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贴心,孕妈妈需要的各种胎教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出现,解决你胎教基础知识的困扰。
胎教轻松,每天1页,内容轻松愉悦,不需要考验你的大脑,知识专业,阅读起来又很放松。
诗歌、散文、故事、绘画、剪纸、营养、运动、音乐……轻松胎教的同时,对孕妈妈也是一次每秒的心灵SPA。
这是一本以“轻松胎教”为主题的图文生活书。本书以孕育的月、周天为顺序,根据胎宝宝的发育特点和孕妈妈的心理、生理特征,提供了大量简单、有趣、实用的胎教方法,如音乐、阅读、剪纸、绘画、诗歌、手语等等,并且根据不同的时期,普及了胎教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让孕妈妈每天拿出很短的10分钟左右时间,就能轻松、科学做胎教。
全书体例科学、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我们不仅给孕妈妈做胎教提供全面的指导,更是实用优先,参照本书就能直接进行科学胎教。技能安抚孕妈妈孕期的各种不良情绪,又能对胎宝宝进行各种有益的刺激,帮助孕妈妈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王琪,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十五”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专家库成员。
北京市孕产期保健技术专家指导组成员,北京市朝阳区危重孕产妇及高危围产儿救治网络专家,全国妊娠高血压疾病学组成员。
北京电视台、中国生殖健康网、网易、人民网健康论坛、新浪孕产节目特邀嘉宾。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教育台孕妇学校嘉宾主持。
擅长优生优育遗传咨询、孕期和育期系统保健,对于孕期各种并发症及高危妊娠的诊断、治疗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题页 整个孕期都应该避免的危险食物
第一个月 (1~4周)一颗悄悄萌发的种子
第1 天 胎教从“心”开始
第2~3 天 初步的了解——胎教应该怎么做
第4~5 天 看看古人如何做胎教
第6~7 天 国外的成功案例
第8 天 胎教从什么时候开始
第9 天 胎教日记怎么写
第10~11 天 受过良好胎教的宝宝会怎样
第12 天 有关幸福的一课
第13 天 来自爸爸的使者——精子
第14 天 来自妈妈的使者——卵子
第15 天 精子和卵子结合——神奇生命的开始
第16 天 向生命敬礼
第17 天 准妈妈的心灵体操
第18~19 天 子宫——孕育胎宝宝的家
第20~21 天 受精卵在子宫里住下
第22 天 为他准备一个温馨的家
第23 天 名曲欣赏:《春江花月夜》
第24 天 有关家的诗歌
第25~26 天 名画欣赏:《干草车》
第27~28 天 营养胎教:好“孕”私房菜
第二个月 (5~8周)他真的来了
第三个月 (9~12周)名副其实的胎宝宝
第四个月 (13~16周)真真切切的感受
第五个月 (17~20周)学习的好时机
第六个月 (21~24周)聆听外面的世界
第七个月 (25~28周)隔着肚皮的互动
第八个月 (29~32周)真真切切的感受
第九个月 (33~36周)真真切切的感受
第十个月 (37~40周)真真切切的感受
第一个月 (1~4周) 一颗悄悄萌发的种子
第1 个月你还不知道自己怀孕了
其实已经有一颗种子播种在你的身体里
并且悄悄地安家了
第1天:胎教从“心”开始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时候的你只是一个准备期的妈妈。我们且不谈其他,先了解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汉字——心,无论我们做什么,有了“心”,一切便有了开始的理由。
心
“心”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它的形状像人的心脏,这也正是“心”字的本意。心脏被人们形象地比喻成生命的“发动机”,可见它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不同时期汉子“心”的写法)
胎宝宝和妈妈的心灵感应
研究发现,胎宝宝在形成人形的时期,心灵已经开始形成。随着胎宝宝的成长,母子之间的心灵感应也会日渐明显。大约在怀孕14 周的时候,胎宝宝能感受到妈妈心情的愉悦或不快。
好心情是胎教的前提
准妈妈的心情,是培育胎宝宝心灵的关键。准妈妈的心情好,胎宝宝自然会愉悦、安静,宝宝出生后的性格也会积极、乐观。相反,如果准妈妈经常心烦意乱,
胎宝宝也会表现得躁动不安、缺乏耐性,出生后可能会有冷漠、自卑、懦弱等性格。那么准妈妈心情最稳定的情况是什么时候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满足的时刻”,包括食欲获得满足,爱情、亲情获得满足,有着强烈的幸福感的时候。所有这些心情舒适的状态,腹中的胎宝宝也一样能感受得到。当他能感到舒适、愉悦的时候,心灵便获得发展。
为了不远的将来有一个有着美好心灵的小天使来到我们的面前,从今天开始,请准妈妈们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第2~3天:初步的了解——胎教应该怎么做
现在的胎宝宝连个影儿还没有,受精卵并未形成,仍是以卵子和精子的形式存在,可着急的准爸妈是不是已经在想着要给他什么样的教育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胎教该做些什么吧。
胎教不是神话,但又非常神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胎宝宝在母体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营养索取者,随着他逐渐“长大”,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都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来自母体内外的信息。他能感知妈妈的心跳,甚至还能“体察”妈妈的情绪和精神活动。妈妈和胎宝宝之间的种种奇妙的联系最终构成了胎教实现的基础。
胎教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
不少准妈妈为了孕育一个聪明宝宝,不停地和胎宝宝一起“学习”,让胎教变成了负担,也把自己弄得很疲惫。这样的胎教在孕育之初就把胎宝宝置于一个有压力的环境之中,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胎教没那么复杂,更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它是自由轻松的,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只要你把孕期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给宝宝传达最愉悦的情绪,让他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到来,这就是成功的胎教。
希望被关注的胎宝宝
