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瑞,李秋贵 编
图书标签:
  • 消渴病
  • 糖尿病
  • 中医
  • 古籍
  • 医史
  • 方剂
  • 证治
  • 传统医学
  • 内科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11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1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精)》共15章,第1-7章汇集自《黄帝内经》以降至明清时代对消渴病的论述,首载消渴病源流考,次则分别记述历代先贤医家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方证论治、饮食治疗、针灸治疗、导引和禁忌等;第8-15章汇集当代中医学家和中西医结合学家防治糖尿病2000余份文章之不蔓不枝的简略文摘。本书为学者架梯,登高望远,遵循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教惑,对糖尿病防治得心应手,圆机活法地实践于临证中,为达中医药学攻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作出贡献。

目录

导论
一、前半部分
(一)消渴病源流考
(二)病因病机
(三)方证论治
(四)饮食治疗、针灸治疗、导引和禁忌
二、后半部分
(一)病因病机
(二)证治和方药
(三)临证经验和验案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
(五)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七)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
(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与相关疾病
第一章 消渴病源流考
小引
一、概述
二、关于糖尿病病名的来源和定义
三、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尿甜的记载
四、关于糖尿病发病原因的记载
(一)精神神经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二)生活环境和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三)酒色与糖尿病的关系
(四)久服丹药与糖尿病的关系
五、关于糖尿病症状的记载
六、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载
(一)皮肤并发症(皮肤感染)
(二)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
(三)眼科并发症
(四)泌尿系并发症
(五)糖尿病性下肢坏疽
(六)其他并发症
七、关于糖尿病证治的记载
(一)精神疗法
(二)饮食疗法
(三)体育疗法
(四)针灸疗法
(五)药物疗法
八、中国历代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病案摘要
(一)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
(二)宋·苏东坡《苏东坡文集》记载
(三)宋·朱端章《卫生家宝》记载
(四)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记载
(五)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记载
(六)明·楼英《医学纲目》记载
(七)明·薛己《薛己医案》记载
(八)明·江瓘《名医类案》记载
(九)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记载
(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十一)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记载
(十二)八味丸治消渴
(十三)缫丝汤治消渴
(十四)治消渴病秘方
九、关于消渴病预后预防和患者教育的记载
(一)预后
(二)预防
(三)患者教育
十、其他文献中有关消渴病的记载
十一、结语
第二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病因病机
一、《素问》
(一)通评虚实论
(二)气厥论
(三)刺热
(四)阴阳别论
(五)风论
(六)奇病论
(七)至真要大论
(八)气交变大论
二、《灵枢》
(一)五变
(二)本脏
(三)师传
(四)邪气脏腑病形
(五)五味论
三、《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一)消渴篇
(二)血瘅篇
第三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方证论治
第四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饮食治疗
第五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针灸治疗
第六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导引
第七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禁忌
第八章 当代医者论糖尿病病因病机
第九章 当代医者论糖尿病证治和方药
第十章 当代医者治疗糖尿病经验和验案
第十一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
第十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第十四章 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
第十五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及相关疾病‘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 一、 导言:探寻千年消渴之秘,汇聚古今医者智慧 消渴病,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医学难题,其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自古以来便困扰着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在中医典籍中,“消渴”之名贯穿始终,其辨证论治的体系也日臻完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的介入,消渴病的认识与防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汇集历代名医在消渴病证治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时吸纳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全面、深刻、实用的消渴病防治指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古籍文献,而是力图通过对古今医案、验方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提炼出其精髓,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诊疗技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整合,以期达到古今融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学术严谨性与临床实用性的双重标准。内容涵盖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治则、经典方剂、现代药物运用、非药物疗法等多个维度。我们深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阐述,能够帮助广大医者更深入地理解消渴病的复杂性,更准确地把握其演变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具个体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本书也希望能为广大消渴病患者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二、 消渴病的历史演进与中医认识的深化 消渴病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内经》中虽无“消渴”之名,但描述的“消瘅”、“肺消”、“脾消”、“肾消”等病证,其症状与现代所说的消渴病高度相似。