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看世界”的启蒙读物。作者沈括先生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审视着周围的一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各种奇闻异事的记录,那些关于声音、光线、动植物的解释,充满了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他没有回避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而是试图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梦”的那些章节,虽然书名叫做《梦溪笔谈》,但内容远不止于此。沈括先生的笔,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着自然界的奥秘,也剖析着人性的复杂。他对于各种传说的辨析,对于流言的考证,都展现了他严谨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长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验,他的学识,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梦溪笔谈》的时候,我对它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厚重晦涩的学术著作。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按部就班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本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见的、所思、所闻。这种零散却又充满趣味的叙述,反而让我更容易沉浸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小事,比如笔的制作、墨的研磨,甚至是官员的服饰,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一种生活的态度。我常常会在阅读这些章节时,忍不住停下来,想象那个时代的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书中的一些故事,也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教,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生活处处是学问,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评分这本《梦溪笔谈》读起来真是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只不过这位朋友生活在遥远的宋代,却能把许多稀奇古怪、却又充满智慧的见闻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里面关于天文、地理的那些篇章,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登上了高山,俯瞰大地,又或者抬头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那些对日食、月食的细致观察,对山川河流的精妙描绘,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观察力叹为观止。我常常会想象,沈括先生当年是如何在那个没有先进仪器和设备的时代,凭借着严谨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知识。书中的一些技术发明和工艺介绍,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脉络,比如他对火药、指南针的提及,虽然篇幅不长,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发现新的乐趣,就像在自家后院挖宝一样,总有意外的惊喜。它不枯燥,不生硬,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评分《梦溪笔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纯粹的快乐,一种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快乐。沈括先生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者,用他的眼睛和笔,记录下他所到之处的一切。他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充满了科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他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所打动。书中的很多内容,虽然写于古代,但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却依然能够引发我们今天的思考。他对于“巧合”的解释,对于“传说”的辨析,都展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读这本书,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我们在沈括先生的带领下,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世界,也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好奇心的灵魂。它让我明白,求知之路,永无止境,而每一次探索,都将带来无尽的惊喜。
评分读完《梦溪笔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知识可以如此有趣。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将各种稀奇古怪的食材,烹饪出一道道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沈括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充满了真诚和热情。他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对于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发展,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技术”的那些篇章,比如对造纸术、印刷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人无穷的创造力。他并没有把这些技术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背景下,分析其优点与局限。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对这些伟大的发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关于“人事”的记录,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评分杨宽(1914—2005),字宽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白鹤江镇人。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师范科,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1936年参与上海市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70年又调回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84年赴美国迈阿密定居至逝世。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上海市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首届至第三届副理事长。著有《中国上古史导论》《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古史新探》《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等。
评分校注《拾遗记》
评分李讷除浙东路,出淮楚时,卢罕方为郡守。讷既至,适值元日,罕命设将送素膳于讷。讷初见欣然,迨览状,乃将名与讷父讳同——讷,建子也。雅性褊急,大怒,翌日仅旦,已命鼓棹前去。罕闻之,急命驾而往,舟已行矣。罕知其故,逊谢良久,且言所由以不谨笞之。讷去意益坚,罕度不可留,怒曰:“大约下人多名建,公何怒之深也!”遂拂衣而去。
评分不错,很喜欢!
评分《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在唐人笔记中是一部别具特色的重要作品。此书分门别类辑事,鲁迅先生称其记录秘书、叙述异事,仙佛人鬼,乃至动植物,无所不包,以类分别,犹如类书。千百年来,此书为世人所重,资料颇具研究价值。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和英国李约瑟博士分别在他们的科技著作《中国伊朗编·阿月浑子》和《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征引了本书。本书有《四部丛刊》本、《学津讨原》本、《津逮秘书》本、《稗海》本等等,诸种版本中,以《四部丛刊》本为较早,影印明万历三十五年李云鹄本,而《学津讨原》本较为完备。今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标校,参校他本。
评分《博物志》另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我国古代不少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书原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即为10卷。因原书已佚,故今本《博物志》由后人搜辑而成。
评分疏俊嗜酒。及玄宗既平内难,将欲草制书,难其人,顾谓壞曰:“谁可为诏?试为思之。”壞曰:“臣不知其他,臣男颋甚敏捷,可备指使,然嗜酒,幸免沾醉,足以了其事。”玄宗遽命召来。至时宿酲未解,粗备拜舞,尝醉呕殿下,命中使扶卧于御前,玄宗亲为举衾以覆之。既醒,受简笔立成,才藻纵横,词理典赡。玄宗大喜,抚其背曰:“知子莫若父,有如此耶?”由是器重,已注意于大用矣。韦嗣立拜中书令,壞署官告,颋为之辞,薛稷书,时人谓之三绝。颞才能言,有京兆尹过壞,命颞咏“尹”宇,乃曰:“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壞与东明观道士周彦云素相往来,周时欲为师建立碑碣,谓瓖曰:“成某志不过烦相君诸子:五郎文,六郎书,七郎致石。”壞大笑,口不言而心服其公。壞子颞第五,诜第六,冰第七,诜善八分书。
评分在古籍出版方面能与中华书局分庭抗礼大概也只有上古和岳麓了吧。本书就是上古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中之一,与中华书局的《古体小说丛刊》系列相对抗,只不过一个是简体横排,一个是繁体竖排。有不少中学时代学过的课文就选自本书,比如核舟记、口技等。
评分超赞的图书,很棒。超赞的图书,很棒。超赞的图书,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