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第一部专业的开示文集,在佛教信众心目中威望极高。一代高僧与您面对面谈如何对治烦恼与亲近善知识、善友。
推荐2:
内容通俗易懂,僧众皆宜。既有佛法的教理教义,又有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佛法诠释,将深奥庄严的佛学智慧化作口耳相传的浅显妙语,娓娓道来,十分亲切。
学诚法师始终以一颗慈悲佛心为芸芸众生指引道路,召唤佛教徒与所有困惑迷茫的人,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
推荐3:
首部写给僧众的一套充满法喜的学佛修行指南。借助佛法的力量自觉发愿承担,开启智慧、通达、慈悲的人生。打开本书,沐浴“具幸福能量寺庙”龙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问佛,洞察世事,从凡夫通往佛地。
内容简介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5:智慧与成功》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五本。学诚法师认为首先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找“明师”,让“明师”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智慧可以对治愚痴。智慧增长一分,愚痴和无明就减少一分。善业就越来越多,恶业就越来越少。这样,人的果报就会很圆满,烦恼和痛苦自然就很少了。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5:智慧与成功》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目录
I 章前语/ 006
怎样亲近善知识/ 008
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 052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 062
II 章前语/ 108
皈依三宝的意义/ 110
深信业果依法行持/ 156
III 章前语/ 204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 206
离惑业苦得究竟乐/ 225
精彩书摘
修学佛法,必须依靠善知识。善知识,需要我们主动去希求,因为跟他学法的人是非常多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两个;像当年印度那烂陀寺,有学法僧众八千人。你去找那里的善知识的时候,他不一定有时间,有时候想见都不容易见得到。那么怎么办呢?必须要有强大求法的心。佛法是缘起法,善知识一心一意想把法传下来;作为学人,我们必须去求。没有广大的希求心,法就传不下来。古代多少高僧大德不远万里,置生死不顾,西行求法,他们的行谊策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为法忘躯,求法不懈。唐代义净三藏法师所作《取经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惟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翻译名义集》卷第七)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经书法宝很容易得到,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让我们安全快速地到达遥远的寺院朝圣参学,但是我们却很难再体会到祖师大德们对佛法、对善知识那份虔诚的希求心。般若经里面记载了一位常啼菩萨求法的公案,所谓“常啼”就是天天哭泣。为什么天天哭泣呢?因为他非常想学般若经,但是却学不到般若经,也遇不到善知识,所以他非常着急,急得天天哭,就名为常啼菩萨。他至诚求法的心后来终于得到了感应,有一天空中有声音告诉他,你的法缘不是在这个地方,你的法缘在东方,有一位法涌论师跟你有缘,是你宿生的善知识,你应该到他那里去求学。常啼菩萨听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就到东方去找他的老师,经历了种种的难行苦行,终于得以在法涌论师座下听闻般若经,而且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因为他求法的心非常至诚恳切,所以能够感得空中有声音指点他,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公案。
净土宗的祖师、人称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在他20多岁时,听说道绰禅师在晋阳开阐净土宗风,于是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寻师访道。据《新修往生传》记载:“时逢玄冬之首,风飘落叶,填满深坑,遂挈瓶钵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乃闻空中声曰: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遂出坑进程,至绰禅师所,展会夙心。”(《新修往生传》卷第二)对于善导大师的参访,道绰禅师非常欢喜,知道眼前这位年青的行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他详细解说弥陀本愿与《观无量寿经》的真意。善导大师在道绰禅师的指授下,一切疑问当下冰解,彻底领悟了净土法门的真髓,成为道绰禅师门下杰出的弟子。
在经典中,佛菩萨、祖师大德求法的公案有很多,乃至于像释迦牟尼佛因地为求半偈舍身、慧可大师断臂求法等,在常人看来都是无法想象的境界,却给后代学人留下了一种永恒不朽的精神,策励着我们在学法的道路上精进不懈。
我们修学佛法一方面要依靠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同行善友。善友的摄受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同行朋友,天天让你去吃喝玩乐,那还怎么修行呢?反过来说,如果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依止共同的善知识,大家彼此策励、相互劝勉、分享心得,善业就能够快速展转增上,修行就容易进步。《别译杂阿含经》说:“夫为智者,自身取证,深得解达,须善友,须善同伴,恒应亲近如是善友。”(《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四)
我们应当结交什么样的善友?与善友应该怎样交往呢?在《论语》里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朱熹注: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结交善友有三个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友直”,就是要交讲直话的朋友,讲真话的朋友。《维摩诘所说经》说:“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卷第一)就是朋友之间,彼此要真诚相待,要互相信任,这样才会真正建立起佛法的友谊。同行善友之间能做到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才能够毫无保留地分享修学心得、传递经验,对于彼此间的缺点和过失也能够坦诚劝谏,这样修行就容易长进。如佛陀在戒律里所要求的:“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四分律》卷第五)如果彼此之间有隔阂、不信任,就不可能推心置腹、直言相谏,很多话就讲不出来;因为讲出来,对方也不会接受,甚至会有反效果。同行之间要做到“友直”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方面要有好的业缘,另一方面个人烦恼的净化也要到一定的程度。