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斋鳞爪 周作人新探

苦雨斋鳞爪 周作人新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伊绯 著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苦雨斋
  • 鳞爪
  • 文学研究
  • 杂文
  • 散文
  • 文化史
  • 近代文学
  • 思想史
  • 书信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9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79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叙旧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苦雨斋鳞爪 周作人新探》为作者近年新发现、整理、考证的有关周作人的史料论集,分:“诗案·微痕”、“文案·遗绪”、“佚案·秘境”三辑撰写,对于今人清晰了解苦雨斋主人周作人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其中涉及周作人“落水”前后的一系列事情的多篇文章,很有价值。

作者简介

  肖伊绯,四川成都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曾游学法国、印度等地,长期从事人文领域多学科互动研究,特别关注民国思想史、宗教图像学、园林美学等多个专题。已出版《在高卢的秋天穿行》《民国达人录》《风景的标记》《虚构的风景》《十城记》《孤云独去闲》《革命样板戏》《民国表情》《民国温度》《中国哲学史大纲》《听园》《民国笑忘书》《胡适的鳞爪》《民国斯文》《1939最后的乡愁》等十余部专著。

目录

诗案·微痕
周作人的八幅自寿诗手迹
周作人之死与《八十自寿诗》
周作人的五通佚札

文案·遗绪
周作人读《游仙窟》——兼及陈乃乾、章廷谦校本之争
周作人的苏州之旅
周作人与“珍本丛书”
周作人《雅言》疑案

佚案·秘境
周作人专访稿之发现——《世界日报》1935年苦雨斋访谈记
周作人《新闻读者的苦口谈》之讲演
周作人:北伐与“北大消灭”——兼及佚文《关于北京大学等》
周作人“落水”备忘录——“世界报系”1937—1948年相关报道总览

