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一时间重磅推出:本书在新法出台后,紧锣密鼓精心操作
人士详细解读:作者均为立法机构参与刑九起草的人士,解析详尽到位
理论实务完美结合:扼要阐明法理,准确解读法条,重点解决实务疑难问题
全面梳理配套新规:全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行梳理
重点把握六大亮点:
——更严厉惩治贪腐
——更有力保护妇女儿童
——更注重维护社会诚信
——再取消九个罪名的死刑
——更强有力打击暴恐
内容简介
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九)根据中央精神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针对近年来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查研究、并与有关方面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调整刑罚结构,进一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加大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的惩治力度;完善惩处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加大对腐败犯罪的惩处力度;维护社会诚信,惩治失信、背信行为;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等,对刑法的相关规定作了重要的修改补充。
刑法修正案(九)将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为了使大家准确把握法律精神,严格适用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的同志结合刑法修正案(九)的内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一书进行了修订,同时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解读》。
目录
条文序号加*指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修改条文,☆指新增条文,△表示删除条文,没有符号表示保留条文。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一条【立法宗旨】
第二条【本法任务】
第三条【罪刑法定】
第四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五条【罪责刑相适应】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
第七条【属人管辖权】
第八条【保护管辖权】
第九条【普遍管辖权】
第十条【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
第十一条【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
第十二条【刑法溯及力】
第二章犯罪
第一节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犯罪概念】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
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
第 十 八 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
第 十 九 条【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第 二 十 条【正当防卫】
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
第二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
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
第三节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
第二十六条【主犯】第
二十七条【从犯】
第二十八条【胁从犯】
第二十九条【教唆犯】
第四节单位犯罪第
三 十 条【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第三章刑罚
第一节刑罚的种类
......
......
......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四百二十条【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
第四百二十一条【战时违抗命令罪】
第四百二十二条【隐瞒、谎报军情罪】【拒传、假传军令罪】
第四百二十三条【投降罪】
第四百二十四条【战时临阵脱逃罪】
第四百二十五条【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
第四百二十六条【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
第四百二十七条【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
第四百二十八条【违令作战消极罪】
第四百二十九条【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
第四百三十条【军人叛逃罪】
第四百三十一条【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
第四百三十二条【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
第四百三十三条【战时造谣惑众罪】
第四百三十四条【战时自伤罪】
第四百三十五条【逃离部队罪】
第四百三十六条【武器装备肇事罪】
第四百三十七条【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
第四百三十八条【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
第四百三十九条【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
第四百四十条【遗弃武器装备罪】
第四百四十一条【遗失武器装备罪】
第四百四十二条【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罪】
第四百四十三条【虐待部属罪】
第四百四十四条【遗弃伤病军人罪】
第四百四十五条【战时拒不救治伤病军人罪】
第四百四十六条【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罪】
第四百四十七条【私放俘虏罪】
第四百四十八条【虐待俘虏罪】
第四百四十九条【战时缓刑】
第四百五十条【本章适用范围】
第四百五十一条【战时的概念】附则
第四百五十二条【施行日期】
附录一、有关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和刑法修正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8年12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8月3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1年12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2年12月28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5年2月28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6月29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8月29日)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
(节录)(2009年6月27日)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
(节录)(2009年8月27日)13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节录)(2007年12月29日)二、关于刑法的法律解释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2009年8月27日)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2009年8月27日)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2002年4月28日)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2002年8月29日)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2002年12月28日)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2004年12月29日)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2005年12月29日)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古人类化石的解释(2005年12月29日)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前言/序言
法律实务前沿:精研与应用 本书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刑法有深度学习需求的读者,提供一套前沿、全面且极具实操价值的刑法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书立足于最新的立法精神与司法实践动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核心原则、具体罪名构成要件、量刑情节及前沿司法解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 核心结构与内容导览: 第一部分:刑法总则的体系化重构与深化理解 本部分专注于构建扎实的刑法基础理论框架。我们没有停留在对经典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展现刑法总则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 犯罪的本质与构成要件: 对犯罪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审视,特别关注刑法谦抑性原则在当代语境下的具体体现。在犯罪构成理论上,我们详细辨析了四要件说、三阶层理论(尤其是其在司法裁判中的实际运用),并着重论述了主观罪过(故意、过失)的复杂认定,包括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界限模糊地带。 主体与责任: 探讨了单位犯罪的认定标准在近年来的演变趋势,尤其关注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特殊处理机制,结合最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刑法修正案的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 未遂、中止与间断: 深入分析了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界限划分标准,特别关注了互联网环境下犯罪行为的“着手”认定。对于中止犯的有效性判断,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司法实践中对“自动性”要求的细微差别。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再认识: 紧扣近年来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昆山龙某案”、“唐山赵某案”等标志性案件,系统梳理了正当防卫的认定前提(不法侵害的现状性、必要性),并对防卫过当的界限进行了审慎的界定,强调防卫意志的内在合理性。 第二部分:分则罪名的精细化解构与司法适用 本书将分则的阐述视为对总则理论的实证检验。每一个罪名均采用“法条解析—构成要件拆解—司法解释对照—典型案例评析”的五步法进行深度剖析。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犯罪的更新: 重点关注侵犯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的最新立法动向。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情节严重”标准、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提供信息支持等相关罪名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界定。 财产犯罪的形态演变: 针对电子支付、虚拟货币的普及,对诈骗罪、盗窃罪的认定进行了革新性阐述。详尽分析了“穿透式认定法”在网络诈骗案件中的应用,以及“非法占有目的”在新型财产犯罪中的主观要素捕捉技巧。 职务犯罪与反腐败新格局: 全面梳理了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与贪污贿赂犯罪的界限。重点解读了《监察法》实施以来,对职务犯罪主体认定的影响,以及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司法证明标准。 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的前沿挑战: 探讨了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新型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下的适用难题。尤其对网络恐怖主义、生物安全领域可能引发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前瞻性的风险提示。 第三部分:量刑、特别程序与刑法前沿问题 本部分超越了基础的罪责刑框架,聚焦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量刑的精确定位与裁量: 详细介绍了量刑指南、量刑情节的法定与酌定要素。特别强调了“宽严相济”原则在量刑中的具体操作,包括自首、立功的实质认定,以及对特定群体(如初犯、偶犯)的量刑考量。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量刑参考模型,以期辅助裁判者实现量刑的精准化。 特别程序与实体法的互动: 深入分析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体法影响。探讨了该制度下,被告人对事实的承认是否直接影响到对犯罪构成的认定,以及在量刑阶段如何平衡程序效率与实体正义。 刑法解释学的最新发展: 总结了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并对其立法精神进行了溯因分析。涉及的领域包括金融犯罪的定性、生态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 刑法理论的未来走向: 探讨了刑法学界对犯罪责任理论的未来展望,包括刑法中的风险控制理论、刑法的社会效果评估,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犯罪、人工智能相关法律规制问题的初步思考。 本书特色: 本书力求摒弃晦涩的纯理论说教,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构建。通过大量的裁判规则提炼和实务操作技巧的传授,确保读者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真正将刑法理论融会贯通于复杂多变的司法环境中。每一章节都配有针对性的思维导图和关键考点总结,是刑法学习者和实务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进阶读本。