际运行中的常见误区,这使得原本枯燥的规范条文立刻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警示意味。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不是用文学手法,而是用事实和后果来支撑论点,极具说服力。比如,对于冲转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控制,书中给出的容许范围和报警阈值,都显得异常精准和保守,这体现了编者对核电安全“万无一失”的极致追求。对于新人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去消化这些密集的专业信息,但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可以随时拿出来对照、检验自己操作是否合规的“圣经”。它的严谨性,是其赢得信赖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