例如,《灵枢·本输》提到的“消瘅,脉寸口,沉而盛,是脾消也”,《素问·萎黄论》所载的“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甘肥令人内热,故外实而内虚也”,都已揭示了消渴病与饮食、内热等因素的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首次明确提出“消渴”病名,并将其归属于“消渴病”篇,根据症状将其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其中,上消“渴而引饮”,病位在肺;中消“善饥”,病位在胃;下消“尿数”,病位在肾。这种“三消”的辨证分型,奠定了中医认识消渴病的基础,并成为后世医家发展和完善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依据。 历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对消渴病进行深入研究。金元时期的医家如张从正,强调“湿热”、“邪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叶天士、吴鞠通等,更是将消渴病与温病理论相结合,提出了“热入营血”、“津伤液耗”等病机认识。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则提出了“虚火”说,认为消渴病的根本在于“阴虚阳亢”,强调滋阴降火的治法。清代名医尤怡在《冷庐医话》中,则对消渴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证,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提出了“脾胃一伤,则诸病皆生”的观点,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医的传入,人们对消渴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36年,医学家唐国士首次在我国将“Diabetes Mellitus”翻译为“糖尿病”,并指出其与西医的“糖尿病”是同一疾病。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消渴病(糖尿病)是一种由基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统地梳理了从《内经》到近现代,历代医家对消渴病认识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回顾了“三消”理论的发展,更深入解析了历代医家提出的“阴虚”、“阳亢”、“湿热”、“痰浊”、“血瘀”等多种病机学说,并阐述了这些学说在不同时代、不同证型消渴病中的体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解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消渴病认识的整体观和发展观,理解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三、 辨证分型:从“三消”到多维度的现代审视 传统中医以“三消”为基础,辨证论治消渴病。上消属肺热津伤,治宜清热生津;中消属胃热津伤,治宜清胃泻火;下消属肾阴亏虚,治宜滋阴固精。然而,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深入,以及临床实践的丰富,《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在继承“三消”理论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多维度的辨证视角。 本书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并非单一,而是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并常常累及肝、脾等脏腑,形成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脾胃之虚损,是导致湿浊内生、痰湿阻滞的重要原因;肝郁化火,则可耗伤肝肾之阴。因此,在辨证时,本书不仅关注“三消”的典型症状,更注重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情志、饮食、体质、生活习惯等,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而言,本书将消渴病常见的证型归纳为以下几大类,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肺热津伤证: 多见于上消,表现为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尿多,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肺润燥,生津止渴。 胃热津伤证: 多见于中消,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渴,小便频数,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肾阴亏虚证: 多见于下消,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固精止渴。 脾胃虚弱证: 易兼夹湿浊、痰湿,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或口渴,尿多,形体消瘦。治宜健脾益气,佐以祛湿或化痰。 肝郁化火证: 多与情志不畅有关,表现为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满,或口渴多饮,尿多。治宜疏肝解郁,清泻肝火。 湿热壅滞证: 常为消渴病早期或急性发作期,或与饮食不当有关,表现为身重困倦,口渴口苦,小便短赤,或尿糖升高。治宜清热利湿,调畅气机。 阴虚火旺证: 涵概肺胃肾阴虚,并伴有虚火上炎,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消瘦,尿多。治宜滋阴降火,养阴生津。 瘀血阻络证: 常常是消渴病后期,或并发症期,表现为肢体麻木,肌肤甲错,或肢端紫暗,舌质紫暗。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本书在辨证分型部分,不仅列举了各证型的典型症状、舌脉表现,更通过大量的古今医案,生动地展示了不同证型消渴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辨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认为即使是同一种证型,也可能因为个体差异而有细微的差别,需要灵活调整治法;而不同的证型,在某些阶段或并发症出现时,又可能需要采用相似的治法。 四、 治法治则与经典方剂:古今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消渴病治法治则的系统梳理与精要提炼,以及对经典方剂的深入解读与创新运用。 本书认为,消渴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即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等扶正固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配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活血等祛邪之法。同时,强调“辨证论治”是关键,即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灵活选择药物和剂量,调整治疗方案。 在经典方剂方面,本书选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的著名方剂,如: 滋肾饮(王好古): 滋补肾阴,清热生津。 消渴丸(《活人书》):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玉泉丸(《严氏济生局方》): 滋阴生津,清热除烦。 生地黄散(《圣惠方》): 清热凉血,生津止渴。 天花粉散(《千金方》): 清热生津,利尿排浊。 栝蒌饮(《金匮要略》): 清肺润燥,生津止渴。 消渴方(《太平圣惠方》):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葛根汤(《伤寒论》): 升阳解肌,疏散风热(用于表证兼有项背强几几者)。 本书对这些经典方剂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药味组成和功效主治的层面,更深入剖析了方剂的配伍原理、药物的性味归经、临床应用的加减变化,以及在不同证型消渴病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对于滋肾饮,本书会详细讲解其“滋阴降火”的机理,以及在肾阴亏虚兼有虚火上炎的消渴病患者中的应用;对于白虎加人参汤,则会分析其“清热益气”、“清心除烦”的特点,并阐述其适用于热盛伤津、气津两伤的证候。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现代医学对消渴病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方剂的解读与运用中。例如,对于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如黄连、知母、生地黄、葛根等,本书会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在配合辨证论治中的优势。