精彩书摘

  《苦雨斋鳞爪 周作人新探》:
  1943年的那个春天,周作人花了半天时间,在俞樾故居、章太炎墓前辗转寻思。在经历屠城之后的苏州,在其先师长眠的故地之前,他居然可以看到“大东亚共荣”的和谐景象,甚至还可以把这番景象写进他向来以散淡著称的“美文”之中。他在《苏州的回忆》中写道:“我旅行过的地方很少,有些只根据书上的图像,总之我看见各地方的市街与房屋,常引起一个联想,觉得东方的世界是整个的。譬如中国,日本,朝鲜,琉球,各地方的家屋,单就照片上看也罢,便会确凿地感到这里是整个的东亚。”收录此文的周氏文集《苦口甘口》中,这样的“大东亚新秩序”构想比比皆是。
  文集名之所以称之为“苦口甘口”,无非就是要表达出,由周总结出来的,国人抗战的共苦,比“东亚新秩序”下的同甘更为容易这一“创见”。在该书《草囤与茅屋》一文中,他再次强调“东亚的文化是整个的,东亚的命运也是整个的”,“现今最重要的是在事实上证明东亚人民共同的苦辛,在这苦之同一上建立东亚团结的基本,共向着甘的方面突击去,这才有些希望”。看来,先前的苦雨斋中散淡人,如今的确换作了苦茶庵中烹茶者。此时的周作人,是要在全民抗战这杯艰苦的大碗茶里,调制出某种从苦口到甘口的秘方来;在这一文化想象乃至政治践行中,他那苦尽甘来的“大东亚新秩序”已经呼之欲出了。
  ……
苦雨斋鳞爪:周作人新探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具体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具体出版社名] 出版时间: [此处留空,或填写具体出版时间] --- 内容简介 本书《苦雨斋鳞爪:周作人新探》并非对周作人作品的全面梳理,亦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梳理。它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周作人思想、文学实践及其个人精神世界进行深度剖析的学术性文集。全书旨在从“苦雨斋”这一独特视阈出发,挖掘那些在既有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散落在周作人浩瀚文海中的“鳞爪”——那些零星的、片段化的、却又极具洞察力的文本碎片与思想闪光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对这位复杂文化人物的全新认知框架。 全书的论述核心,紧紧围绕着周作人“独异”的人格魅力与时代困境的张力展开。我们不满足于对周作人“羽太信子时代的周作人”或“晚期周作人”的简单划分,而是尝试深入考察其思想光谱中那些游移不定、充满矛盾的张力点。 第一部分:文本的隐秘肌理——“闲适”的辩证法 本部分着重考察周作人早期散文中的“闲适”主题。传统的解读往往将“闲适”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文人姿态,或仅仅是生活情趣的体现。然而,本书认为,周作人的“闲适”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对时代洪流的“精神抵抗”策略。 我们细致分析了周作人在《语丝》时期及更早的篇章中对“小品文”体式的坚持。这种坚持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古,而是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审慎排斥。通过对特定篇目中引文、典故运用的考察,本书论证了周作人在看似恬淡的文字下,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私人化的伦理堡垒”。闲适,成为了他保护个人主体性、抵抗外部政治化压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中,对“平民性”的强调,不再仅仅是启蒙的口号,而是成为了一种“去精英化”的审美自觉。 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周作人在阐述“言志”与“载道”的复杂关系时,如何巧妙地利用“趣味”来消解说教的重量,使思想的传递更趋于温和而持久。这种处理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现代散文的走向。 第二部分:跨文化视域下的“杂谈”与“域外”精神 周作人与日本、欧洲文化的深度交融,是其思想的重要源头。本书并未停留在简单介绍其翻译成果上,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域外经验如何内化为他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批判视角。 其中,对周作人对北欧神话、希腊悲剧以及西方小品文(尤其是亨利克·易卜生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的接受和转译进行了细致比对。我们发现,周作人在引入这些西方资源时,并非进行纯粹的知识搬运,而是进行了一种“文化嫁接”。例如,他对易卜生“个体与环境的冲突”的关注,如何在周作人的“日本人研究”中找到了对应,形成了一种对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结构进行间接批判的独特路径。 “杂谈”的文体,被视为周作人一种“知识的松弛叙事”。他通过看似不经意的联想和跳跃,实则在编织一张涵盖人类学、民俗学、文学批评的复杂网络。本书将“域外”的视角视为周作人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对本土文化更为清醒的审视。 第三部分:沉默、流变与伦理的困境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周作人生命中更为沉重、也更具争议性的面向的审视——即他晚期的精神状态与知识分子的伦理抉择。 我们聚焦于“苦雨斋”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抗战爆发后)的文本变化。这里的“鳞爪”变得更为尖锐、更少圆融。我们不再回避周作人笔下流露出的隐忍、彷徨乃至虚无主义的倾向,而是试图理解这些情绪的“结构性成因”,而非仅仅归咎于个人性格。 书中对周作人在特定时期对“鲁迅形象”的间接回应,以及对“知识分子责任”的重新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文本挖掘。当外部世界彻底崩塌,周作人退回到个人内部,他的“闲适”是否转化为一种“不合作”的抵抗?他的沉默,是否比呐喊更具深远的重量?本书试图从其日记、书信的只言片语中,重建其在极端压力下的“伦理张力图谱”。 结语:周作人研究的“碎片化重构” 《苦雨斋鳞爪:周作人新探》试图提供一种“碎片化重构”的研究范式。我们认为,周作人的思想和人格,恰恰不适合被装入任何一个宏大的、线性的叙事框架中。他的价值,恰恰存在于那些未被完全整合的、相互矛盾的“鳞爪”之中。通过对这些文本碎片的细致打磨与重新排列,本书期望能为当代学界提供一个更具弹性、也更接近周作人复杂性的研究入口。它不求提供定论,但求引发更深层的思辨。 --- 本书特点: 微观聚焦: 专注于特定文本细节与语境的深入挖掘,拒绝泛泛而谈。 结构辩证: 侧重于周作人思想内部的矛盾与张力,而非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好”与“坏”的阶段。 跨学科视野: 融合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与知识分子史的分析方法。 注重“语感”: 强调对周作人文本“语气”和“节奏”的敏感性捕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苦雨斋”这个意象,总是让我联想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雅,一种在寂寞中独自品味的姿态。周作人笔下的“苦雨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庇护所,是他躲避世俗喧嚣,沉潜内省的场所。而“鳞爪”,则带着一种偶然、零碎、不经意的美感,仿佛是生活中的片断,是灵感乍现的火花。将两者结合,再加上“新探”二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苦雨斋”中,细致地捡拾生活中的“鳞爪”,并试图从中挖掘出全新意义的学者。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周作人的这些“鳞爪”?它会不会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笔、书信,甚至是泛黄的照片中,找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不同的线索?我期望的是,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细微的周作人世界,一个不再只是坐在书桌前,而是融入生活,观察世事,体验人情冷暖的周作人。我想知道,那些在他笔下如同珍珠般散落的文字,是否能够被串联起来,勾勒出他内心更深沉的渴望,或者更隐秘的挣扎。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这位被誉为“中国杂文之父”的作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感知世界,又如何在点滴之间,铸就他那独一无二的思想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苦雨斋鳞爪 周作人新探》,光听名字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以及一种探索未知的神秘感。“苦雨斋”三个字,自带一种清寂孤傲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周作人先生隐居书斋,独自与文字为伴的景象。“鳞爪”则是一种具象的意象,带着零碎、渺小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仿佛是生活中被捕捉到的瞬间,是灵感迸发的火花。而“新探”二字,则直接表明了这本书的意图——对周作人进行一次超越以往的、全新的深入探索。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从这些“鳞爪”中,探寻到周作人思想的“新”维度?这本书会不会从他那些不常被提及的文字、信件,甚至是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面向?我期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更深邃、更复杂的周作人心灵世界的门。它或许会揭示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鳞爪”,实则承载了他对人生、社会、乃至历史的独特思考,而这些思考,又如何在“苦雨斋”的静谧中,发酵出别样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立体,也更加有血有肉的周作人,而不是那个被简单定义、被标签化的文化符号。