在胎教开始之前,准爸妈必须了解,胎宝宝不是一个无任何感觉的物质,而是一个有感觉的、鲜活的生命,他的感觉经过外界不断地良性刺激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不管你以何种方式关注他,每天定时与他打招呼也好,在他躁动时轻轻地抚摩他也好,一定要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
选择你真正喜欢的内容
我们将在以后的日子里提供各种各样的胎教素材,但这些仅是为了你可以有更多选择,你要选择里面真正喜欢的,然后按照自己的习惯,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腹中的宝宝进行互动。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柔和,那种淡淡的米白色配上精致的插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在想,现在的育儿书真是越来越注重“颜值”了。不过,真正翻开内页,才发现它的内在其实比外表更让人惊喜。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没有那种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像一位温柔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告诉你该如何与腹中的小生命建立连接。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环境音对胎儿听觉发育的影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数据,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我很容易就能想象出,如何在日常泡茶、阅读或者散步的时候,就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胎教互动”。这种将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让我觉得怀孕的过程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期待的、充满美感的探索之旅。它真的让我开始学会在日常的琐碎中,去捕捉那些能滋养新生命的细微美好。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成功地将“科学育儿”的严谨性与“慢生活美学”的松弛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它不是那种要求你每一步都精确执行的教条,而更像是一个陪伴你度过这特殊九个月的“生活美学家”。它让你学会放慢脚步,去观察清晨的阳光如何洒在墙上,去倾听窗外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并将这些细微的感知有意识地传递给宝宝。这种高质量的、充满意境的陪伴,是我认为最珍贵的胎教。很多书只是告诉你“做什么”,而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感知”和“如何去存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相信会对孩子的性格底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评分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广博,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文化框架,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跨学科的元素。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自然界节律、色彩心理学乃至简易音乐理论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一个追求全人教育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宝藏。例如,它会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某种特定的旋律模式更容易让胎儿感到平静,这种引导不是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结合了母体心跳频率的感性阐述。这种多维度的知识渗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将胎教局限在“播放古典音乐”这么简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对孩子有益的输入,这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索更多生活美学的热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为我这种“时间碎片化”的现代孕妇量身定制的。我平时工作忙,碎片时间居多,以前看的那些育儿书动辄就是一大章一大节的理论轰炸,让人望而生畏。但《凤凰生活》不同,它把每一天的内容切分得极其精炼,主题明确,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我经常是在午休的间隙,或者通勤的路上,就能轻松消化掉今天的“一页功课”。更妙的是,它不只是给你一个知识点,后面紧跟着的往往是一个小小的“行动建议”或“冥想引导”。比如,某天它可能让你专注感受一次胎动,并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那种感觉,这比那些要求复杂操作的胎教法要亲切得多。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和低门槛的实践要求,让我在忙碌之余,依然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育儿准备状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似乎真的能捕捉到孕期女性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波动。很多育儿书都集中在营养和生理健康上,但真正影响胎教质量的,往往是母亲的心情。这本书在处理情绪引导上显得异常细腻和高明。它没有用“你必须放松”这种命令式的语气,而是通过一些意象化的描述,比如“让思绪像溪水一样缓缓流淌”,或者“想象你的呼吸连接着远方的山峦”,来引导你进行深层的自我对话和情绪梳理。我发现,当我按照书中的指引进行简短的自我对话后,那种无名的焦虑感真的会消退不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胎儿的书,更像是为准妈妈准备的一份心理调适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孕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