同时,本书也积极介绍了一些现代中医名家在消渴病治疗方面的新经验、新方剂,以及对经典方剂的创新运用,如在基础上化裁出的改良方剂,或根据现代药理学调整的用药思路。 五、 现代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古今并举,综合施治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深知,单纯依靠传统中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消渴病时,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本书将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食疗等传统非药物疗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与介绍。 在现代药物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西医常用的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等,并从中医的角度,对这些药物的偏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合理应用。例如,对于某些偏于“燥热”的降糖药物,在中医治疗中可以配合滋阴降火的中药;对于某些需要“益气”的降糖药物,则可以与补脾益气的药物结合使用。 同时,本书也着重介绍了现代研究发现具有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等作用的中药。例如,黄连、知母、生地黄、苍术、泽泻、山药、绞股蓝、玉米须、桑叶、苦瓜等,这些药物在中医传统应用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被应用于消渴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书会详细介绍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在中医辨证中的定位。 在非药物疗法方面,本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针灸疗法: 详细介绍了针对消渴病不同证型的针灸穴位选择、操作手法,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例如,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耐量、缓解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 推拿按摩: 介绍了针对腹部、四肢等部位的推拿手法,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代谢功能。 运动疗法: 强调了规律运动对消渴病的重要性,介绍了适合不同患者的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 饮食疗法(食疗): 提供了大量针对消渴病不同证型的食疗方,以及日常饮食宜忌的指导。例如,介绍的食物如苦瓜、玉米须、绿豆、薏米、山药、黑木耳等,并说明其在消渴病中的药用价值。 情志调理: 强调了情志对消渴病的影响,指导患者如何通过放松、冥想、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了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体重管理等对消渴病防治的重要性。 本书在介绍这些疗法时,注重其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力求达到“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例如,在介绍针灸疗法时,会分析不同穴位所能达到的中医功效,并将其与患者的证型相对应。在介绍饮食疗法时,则会结合辨证分型,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食疗建议。 六、 并发症的防治与预后:着眼长远,关注全程 消渴病如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易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眼部病变、神经病变、足部感染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高度重视消渴病并发症的防治,并将其作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详细阐述了消渴病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认识与辨证要点。例如,对于消渴病性肾病,中医多归属于“水肿”、“尿血”等范畴,辨证多属肺脾肾功能失调,湿浊、瘀血阻络等。对于消渴病性眼病,中医认为多与肝肾阴虚、火邪扰目有关。对于消渴病性神经病变,则多与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有关。 在治疗方面,本书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提出了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肾脏损害,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基础上,配合利湿化浊、活血通络的药物;对于眼部病变,则会侧重于滋补肝肾、清肝明目;对于神经病变,则会强调活血化瘀、濡养筋脉。 本书还特别强调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即在消渴病早期,就应积极进行辨证施治,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并发症,更应及时、准确地进行辨证,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在本书的结尾部分,《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对消渴病的预后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给出了积极的指导。本书认为,消渴病虽属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以及积极的心理调适,患者完全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带病生存”乃至“康复”的目标。 本书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管理,与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不断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古今医者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旨在为广大消渴病患者带来希望,为临床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共同为攻克这一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翻开了《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期待着能在这里找到古人治疗消渴病的智慧宝藏,那些被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方剂、验案,以及不同时代医家对这一顽疾的独到见解。然而,这本书呈现给我的,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跨界”之旅。与其说它是一部纯粹的医学专著,不如说它是一篇篇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散文集。作者以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关于“体悟”的世界。他没有直接切入病症的描述,而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季更迭的节奏”、“五行生克之妙”等宏观视角出发,探讨生命体的内在韵律。当我以为他终于要回归正题时,他却又会笔锋一转,用一种非常感性的语言,去描绘“气血运行的歌唱”、“津液滋润的低语”,仿佛整个身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乐章。我发现,作者试图引导读者去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去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仅仅依靠诊断和药物去“对抗”疾病。