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和声——犹如一切事物——基于它所处的时空条件、环境、土壤,甚至某种机遇,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艺术成果,诞生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
自从和声成为音乐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便自始至终伴随着音乐艺术浪潮的起伏演进而更换着自己的角色风貌,以求完成其烘托各种艺术格调的特殊使命。和声的发展虽以技法的变化更新为表征,但它所带来的,却是新音乐语言的艺术内涵在敲动人们的心弦。
和声的发展演变是逐步的,但有时又是神速的。每一细微的变革几乎总是伴随着对过去确认的某种成果的部分摒弃。也就是说,和声语言的任何一步前进,都表现为在传统的和声模式与新风格的要求之间重新作一次衡量,从而决定对已有的成果如何加以取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序篇 多声音乐史前简要回顾
第一篇 多声音乐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Ⅰ.多声萌芽时期的原始形态
Ⅱ.多声音乐的初步演进与三和弦的形成
Ⅲ.多声音乐的复调化发展
Ⅳ.调式理论的初步建立及其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篇 和声思维的形成与逐步成熟
Ⅰ.和声结构功能的孕育与大小调式的萌芽
Ⅱ.多声音乐的早期变音思维
Ⅲ.器乐中的和声形式特点,
Ⅳ.主调音乐与和声功能骨架
Ⅴ.和声中不协和因素的发展
(一)增四度与减五度的引进
(二)二度与七度的引进
Ⅵ.和声的复杂化——和弦外音与半音和声
Ⅶ.巴赫和声艺术的历史丰碑
(一)中古调式旋律的和声大小调化
(二)和声与旋律之间调的关系与色彩
(三)圣咏和声语言的展开与变化处理
(四)对位与和声的神奇一体化
(五)不协和思维的进一步强化
(六)模进——音乐展开的有效动力
第三篇 大小调和声规范的完全确立与和声功能的扩充
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
Ⅱ.旋律与和声互为依存条件
Ⅲ.调式的基本和声素材自然音和弦的功能规范
Ⅳ.和声的调思维扩展
Ⅴ.调的离心趋势
(一)半音体系的扩张
(二)等音手法的应用
(三)不同调式的交替
Ⅵ.维也纳式的调性关系展现
Ⅶ.对和声新音响的开拓
Ⅷ.二、二尸部多声织体的和声内涵
Ⅸ.和声表现功能意识的成熟
第四篇 浪漫主义开拓和声的新风貌
Ⅰ.浪漫主义的悄然萌生与发展
Ⅱ.和声大调新韵味的笼罩
Ⅲ.下属功能的扩展与升值
Ⅳ.五度音响的抒情风采
Ⅴ.和声语言的个性化发展
第五篇 “古典”与“浪漫”合流涌进
Ⅰ.调性扩张与意外进行的历史演进
Ⅱ.调基础的动摇与急进先锋瓦格纳及其后者
第六篇 面对“尽头”,另辟“蹊径”——自然调式的回归
Ⅰ.非力度性的自然音和声
Ⅱ.自然调式风格和声的音响发展——调式的交替、融会
Ⅲ.调式交替的递增、重叠、演化与和弦的纯色彩性对置
第七篇 通向新世纪的和声发展渠道——多元的并存与融会
Ⅰ.和弦自身结构的扩张与新时期不协和和弦的自然音风格化
Ⅱ.和弦以外因素的注入
(一)和弦外音、附加音以及持续音对和弦的点缀与对和声的润饰
(二)和弦以外因素对和弦结构的改造——多声结合的新趋势
Ⅲ.线条思维的和声构成
Ⅳ.和声素材的变音化
Ⅴ.复古思潮的崭露
Ⅵ.旋律与和声的新型“联姻”
Ⅶ.矛盾、对立的含混——和声的模糊趋势
收束篇世纪成果与历史时代更替的粗略展示
后语
前言/序言
人类凭借智慧的积累,使我们在视线所及的范围,看到一个特有的流动历史画卷——多声音乐的生成与繁衍。
和声——犹如一切事物——基于它所处的时空条件、环境、土壤,甚至某种机遇,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艺术成果,诞生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
自从和声成为音乐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便自始至终伴随着音乐艺术浪潮的起伏演进而更换着自己的角色风貌,以求完成其烘托各种艺术格调的特殊使命。和声的发展虽以技法的变化更新为表征,但它所带来的,却是新音乐语言的艺术内涵在敲动人们的心弦。
和声的发展演变是逐步的,但有时又是神速的。每一细微的变革几乎总是伴随着对过去确认的某种成果的部分摒弃。也就是说,和声语言的任何一步前进,都表现为在传统的和声模式与新风格的要求之间重新作一次衡量,从而决定对已有的成果如何加以取舍。
然而,每一新时期所展现出的和声新形态,却又总是可以在往昔年代见到它的先兆。这好比是一粒种子,早年仅仅萌发出嫩芽,但却预示着未来的成长壮大,及至完全成熟,便成为该时期和声语言具有时代性的新标志。在观察和声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认识这种历史继承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便是为什么每当论述到和声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时,总要首先回溯到过去年代来展示一下萌生这一和声手法时的原始雏形。
随着艺术时代风格的演进,音乐由单纯走向丰富多变,和声也相应从简明向丰满甚至繁杂的程度发展。于是,至19世纪结束以前,和声(从狭义的,即纯和声的意义上说)攀登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自己灿烂的黄金时代。
对人类的感官承受力来说,和声的革命永远是一种挑战和考验。20世纪以来,音乐艺术的前景一直在被人们苦苦地探索着,在茫茫的新天地中,这种探寻既是追求期望的享乐,但恐怕也是一种艰辛与折磨!和声的生命究竟有无尽头?它所面向的未来是更高的艺术融会,抑或某种意义的衰退,还是走向自我异化?……总之,它究竟会被人类塑造成怎样一种尚能被我们接受的形貌?这恐怕只能由漫长的历史自身予以回答了。