评分

一本关于周作人的书,光听名字就带着点文人的清冷和疏离。《苦雨斋鳞爪》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老先生在书斋里,对着落下的几片鳞甲、几根羽毛,引发一段段思绪。而“新探”二字,又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要深入挖掘,甚至可能颠覆我们对周作人固有的认知。我对周作人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他的杂文,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温润和睿智,以及他对北京风土人情的细腻描摹。但总觉得,这位先生身上还有很多未被完全揭示的面向,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演变,尤其是在那些动荡的年代,他究竟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自己的处境的,这些都是令人好奇的谜团。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有望照亮那些我们未曾触及的角落,让我们对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周作人这位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思想者,看看他那些“鳞爪”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风景。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探讨周作人思想的那个“新探”的视角。我一直觉得,周作人是一个极其矛盾又极其迷人的人物。他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让你在不经意间被触动,然后陷入沉思。他既是那样温良恭俭让,又是那样孤傲不群,尤其是在面对历史的洪流和人生的变故时,他的选择和态度,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揣摩。这本书似乎想做的,就是去拨开那些表象,深入到他内心深处,去探究那些驱动他思想变化的动力,那些潜藏在他文字之下的,更为复杂的情感和逻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探”的?是会从他未曾被充分关注的著作入手,还是会借助一些新的史料,抑或是从新的理论视角来解读?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跳出那种“文坛巨匠”或“汉奸”的简单标签,呈现一个更具人性,更复杂,也更真实的周作人。那些“鳞爪”,或许就是他生命中零散的点滴,但正是这些点滴,汇聚成了他那独特的思想河流,而这本书,大概就是要去追踪这条河流的源头和流向,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痕迹,是如何承载了他宏大的思考和深刻的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周作人先生的文章情有独钟,那种淡泊宁静的语调,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深邃哲思,以及他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都让我着迷。而《苦雨斋鳞爪 周作人新探》这个书名,尤其引人遐想。“苦雨斋”本身就带着一种独有的雅致和孤独,“鳞爪”则暗示着零碎、不经意,甚至是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将这两者与“新探”结合,我预感这本书并非是对周作人作品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挖掘他思想和人生的“边角料”,去探究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可能至关重要的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像作者一样,在周作人的文字海洋中,去拾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鳞爪”,然后,在作者的引导下,重新认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或许,这些“鳞爪”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是他观察世事独到的见解,亦或是他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复杂心绪。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出人意料的解读,让我们对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有一个更为立体、更为贴近真实的认识,看到他光鲜外表下,那些更具人性的,更值得玩味的侧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