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性著作。作者力求从开阔的视角呈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有侧重地反映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前沿。本书循序渐进,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定位这一总问题为着眼点,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这种结构试图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研究,并将文本发现与思想阐释有机统一起来。
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总体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马克思论“大写的人”》《自我的建构与解构》《自我及其他者》《方法与反方法:基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对话》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30余篇。
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01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之一。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出版专著《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通往智慧之路:以问题开启哲学的沉思》《晚年恩格斯哲学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研究》,译著《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恩格斯传》,并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
第一节 苏格兰启蒙运动
第二节 法国启蒙运动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 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章 马克思与政治哲学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传统与创新
第二节 犹太人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三节 对国家理性及其法的正义批判
第四节 对伦理的正义概念批判
第五节 对财产权正义的批判
第六节 马克思国家概念的遗产
第七节 辩证法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前提
第三章 恩格斯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国家与公共权力
第二节 实质正义与住宅理论
第三节 恩格斯的政治辩证法
第四节 意识形态:批判与重构
第五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四章 列宁和共产主义学说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理性主义及其反面
第二节 我们时代的暴力和敌友辨认政治的反思
第三节 超越革命代数学和预言政治学
第四节 政治上的左翼思潮调查
后记
同样生于莱茵省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与他的挚友卡尔.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从他1890年为耶拿的《社会政治科学手册》编辑部撰写的简历中可见其清晰的生活轨迹,这份恩格斯毕生唯一保留下来的简历全文如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巴门,曾从事商业,1837—1841年,最初在巴门、自1838年起在不来梅当商行练习生。1841—1842年作为一年制志愿兵服役。1843年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公司里工作,直到1844年。1845—1848年,住在布鲁塞尔(同卡尔.马克思在一起),有时住在巴黎。1848年至1849年5月在科伦的《新莱茵报》工作。同年6月和7月,作为维利希志愿部队副官参加南德意志起义。随后再次在伦敦短期逗留,1850年又回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公司,又开始当办事员,自1864年起为股东。1869年,永远退出了商界。自1870年夏天起一直住在伦敦。
正如这份简历所示,青年恩格斯先后在巴门、不来梅和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这段时间恩格斯的生活相当丰富。白天他潜心商务和社交,从他当时写给他的妹妹玛丽亚.恩格斯的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恩格斯在旅行、饮酒、绘画、演奏、击剑的时候彰显的活力与情趣。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个被人们视为冉冉升起的商界新星的年轻人开始钻研青年德意志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撰写批判资产阶级和社会丑恶现实的政论文章。这种将自己“一分为二”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的父亲辞世。青年恩格斯在这段时间确实不乏佳作,《伍培河谷来信》《一个旁听生的日记》以及多篇《不来梅通讯》和三篇论谢林的文章都能体现出他的才华,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更是被收入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成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自从与马克思亲密合作之后,恩格斯逐渐走向思想的深处,他们合写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尽管在他们长达40年的合作中有思想分工和学术差别,但他们共同构建了一种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
尽管恩格斯在青年时代撰写了不少哲学文献,但当他系统地表达全部哲学观念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了。恩格斯的晚年主要是在伦敦市汉普斯泰德镇普利姆罗斯山脚下的一所公寓度过的,如今在摄政花园路122号的墙上可以看到大伦敦议会(BritishLondonCouncil)制作的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政治哲学家,1870—1894年曾在此居住”。“政治哲学家”是大伦敦议会对恩格斯这位长期居住者的身份确认,而晚年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几乎都是在这里写就的,这些文本都可以被宽泛地理解为政治哲学文本或至少是涵盖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文本。晚年恩格斯对平等与公共性的理论探究、对现实正义的实践诉求、对社会主义实现道路的辩证审视,具有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旨趣,从多重角度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左翼政治走向,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并阐发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散发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精妙布局,逻辑线索贯穿始终,从早期思想萌芽到后期的理论发展,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理解这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尽管涉及的主题非常深刻和复杂,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理论用相对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这一点对于初涉政治哲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漫游,每翻开一页,都仿佛在与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使得这部作品在众多同类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必须提及本书的学术规范性,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标准。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详尽且规范,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论点背后都有清晰的文献出处指引,这极大地便利了后续的交叉参考和深入研究。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引用去追溯了一些原始文献,发现作者的引用准确无误,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诚信。此外,全书的索引部分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方便快速定位特定人物或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深度、文本清晰度与严谨规范于一身的力作。它不仅填补了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供所有对政治哲学本质感兴趣的人士进行学习和探讨。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基础问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它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上的主要流派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产生、发展并最终影响政治实践的。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辩证的考察方式,使得原本僵硬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政治困境——很多看似全新的难题,其实都能在历史的深处找到思想的根源。读完关于某个特定阶段论述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消化其中的观点,思考它与当下现实的关联性,这种强烈的思想激发感,是其他很多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震撼的体验,或许在于它如何打破了我们对“政治”的固有认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作者试图引导我们跳出日常政治口号的喧嚣,去探究那些隐藏在权力运作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哲学基础。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接受的许多政治常识,并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是特定历史阶段中一系列复杂博弈和思想斗争的结果。特别是关于意识形态构建和批判的部分,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因为它揭示了思想如何被工具化,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权力运作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介绍,更像是一部清醒剂,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学术著作向来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常常为了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而牺牲了细节的精微辨析。然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宏观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对于关键概念的辨析也保持了极高的精确度。比如,它对“国家”、“阶级”、“合法性”等核心范畴的界定时,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微妙差异,并且引用了大量原始文本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对于任何希望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可靠的知识框架。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令人敬佩,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精品。
评分这是一本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性著作。作者力求从开阔的视角呈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有侧重地反映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前沿。本书循序渐进,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定位这一总问题为着眼点,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这种结构试图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研究,并将文本发现与思想阐释有机统一起来。
评分这是一本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性著作。作者力求从开阔的视角呈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有侧重地反映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前沿。本书循序渐进,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定位这一总问题为着眼点,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这种结构试图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研究,并将文本发现与思想阐释有机统一起来。
评分这是一本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性著作。作者力求从开阔的视角呈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有侧重地反映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前沿。本书循序渐进,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定位这一总问题为着眼点,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这种结构试图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研究,并将文本发现与思想阐释有机统一起来。
评分哈哈好书
评分哈哈好书
评分这是一本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性著作。作者力求从开阔的视角呈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有侧重地反映该领域的部分研究前沿。本书循序渐进,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定位这一总问题为着眼点,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这种结构试图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研究,并将文本发现与思想阐释有机统一起来。
评分哈哈好书
评分哈哈好书
评分哈哈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