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伟光,张广智 等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7

商品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9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6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态城市绿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528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用动态评价模型对284个省、地级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给出了各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雾霾治理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
张广智,男,汉族,1961年8月出生,山东阳谷人。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半导体专业,理学学士。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14年5月起,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共甘肃省委委员。
陆大道,男,1940年生于安徽枞阳,经济地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李景源,男,1945年7月生,天津宝坻县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定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7月晋升研究员职称。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至200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阎晓辉,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河北景县人。甘肃省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6月参加工作,甘肃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先后担任甘肃省景泰县委副书记、县长、书记、白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庆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等,于2013年12月担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刘举科,男,汉族,1956年12月生,甘肃庄浪人。现任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教育管理、体育养生及人的身体发展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主持完成2项计算机应用成果并通过省级鉴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孙伟平,男,1966年1月生于湖南常德,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正司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第一副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1987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价值论研究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1993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11月,在某高校工作,曾任哲学学科主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编委,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1992年评为讲师,1998年9月评为副教授。曾讲授“逻辑学”、“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等课程。1999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所长助理等。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第一副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主要从事价值论研究。兼及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文化哲学、信息与网络问题研究。
胡文臻,男,汉族,1963年11月2日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心文化资源与资产评估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约研究员。国情调研以哲学思考“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工作,主编《杜仲产业绿皮书》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每年度)。合作开展杜仲橡胶资源调研工作七年之久,探索了我国在跨学科领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作开展重大战略性生态生存资源研究课题的新型模式。国家发改委将“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作为单独一项列入了鼓励类农林产业项目之中,标志着我国政府将杜仲橡胶产业培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以哲学思考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担任副主编,协助主编《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年度)发展报告,重点研究引导城市管理者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产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化、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管理研究。
曾刚,男,196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与规划、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研究等。
常国华,女,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博士。
钱国权,汉族,1970年7月生,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特聘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兰州大学博士后。先后在兰州大学读本科、西北民族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兰州大学读博士后。2008年12月受聘为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2010年受聘为兰州大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教授。2011年受聘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011年6月被选举为甘肃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创办《循环经济研究》杂志,并担任主编。2011年10月调入兰州城市学院工作,担任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创办《城镇化研究》杂志,并担任主编。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借调到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工作,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任皋兰县县长助理(党组成员),2010年3月到兰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负责协调市委政策咨询顾问室工作。
康玲芬,女,汉族,1968年生,甘肃临洮县人,博士,副教授。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自然地理学博士。1991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200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工作。期间,2000至2003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参加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2003至2006年最亲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今在兰州城市学院工作。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新西兰林肯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学习和工作一年。目前,主要从事“城市生态环境学”、“城市规划原理”、“环境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以及相关科研工作。

目录

序言【李景源】/001

Ⅰ 总报告
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刘举科 孙伟平 胡文臻 李具恒】/001
  一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进展和新理念/003
  二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与分类评价/022
  三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和战略路径/053

Ⅱ 整体评价报告
2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报告【赵廷刚 刘海涛 谢建民 朱小军 张志斌 刘 涛】/064

Ⅲ 分类评价报告
3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常国华 石晓妮 汪永臻】/242
4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李开明 康玲芬 赵有翼】/279
5 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钱国权 王翠云 岳 斌】/310
6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台喜生 李明涛 王 芳】/334
7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高天鹏 姚文秀 方向文】/363
8 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评价报告【曾 刚 滕堂伟 尚勇敏 朱贻文 海骏娇 顾娜娜】/389

Ⅳ 核心问题探索
9 信息化与生态城市建设【孙伟平 刘明石】/419
10 中国雾霾治理战略框架【周广胜】/450

Ⅴ 附录
11 生态城市建设国际合作(照片)/481
12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介绍/482
13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大事记(2014年1~12月)【朱 玲】/489

14 参考文献/498
15 后 记/504

前言/序言

序  言
李景源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从转变观念的阶段转入加快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生态文明的建设标准大幅提高,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瞄准优化调整,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展望未来,2020年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知道,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诞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快速工业化,既是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付出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遇到了莫大的障碍。
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做支撑,唯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才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负债太多,导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集中爆发。过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旧的和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叠加,出现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挑战,我们毫无选择,只能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达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和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千家万户福祉和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对生态环境有重要论述,他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文明,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让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生态文明建设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人类对发展无休止的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永远是一对矛盾。要破解“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之矛盾,就要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树立尊重自然优先、顺应自然优先和保护自然优先的生态文明理念。古诗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我们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自觉地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构建适应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要做到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强化节约利用资源的过程管理,将能源、水和土地消耗强度降到最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尽快启动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把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作为重点,以预防为主、坚持综合治理,防治水、大气和土壤等污染,有效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有效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搞好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国土是其空间载体,应从宏观方面着眼、从微观方面着手,搞好顶层设计,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遵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使自然有更多的修复余地。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不动摇,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要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红线划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农业发展模式和生态安全模式,绝不能逾越,否则将受到应有的严惩。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和红线。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为后盾。“知之非艰,行之唯难”。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涉及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思想准备。尤其要建立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同时将能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诸如消耗资源、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引导和约束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再不能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对生态环境不屑一顾、盲目决策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甚至要终身追究。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 生态文明建设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建设美丽中国中,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污染、保护生态为主要内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瞄准产业结构,从眼前出发,放眼长远,适时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在质量与速度问题上优先考虑质量,在速度与结构问题上优先考虑结构。追求生产质量,拒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以质量取胜。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高端产业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水处理产业、电动汽车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环保产业,促进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助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兼顾生态保护;既要建设新城,又要兼顾旧城改造;既要利用资源,又要注重改善民生。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大类功能区域,实施差别开发,并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不断完善城市布局,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劳动力就业以及城乡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走城市精细化、精致化管理之路,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保建,完善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全时空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树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城市典型示范作用,以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认真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修复生态环境。继续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诸如清水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等。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做好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积极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PM2.5治理合作,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绿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肺活量”。继续实施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构筑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持续开展市容综合整治工作,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加强海洋、湿地、森林及沿海滩涂、入海河口等保护修复,搞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开辟可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世界科技变革的新趋势,优先支持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的瓶颈问题,加强对环境技术、稀有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清洁生产、低碳节能、污染防治、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塑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心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塑造人的心灵之美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启智、以文化人,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提升市民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引导群众增强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倡导合理适度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开展美丽城市、美丽街镇、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美丽校园、美丽工厂、美丽军营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多办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不断提升中国的“美丽指数”。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