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福宝场》以历史散文的笔调,以写实的心态,描摹出福宝镇社会生活的历史情状、文化内涵、民俗风貌,令人震撼于中国苍凉浑厚的历史意韵和文化魅力。此外,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其中不少是老房子照片,图文并茂,十分珍贵。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还有一本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与同事楼庆西、李秋香一起合作,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研究。至今已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婺源乡土建筑》等四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地图
壹 从哥老会说起
贰 诞生在川黔道上
叁 “湖广填四川”
肆 五龙抱珠
伍 回龙街
陆 从五显庙到万寿宫
柒 从文坛到火神庙
捌 庙会·龙灯
玖 走向未来
精彩书摘
《福宝场》:
壹 从哥老会说起 到福宝镇的头两天是半阴晴,一阵一阵的阳光,虽然早过了立冬,但天气又潮又闷,上一段台阶,身上就发黏。第三天下雨,空气反倒干爽了。我把龚在书老先生邀到小茶馆里,找一个靠街的桌子坐下,请他接着讲讲福宝镇过去的情况。龚先生年轻时是个刻字匠,后来在供销社工作,平日很留心镇上的事情,记得街上整整一百家店铺的营业项目、店主姓名和身份。龚先生大我一岁,七十四了,已经陪我在街上跑了两天,我们都有点儿疲累,趁雨天,就喝杯茶慢慢聊聊,当地话叫“摆龙门阵”。
老街上没有多少人。年轻的不是到外地打工去了,就是搬到白色溪以西的新区去了。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加上几个侍候公公婆婆的媳妇和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的中小学生。一下雨,街上更加冷清,檐头的滴水打着地面,一声一声都听得分明。
骨头都酥软了,不想再谈什么枯燥而又难记的事和人。找些轻松有趣的话题,谈着谈着就谈到了哥老会,这可是四川特有的话题。没有想到,龚先生自己就曾经是一个“袍哥”。袍哥就是哥老会成员。一提起袍哥,他来了兴致,把两只大拇指竖起来,右腕搁到左腕上,笑眯眯叫我看这个手势。我一发呆,他就解释说,这意思是:“我是大爷。”大爷就是舵把子。接着把右手往上一挪,搁到左前臂中央:“这叫我是二爷”。再往上搁到臂弯,“我是三爷”。哥老会是流行于四川城乡的民间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每个堂口有大爷、二爷、三爷,以下是五牌、六牌、九牌、十牌。没有四牌、七牌和八牌。据说老早从前,什么地方有个四牌当了“叛徒” ,所以就取消了四牌。七牌和八牌不知为什么也没有了。大爷,舵把子,也叫大哥,是总当家;二爷不管事,但人品*能服人,又叫“圣贤”;三爷是“能人 ”,实际的管家,说话算数。五牌是三爷的帮手,六牌又是五牌的帮手。九牌是众多的普通成员,十牌是初加入的,又叫“老幺”。普通成员自报身份的方式是用右手拍拍左肩,老幺则是摸一下耳垂。
堂口的成员有身份的差别。仁号成员大多是“少爷、公帮和仕宦”,就是绅粮和公职人员;义号是“ 买卖客商”;礼号“刀刀枪枪”,就是小商小贩;智号则“猴猴囊囊”,都是些医卜星相、三教九流的人,龚在书先生叫他们“知识分子”。福宝没有信字号。信号的成员大多是苦力和乡农,“焦干二十四”,而福宝是个场镇。
这个话题很有趣,老板娘端上两杯茶,就打横头坐下了。四川的城市和场镇里,最多的是茶馆,一家挨一家。镇上的小茶馆,一家一间店面,*多放三四张桌子,很平民化,常去坐坐摆龙门阵的都是些小买卖人和苦力。乡里人挑一担菜到街上卖,换几个钱就进茶馆,不管认识不认识,八个人围一个方桌坐下,谈天说地,不到饭时不走。直到现在,茶馆仍然是四川场镇里的特殊景观,坐满了穿蓝色短衣、头缠白帕的男子汉,个个抽着旱烟杆,一屋子蓝色烟雾直往街上冒。茶馆的设备也很粗糙简陋,白木桌子,条凳,柜台上偶然有几碟豆腐干,买的人没有几个。人们来喝一杯茶,为的是享受一阵社会交往的乐趣。以前福宝老街的一百来家店铺里,有五家茶馆,其中一家是双开间,一家是三开间,规模之大算是少见的了。不过,自从1980年代开辟了新区之后,老街居民不多,只剩下两家茶馆,一家是那三开间的老茶馆,过去叫天禄阁,1949年后换了老板,没有给茶馆起名字。另一家是单开间的,过去是卖糖果糕饼的京果店。两家的主管都是中年妇女,一面照应老人孩子,一面张罗顾客。其实也没有什么顾客,寥寥几个街坊邻里,进来坐坐,摆摆龙门阵,并不花钱喝茶。最常来的是几位老太太,凑在一起打纸牌。纸牌一寸来宽,三寸来长,叫做“大二”,是四川特有的,据说规则很简单,输赢数也不大,只求消磨时间。打一上午,只给老板娘五角钱。
……
福宝场/乡土中国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宝场/乡土中国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