和声的织体与色彩:西方音乐思维的演变历程 本书聚焦于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和声这一核心要素如何从单纯的并置发展为复杂、精妙的结构体系,全面梳理了从早期复调的萌芽到二十世纪复杂调性的瓦解与重建的全景画卷。 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音乐通史,而是将目光紧锁于“和声”这一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西方音乐思维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我们将探讨和声是如何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下,被重新定义、挑战和超越的。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乐例分析,力求揭示和声在音乐结构、情感表达以及技术革新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奠基——从单音到复调的艰难跨越(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 本部分追溯了西方音乐理论的源头,重点阐述了中世纪对音高组织和音响结合的初步探索。我们首先考察了格里高利圣咏的纯净单音传统,并分析了奥尔加农(Organum)的出现如何标志着人类首次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独立旋律进行垂直组合。 重点章节将详细解析早期复调音乐的几种基本组织形式——平行定旋律、自由复调和经文歌的初期形态。我们深入探究了“旋律间的关系”如何逐步演变为“和声间的关系”。对教会调式(Church Modes)的分析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因为调式决定了早期和声的色彩基调和进行逻辑。本书将讨论“完美”与“不和谐”的概念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修正的,例如“三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不和谐音的早期实践。 文艺复兴早期,随着“奥尔托斯蒂”(Ars Nova)运动的兴起,节奏的复杂性同步推动了和声的精细化。我们将聚焦于杜法依(Dufay)等作曲家如何利用三度和六度构建更丰满、更具歌唱性的织体,预示着功能和声的曙光。 第二部分:确立与规范——功能和声的黄金时代(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涵盖了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这是西方音乐史上和声语言最为成熟和体系化的阶段。 巴洛克时期的革命: 我们将详尽阐述“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在和声实践中的核心地位。通奏低音不仅是演奏技法,更是一种和声思维的载体,它迫使作曲家必须在既定的低音线上快速、逻辑清晰地构建和声序列。意大利的早期歌剧和清唱剧,如蒙特威尔第的作品,是研究和声如何服务于戏剧冲突的绝佳范例。 对“调性”(Tonality)的正式确立是本阶段的标志性成就。本书将深入分析主、属、下属三和弦构成的基本功能体系,以及如何通过导音(Leading Tone)的引入,强化了主和弦的中心地位。我们详细梳理了和声进行(Harmonic Progression)的规范化过程,如典型的V-I终止式如何成为音乐叙事的强大句法工具。 古典主义的平衡与清晰: 莫扎特和海顿时期,和声不再仅仅是织体的支撑,而是结构组织的主要手段。本书探讨了奏鸣曲式(Sonata Form)中,和声的展开部如何利用远关系调的色彩对比来制造张力,以及再现部中和声如何稳定地回归主调。我们会剖析如何利用和弦的转位和装饰音来丰富线条而又不破坏清晰的结构感。 第三部分:扩张与危机——浪漫主义的和声探索(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作曲家开始系统性地挑战巴洛克和古典时期所建立的规范,寻求更广阔的情感表达范围。 色彩的解放: 本章探讨了浪漫主义对“不协和音”的重新接纳。半音阶(Chromaticism)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模糊了调性的边界。我们分析了舒伯特如何利用和声的突然转调(Modulation)来瞬间切换情感氛围,以及肖邦如何运用复杂的和弦结构(如增三和弦、减七和弦的广泛应用)来描绘细腻的内心世界。 瓦格纳的“无限旋律”与和声的极限: 对理查德·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特里斯坦和弦”的深入分析是本部分的高潮。这个和弦的模糊性及其在乐曲中悬而不决的进行方式,几乎宣告了传统功能和声体系的有效性进入了危机时刻。本书讨论了这种“和声的停滞”如何服务于对永恒渴望的描绘。 第四部分:解构与重构——二十世纪的彻底变革(二十世纪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对调性中心控制的彻底放弃,和声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实验性的新纪元。 调性的瓦解: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德彪西和印象派如何利用“全音阶”、“五声音阶”以及和弦本身的色彩来取代功能关系,创造出“悬浮的”、“流动的”和声织体。 接着,我们详细阐述了勋伯格(Schoenberg)及第二维也纳乐派的激进探索。无调性(Atonality)的诞生,以及随后发展出的十二音体系(Twelve-Tone Technique),是对“和声中心”概念的根本性颠覆。本书将解释十二音体系如何通过严格的序列规则来组织音高,从而在缺乏传统调性功能的前提下,建立起一种新的内部逻辑。 新和声的探索: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其他重要的和声革新路线,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对古老调式和原始节奏的回归与重塑,以及巴托克对民间音乐音高资源的整合。 最后,本书简要触及了后来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和拼贴(Post-Modern)对和声的再次反思,例如拉蒙(Xenakis)基于数学模型的“随机和声”,以及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对重复和声块(Harmonic Blocks)的运用,展示了和声艺术在当代依然充满活力的发展状态。 总结: 《和声的织体与色彩》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西方音乐的听觉审美是如何一步步从神圣的秩序走向个人的情感表达,最终走向结构上的自由与重组。它不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对人类如何用声音来构建意义和秩序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