那不具备这些条件时怎么办呢?有时同行间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意见不一致,这时就要用到第二条原则“友谅”。谅就是原谅,就是能够互相谅解。我们如果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包容别人的缺点,那我们的德行就会宽厚、心胸也会广大。如果对别人的一些过激言语,或是片面的、有偏差的一些看法,我们能够包容,这样彼此之间才能够交友,才不会妨碍共事、共学。否则一点小的境界没有过去,心就会被卡住,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了,也就不会愿意向别人学习,共事时也会难受。要知道我们见到的人、听到的话不可能都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每个人的缘起不同,有的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情绪就说什么话,在与人接触时,不可能别人讲的话都是自己想听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讲的话、做的事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非常不喜欢,但他就这么讲、这么做。那我们该怎么办?就要去设身处地,了解他这么讲、这么做的原因何在,理解他的处境和心境,慢慢就能原谅他。比如说佛学院晚上睡广单,几个人睡一个屋,有人半夜打呼噜,你有什么办法呢?不可能让他不打他就能做到不打,到时候他就要打,那你晚上可以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要让自己学会去适应别人,而不是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这样才能够做到包容别人。古人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能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很宽容,这样才能更广泛地与人交往,也容易从更多的人身上学到优点和长处。
第三条原则“友多闻”。这个“多闻”不单单指知识渊博,更主要指有智慧,因为智慧要从多闻得来。如《法句譬喻经》说:“多闻能持故,奉法为垣墙,精进难踰毁,从是戒慧成。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法句譬喻经》卷第一)结交有智慧的朋友,对修行是很重要的,有句话讲:“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
跟有智慧的人交朋友同与没有智慧的人交朋友相比,意义和价值要大千百倍。比如说你天天跟愚痴的人在一起,再过多久你的智慧也不会长进。许多愚人聚在起来,遇到事情,大家就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需要有智慧的人出来引领。做事如此,学法、修行同样也是如此,必须要跟有智慧的人学习才比较容易进步,这是很重要的。
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能够得到善友的摄受是非常幸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善友之间切磋琢磨、砥砺心智,能够让我们时时具足正念,精进不退。同行善友能够保护我们不被烦恼“打败”,在我们起烦恼的时候,能来劝谏、督促、勉励,让我们不会放逸懈怠,偏离修行的正道。如果没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靠我们自身的能力去提策正念是不容易的。因为,当一个烦恼、邪见生起的时候,我们通常没有办法对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打起精神!”但是,当我们昏沉、散乱、内心没有力量的时候,精神很难提得起来。我们的精神提不起来,不是说自己不想提,而是自己没有力量把精神提起来。没有精神的时候,我们拜佛、诵经、持戒、劳动等,都会觉得了无动力。如果我们周围有同参道友,并且你对他很有信心,这时候他就会创造一个境界,来策励加持我们。我们去缘这个境界,沉寂的心就可以转变过来,精神就能提起来。这种提起来,也就是一种相应,靠自己是做不到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事或道理,而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定会有的体会。
善友对于修行如此重要,那具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得到同行善友的提携摄受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真诚求法的心,真正想要改善自己,突破自己的习性,依法提升,这样就能够感得善友摄受。《法苑珠林》说:“夫至道无隔,贵在忠言,故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咫尺如聩。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良由人怀邪正,故法通真俗,名利既侵,则我人逾盛,现亲尚无附之,况元来疏薄,故难交友。”(《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四)这里面讲“至道无隔,贵在忠言”,真正修道的人面对众生时,内心是没有樊篱的,道友之可贵就在于能够讲忠言。但是到了教法衰微之时,有些人学法的动机不清净,放不下名闻利养和处处保护自我的习性毛病,不能以诚心待人,同行间本来非亲非故,又没有很深的缘分,如此就很难交友了。在《弟子规》里面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如果别人指出自己过失的时候就不高兴,只有听到称赞的话才高兴,那恶友就会接近,善友就会远离,因为我们求的不是佛法,而是名闻利养。反过来,如果听到赞美之词内心就很警策,知道它容易引发骄慢心;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很欢喜,因为看到了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久而久之,那就能够得到善友的摄受。《论语》中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只要有过失,就会有人告诉他。子路也能做到“闻过则喜”,表明儒家圣贤的内心当中都有这样的境界和功夫,修学佛法的人就更应该如此了。所以,我们应当时时反省自己是不是一个至心希求佛法的人,够不够条件接受师友的教诲,这点是最重要的。
……
前言/序言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5 智慧与成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5 智慧与成功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阅读让人幸福!
评分
☆☆☆☆☆
师父的书,要好好学
评分
☆☆☆☆☆
书中告诉我们,社会上靠职业、靠事业,佛法靠什么?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
评分
☆☆☆☆☆
不错的书,用心去读会大有收获!
评分
☆☆☆☆☆
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
评分
☆☆☆☆☆
很好
评分
☆☆☆☆☆
不错的书,用心去读会大有收获!
评分
☆☆☆☆☆
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京东正版全新
评分
☆☆☆☆☆
学诚法师著《智慧与成功》讲述了人们只需具有大智慧,少一些小聪明,成功会更稳固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