这种“治未病”的理念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诠释,它超越了单纯的预防,而是一种与生命本身融为一体的智慧。虽然我对书中提及的关于消渴病的具体论述感到略微“缺席”,但这种将医学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尝试,却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当时选择《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对“消渴病”这个病名充满了好奇,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个现代医学中非常常见的疾病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详细列举历代医家关于消渴病病因、病理、症状、治疗手段的“百科全书”。我期待能看到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消渴病进行细致的划分,比如“上消”、“中消”、“下消”的各种表现,以及针对不同分型的经典方剂,如“生地黄丸”、“玉泉丸”等,还会附带一些名医的验案分析,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具体的临床经验。我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上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古人是如何看待其与饮食、情志等生活因素的关系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我的期待与书的内容似乎完全是两回事。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独特,它更多地是从“能量学”的角度去解读身体的运行机制。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讲解消渴病的“病”,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气的运行”、“血的滋养”、“津液的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环节。他将人体的各种功能,都归结为是这些基本能量元素相互协调的结果,而当这些能量失衡时,才会出现所谓的“病”。书中充斥着各种关于“疏通”、“调和”、“补益”的说法,仿佛在教导读者如何去“调整”自己身体内部的能量场,从而达到健康的平衡状态。虽然这种视角很有趣,也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但对于我最初想了解的,关于消渴病具体的“证治”内容,却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

真是太意外了!我本来是冲着“消渴病”这三个字去的,想找一本比较全面的关于消渴病的古籍研究,结果翻开这本书,却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书名虽然叫《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但读起来却更像是一部围绕着“生命能量流转”展开的哲学探讨,只不过作者巧妙地用中医的术语进行了包装。一开始,我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消渴病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治疗的详细论述,比如历代名医对消渴病的认识演变,不同流派的治疗理念等等。然而,这本书的重点却放在了探讨人体内部精气神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能量的流动失衡如何可能导致各种“病”,而消渴病只是其中一个被提及的例子。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通过对“脾胃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等基础理论的深度解读,引申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源泉,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呼吸、饮食、情志等方式来“汇聚”和“疏导”这些能量。读到后面,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体系,将我们熟悉的“病”的概念,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能量平衡的框架之下。这确实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虽然和我的初衷有些偏差,但它带来的思考却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非常感兴趣,所以当看到《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这个书名时,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解答我心中疑惑的宝典。我原本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关于如何预防消渴病,或者早期如何辨识消渴病前兆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涉及一些生活起居、饮食禁忌,以及一些可以自我调理的方剂或穴位。我也期待能看到一些古籍中对于消渴病早期症状的精妙描述,以及古人是如何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并进行干预的。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让我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它并没有从“预防”这个角度切入,而是拐了个弯,开始大谈特谈“意念”的力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人体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他认为,许多疾病的根源,都隐藏在我们潜意识的“念头”之中,而这些“念头”又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身体的能量场。他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积极的心态如何能促进身体的康复,而负面的情绪又会如何导致身体的失衡。我读到后面,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心灵疗愈”的指南,只不过借用了中医的框架来包装。虽然书中关于“意念”与健康的联系写得很有道理,但对于我最初想了解的消渴病“证治”方面的内容,却几乎没有提及。

评分

拿到《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这本书,我的期待是能深入了解在中医药的海洋中,历代医家是如何对消渴病这一复杂病症进行认识、诊断和治疗的。我渴望找到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医案,学习那些被反复验证、疗效显著的方剂,更想探究不同学派在对待消渴病时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比如温病学派、脾胃学派等,他们各自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提出怎样的治疗原则。我甚至希望书中能收录一些关于消渴病复发、并发症的处理经验,以及一些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探索。然而,当我沉浸在书页之间时,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与我预期的医学著作大相径庭。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天地人合一”的宏大哲学观出发,去探讨生命的本质和健康的真谛。他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的概念,以及“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书中穿插着许多关于宇宙运行规律、季节变化对人体影响的哲学思考,甚至还涉及了易经、道家养生的一些理念。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精气神”三宝相互转化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虽然这些内容引人入胜,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但与我最初想要了解的消渴病“证治”的细节,却显得有些遥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